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又称白桐、黄桐、泡桐、椅桐、荣桐、毛泡桐,白桐叶、泡桐叶,白桐皮,桐木皮,桐根,桐木,泡桐果,泡桐花《本草纲目大全-木部》

2021-11-28 08:05:40

点   ●●   分享 |  关注  公众号 



「释名」 白桐、黄桐、泡桐、椅桐、荣桐、白花桐、花桐、毛泡桐、紫花桐、冈桐、日本泡桐,叶(白桐叶、泡桐叶),皮(白桐皮,桐木皮,水桐树皮),桐根,桐木,泡桐果,泡桐花。


「入药部位」

嫩根或根皮(桐根)、树皮、木材(桐木)、叶(桐叶)、果实(泡桐果)、花(泡桐花)。


「性味」

嫩根、根皮:苦,寒。

叶:苦,寒。

树皮:苦,寒。

果实:苦,微寒。

花:苦、辛、寒。

木材:甘、苦,平。


「归经」

嫩根、根皮:入心、肝经。

叶:入心、肝经。

树皮:入心、肝、肾经。

花:入肺经。

木材:入肾经。


「功效」

嫩根、根皮:祛风除湿,清热解毒。

叶:清热解毒,化瘀止血。

树皮: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果实:化痰,止咳,平喘。

花:清肺利咽,解毒消肿。

木材:利水渗湿。


「主治」

嫩根、根皮:风湿脚痛,筋骨疼痛,肩周疼痛,痔疮,胃肠湿热所致的腹泻、血痢等症。

叶:疔疮、乳痈,肠痈,丹毒,跌打损伤,瘀滞肿痈。

树皮:淋症,痔疮,疔疮,乳痈,丹毒及跌打损伤。

果实:主慢性支气和炎;咳嗽咯痰。

花:肺热咳嗽,急性扁桃体炎,菌痢,急性肠炎,急性结膜炎,腮腺炎,疖肿,疮癣,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肺炎等病证。

木材:水肿,小便不利。


「附方」

嫩根、根皮:

1、治风湿痹痛,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肠风痔血,血崩白带。

煎服15~30g。


2、治痈疮肿毒,煎服并捣敷。

治跌打损伤,捣烂,加酒炒热外敷。


3、治风湿脚痛。

泡桐根四两,豨莶草四两。炕干研细,兑酒服。


4、治神经性肩痛,昼轻夜重。

老泡桐树根皮一斤,麸皮一斤。将泡桐根皮煎水,去渣,趁热与麸皮拌匀,热敷患处,凉了再换。


5、治筋骨疼痛。

泡桐树根皮一两。水煎服。


叶:

1、治发落不生。

桐叶一把,麻子仁三升,米泔煮五六沸,去滓。日日洗之则长。


2、治手足浮肿。

桐叶煮汁渍之,并饮少许。或加小豆,尤妙。


3、治痈疽发背大如盘,臭腐不可近。

桐叶醋蒸贴上,退热止痛,渐渐生肉收口。


4、治无名肿毒。

泡桐花或叶、醉鱼草各五钱。捣敷。


5、治白喉。

霜打泡桐叶一两。水煎,红糖一两冲服。


树皮:

1、治伤寒发热,谵妄。

桐皮削去上黑者,细擘之,长断,令四寸一束,以酒500毫升,水1000毫升,煮取1000毫升,去渣,顿服之,当吐下青、黄汁数升。


2、跌打损伤。

桐树皮(去清留白),醋炒捣敷。


花:

1、治腮腺炎、细菌性痢疾、急性肠炎、结膜炎等。

泡桐树花25g。水煎,加适量白糖冲服。


2、治玻璃体混浊(飞蚊症)。

泡桐树花、玄明粉、羌活及酸枣仁各等量。共研细末。每次6g,每日3次,包煎服。


「用法用量」

嫩根、根皮:

内服:煎汤,3~24g;或研末。

外用:适量,煎汁捣敷。


叶:

内服:煎汤,2~30g。

外用:适量,以醋蒸贴,捣敷或捣汁涂患处。


树皮:

内服:煎汤,3~30g。

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汁涂之患处。


果实:

内服:煎汤,15-30g。


花:

内服:煎汤,10-25g。

外用:鲜品适量,捣烂激;或制成膏剂搽。


木材:

内服:煎汤,6~9g。


「药理作用」

叶:抗癌作用。


果实:

1、止咳作用:小鼠服毛泡桐果煎剂或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均有明显的止咳作用(二氧化硫或氨水引咳法)。


2、祛痰作用:麻醉犬口服毛泡桐果煎剂,气管分泌量并不增加。小鼠腹腔注射泡桐果乙醇提取物则有明显祛痰作用(酚红法)。泡桐叶泡沫提出物亦有祛痰作用。


3、平喘作用:豚鼠腹腔注射毛泡桐果煎剂或泡桐果乙醇提取物都有明显的平喘作用(组织胺喷雾法)。但后者对离体豚鼠支气管平滑肌及离体兔肠却有兴奋作用,高浓度时对兔肠呈抑制作用。


