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针疗法治百病(内部资料)下

2022-04-27 06:00:41



腹针的针具及针刺手法

    腹针治疗前应全面了解病情,明确诊断。要对患者腹部进行常规检查。施术时要考虑。患者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疾病的虚实,形体的胖瘦,腹部脂肪的厚薄,年龄的大小等。并要选择适合的针具,针刺的深度及手法的补泻等。

一、针具:

二、针刺的深度:

    腹壁较厚的患者便于施术。由于腹部的经络系统,及早期经络范围位于腹壁的不同层次,针刺同样腧穴,针刺的深浅不同可出现不同的效应。针刺深浅的原则是,腹针治疗为调理脏腑,一般采用中刺或深刺。为调理经络多采中刺。为调治人体相对应部位病症,选用定位取穴,针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或针刺点时应浅刺。定位取穴应选用不同程度的浅刺,其浅刺深度应根据病情的轻重、病程的长短、病位的深浅加以选择。

      2001年彭印高氏“为探讨腹针治疗的机理,研究腹针系统的本质”,在治疗89例脑血流异常的论文报告中明确提出,腹针针刺的深度“浅入肌层即可,体胖者适当增加深度。”即可出现良好疗效。彭氏为腹针治疗的针刺深度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腹针针刺的深度也可视病情加以选择,如腰部的疼痛,虽病程短,采用深刺也能收到明显的疗效。因此,在腹针临床应用时,针刺的深度也应灵活掌握,并加以总结经验。

三、针刺的手法:

    进针时,为减少完全可以避免的疼痛,应注意:选用毫针应锋利,针体无弯曲,针尖无分义、无倒钩;针刺应尽可能避开毛孔:针刺透过皮肤层时速度要快,针刺角度应与皮肤垂直。

    腹针施术的手法原则要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留针过程可根据患者针刺后症状改善状况,或因患者体位滑动等因素造成针体深度改变的需要进行调针,调整针的深度、调整针的角度,必要时采用加针以增加治疗效果。腹针一般留针3040分钟。留针过程患者应避免大声讲话。过度改变体位,尽可能减少腹部浅刺针体的深浅度而影响疗效;起针次序应从上至下,从内至外,起针前不宜改变针刺的深浅度,以避免影响治疗效果。

    腹针的补泻依刺激的强弱而定。弱刺激为补,强刺激为泻。因腹针治疗多以慢性病为多,而慢性病又久病则虚,故腹针治疗补多泻少。施补法时除手法外,可施以灸法,灸时可由上而下地对每个针刺穴位温灸,也可以艾灸架置于神阙穴,以壮元阳、温经络,提高腹针的疗效,高血压者要禁忌炙治。要辨证患者虚实的程度,避免强补,而出现不必要的治疗反应。

四、腹针常用的加针:

    腹针治疗时常可以在针刺后使疾病的症状很快缓解,当症状的缓解与某一个穴位有明确的相关性时,可在该穴的周围各针刺点加刺l2针或更多。使针刺如同三角形、三点一线、梅花形等以加强该穴的治疗作用。针刺点的加针,不仅增加了疗效,还增加了许多腹部阿是穴,使医者便于掌握,关键在于能使腹针针刺治疗取得更佳的疗效。

    加针应在治疗需要所选的腧穴周围或痛点部位,处方中相对特效腧穴选择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疗效,如何加针,应依据病位的大小、疾病的程度与病程的长短。加针的方法要灵活运用,加一针便可取得良好临床效果,无需再刺。二、三针效果欠佳,亦可再补加一针以提高疗效。总之,医者不应追求加针的形式和数量,应以患者病情需要为原则而掌握。

腹针的规范及其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安全、无痛、高效、快捷,对常见病、慢性病、疑难病等都有着很好的疗效,具有很广泛的适应症。特效腹针疗法在施术中应有一定的规范,以确保临床治疗效果。

一、腧穴要准确定位:

    传统针灸取穴方法多种多样,如:折量寸法、手指同身寸法、简易取穴法等。同一腧穴在治疗时因人因法而异,可能或左、或右,或上、或下,没有统一定位,以致许多的临床经验报道很难重复,也可能是各家的取穴方法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得到相同的疗效,在针灸临床上经常可以遇到。腹针治疗取穴方法统一,要求严格精确,各腧穴只有唯一定位,如取穴位置不当,则疗效不佳、甚至无效,初起使用腹针时,常常因为取穴不准而影响疗效,也可出现疗效时好时坏,甚至疗效很差,这些情况有可能发生在同一患者的治疗过程。因此,腧穴定位准确是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要求和重要的规范,也是针刺治疗取得临床疗效的关键。凡应用过腹针治疗的术者都能理解腧穴定位准确的重要性,要掌握腹针技术,必须要在取穴的基本功上狠下功夫,才能提高腹针的治疗水平:如治疗肩周炎,选用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治疗。“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再环绕胃口,上膈属肺,从肺系横出腋下,”此乃肺经在胸、腹内的循行路线。治疗首先针刺中脘因其是肺经的起点,刺之可调理肺脏之气,商曲位于肺经的循行路线上,是肺、肾两经之交会穴,刺之可疏通肺经经气,滑肉门是膜部早期经络上肩部的对应点,刺之可调整肩部局部之气,治疗中腧穴的取法,中脘穴位于腹前正中线、中庭穴与神阙穴的中点,商曲穴位于下脘穴旁开05寸,滑肉门位于水分穴旁开2寸处。各穴定位准确,才能确保腹针治疗肩周炎的良好疗效。

二、组方要综合取穴:

    针灸临症,唯穴是用,只知遣穴,不知有方。在传统针灸临床中,缺少良好地腧穴配伍,同一疾病的治疗,不同医师的选穴可能差异很大,缺乏同定的处方,致使针灸治疗同一种疾病的方法很多,但可重复性很小,给针灸临床和科研带来很多的不便,制约了针灸的发展.特效腹针疗法有别于传统针灸,明显特征是:每个疾病都有相应的处方,每个组方都配伍得当,保证和提高了腹针治疗的可重复性。如治疗肩周炎用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所选中脘是肺经的起点,刺之可调理肺脏之气,用循经取穴调理脏腑;再选刺商曲疏通肺经经气;滑肉门是腹部最早期经络上肩部的对应点,刺之可调整肩部局部之气,为定位取穴法。组方充分体现了综合取穴的特点,腧穴配伍合理,也保证了疗效。


