【美群养生】赤芍——清热凉血,活血祛瘀

2022-01-16 13:44:30



赤芍,中药名,为芍药的一种,别名山芍药、草芍药,芍药始载于《本经》中品,陶弘景始分赤、白两种。赤芍为毛茛科植物赤芍或川赤芍的干燥根,春、秋二季采挖,除去根茎、须根及泥沙,晒干。苦,微寒。归肝经。有清热凉血,活血祛瘀的功效。本品为常用中药,始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

性状鉴别

赤芍:呈圆柱形,稍弯曲,长10~40余厘米,直径0.6~2厘米。表皮暗棕色,粗糙,多数纵顺皱纹及微凸起的横向皮孔,皮松薄易剥落,俗称“糟皮”。质较轻松,易折断,断面略显粉性,粉白色至淡棕色,俗称“粉碴”,具射线纹理(菊花心)及裂隙。气微香,味微苦涩,略酸。以支条粗长,质较轻松,糟皮粉碴者为佳。

铁杆芍药:形色气味与赤芍类似,唯支条较细,皮紧结不易剥落,内碴粉白色或黄白色,肉坚实,无裂隙,质较坚重。以支条均匀,内碴粉白者为佳。

川赤芍:呈圆柱形或长圆锥形,长10~25厘米,直径1~4厘米。表皮棕色或棕褐色,有纵顺皱纹及横向皮孔。质坚实,断面显粉性、黄白色或带紫色,显射线纹理。气香。味苦甜。以支条粗壮,内碴黄白色者为佳。


性味

味苦,性微寒。

归经

归肝经。

功效

行瘀,止痛,清热,凉血,消肿。

功能主治

治瘀滞经闭,温毒发斑,疝瘕积聚,腹痛,胁痛,衄血,血痢,肠风下血,目赤,痈肿疮疡,跌扑损伤。

①《本经》:'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

②《别录》:'通顺血脉,缓中,散恶血,逐贼血,去水气,利膀胱大小肠,消痈肿,时行寒热,中恶腹痛,腰痛。'

③《药性论》:'治肺邪气,腹中疞痛,血气积聚,通宣脏腑拥气,治邪痛败血,主时疾骨热,强五脏,补肾气,治心腹坚胀,妇人血闭不通,消瘀血,能蚀脓。'

④《日华子本草》:'治风补劳,主女人一切病并产前后诸疾,通月水,退热除烦,益气,天行热疾,瘟瘴惊狂,妇人血运,及肠风泻血;痔瘘、发背、疮疥,头痛,明目,目赤,胬肉。'

⑤《开宝本草》:'别本注云,利小便,下气。'

⑥《滇南本草》:'泻脾火,降气,行血,破瘀,散血块,止腹痛,退血热,攻痈疮,治疥癞。'

⑦《药品化义》:'泻肝火。'


入药部位

毛茛科植物芍药或川赤芍的干燥根。

用法用量

6-12g。

相关配伍

1、与生地黄、大黄、白茅根等同用,可用于血热吐衄。

2、与金银花、天花粉、乳香等同用,可用于热毒壅盛,痈肿疮疡。

3、与当归、川芎、延胡索等同用,可用于血滞经闭、痛经、症瘕腹痛等症。

相关论述

1、《神农本草经》:“芍药,味苦平。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生川谷。”

2、《名医别录》:“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二月、八月采根暴干。”

3、《本草从新》:“白芍药……白益脾,能于土中泻木,赤散邪,能血中之滞。赤白各随花色,单瓣者入药。”


服用禁忌

不与藜芦同用。血虚者慎服。

①《本草衍义》:“血虚寒人,禁此一物。”

②《本草经疏》:“赤芍药破血,故凡一切血虚病,及泄泻,产后恶露已行、少腹痛已止,痈疽已溃,并不宜服。”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