4、抗菌作用:泡桐果煎剂在试管内对几种常见呼吸道细菌并无抑制作用。泡桐花及果实(未注明品种)的注射液(醇提取后用醋酸铅沉淀去杂质制成)体外试验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布氏杆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花:

1、抗菌和抗病毒作用。

2、镇咳、祛痰和平喘作用。

3、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4、抗癌作用。

5、增强杀昆虫剂作用。

6、降压作用。


「禁忌」

果实:副作用主要为恶心、头晕、腹痛、腹泻、鼻咽干等,一般在3~4天后可自行消失。


「生长环境」

1、植物泡桐,生于低海拔的山坡、林中、山谷及荒地,越向西南则分布越高,可达海拔2000米。


2、植物毛泡桐,生于海拔1800米处。


「形态特性」

1、植物泡桐,别名白花泡桐,乔木高达30米,树冠圆锥形,主干直,胸径可达2米,树皮灰褐色;幼枝、叶、花序各部和幼果均被黄褐色星状绒毛,但叶柄、叶片上面和花梗渐变无毛。叶片长卵状心脏形,有时为卵状心脏形,长达20厘米,顶端长渐尖或锐尖头,其凸尖长达2厘米,新枝上的叶有时2裂,下面有星毛及腺,成熟叶片下面密被绒毛,有时毛很稀疏至近无毛;叶柄长达12厘米。花序枝几无或仅有短侧枝,故花序狭长几成圆柱形,长约25厘米,小聚伞花序有花3~8朵,总花梗几与花梗等长,或下部者长于花梗,上部者略短于花梗;萼倒圆锥形,长2~2.5厘米,花后逐渐脱毛,分裂至1/4或1/3处,萼齿卵圆形至三角状卵圆形,至果期变为狭三角形;花冠管状漏斗形,白色仅背面稍带紫色或浅紫色,长8~12厘米,管部在基部以上不突然膨大,而逐渐向上扩大,稍稍向前曲,外面有星状毛,腹部无明显纵褶,内部密布紫色细斑块;雄蕊长3~3.5厘米,有疏腺;子房有腺,有时具星毛,花柱长约5.5厘米。蒴果长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长6~10厘米,顶端之喙长达6毫米,宿萼开展或漏斗状,果皮木质,厚3~6毫米;种子连翅长6~10毫米。花期3~4月,果期7~8月。


2、植物毛泡桐,乔木高达20米,树冠宽大伞形,树皮褐灰色;小枝有明显皮孔,幼时常具粘质短腺毛。叶片心脏形,长达40厘米,顶端锐尖头,全缘或波状浅裂,上面毛稀疏,下面毛密或较疏,老叶下面的灰褐色树枝状毛常具柄和3~12条细长丝状分枝,新枝上的叶较大,其毛常不分枝,有时具粘质腺毛;叶柄常有粘质短腺毛。花序枝的侧枝不发达,,故花序为金字塔形或狭圆锥形,长一般在50厘米以下,少有更长,小聚伞花序的总花梗长1~2厘米,几与花梗等长,具花3~5朵;萼浅钟形,长约1.5厘米,外面绒毛不脱落,分裂至中部或裂过中部,萼齿卵状长圆形,在花中锐头或稍钝头至果中钝头;花冠紫色,漏斗状钟形,长5~7.5厘米,在离管基部约5毫米处弓曲,向上突然膨大,外面有腺毛,内面几无毛,檐部2唇形,直径约小5厘米;雄蕊长达2.5厘米;子房卵圆形,有腺毛,花柱短于雄蕊。蒴果卵圆形,幼时密生粘质腺毛,长3~4.5厘米,宿萼不反卷,果皮厚约1毫米;种子连翅长约2.5~4毫米。花期4~5月,果期8~9月。


「分布地域」

1、植物泡桐,分布于我国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贵州、广东、广西,野生或栽培,在山东、河北、河南、陕西等地近年有引种,越南及老挝也有。


2、植物毛泡桐,分布于我国辽宁南部、河北、河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江西等地,通常栽培,西部地区有野生,日本,朝鲜,欧洲和北美洲也有引种栽培。


「采集储藏」

嫩根、根皮: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晒干。

叶:秋季之前采摘,阴干。

树皮:全年均可采集。

果实:夏、秋季采摘,晒干。

花:春季花开时采收,晒干或鲜用。


「各家论述」

嫩根、根皮:

1、《重庆草药》:“除风湿、清肠胃热毒,用于风湿脚痛肠风下血、痔疮。”

2、《河南中草药手册》:“消肿毒、祛风湿。治筋骨疼痛。”


叶:

1、《神农本草经》:“主恶蚀疮著阴。”

2、《本草纲目》:“消肿毒、生发。”


树皮:

1、《神农本草经》:“主五痔、杀三虫,”

2、《名医别录》:“疗奔豚气病。”

3、《药性论》:“治五淋,沐发去头风,生发滋润。”

4、《本草纲目》:“治恶疮、小儿丹毒,煎汁涂之。”


木材:

《补缺肘后方》:“治肿从脚起,稍上进者,削桐木,煮取汁以渍之,并饮少许。加小豆、妙。”




- End -


本文仅普及中医常识,不做处方

请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微信公众号:BenCaoDaQuan


1、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2、觉得本文不错就  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