三、针刺要有必要顺序:

    传统针灸在针刺顺序上常无严格要求,先上、先下、先左、先右均可,针灸医师往往注意选穴和配伍,而忽略针刺的顺序,这也可能使许多临床经验报道不能重复的另一因素。特效腹针疗法有严格的针刺顺序。在治疗肩周炎选穴中,必须先刺中脘调动脏腑之气,调理脏腑;再刺商曲疏通肺经经气,后刺滑肉门在调理局部之气。腹针针刺的顺序,犹如“饮水灌田”,如未调动水源,疏渠何用?反而未疏通沟渠,则水无灌处。在腹针治疗时,必须先刺调理脏腑之腧穴,再刺疏通经脉之穴,后刺定位之穴才能调整局部之气。才能使患者机体脏腑逐渐趋于稳态而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效果,这一针刺的必要顺序,也充分发挥了“治病必求于本”的中医治疗原则。

四、针刺要有不同深浅:

    传统针灸对针刺的深度没有严格的标准要求。临床上也忽视了同一腧穴针刺不同深度的效应,这也可能是影响针灸疗效可重复的又一原因。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现代经络研究已证实经脉的客观存在,并证明经络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多层次立体空间结构。特效腹针疗法不仅针刺十四经腧穴,还要定位选刺早期经络范围内的腧穴及加针点。腹针将针次腹壁的深度分为浅、中、深,通过针刺不同的深度,而达到经脉的不同层次而实现不同的治疗目的。如治疗肩周炎,中脘穴深刺或中刺可调理脏腑功能,商曲穴中刺疏通经脉经气,以上两穴针刺的深度为调理十四经脉;浅刺滑肉门治疗肩部病变,目的在于针刺调理早期经络,而定为治疗相应的肩部病变。腹针针刺的不同深度是掌握特效腹针疗法的难点,掌握好不同的深度,也保证腹针治疗效果的关键,要在实践过程中加深理解,不断摸索。

五、针刺要强调手法:

    腹针针刺手法要轻、缓。一般采用只捻转不提插或轻捻转,慢提插的手法。一般“刺之要,气至而有效”。得气包括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患者有酸、麻、胀、痛、重的针感。二是医者有“手下沉紧”、“阻挡”或“如鱼吞饵”的手感。传统针灸临床上过于强调患者的酸、麻、胀、痛、重的针感,并认为针感能向病交部位感传疗效更好,总认为有酸、麻、胀、痛、重才能有临床疗效,而对医者的手感有所忽视。似乎离开患者的导向无所是从。特效腹针疗法针刺时,患者一般没有酸、麻、胀、痛、重的针感,更不出现循针感传。因此,要强调医者重视腹针在中刺和深刺时的手下感觉,使患者在无酸、麻、胀、痛、重的感觉下,在不知不觉中取得立杆见影的治疗效果。腹针能“刺至病所”,不仅体现了针刺的“神奇的疗效”,也充分体现了特效腹针疗法的特点。

    总之,必要的规范是保证特效腹针疗法更具有科学性和可重复性的唯一途径。也是发展、普及腹针的必须,为取得特效腹针疗法在临床上更好的疗效,施术必须高度的规范和统一。在腹针临床中,只要诊断正确、辨证合理、组方得当、取穴准确、针刺有序、深浅适宜,各级中、西医医师都能取得腹针治疗临床上的良好疗效。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

    特效腹针疗法的基本处方是指在临床治疗时具有共同特定功效的处方。基本处方有固定的腧穴;并具有共同的特定功效。一般采取深刺或中刺,调理的是人体的整体机能。祖国医学重视人的整体调整,认为“邪气所凑,其气必虚”,局部病变反映了整体运行中的薄弱环节。基本处方是调整人体机能常用的、有效的几种方法。临床使用中强调辨证施治,要根据每个患者的具体情况,选取相关的基本处方为主方与其它必要的治疗处方叠加使用。

调任、冲脉,益脾,肾,补元气,抗衰老

    调任、冲二脉法,用于调补脏腑气血,强壮机体,具有抗衰老,提高人体免疫力,平衡内分泌水平,广泛适用于各种老年病、慢性病和疑难病的治疗。

    任脉、冲脉属奇经八脉,行于胸腹,其中任脉的分支与督脉相贯,督脉的分支行于前腹上通于心,两脉相通相连。督脉统全身阳经,为“阳脉之海”:任脉在关元穴与足三阴经交会,足三阴通手三阴,任脉统全身阴经为“阴脉之海”。冲脉上行头目、下贯四肢百骸,为“十二经脉之海”、“五脏六腑之海”,十二经内属脏腑外络四肢。任、冲二脉在人体经脉气血运行中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古代医学论著对这两条经脉的作用有许多论述,归结起来主要是作用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主治内科疾病和生殖系统疾病。而人体的生长、发育、成熟、衰老和生殖器都与脏腑气血盛衰相关。因此疏通调理任、冲二脉可活五脏气血,五脏气血旺盛,是人体健康的基本保证。

    任脉在腹部上的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等腧穴,脐以上的可调补脾胃和心肺功能;脐以下的可培补肝肾,调整内分泌水平;上下合用可旺盛五脏气血,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的重要意义;冲脉循行与足少阴肾经的气穴、商曲、石关、阴都等穴相交会,如配合上述腧穴针刺,调补的力度更强。

    薄氏腹针的两个基本处方:天地针(中脘、关元)和引气归元(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作用相似,调补程度不同而已。特效腹针疗法选用的任、冲二脉上常用的基本处方如下:

一、小补:“补脾肾”选用中脘、关元二穴补脾肾。

二、中补:“调补脏腑”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四穴。调补五脏六腑功能。增强人体免疫力,促进和平衡内分泌,并具有抗衰老功效。

