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壳篓旧事

2022-06-16 10:07:03


主播杨桂英音甜

方城烩面美味鲜

--方城第一代播音员杨桂英、方传江音质甜润宏亮,影响了一代一代方城人,城关书记张山林动员长江去山西学烩面,成就了享誉大江南北的方城烩面。

                      许旗

                    

    城壳篓东小口最热闹,街道上是县广播站喇叭里,传来的是县第一代女主播杨桂英、男主播方传江宏亮激昂的播音,伴随着《东方红》的乐曲,。2010年在方城群声艺术合唱团排练大厅,一百多名合唱团员,接受杨妈妈的艺术指导之余,大家时常回忆她声音的无限魅力,、循循善诱的播音员亚坤,后来是刘兰芳、袁阔成的说书,,到乡下的广播站接力,广播站代西明师傅,爬高上低,检查喇叭线路,总是在每天早中晚开播前,修理完备,没有耽误过放学的学生们,在电线杆下听喇叭,没有人忘记。那时,预报天气的时候,喇叭下聚满了屏住呼吸的人们,在收音机、电视机还是奢侈品的年代,除了到东关汽车站、小火车站坐车出去走过亲戚,广播站的喇叭,是城里与外边世界最直接的媒介,听音品味让人富有想象,几十年前的人,近视者寥寥无几,这是那个广播喇叭时代产物的功劳,望眼欲穿急不可耐的精神家园,带来的乐趣,慰藉了对生活憧憬的渴望。

       那是一把自行车、一个小闹钟、一只暖瓶、一个发卡、一张新台布,一张席片、酸梅汤、冰棍、芭蕉扇即可度夏避暑,抑着脖子看玩狮子、旱船,就能满足一家人奢望的岁月。那是一个不知道啥是浮躁,洋洋自得知足常乐的社会。

 

 五女商店门前,豆腐脑、火烧炉、贷郎担、吆喝声不断,卖琉璃不对的,卖鸡蛋的篮里麦秸奠底,或手巾兜包着,论个卖。副食公司高洪振经理执行供应政策,核实发放购货证,保障烟酒糖、高温补贴供应。都知道劳模李春阳、乔殿文开的副食店是国营的,服务态度好,卖香烟也是论根卖,也有精明的人家用手工卷烟机卷烟卖的。酱油、酱豆、醋、白酒、点灯的煤油还是论提一两一两卖,五分钱二分钱也卖,好喝酒有酒瘾的提一提,就着柜台干伺,喝的东倒西歪街上乱栽。


城里大口,东小口,西小口有路灯,晚上小孩们在灯下逮蛐蛐,炒炒吃解馋。白天油馍尖、焦叶、火烧、水煎包、油茶、胡辣汤、豆腐脑、花稀糖、瓜子、兰花豆,小零食摊一个挨一个,邮电局,剧团,五女商店,邮递员绿车子送信,甭问路家家户户记得清,邮局还在营业的柜台外请两个私塾先生代写书信,有个杨老太太脖子上挂个小眼镜,颠着小脚每天从当铺院出来,都会坐在木案边,书写吾兄台鉴、之呼者也,颂祝琪安等新鲜词,先为人家读来信,分析来意,再为人代写书信,起草电报,省了很多不识字的人的事。当然不识字人来,家中隐私不会回避代写信的先生,怕词不达意。电影院门口原有一个丈余大石龟,谁家想要娃,烧香拜龟,就能栓个娃儿回去,有好多叫龟的人,就是父母在那栓回去起的名字。后来,文物值钱了,大石龟也不知去向了。有个周老汉,娃儿在开封时,他说在开封见过那个大龟,跟城壳篓里这个龟一模一样。


石龟旁马永魁胡辣汤一毛钱一碗,城乡的人,喝碗胡辣汤是过年的享受,那牛肉汤是到宰场牛绳,煮牛肉汤由挑水的挑来,走在街上冒烟的肉汤飘着香,还不时被路上的生意人舀一碗喝。那时,宰牛杀猪,凭票供应肉食,都想买肥油不想买瘦肉,只有认识宰场里的人,才能买来肥肉,好回家烤油,多吃几顿腥荤。逢年过节,宰场肉架子李书阁师傅跟前人真多,刀快称准,城里人谁不认识李老先生!

 

马永魁糊辣汤做法讲究,要宰鹅、炸丸子,粉皮、粉条、粉面、金针比例考究,喝着汤,糊、辣、麻,舒口,冒着汗爽身。马先生还有一绝活,卖甜酒,逢年过节一挑担子,一头小巧玲珑的灶台,小风箱一推一拉咣嗒响,上火快,小铜锅里,糯米甜酒,汤元鸡蛋下锅,甜酒下肚,是排场的享受,赛过吃蒸场。

方城烩面的缘起,要说一说引进人张山林先生。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他任城关镇党委书记,带队到昔阳学大寨,在火车站,见人家吃饭排队扎堆人来人往,也就带着人排队,吃了一顿烩面,饭不贵,二两粮票一毛六,一碗就吃了饱饱哩,大家都觉得这烩面好吃真得劲。回来后,为了安排待业青年,张山林书记就带着综合社的人,又去山西、许昌、郑州学做烩面,人家见书记亲自带队来学习,两地离的远,攒不了行,也就不保守,教会了他们做烩面技术,回来后,沈长江在老潘河大桥东头路南,开的羊杂汤店,就改成烩面馆,长江回来就试着做,一回不成功就去学两回,往返多次,长江终于开起了方城的第一家烩面馆,张书记为了宣传烩面,就领着县乡干部来喝烩面,从那时,烩面取代了炝锅面,芫荽、辣椒油市场上下得快。想不到的是,如今的“方城烩面”的金字招牌响遍了中原大地,成了食者的一道美餐,令人回味无穷。


