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雩录】“六经辨证”里的热点与疑问

2021-01-04 10:09:18

“六经辨证”里的热点与疑问

主题:“六经辨证”里的热点与疑问

汇报人: 潘有甲

时间: 2016年11月12日 周六晚 7-9点

教室: 中二楼-1206   

前言:

本稿为之后几天整理,当时约涉及此内容的80%。


各位同学与爱好者,大家晚上好!这一次我们共同探讨六经辨证里的热点与疑问,随意表达不同见解,集众人之智。

首先,我们看主题,什么是六经?是辨证?

关于六经,前人持论不一,第一种是六经指六对经络,代表医家有朱肱、张景岳。其次,是六经指六部区界,医家有柯琴、方中行。上述有的认为兼取经络与部区更全面。张志聪,陈修园谓六气主病,另见一年“五运六气”主病。

此外吴坤安谓伤寒入足经络,温病入手经络。俞根初谓六经各有形层如皮、腠理、肉、筋膜、血。张志聪谓分部是太阳主背、阳明主胸、少阳主两胁、太阴主(上)腹、少阴主脐下、厥阴主少腹(两侧)。

辨证属诊断里后一步,经过四诊取得的现象信息,医者耗神用心,分析与辨别,得到一个说明病机本质的判断。“证”字很关键,刘力红的《思考中医》解释过证,言者心声、直言、宣也。正者,是也,从止一以止。是:真理。止一:得一抱一。感受同一种邪气,人们身体的反应(证)不同,形式各别。

六经辨证出自东汉末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就是三国刘表时代,张仲景族人中多半病死。广义伤寒包括中风、热病与湿温,是一切外感发热病的总称。伤寒论原名卒病论,遗失。晋王叔和搜整,经宋代校正,明代赵开美重刻,就是现行版本,约398条,113方。

清代研究伤寒论的医家陈修园则认为,不论外感或内伤,百病治法,都用六经辨证统摄。蜀川医家郑钦安也这样临床运用,并写出《医理真传》。

我们看六经与六气的对应:

六气:风     寒     暑     湿     燥     火

六经:厥阴  太阳  少阴  太阴  阳明   少阳

有两个疑问:

一个是厥阴与阳明怎么理解。内经素问中,两阳合明为阳明,两阴交尽为厥阴。俗话讲是,阳气收闭叫阳明,阴气关止叫厥阴。那么,少阳是阳气初生,太阳是阳气壮盛,少阴是阴气初生,太阴是阴气壮盛,不难理解。

一个是暑与火不同,暑气,或谓君火,心火,犹如自然界的日照热。火气,或叫相火,三焦和肾阳,犹如地燃火。当然水与火都有三部,有天水、地表水、地下水。到清代从火、暑、湿三气发展出温病学派,详见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医家。

古圣贤认为,人身亦小天地耳,天人相应。在天地大自然中春天多风,夏天多暑,秋天多燥,冬天多寒。东方多风,西方多燥,北方多寒,南方多暑。而在伤寒论“欲解时”条文中,也体现了天人感应。欲解时,就是天地气宜使病容易好转的时间。

按照论中原文,六经的欲解时顺序为:

少阳病  太阳病  阳明病  太阴病  少阴病  厥阴病

寅卯辰  巳午未  申酉戌  亥子丑  子丑寅  丑寅卯


画一张图,可以顺时针连成一个圆,一天一循环。图画在黑板上,暂略。

此处同学提出顺序可否调为先少阴,后太阴,可能是阳极生一阴的周易之理。

此处爱好者提出时间有重叠,如子丑、丑寅时,是的,原文如此。

我们接着看六经病的提纲条文:

1、太阳病,脉浮,头痛,项强,恶寒

2、阳明病,胃家实,恶热

3、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喜呕

4、太阴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鞭)

5、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

6、厥阴病,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下面需要解释上述的提纲:

1、太阳病,主表皮,营卫所居,阳气出表与邪争,脉浮。寒气收引做痛。寒使脉凝结,项强僵硬。

此处同学提问为何会项强?见经络穴位图,足太阳经络循行路线从睛明穴过头顶,从后项下行夹脊。

2、少阳病,三阳之半表半里,主腠理,受火气,胆腑热则胆汁上泛故口苦。三焦相火上炎,咽干。灼耗血液,目眩。郁热借呕动宣发,故喜呕。

这里说“三焦”,六腑之一,上中下三焦,张景岳说三焦为腔子。唐容川说三焦为油膜。内经言,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焦是火字底,属相火,综合起来就是三焦的含义。