三、大补:“调补脏腑”四穴加刺双气穴。上肢疾病加刺双商曲等穴。

    针刺以上处方腧穴均选用中剌或深刺。由于上腹部脂肪组织较薄,脐以上腧穴针刺应较浅,下腹部脂肪组织较厚,脐以下的腧穴针刺应较深,所以,脐上、下各穴针刺深浅应有所不同。中脘穴开始针刺时不宜深刺,待各穴全部针刺后,再调整中脘所需针刺深度,以免引起不良反应,切不可大意。

    调任、冲脉法,临床上常作为治疗各种慢性病,疑难病的主方使用,特别是别是用于中、老年患者。如:颈、腰椎退行性病变、骨性关节病、脑血管病后遗症,以及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诸症。由于内分泌下降或不足引起的更年期综合征、月经不调、男性前列腺疾病、性功能低下,以及中老年人由于肾虚引起的头昏眼花、腰酸腿软、二便失调等症状都具有显著而稳定的疗效。对于因病伤正、久病体虚的患者调任、冲二脉也是匡扶正气的有效治疗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调补的程度应由患者的身体状态而定,不可一概而论。补泄适度,补之不足不能御邪,临床表现为疗效不稳定。补之过度亦可使患者出现过度兴奋、失眠和上火的症状,出现这些症状时停止治疗两三天后,症状则会自行消失。

疏通经络,行气血

    足阳明胃经多气多血,精气旺盛,为全身布输精气。足阳明胃经在腹部的滑肉门、外陵穴,是腹针定位取穴中肩关节和髋关节的对应部位。薄氏将其四穴合称为“腹四关”,认为四关是脏腑之气布输到四肢之“关”,主要作用在于疏通经络、行气血。其中滑肉门用于上肢疾病的调节,外陵用于调节下肢。

    临床应用发现,滑肉门、外陵穴不但可疏通四肢经络,而且可以调节全身气血运行,使全身气血平衡。其中双滑肉门穴配双上风湿点穴可柔肝健脾,双上风湿点穴配滑肉门、外陵穴可舒肝理气,降逆除烦,缓解精神紧张。选用滑肉门、外陵穴疏通经络,针刺应用中剌。

健脾、化湿、去痰

    大横穴是足太阴脾经在腹部之腧穴。脾主运化,既为人体各组织运化营养物质,又运化水湿,使体内多余水液排出体外、。脾胃为人之“后天之本”,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气血充足,四肢百骸才能强壮:如果脾运失健,生化之源不足,肌肉关节失养,困乏无力。脾运失健亦可水湿内停,多余水份在体内凝而成痰或阻塞脉道,造成关节不利。

    针刺大横穴调脾经,可健脾化湿去痰、生养肌肉、滑利关节。临床上用于脾虚有湿之症的治疗,如慢性胃病、寒湿性腰痛、风湿性关节炎和外感咳嗽、痰多等症。

    辨证患者是否脾虚有湿可望其舌,如舌淡、舌体胖,舌边缘有齿痕,舌苔白滑为湿寒症,舌苔黄腻为湿热症。

针刺大横选用中刺或深刺。


风湿点的疏泄

上、下风湿点是薄氏腹针的新穴。定位取穴时上风湿点与肘部相对应,下风湿点相当于人体膝部。采取浅刺调节肘、膝部的局部病变。循经取穴双上风湿点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在腹部八廓取穴中,上、下风湿点位于四个廓区,所主脏腑与人体腹腔内的内脏相对应。深刺上、下风湿点在调节脏腑功能上各有其不同的疏泄作用。在内科杂症的治疗方面使用得当有很好的疗效。

一、八廓取穴双上风湿点,左侧主脾,右侧主肝。此穴从位置上应为足厥阴肝经循行之途径。深刺可调理肝脾之气,既可舒肝养肝,又可理气和胃。临床用于肝失条达所引起的肝气不舒、胸胁胀痛;肝郁气滞引起的心烦失眠、口苦反酸;肝火上扬引起的头疼、耳聋等症。另外,治疗由于肾水亏损,肝阴不足引起的阴虚诸症,在调补任冲脉的同时,配双上风湿点,可柔肝养血,平衡阴阳,化解诸虚火上扬之症。

二、双下风湿点,作用各有不同。左下风湿点主大肠,肺与大肠相表里,深刺可通大肠、降肺气、除肺热。临床用于肺气壅塞咳喘、多痰,大便不通等。右下风湿点主小肠,心与小肠相表里,深刺可泻心肝实热,用于心肝火旺、心烦易怒、舌尖红、小便黄热等症。

风湿点的疏泄作用必须运用得当,辨证不当可给病人造成不利,特别是双下风湿点,对体虚气弱、脾胃虚寒的患者不可贸然使用,选用不当可引起泄泻,如出现此种症状,可及时温补关元、气海以壮其阳气。

    关于风湿点的取穴,因其深刺时调节的是脏腑之气,属八廓的廓区;浅刺时则属定位之肘、膝部位。遇有治疗既要定位调治关节,又需调理脏腑,可分别针刺两针,浅刺定位不变,将深刺之针向下或向外稍加偏移。

清热解毒、抗感染

    清热解毒处方选用中脘、下脘、下脘下和双上风湿点下腧穴。用于消炎抗感染。

    有人认为此方不可深刺,若深刺会引邪入内。临床应用中,我们发现深刺的效果好于中刺或浅刺。双上风湿点深刺加强了肝脏的解毒功能,养护脾气;下脘下点深刺,激发督脉阳气;共同使用激发机体的正气,增强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临床用于治疗人体各部位的炎症。使用此方时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配合其它腧穴或针刺点针刺以综台治疗。

改善头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

近年来,中老年人由于脑供血不足或脑血管血流异常循环障碍引发的各类疾病有所增加,以致造成严重的后果,影响人的健康,甚至危及人的生命。如因脑缺血或出血导致的中风、其后遗症造成的肢体不利,脑萎缩造成的老年痴呆、小脑萎缩,眼底疾患造成的失明或弱视,以及颈椎病引起的眩晕、耳鸣等。改善脑供血,预防因脑供血不良所导致各类疾病的发生,并能促进病人的康复。

腹针改善头部供血的针刺方法不仅简单,并且疗效显著。彭印高氏用针刺腹部完全能改善脑血管血流,并已被多普勒检测所证实。

针刺选用上脘、下脘、双商曲(或选用石关)、加刺下脘上穴。为加强改善供血可在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加针。中脘、下脘、商曲、石关、下脘上及加针点选用中刺或深刺。

