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时·一默 工艺 蓝缬——绽放千年

2020-09-21 09:11:27


1.源起


蓝印花布又名蓝纈,源于秦汉,兴盛于唐宋时期,古时称为药斑布。《古今图书集成》卷中记载:“药斑布——以布抹灰药而染色、候干、去灰药,则青白相间。有人物、花鸟,作被面、帐帘之用。”药斑布中“药”即染色原料——蓝草,“斑”是防染浆剂印后构成的纹样大小斑点。这些斑点可以防止染上蓝色,保留坯布白色,故称“药斑布”。


2.工艺过程


1、挑选坯布:农家一般都挑选棉质好的上等布料,染制蓝印花布。


(坯布晾晒)

2、脱脂:将所选布料放入含有太古油等助剂的水中浸泡,温度在50--60℃之间,然后再将布料放置清水中,待2—3天后取出晒干待用。 

3、裱纸:刻花所用的纸版,一般用3--5层纸裱制而成。纸质为贵阳皮纸或桑皮纸2--3层,高丽纸1--2层,用面粉自制浆糊刷裱,晾干后刷一层熟桐油,待干后压平使用。 

4、画样、替版:先用羊毛自制刷帚(直径为4--5cm),一头包扎收紧,再用刷帚沾少许颜料粉把原样替下或重新设计新样稿。 

5、刻花版:一般用二至三层油板纸订合在一起,刻时刻刀需竖直,力求上下层花形一致。刻刀用铁皮切割斜口后,用竹片夹紧包扎而成。刻刀分斜口单刀、双刀、用铁皮自制圆口刀(俗称“铳子”)三种类型。单刀刻面为主,用双刀所刻的线宽窄一致,铳子分大小数种,主要铳制花版所需的圆点。刻版时纸板下垫季青树板,它材质细嫩,不容易伤刀口,刻画自如。铳纸板时下面垫的是“白果”树墩,它材硬质松。


6、上油:先用卵石把刻好的花版反面打磨平整,然后刷熟桐油,晾干,经过2--3次正反面刷油,最后晾干压平待用。

 

  (打浆)


(刮浆)


7、刮浆:刮浆前先将坯布洒水后卷布。在民间蓝花布防染浆料曾用过玉米粉、小麦粉、糯米粉等,经过几代人的摸索和实践,最终选用了粘性适中的黄豆粉,但单纯的黄豆粉夏季容易变质,且成本高,加石灰粉后不仅上浆好刮,染好后也容易刮掉灰浆,故民间都沿用豆粉加石灰作防染浆,其比例为1:0.7。有时根据花型要求也采用糯米粉和石灰作为防染浆。调浆时厚薄(粘稠)要适中,黄豆粉越细、浆调得越透,粘性就越好。刮浆时用力要均匀。刮刀在江浙一带一般用铁煅而成,手柄为木制圆型,在湖南、湖北亦有用牛角和木板做成。刮浆时接版更为重要,花型复杂时对版要准确,排版要自如。然后将刮有防染浆的坯布晾干。


(晾晒)


(通风)


8、染色:染色前将竹篮放入缸中间,以防所染的布沉入缸底泛起缸脚,影响染色。然后把刮上浆的布松开放在水中浸泡,直至布浸湿到浆料发软后即可下缸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根据面料的不同和气候变化可调整下缸和氧化的时间。


(晾晒)


9、刮灰:出缸布晒干后灰碱偏重,要“吃”酸固色,清洗后,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定制两头圆形的刮灰刀或家用菜刀倾斜45°用力适中刮去灰浆。


(清洗)

(晒干)

10、清洗、晾晒:布经刮灰后需要2--3次清洗,把残留在布面灰浆及浮色清洗干净后晾干。因受到刮浆、染色、晾晒等工艺因素的影响,蓝印花布的长度一般限定在12米以下,由染色师傅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上,晾晒时的情景十分壮观。最后用踹布石将布滚压平整。

3、蓝草染料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有记载:“南人掘地作坑,以蓝浸水一宿,入石灰搅至千下,澄去水,则青黑色。亦可干收,用染青碧”。他取“蓝水”为人治病,认为“蓝水、染布水,皆取蓝及石灰能杀虫解毒之义。”蓝草的根即著名中药板蓝根,其果为中药蓝实。它们皆有杀菌消炎,清热解毒之药效,可用于防治流脑、流感及肝炎等传染疾病。


4.图案寓意

 

在创作的过程中,艺人们巧妙应用了大胆而夸张的手法,以意写实,描绘大众所喜爱的喜祥如意的意境,创造出许多淳朴稚拙、丰富多彩的花草树木等形象,演绎着“刘海戏金蟾”、“麒麟送子”、“梅妻鹤子”等民间神话故事。