3、阳明病,三阳之里,主肌,受燥气,气机不降,胃与大肠实满。胃燥故恶热。

4、太阴病,三阴之表,主肉,受湿气,脾失健运,气滞不外输,故腹满痛,湿流肠中故自利。若误治用下法,心下结鞭,多属“痞证”。

此处同学提问,自利是什么?注:不用“下法”治疗,即没有外界因素导致,自行下利。

5、少阴病,三阴之半表半里,主心肾,受暑气,肾阳衰,故尺脉无力,伤暑心血少,故脉细。心火与肾水无法相济,所以欲借睡眠使相交,却难以入睡。

此处同学发言提出“心肾相交”。

注:心火如能下降,肾水如能上升,互相交济,人就能入睡,心火的下降需要肺胃的肃降,和任脉的下行。肾水通过什么渠道上升?肝脾主升、督脉上行、髓造血,另外肾水上行需要肝肾阳气的蒸动作用。关于升降可参考清代黄元御的著作。

6、厥阴病,三阴之里,主肝与心包,现代解剖心外有冠状动脉和脂膜,心包缺血故绞痛。肝风传于心包故气上冲心。心包阴虚生内热,故饥。消化需耗血,不欲食。

六经有个“传化”,比如太阴病不解,传入少阴病,这是向内传。太阳表寒不解传到阳明地面,寒邪化为燥热,这是化。但是内伤病是直接伤五脏,例如多恐伤肾,过思伤脾,并由内向外传。




我们接着选少阳、少阴、厥阴三证,深入细化:

1、少阳病,分三类:经证、腑证、半表半里证。

少阳经证:头痛在侧,耳聋喜呕,默不欲食,胸胁满,往来寒热。注:少阳经络行于头两侧,绕耳一圈入耳,少阳位于阳明与太阴病之间,力足入阳明化燥,力弱陷太阴则身凉,故往来寒热。少阳抑郁不舒,胆汁不泄消化难,默不欲食。两胁为胆经络分布,胆气郁结做满。宜解郁,小柴胡汤主治。

少阳腑证:口苦,咽干,目眩。火邪客于胆腑,胆汁上泛,故口苦。三焦相火上行,故咽干。灼耗血液,肝开窍于目,故目眩。宜清胆,黄芩汤主治。

半表半里证:疟疾,定时发热后寒,往来循环,夏伤于暑,至秋凉发病。治法不定,柴胡半夏草果陈皮常山等。

2、少阴病,分三类:经证、协火、协水证。

少阴经证,脉微细,但欲寐。注:足少阴肾经络受客邪。麻黄附子细辛汤主治。

少阴协火证:病人体质真阳素旺,感邪化暑,心烦,失眠,肌肤干,小便短赤,脉细数。宜养阴配之,黄连阿胶汤主治,或针泻热。

少阴协水证:病人体质真阳素弱,感邪化阴盛,目瞑倦卧,声低息短,舌淡滑,尺脉沉迟无力,身重懒言,小便清长,足逆冷,宜回阳温肾,四逆汤或艾灸主治。

3、厥阴病,分四类:经证,纯阳,纯阴,寒热错杂证。

厥阴经证:消渴,气上冲心,心中疼热,饥不欲食,食则吐蛔。注:水液需下元肾阳蒸,才能上行,故饮水虽多不能解渴。邪在手厥阴心包经络,心包内热故饥。木亢则土竭,消化需心血,故饥不欲食。蛔藏于胆道,食后虫出。乌梅丸主治。

纯阳证:热深厥深,真热假寒,郁热在肝血内,外现寒象为假。脉弦细数,多梦抽搐或下攻便脓血。黄连二冬阿胶生鸡子黄主治,或钩藤、赤芍等凉血平肝。

纯阴证:一派阴寒,肝阳衰,身重,爪青,囊缩,流泪,引衣被,遇暖则适,好食葱蒜。舌白滑,脉迟无力,大剂四逆汤加吴茱萸,或艾灸主治。

寒热错杂证:腹痛下利,心中烦热,饮冷而吐,心包上热,兼肝阳下衰,上热下寒,寒热错杂。大剂四逆汤加黄莲汁主治。

气这个字,代表以前气、氣、炁三个,空气、力氣、真炁。


爱好者:太阳伤寒用什么?

回应:伤寒论里桂枝汤、麻黄汤。

爱好者:太阳证还有哪些?

回应:膀胱腑证,蓄尿、蓄血。

同学:整天瞌睡,想一直睡觉是?

回应:可能是少阴证,欲借睡眠收藏阳气纳入肾阳。

同学:睡觉浅,睡眠质量差是?

回应:可能用心过度,查“天王补心丸”的作用,养心血、治烦失眠。

 


文:潘有甲

排版:崔文蕾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