腹针的基本处方具有调理人体整体机能的功效,临床应用时应辨证施治。并要结台患者的具体病情选方,达到整体而全面的综合调治,才能取得满意的疗效。切忌误调、误通、误补、误泻而影响治疗效果。

正确使用基本处方,诊病要清、辩证要准、用方有度,再配合合理的定位取穴,对症治疗,才能使腹针由内而外,由整体到局部的调治各种疾病。

常见病的腹针治疗

落枕

落枕一般见于成年人,是在睡眠后出现的颈部肌肉僵直,伴有不同程度疼痛,严重时出现强痛的综合症。多发于冬春两季。可因睡眠姿势不当,或因枕头高低不适,致使颈部肌肉长时间被牵拉而发生的肌肉不同程度痉挛所致,也可因颈部扭伤,或感受风寒等因素导致的颈背部气血凝滞,肌肉痉挛僵痛而发病。中医称颈部伤筋,又称失枕。

临床表现:一般表现为睡眠后颈部不适、不同程度疼痛、或剧痛,头有时因疼痛而歪向患侧,头、颈部活动功能受限。局部肌肉紧张,有时可触及条索,并有触痛或压痛。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患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

配方:根据颈部疼痛不同部位,肩颈部疼痛可以选刺商曲、石关及周围针刺点,或刺下脘上。

针剌深度:落枕属伤及筋脉的疾病,除中脘用中刺外,余穴以浅刺为宜。

腹针针刺中脘调理脏腑之气,商曲在腹部“早期经络范围”定位颈部。治疗头颈部的疾病,商曲是足少阴肾经的经穴,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又循颈部而至背部,用商曲治颈项病变疗效很好。临床发现,针刺商曲患者有时出现一种热感,最远可上达面颊部,取患侧的商曲疗效好于健侧,商曲配患侧的滑肉门,滑肉门是疏通经络、行气血的要穴,是治疗颈、肩、肘、手部等疾病的必选之穴,具有滑利关节、肌肉、筋、脉的作用。

肩关节周围炎

肩关节周围炎,俗称凝肩。是肩周肌、肌腱、滑囊及关节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因关节内、外无菌性充血,肿胀、粘连,而以活动时疼痛、功能受损为其临床特点。

病因:

2.肩外因素:颈椎病,心、肺、胆道疾病发生的肩部牵涉痛,因原发病长期不愈使肩部肌持续性痉挛、缺血而形成的炎性病灶,转变为肩周炎。

中医称“漏肩风”或“肩凝症”,又称“五十肩”。本病多因营卫虚弱,筋骨衰颓,局部感受风寒,劳累闪搓或外伤,经脉受阻,气血阻滞而致。

临床表现:

女性发病多于男性,左侧多于右侧,也可两侧先后发病。病发初期肩部某部位疼痛,与动作、姿势相关。病程逐渐发展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伴肩关节活动受限,活动增大疼痛剧烈,疼痛初期病人可指出痛点,后期往往感觉疼痛来自肱骨。体征三角肌有轻度萎缩,三角肌和周围肌可有明显压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展明显,少数人内收、内旋亦受限。年龄大或病程长者,x线平片可见肩部骨质疏松,冈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三穴。

配方:

1.患者体虚气弱应加强调补,可加刺气海、关元穴等。

2.发病早期肩部定位浅刺患侧滑肉门穴;病情较重可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疼痛呈片状在滑肉门周围加刺三角形针。

3.根据不同的疼痛表现,可依据腹部早期经络循行路线方向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加针间距视肩部疼痛放散的远近、范周大小而定。其加针点不宜远离滑肉门穴。

4.颈部疼痛在滑肉门穴周围加针外、可加刺患侧商曲穴。

5.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或深刺。商曲中刺。滑肉门及周围加针根据病情选不同程度浅刺。

肩部软组织疾病,病因复杂。临床以肩痛和伴有不同程度功能障碍为特征。肩关节周围炎最多见,时而可见冈上肌腱炎、冈下肌腱炎、肩峰下滑囊炎、肱二头肌腱炎等。上述各病中医统称“痹症”。腹针治疗以肩痛为主要表现的各肩部软组织疾病组处方大致相同,应在治疗落枕方法的基础上,根据定位取穴法原则,视肩部病变情况在滑肉门穴及其周围辨证加针施治。

肱骨外上髁炎

肱骨外上髁炎是肱骨外上髁处,伸肌总腱起点附近的慢性损伤性、无菌性炎症,有的仅肱骨外上髁尖部、筋膜、骨膜炎为主,有的在肱骨外上髁与桡骨头间,以肌筋膜炎或肱桡关节滑膜炎为主。因早年发病见于网球运动员故俗称“网球肘”。

病因:

在前臂过度旋前、旋后、握拳、屈腕,牵拉伸肌总腱,而引起局部慢性损伤。凡需经常性活动腕部的职业性或日常生活者,均可导致发病。

中医认为感受风寒、劳损、外伤等因素而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临床表现:

凡有上述职业性或日常生活者,逐渐肘关节外侧痛,在用力握拳、伸腕等动作时加重以至不能持物。检查仅在肱骨外上髁、桡骨头及二者之间有局限性、敏锐性的压痛。与皮肤、肘关节无关。伸肌腱牵拉试验(Mjus),伸肘、握拳、屈腕,在使前臂旋前,致肘外侧疼痛为阳性,有时疼痛可牵涉及前臂伸肌中上部。

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四穴。

配方:肘上、下部疼痛,或疼痛向前臂放散,可沿早期经络循行路径周围加针。加针距离依据疼痛放散远近而定。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商曲亦中刺,上风湿点穴及周围加针均宜浅刺。