喜:喜鹊、古钱。古钱,古时用龟甲、齿贝当货币。商周以后,改用金属铸钱。有金、银、铜等,铜质货币俗称铜钱。喜鹊取一“喜”字、钱与“前”同音,“喜在眼前”,喜事就在当前。又有喜鹊、梅花的组合,“梅”与“眉”谐音,称为“喜鹊登梅”“喜上眉梢”。


5、传说


传说民间有一对青年夫妻,因受哥嫂的欺压逃出家乡,在一个芦荡里搭起了草房遮风避雨,并就地种粮糊口,日子过得很艰苦。一天他俩在田里干活,忽然走来两个衣裳破旧的人,一个眉粗眼大,持着个破烂袋,一个是面目清秀,腰里挂着个宝葫芦,开口就要讨饭吃。这对夫妻二话没说把准备自己吃的两只黄面笼糕给了他们,自己饿着肚子。这俩人高兴地边吃边唱:“我有一棵草,染衣蓝如宝,穿得化化烂,颜色依然好。”边走边撒下许多小草。 


冬去春来,这里长满了许多草,锄也锄不掉,夫妻俩觉得奇怪,丈夫忽然想起这草是去年那两个人撒下的,听他们唱着说,可以染色,然后夫妻俩割下草,沤在两只大缸里,第二天缸中水变蓝了,但染不上色,心想这下可上了当。没过几天,晚上刮起了大风,刚睡下,门外有人敲门,说要借一宿。这对夫妻便起床开门点上油灯一看,是去年讨饭的,看他们可怜就把客人留下来,安排他们睡在大缸上并铺了玉米秕子和稻草,用刷墙多余的一袋石灰粉垫在草下做枕头。小夫妻安排好,准备去睡觉。


客人说今天我讨了点菜,另一个说我葫芦里还有点酒,咱们一起喝,说着就拿起酒喝上了,说来也怪,葫芦里有倒不尽的酒,一会儿大家都喝醉了。半夜里他们酒性发作,把吃的酒菜都吐进缸里,并把当枕头的石灰袋也滑到缸中,早晨两个人用木棍一搅,挟起破袋和葫芦就跑了。


第二天一早,夫妻俩发现缸水变黄了觉得奇怪,便把白布浸在缸里试染,拿出后很快布由黄变成蓝色。丈夫便追上那两人,问了个明白,他们说这种草名叫蓝草,加上适量的石灰和酒就能染色。从此夫妻俩就开起了染坊,生意越做越大。事后他们才知道原来那两个人是染仙——梅福和葛洪,他们专教穷人染色,使各地的老百姓穿上色牢、美丽的青蓝布衣。梅、葛两仙发明的用灰酒发酵使蓝靛还原的方法,在各地广为传授,后人便将梅、葛二位师傅尊为染布的祖师爷。江苏、浙江、山东等地区染坊内都挂上梅、葛二仙纸祃。

 

每逢年三十每家染坊都要祭祀梅、葛二仙,祭祀时除放上梅葛二仙纸祃外,还要放上观音、财神、家堂的板印纸码及酒菜等,供奉结束后祭品一起烧化,染坊内的师傅及帮手聚集一起开怀畅饮,祝福“染布缸神”常伴。在湖南、湖北地区每年九月初九重阳节和十月二十二日染坊内都要祭祀梅、葛仙翁,祈求“染仙”保佑,来年染出的布品质好、色度牢,故旧时的民间染坊常见墙壁上贴有“缸水调和”、“缸中出金”等吉祥词幅。

 

这是因为四季气候不同,蓝靛、灰酒的稳定性差,按传统配方下料,未必能使土靛顺利还原,染坊师傅靠的是祖辈从实践中总结的经验,并根据不同状况调整缸中灰酒的比例,使每天染色达到最佳效果。


据史料记载:梅福是西汉末年人,他曾任南昌尉(旧称洪都),祭祀牌位上称“汉洪都尉”。他是安徽寿春人,后弃官求仙,也称“寿春真人”。

 

葛洪是晋时人,因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所以祭祀牌位上称“晋关内侯葛”,他是有名的道士和炼丹家。这两位被后人奉为染布作坊“染布缸神”。明清以来,江苏南通、苏州等地染坊同业公所,在梅葛诞辰日祭祀拜寿。梅、葛二仙的故事虽然只是传说,但也揭示出靛蓝染色化学反应的科学规律。



↓扫描或长按二维码可关注三时一默公众号

感恩您用心的阅读

3時有您

三時吉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