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订版】少阴虚寒是四逆汤证的病机吗? 教科书写错了!(上篇)

2022-06-24 08:00:59

点击上方良医之路 不会错过精彩文章哦!
编者按:
       开始学习元气神机法时,不少人分不清四逆汤与归一饮,以为都是附子、干姜、炙甘草,只是归一饮里用的是制附子而已。
        其实两个方子针对的病机是不同的。四逆汤并非针对少阴虚寒证,而是针对少阴阴寒极盛之病的(详见下文解读);而归一饮是针对人体圆运动的生长之机受抑、元气受损的病机使用的。比较以下两方:
       四逆汤: 炙甘草32g  干姜25g  生附子15g
       归一饮 :炙甘草20g  干姜15g  制附子10g
       四逆汤本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重证之方剂,但近年来由于火神派的原因此方备受关注,但《伤寒论》中的四逆汤其病机到底是什么?许多人会说我几乎每天都会用四逆汤,这个还不知道吗?

        问题似乎并不这么简单,我们看看被称为教科书经典的五版教材是怎么说的。五版教材《伤寒论讲义》中说:“脉沉而微细,已显露少阴虚寒之本质,所以急用温法以救其阳。”从此少阴虚寒成为了四逆汤证的标准病机,既如此,附子也必然就成为温补少阴之虚寒的主药,这些已经深深的印入了许多学子的脑海中。但这样说真的对吗?

       我们看看《伤寒论》中四逆汤的组成:
       甘草二两(炙)  干姜 一两半,  附子 一枚(生用,去皮,破八片)       上三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二合,去滓,分温再服。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干姜三两。

       注意这里提到:强人可大附子一枚。强人应该是素体体质强或者正气尚强的人。大家知道,肾为先天之本,若少阴虚极,不可能有强人。如果四逆汤证的病机是少阴虚寒证,附子又是温补少阴之虚寒的药,按道理说应该越虚附子用量应该越大,那么何以说强人反而附子量加大,况且,若少阴虚寒至极,哪来的强人?显然少阴虚寒这一病机尚宜斟酌。

       我们看看附子,四逆汤用的是生附子,我们知道中药生品熟品是不同的,从中药炮制上讲,一般是熟品偏补,生品偏泻;生品多偏散,熟品多偏收。如生地黄和熟地黄,“地黄生则大寒而凉血,血热者需用之;熟则微温而补肾,血衰者需用之(《本草纲目》)”。其他如生甘草和炙甘草、生白术和炒白术、生白芍和炒白芍等等,一般是生泻熟补。若四逆汤证病机是虚寒,显然应该用炮附子,如桂枝附子汤证等等。此处仲景救逆用生附子其用意正如成无己所说:“甘草姜附相合,为甘辛大热之剂,乃可发散阴阳之气也”。发散阴气,正是发散阴寒之气,发散阳气,正是伸展阳气之谓,未提一虚字。
       因此四逆汤在《伤寒论》中是治疗少阴阴寒极盛之病的,阴寒盛则阳气抑。当然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但这是相对而言,非同我们所认为的一般意义上的虚证,就像一个人身体再好,穿件单衣在北极也会冻死一样。

       所以才有“强人可大附子一枚”之语,这一点清代王梦英认识很清楚,在四逆汤的解释中说到:“盖无论补泻寒热诸药,皆赖身中元气载之以行,故气强者,堪任重剂。若气弱者,投剂稍重,则气行愈馁,焉能驾驭药力以为补泻寒热之用耶?”

       明·吴绶《伤寒蕴要》谓:“附子,乃阴证要药。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用之,或厥冷腹痛,脉沉细,甚则唇青囊缩者,急须用之,有退阴回阳之力,起死回生之功。夹阴伤寒,内外皆阴,阳气顿衰,必须急用人参建脉以益其原,佐以附子温经散寒,舍此不用,将何以救之。”

       吴氏认为附子(应是生附子)退阴回阳而不言补虚温阳,可谓一语中的,若真是阳气顿衰,必用人参(当然必是野山参),佐以附子,方可救之,此是入理之言。

       说清楚《伤寒论》中四逆汤的本义,是为了说明归一饮与四逆汤有什么本质区别,包括用药组成,且见下篇文章。
                                                          编辑:古今独步
 
[原创声明]本文系作者原创,如引用请标明来源于良医之路以及作者名。如擅自盗用将承担法律后果。
原创是一种态度,原创更是实力的展现!
          投稿:qiankunzhongyi@126.com
欢迎加入元气神机讨论群https://www.amazon.cn/gp/aw/d/B01GNNKPCA/ref=mp_s_a_1_1?qid=1466150965&sr=8-1&pi=CB192562228_AA75_QL70&keywords=元气神机

 
公众号:良医之路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