先刺中脘穴调理脏腑,调动脏腑之气,再刺肉门疏通经络、活气血,后刺上风湿点活血化瘀,消除局部炎症。


手与腕部狭窄性腱鞘炎、腕管综合症

是最常见的腱鞘炎,好发于长期、快速、用力使用手指和腕部者,在手指常发生屈肌腱鞘炎,又称弹响指或板机指,电脑手。在腕部为拇长展肌和拇伸肌腱鞘炎,又称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或de Quervain病。腱鞘为损伤性炎症,肌腱和腱鞘水肿、增生、粘连和变性。腱鞘的水肿和增生使“骨一纤维隧道”狭窄进而压迫水肿的肌腱,在环状韧带区腱鞘腔特别狭窄而坚韧,呈葫芦状,阻碍肌腱的滑动,如用力伸屈手指,葫芦状膨大部在环状韧带处强行挤过,而产生弹拨动作和响声,并疼痛,故称弹响指。

腕管综合征属性周围神经卡压综合症,是其中常见的一种,由于正中神经在腕管内受压而表现出的一组症状和体征。腕管由腕骨构成底和两侧壁其上为腕横韧带盖成的一个骨性隧道;腕管内有拇长屈肌、24指的屈指深、浅屈肌腱和正中神经通过,正中神经最表浅。当腕关节掌屈时神经受压,如用力握拳则受压更剧。任何管腔内容物受压的原因;外源性压迫;长期过度使用腕部,腕管内压力反复急剧变化均可导致发病。中年女性多于男性,常具有职业病史。双侧发病率可达30%,其中女性占双侧发病率90%。

腕、手部的疾病中医统称为“筋痹”。本病多因感受风寒、劳累闪挫、劳伤气血、筋脉不和或气血运行不畅所致。

临床表现:

弹响指起病缓慢,初起患指晨起发僵,疼痛,缓慢活动后即消失。随病程延长逐渐出现弹响伴明显疼痛,严重者患指屈曲,不敢活动。发病以依次为中、环指最多,食、拇指次之,小指最少。患者述疼痛常在指间关节,而不在掌指关节。检查发现可在远侧横纹处扪及痛性结节随屈肌腱上、下移动,或出现弹拨现象,局部为弹响部位。

桡骨茎突狭窄性腱鞘炎,腕关节桡侧疼痛,逐渐加重,无力提物。检查局部皮肤无炎症,在桡骨茎突表面或其远侧有局限性压痛,有时可扪及痛性结节。握拳尺偏腕关节时,桡骨茎突部出现疼痛,称为Finkelstein试验阳性.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健侧商曲、患侧滑肉门、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

配方:症状减轻,但不同手指部位仍有疼痛或麻木,根据腹部早期经络循行路径,在上风湿外点近处周围适当部位加针。但不宜远离上风湿外点穴。

针刺深度:中脘中刺,商曲亦中刺,上风湿点、上风湿外点及周围加针均宜选不同深度浅刺。

先刺中脘穴调理脏腑,调动脏腑之气,再刺滑肉门、上风湿点疏通经绐、活气血,后刺上风湿外点活血化淤,消除局部炎症。

颈 肩 痛

颈椎之间有5个椎间盘、两侧钩椎关节和两侧关节突关节。后纵韧带在颈段较宽,其中部厚而坚实,后纵韧带退变钙化较多见,是导致椎管前后径狭窄,脊髓受压的重要原因。颈椎棘上韧带,即项韧带,项韧带退变钙化也是颈痛原因之一。脊柱颈段是脊柱话动度最大的节段,头的屈伸动作主要是寰枕关节,旋转在寰枢关节,而颈部屈伸主要在下颈段,任何节段因病变活动受限后,相邻节段颈椎各关节及韧带所承受的压力均明显增加,从而产生关节、椎间盘、韧带的变性。

颈肩痛的病因及分类与创伤、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疾病有关。但应注意的是,椎动脉、交感神经受到刺激后出现的头、眼、耳、心、胸等表现,与这些器官本身病变时的症状和体征相似。此外,老年性退行性病变是颈肩痛的重要原因,而老人又常患有头、眼、耳、心、肺等疾患,这些因素常互相影响,又可共同存在。给颈肩痛的诊断和治疗带来较多影响。

发生颈肩痛的疾病较多,但以颈椎病最为多见。

颈 椎 病

颈椎病应是泛指颈段脊柱病变后所表现的临床症状和体征。目前国际上较一致看法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其继发性椎间关节退行性病变所致脊髓、神经、血管损伤所导致的症状和体征。椎间盘退行性病变,是颈椎病发生和发展的最基本原因。椎间盘退行病变使桩间隙狭窄,关节囊、韧带松弛,脊柱活动时稳定性下降,继而引起椎体、关节突关节、钩椎关节、前后纵韧带、黄韧带及项韧带变性、增生、钙化。如此颈段脊柱不稳定的恶性循环,最后导致脊髓、神经、血管受到刺激或压迫。急性损伤可使原已退行性颈椎间盘损害加重而诱发颈椎病。颈椎先天性椎管狡窄,使椎管矢状径小于正常1416毫米。在此基础上,即使运行性变比较轻,也可因压迫而发病。

中医认为如人体脏腑肝肾渐亏,筋骨懈惰,经气不畅而发病;

临床表现:可以分为四种临床类型。

三、交惑神经型颈椎病:发病机制尚不太清楚,患者可有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如头痛、偏头痛、头晕特别在头转动时加重,有时伴恶心、呕吐、视物模糊、视力下降、瞳孔扩大或缩小,跟后部胀痛;心跳加速、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和血压升高:头颈及上肢出汗,以及耳鸣、听力下降,发音障碍等。交感神经抑制症状,主要表现为头昏、眼花、流泪、鼻塞,心动过缓,血压下降及胃肠胀气等。

颈椎病除上述类型外,可有两种或多种类型以上同时并存,常称混合型或复合型。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腑、关元、下脘、下脘上(5分处),双商曲、双滑肉门。

配方:

1.神经根型:颈痛明显双商曲内加针、患侧滑肉门内加针。

2.椎动脉型:加下脘上,加针高低随颈椎病变波及高低而定。孙可在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中点加针。

3.交感神经型:心悸、出汗等加刺左气旁(金河)穴。

4.颈痛剧烈加水分穴。

5.年老,或体质虚弱者可将主方中脘、关元,改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也可用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关元、下脘、下脘上中刺或深刺。商曲、滑肉门、气旁及各加针点均应中刺。水分中刺或深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骨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统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刺胃经滑肉门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下脘、下脘上、商曲以及下脘上与商曲连线的加针点不仅可以改善头部供血、改善血液循环,同时这些腧穴和针刺点均属于早期经络范围内的定位部位,针刺可以兼得两种治疗效果。