2009年,我撰写的《方城烩面》、《世界上最早的军用干粮——博望锅盔》、《惊世大发现——张骞后人在博望》、《方城发现乔家大院分号》、《岩画天书与大禹治水》、《王莽寨刘秀庙探险记》等等文章,相继在《光明日报》、《河南日报》、《南阳日报》、网络上、中国旅游指南广泛传播,宣传了方城的旅游资源,“一捋、二板、三拉、四摔、五扯、六悠、七撕、八抖、九甩、十抛,犹如彩练当舞,狂草挥就,将面皮变换成二指宽,薄如纸,丈余长的玉带入锅”,看过我写的这段《方城烩面》,全国有网友还联系我,要来方城想学做烩面,抱着试试看的想法,找到“长江烩面”的老板沈长江,没想到老板一家还真热心,凡是来学习者,管吃管住分文不收,无私手把手传授,人家回去开业,沈老板还开车前去恭贺,亲自去掌锅指导,让人不但领略了“长江烩面”的技术,还见证了方城烩面老板的宽广仁义,成为佳话。


 

 

 

探寻方城人文脉络

弘扬方城历史文化

 

                      杜海龙

方城烩面味香天下。凡是到过方城的宾客,都要吃一碗,蜚声大江南北的方城烩面;凡是到过北京、广州、郑州、南阳等大中小城市的朋友,都能看到“方城烩面”的金字招牌;凡是吃过方城烩面的食客,品味一次,就会终身难以忘怀。在中国异彩纷呈的饮食文化中,方城烩面异军突起,博得八方食客的赞誉。

烩面并不发源于方城,在方城却得以发展。方城烩面厨师经过三十多年,反复研究锤炼厨艺,钟情的食客用上万次的品味,终将方城烩面打造成一面金字品牌,在省内外的城市站住了脚,形成了规模效应、品牌效应。

2004年12月,方城县委、县政府授予“长江烩面馆”、“刘军烩面馆”“质量卫生双优示范店”荣誉称号,着力打造方城烩面的知名品牌。“方城烩面”、“明发烩面”、“生炝烩面”、“方城烩面传奇”、“得对”、“方城印象”、“理想”、“福满楼”、“占军烩面”、“连霞烩面”……穿过方城大街小巷,九九八十一也会查花了眼,遍布裕州城乡,数不胜数的烩面馆,一年四季顾客盈门,座无虚席,引得宾朋寻味而来,唇齿留香,意犹未尽,引得京、穗朋友慕名品尝,津津乐道。款待亲朋好友、全城全家一起去吃烩面,这种独特的饮食文化形成了中国面食中的精品。

方城烩面何以闻名遐迩?其特色在于:

第一,方城水源好,水质软化。羊肉、佐料、面粉,不受水的理化影响,使羊肉汤可以保持原汁原味,烩面剂醒发保持筋道,面皮细腻光滑,经煮,爽口,耐嚼。

第二,店家选料考究,配方合理,舍得下料,认真精烹。以肉定汤,一锅羊肉一锅汤,料重味醇,先武火后文火,羊肉臊子纯肉块制作,确保汤鲜味纯。冬可驱寒、暖胃、温补、保肝明目、益气补虚;夏可清“暑邪”、“湿邪”,清热解毒,降火消暑,盛夏吃过方城烩面后,大汗淋漓,身上舒服,赛过桑拿洗浴,脑清目明,尽体“天人合一”养生之道。

第三,方城是太空小辣椒首育原产地,炸过的辣椒油麻、辣、香,味道醇厚。方城烩面盛在大青瓷海碗里,汤白、菜青、椒红,以香菜、蒜茸为佐料,色香味合一,弥漫着飘香的韵味,令吃不惯羊肉的,不爱吃辣椒的,也欣然品味。

第四,烩面片下锅,是方城烩面师傅的绝活,让食者飘飘然然一番陶醉。顾客络绎不绝,凡是吃方城烩面的都是一拨接一拨。当看着厨师站在洋溢着蒸气的汤锅前,娴熟地捏起烩面片,双臂舒张,一捋、二板、三拉、四摔、五扯、六悠、七撕、八抖、九甩、十抛,犹如彩练当舞,狂草挥就,将面皮变换成二指宽,薄如纸,丈余长的玉带入锅。当烩面厨师一口气盛了一二十碗,有条不紊放入烩面臊子、调料、羊肉汤时,让食者先饱眼福,拍案叫绝,食欲大增,后饱口福。

货真价实的方城烩面集食疗、营养、保健、保肠胃安康于一体,导致了对方城烩面情有独钟者与日俱增。身怀绝技的方城烩面师傅,走南闯北,无论走到那里,都能在哪里扎下根。

方城烩面饮食文化的风景魅力吸引人,它成为一种大众化主食品,它质优价廉,迎接的客人不管身份高低,只要想吃,随处就能吃得到。方城烩面食后浓香溢口,神清气爽,享受的是气氛,是饮食文化的情趣。,品尝过方城烩面之后感言:洛阳牡丹甲天下,方城烩面香万家,回味无穷。谈天说地,妙不可言,方城烩面得劲!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