脊髓型颈椎病腹针虽能改善患者症状,但脊髓型颈椎病由于椎管内的骨质病变对脊髓的压迫导致脊髓损伤,针刺治疗往往延误外科治疗的时机。应建议患者及早手术治疗为佳。

腰 腿 痛

腰腿痛是一组临床多见的症状,其病因复杂,以损伤居多。发病率各家不一,在厂矿中约占22%,农村发病更高。

腰腿痛的病因繁多,刨伤、炎症、肿瘤、和先天性疾病等四大基本病因均可囊括在内。见下表

腰腿痛以疼痛为主要症状。局部疼痛由病变本身或继发性肌痉挛所致。部位较局限,多有固定明显的压痛点:可有放射痛,是神经根受到损害的特征性表现。疼痛沿受损神经向末捎放射。

腰腿痛病因复杂,与运动系统有直接关系者以损伤和退行性病变最为多见,其中又以腰椎间盘突出症最具有代表性。

中医认为,肾虚性腰腿痛则因肾之精气不足,肾气虚衰而致腰腿痛,此类腰腿痛多因内脏疾病而致肾虚者,如妇科疾病或房事伤肾等。肾虚腰腿痛,起病缓慢,隐隐作痛,或酸多痛少,绵绵不已,腰腿酸软乏力。寒湿性腰腿痛因风寒湿邪为患,故见腰腿部重痛、酸麻或拘急不可俯仰,如迁延日久,则时轻时重,患部时觉发凉,阴雨风冷尤甚。腰肌劳损多因陈旧性损伤,劳累时腰痛加重。腰部僵硬或有牵制感,其痛固定不移,转侧为甚。

腰椎间盘突出症

腰背痛是中医临床上常见病,督脉贯脊行于腰背,足太阳膀胱经夹脊行于腰背,足少阴肾经贯脊属肾,且腰为肾之府。腰痛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阴肾经及经筋有关系。六淫之邪客于经络,或气血痰浊瘀滞经络,或肾虚,或外伤均可导致腰痛。《素问·刺腰痛论》认为:腰痛属于足六经之病,指出腰痛的外因为风、寒、湿三邪,内因为肾元亏损。王肯堂在其《治症准绳》中认为:“腰痛有风、有寒、有湿,有挫闪、有瘀血、有气滞、有痰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临床表现:

腹针治疗方法:

腹针治疗腰椎病,包括腰椎骨质增生症、腰椎间盘突出症、坐骨神经痛方法很接近。

主方:中脘、关元,气海;老年人或体虚者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疼痛剧烈加刺水分穴。

配方:

1.腰椎4-5病变选用双气穴。腰椎2-3病变选用双气旁穴。如病变定位不能确定用双气穴、双气旁穴”。

2.为缓和腰部肌肉紧张或疼痛可用双外陵穴、双大横穴。有学者报告双天枢穴中刺可治疗腰肌疼痛及腰肌劳损。

3.腰痛症状虽有缓解,但仍有疼痛点,可根据痛点的高度沿气海至关元穴之间的相应高度,在任脉循行线旁开1分许针刺点加针,或选其他痛点加针。

4.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灸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穴均应深刺或中刺。其余备穴及加针点亦应中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骨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统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刺胃经双外陵穴、双天枢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双大横穴属脾经。脾主肌肉,并可燥湿。气海、关元、气旁、气均为早期经络范围之腰、骶定位部位。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气穴、气旁穴均在肾经循行线上,都能加强调补肾气,以助元阳。

骨性关节炎

是—种常见的慢性关节疾病。亦称为骨关节病。退行性关节炎,增生性关书炎。多见于中老年人,女性多于男性,好发在负重较大的膝关节、髋关节、脊柱及手指关节等部位。其主要病变是关节软骨的退行性变和继发性骨质增生。原发性骨关节炎发病原因至今还不清楚。多见于50岁以上肥胖妇女。继发性是指由于先天性畸形,如关节脱位、关节内创伤、长期使用激素等原因所致。发展到晚期两种类型临床表现、病理病变均相同,最早期发生在关节软骨,继发骨膜、关节囊及关节周围肌肉改变。在软骨的边缘或肌腱附着处,因血管增生,软骨内化骨,形成骨赘,骨赘破裂或关节软骨剥脱,可形成关节内游离体。滑膜可以增生、水肿、关节液增多:或关节液少量,葡萄珠样改变,大部分消失,被纤维组织形成的条索状物代替。关节囊可产生纤维变性和增厚,限制关节活动。周围肌肉因疼痛产生保护性痉挛,关节活动进一步受到限制。可发生畸形,屈曲畸形或脱位。

临床表现:

主要症状为疼痛。初期为钝痛,逐渐加剧。活动多时疼痛加剧,休息后好转。有的病人在静止或晨起时疼痛。疼痛与天气变化、潮湿受凉等因素有关。关节活动不灵活、僵硬、晨起或休息后不能立即活动。关节活动时有不同的响声,如摩擦音等。有时可出现关节交锁。检查显示关节肿胀,可有中度渗液,膝关节浮膑试验阳性;有不同程度活动受限和肌痉挛;严重时出现关节畸形;有时可触及关节内游离体。手指远侧指间关节侧方增粗,形成Heberden结节。X线片显示关节间隙狭窄,关节边缘有骨赘形成。后期骨端变形,关节表面不平整,边缘骨质增生明显。软骨下骨有硬化和囊腔形成,伴滑膜炎时膑下脂肪垫模糊或消失。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可选用中脘、关元穴;老年人或体虚者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双气穴、双滑肉门、双外陵穴。定位取下风湿点穴。

配方:

1.病变严重在下风湿点穴沿早期径络循行线加针,或刺呈三角形针。

2.膝关节上部疼痛,在延早期经绍循行路径之下风湿点上加针:膝下部不适或疼痛,在延早期经络循行路径之下风湿点下加针。距离可视疼痛部位与下风湿点穴远近选针刺点。

3.多发性骨关节炎加用双大横、上、下风湿点穴。

4.根据疼痛部位、范围可在上、下风湿点周围加针。

5.疼痛剧烈加刺水分穴。

6.关节腔内有积液,选刺水分、双水道穴。

7.体质虚弱者可灸神阙穴,或按针刺顺序炙各腧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水分用深刺或中刺。滑肉门、外陵、水道穴用中刺。风湿点及周围加针点,用较深的浅刺或中刺。

中医认为“肾虚则智不坚”,治疗以刺中脘、关元穴补脾肾,或选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气通调脏腑,调理脏腑之气,关元穴是足三阴经交会穴,气穴在肾经循行线上,都能加强调补肾气,以助元阳。刺胃经滑肉门、外陵穴多气多血以通经络,行气血。下风湿点穴及其周围加针点属早期经络范围之膝部定位部位。

踝 部 扭 伤

在xia台阶时,或在高低不平的路上行走,踝关节处于跖屈位,遭受内脏或外翻暴力时,使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部分损伤或完全断裂,也可导致韧带被拉长、撕脱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若急性韧带损伤修复不好,韧带松弛,易导致复发性损伤,或踝关节慢性不稳定。

临床表现:

踝部扭伤后出现疼痛、肿胀、皮下瘀斑,关节活动时疼痛加重。检查可见伤处有局限性压痛点,踝关节跖屈位加压,使足内翻或足外翻疼痛加重。有骨折时x线可见骨质断裂线。

腹针治疗方法:

踝部扭伤腹针以治疗踝部韧带过度牵拉,导致韧带被拉长,急性韧带损伤修复不好.韧带松弛导致的复发性损伤,或踝关节慢性不稳定等软组织损伤为其适应症。骨折、踝关节或胫腓下关节半脱位、全脱位应由骨科治疗。

主方:中脘、关元穴,双气穴,健侧商曲、健侧大横穴。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下风湿点下点。

配方:

1.根据踝部扭伤疼痛范围。可在下风湿点下点周围加针,加针点不宜远离下风湿点下点穴。

2.疼痛剧烈、肿胀明显时,可刺水分穴。

针刺深度:中脘、关元、健侧大横穴中刺或深刺。健侧商曲、健侧气旁、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各穴中刺。下风湿点下点及周围加针点不同程度浅刺。水分穴选中刺或深刺。

中医称踝部扭伤为伤筋。针刺中脘、关元、大横穴、气穴调补脾、肝、肾之脏气。选刺患侧滑肉门、外陵、下风湿点疏通经络,行气血:下风湿点下点及加针点均属早期经络范围踝部定位点,以调治局部伤痛。

感冒(上呼吸道感染)

感冒足因风邪侵袭人体所引起的病症,全年均可发生,以冬春季多见,病程一般5l0天。时疫感冒多呈流行性,周身酸痛疲乏,恶寒高热,病情较严重。

感冒多发生于气候突变,冷暖失常之时。冬多属风寒,春多属风热,夏挟暑湿,秋兼燥气:若生活起居失常,寒暖不调,或过度疲劳,腠理疏懈,卫气不固,则易为外邪所客,或素体偏弱,更易内外相因而发病。风性上扬,善行数变,故常从皮毛口鼻而入;内归于肺,外邪犯肺,肺气失于宣肃,则见咳嗽鼻塞等肺系之症。流行时疫邪毒较重,全身症状比较明显。

临床表现:

感冒初期,一般多见鼻塞、流涕、喷嚏、头疼、恶风,继而引起发热、咳嗽、喉痒、咽痛等症。流行感冒起病急,寒战高热,周身酸痛乏力,症状较重。体强者侵袭仅于肺卫,以表证为主;年老体弱者外邪易入里,症状重,易引起其它并发症。

腹针治疗方法:

本症的治疗原则为宣肺解表,消炎解毒。

主方:中脘、下脘、下脘下、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配方:

1.年老体虚,或迁延不退者,加气海、关元、双气穴。

2.咽喉肿痛在中脘下加针,不宜远离中脘穴。

3.咳嗽加刺左下风湿点。

4.痰多加双大横。

5.鼻塞、鼻分泌物增多在中脘外上加针。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下脘下、滑肉门、双上风湿点、气穴选用中刺。病情较重中脘可深刺。气海、关元、大横选用中刺或深刺。中腚下、中脘外上加针用浅刺。

失 眠

失眠是指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种症候。不寐的原因很多,总与心、脾、肝、肾及阴血不足有关,其中无论有邪之实症,或无邪之虚症,主要是因机体内的气血、脏腑功能失调。失眠可见于高血压,神经官能症,也见于更年期综合征,或其他慢性疾病,如消化道疾病等。

临床表现:

入睡艰难,时寐时醒,不同程度不眠,甚则彻夜不眠。兼见头晕、头痛、心悸、健忘、抑郁、以及心神不安或烦躁不安等症。

实证:脑怒伤肝,肝气犯胃,肝郁化火,性情急躁易怒,不思饮食,舌红苔黄口苦;痰食停滞引起气机不畅,胃失和降,痰热内扰,失眠头重,痰多胸闷,吞酸恶心。

虚证:肾阴不足,因虚火旺,心烦不寐,心悸不安,头昏耳鸣,健忘,五心烦热,腰酸;心脾两虚,血不养心,神不守舍,多梦易醒,肢倦神疲,饮食无味,面色不荣。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职滑肉门,双上风湿点。

配方:

1.实证,肝郁化火加双下风湿点。痰热内扰加双外陵、左大横。

2.虚证,肾阴不足加左商曲、左气穴:心脾两虚加双商曲、双气穴。

过敏性鼻炎

过敏性鼻炎又称变态反应性鼻炎,为机体对某些过敏原敏感性增高而致。以鼻腔黏膜充血、肿胀、肥厚为主要病变的过敏性疾病。

要在过敏性体质的基础上,吸入、食入或接触过敏源所致。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由肺、牌、肾虚损,风寒湿乘袭鼻窍而发病。其病多属本虚标实,故治疗应急则治标,缓则治本。

临床表现:

鼻痒、喷嚏、流清涕、鼻塞。其特点是发病突然,反复发作,也可见于急性发病后迁延,而表现为慢性疗程,经久不愈。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中脘上4分旁开2分。

配方:

1.老年,体虚患者加刺气海、关元。

2.反复发作加双气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用中刺或深刺。双上风湿点下中刺,中脘上4分旁开2分选不同程度浅刺。

急性结膜炎

急性结膜炎俗称“红眼病”.主要因病毒感染而发病,偶见细菌感染,表现为双眼或一眼白睛红赤。多发生于春夏季节,常突然发病,往往引起流行。

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素体阳盛,外感风热之邪,致使经气阻滞,火郁不宣,风热相搏而发病。

临床表现:

本病起病急,症见胞脸红肿,白睛红赤,畏光,目涩难开,眼分泌物增多,目刺痛。初起时仅一目,间及两侧,突然发病具有流行性。

腹针治疗方法: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双上风湿点下中刺。中脘上5分旁开3分针刺点浅刺。


痛 经

痛经为伴随月经的疼痛,可在月经前后或行经期出现腹痛,腰酸,下腹坠痛或其它不适,影晌生活或工作。痛经分为原发性与继发性两种:原发性痛经无盆腔器质性病变,继发性痛经通常是器质性盆腔疾病的后果。本节仅介绍功能性的原发性痛经。痛经仅发生在有排卵的月经周期,无排卵月经不发生腹痛。

临床表现:

腹针治疗方法:

主方:气海、关元、双气穴、双下风湿点。一般用主方治疗即可止痛。

配方:

1.疼痛减轻仍有腹部痛点,可在痛点处加刺一针。

2.伴有恶心呕吐刺中脘穴。

3.头痛在中脘穴周围加刺一针。

4.寒凝少腹加双天枢。亦可温灸关元,散寒通经。

5.肝气郁结将主方改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滑肉门、双外陵,双上风湿点。

6.经后仍有腹痛亦可用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取天枢,双气穴。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选用中刺或深刺。滑肉门、天枢、外陵、气穴用中刺;上风湿点、下风湿点选用中刺或深刺,痛点处加针选用不同程度浅刺。

脑血管病(及其后遗症)

临床表现:

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应以风、火、痰三者为患,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腑,主要是在阴阳失调的情况下,偶因忧思恼怒或劳累等,以致风阳煽动,心火暴盛,风火相并,气血上逆,或因嗜酒,过食高脂食品,脾虚痰盛,化火动风,风痰上潜,蒙蔽清窍,致使阴阳之气逆乱。

中风先兆,中风多因血气上逆,故有眩晕、心悸、肢麻、手足乏力等先兆;中经络,病在经络,未及脏腑,而经络气血阻滞。症见半身不遂,肌肤麻木,口角歪斜,语言不清;中脏腑,病变深中脏腑,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舌强失语,口角歪斜。中风后遗症常伴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歪斜等。

腹针治疗方法:

出血性脑血管病或出血性脑血管病在病情稳定后即可开始腹针治疗,并能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对脑血管病所遗留的后遗症,腹针也有良好的疗效。脑干或大面积的缺血或出血可试用腹针治疗。

主方:中脘、下脘、气海、关元,双商曲、双气穴,下脘上5分,双滑肉门。

配方:患侧上风湿点、外陵、下风湿点。

1.伴手功能障碍配患侧上风湿外点,踝关节不利配患侧下风湿下点,有足内翻时用下风湿内点。

2.为加强改善头部供血,可在下脘上与商曲中点处加针。

3.伴语言不利配中脘上、下各1分处加针。

4.体质虚弱者在关元和双气穴下加针。或灸神阙穴,高血压者禁灸。

针刺深度: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穴、下脘上选用中刺或深刺。商曲、气穴、滑肉门、外陵、上风湿点、下风湿下点用中刺或不同程度浅刺。上风湿外点、下风湿下点、下风湿内点用不同程度泼刺。下脘上与商曲中点处加针及关元、双气穴下加针用中刺。中脘上、下各1分处选用不同程度浅刺。

围绝经期与围绝经期综合症

围绝经期综合症也称更年期综合症。是指妇女在绝经前由于卵巢功能衰退的内分泌所引起的一系列躯体和精神心理的症状;症状可开始于卵巢功能衰退开始时,持续至绝经后,可干扰妇女正常生活,并影响身体健康。

临床表现:症状包括月经紊乱及雌激素下降引起的一系列症状。

一、月经紊乱:多数妇女绝经前经历2~8年无排卵性月经;由于卵泡发育和闭锁交替无规律,月经多不规律。雌激素水平波动而无排卵加之雌激素水平增高,而出现子宫内膜增生过长及严重的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

二、雌激素下降症状:

1、血管舒张症状:潮热一直视为妇女卵巢功能衰退的标志性症状。特点是:头部、颈部和胸部的皮肤突然强烈的发热感觉和大量的出汗:持续时问短至几秒钟,长则数分钟,发作频率可以几日一次至数分钟一次频频发作。以夜间发作严重和频繁,干扰睡眠并影响精神状态。应激

可诱发潮热症状发作。凉爽的环境可减少潮热发作的频率、强度及持续时间

1T医学资料为移动硬盘版【购资料送移动硬盘(希捷1T)】


1.中医针灸类原价3980元,现特惠价1280元;

2.手法类原价3980元,现特惠价1280元;

3.中医类1.0版原价3980元,现特惠价1280元;

4.微创类原价3880元,现特惠价1280元。


500G移动硬盘视频资料:【购资料送移动硬盘(希捷500G)】


1.徒手整形(精华盘1.0版)原价3980元,现特惠价1080元,

2.(微整形普及版)原价3980元,现特惠价880


支持货到付款(运费自付),现款优先发货包邮。您只需要把地址、收货人、电话号码发来即可!


联系QQ号:,1587816805910092587909935434  944610367

电话/微信:181377161191813772211915225443440 13598490020


备注:凡转载本文章者或转发QQ群、微信群者,请加QQ群:560624816, 关注微信公众号:zhcgyx,送《奈特人体解剖彩色图谱(第三版)》、《宣蛰人软组织外科学上下最终版》、《LWW解剖图谱》、《系统解剖学第7版》、《系统解剖学第2版》、《骨科临床检查(原书第6版)中文翻译版》、《骨关节功能解剖学上卷》等电子书!!!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