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入门txt下载了解吗?怎样才能称之为“书神”

2022-04-05 12:03:17


4月23日,我交图书馆公布了年度月度报告,分别有6位思源悦读之星和2位驻馆达人上榜。益友专访了其中三位悦读之星,走进阅读达人的生活。




郑鸿升-当我借完第432本书


“阅读,让我更好地了解世界”



一年内平均每天借阅1.18本书,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5年,郑鸿升凭借年度阅读量432本独占鳌头,成为了研究生榜单上的第一名。当然,冰冷的数字不足以说明一切,手不释卷的背后是对于书内广袤世界的追求。

    

已经读到博三的郑鸿升,最近一直在准备自己的论文,因此跑图书馆成了家常便饭。借书和看书有着本质区别,这四百多本书中大多都是针对论文而借,因此也不是每本都会看完。往往论文里提及的书目,他会深究;其他的书,基本都是了解大致内容,点到为止。


刚到西餐厅的时候,发现他人已到,在周围略显嘈杂的环境下聚神地翻阅着一本书。“我稍微早到了一点,”他说,“等会这本书我还要去包图还掉。”


不同于交大的理工男们,专业是英国文学的郑同学显得有些“另类”。带着金丝眼镜,头发梳得干净整齐,西服熨烫得没有一丝褶皱,是一副知识分子的派头;说话慢条斯理,夹杂着闽南口音,略显局促,时不时也会推扶一下镜框。


谈及读书的内容,郑鸿升难得露出了腼腆的笑容。由于主修英国文学,一般涉猎的书籍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文学原著,,大多还是以英国古典及当代文学为主;另一类是研究性的文章,和自己手头所写的论文研究相关。平时也会出于个人兴趣,阅读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书,比如弗洛伊德《梦的解析》。


不用于一般读者,郑鸿升所读的外国作品都比较小众。前一段时间,他在看的侦探小说《代号星期四》,就是由英国作家G.K. Chesterton所写。Chesterton的笔风较为严肃,因此在英国当地也不是很流行,唯有这本书成为了永恒的经典。据郑鸿升所说,这本书的翻译版在包图可以找到,可是原版则要到密集书库方可阅览。本着严谨的态度,他最终选择了两本都仔细研究。


至于研究性的文章,多半都是为了完成论文而看,郑鸿升也形成了自己的读书习惯。“我经常会用那种彩色的便贴纸来做标记,看到比较好的书或者文章也会全部复印下来。”一本书,如果要复印下来也并非易事,可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收藏癖,麻烦都可以克服。看着寝室里侵占了大部分空间的影印书籍,郑鸿升不禁感慨,幸好博士生的宿舍比较宽敞。


对于近些年来日趋主流的电子阅读市场,郑鸿升坦言,自己也会经常下载TXT在电脑上阅读。微盘是他获取电子书的主要渠道,这样一来也可以弥补纸质书的不足。虽然阅读的重心依旧在纸质书上,但找书的过程往往充满了未知,有时候图书馆借阅不到的时候,网络往往会给他惊喜。


除了包图和电子书以外,郑鸿升还提到了学校之间馆际互借的服务。现在图书馆之间都采用联网模式,如果一本书在交大找不到,却能在复旦、北大、国家图书馆内找到,就可以联系图书馆的工作人员,从而寻求帮助。交大毕竟是一所以理工科见长的学校,文科资料的供应相对较少,不少书籍需要外借。一般只要向图书馆人员报上书名抑或书号,会有专门负责的老师来协调,书到了会通知学生来取。“对学生而言,借书是很方便的,”他说,“可是图书馆老师的工作,却很复杂。”


“多去图书馆,每次去都会有新的收获。” 郑鸿升说,每次带着不同的目的,都会发现以往被自己遗漏的好书。不同于需要实验操作的理工科,文科主要就是阅读大量的书籍,只有通过看书和查找资料,自身才能获得提升。


从小就喜欢看书的郑鸿升,讲到读书带给自己最大的好处,莫过于找到了自我。时至今日仍从未注册过微信账号,他认为,这样做节省了大量的时间。这样也不难理解为什么郑鸿升成为“悦读达人”,他只不过把别人用来刷朋友圈的时间都用来看书。


不过,对于社交圈郑鸿升也不是一味排斥。当说到其中缘由时,他戏言:“我毕竟年龄大,都已经读到博士了,和你们之间有了代沟也是难免的。” 郑鸿升坦言,读博这段期间确实时间非常紧张,毕业也是一个比较严峻的任务。他常常因为要赶大小论文而忙得焦头烂额,所以也没有时间关注这些,“一切都是以毕业为目标”。


虽然时间表紧张,他也会抽出点时间上网,看看新闻。由于纸媒逐渐被网络新闻所取代,郑鸿升一般都在网上看电子类《联合早报》,关注国际新闻和热点时事。此外,他也会浏览英文网站,看看BBC NewsTimes等外媒上的新闻解读。


郑鸿升的学校生活,基本都是在包图看书度过的,有时候一待就是一天。相较而言,他的娱乐活动稍显匮乏。闲暇的时候,他会到新体打打羽毛球,或者跑步。每天晚上,他都会和远在福建的小女儿视频聊天一会。谈及对于女儿的教育,郑鸿升的脸上写满了慈爱:“希望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她也能从小多读点书。”


对于未来的规划,郑鸿升认为自己可能还是重拾老本行——做一名大学教师。“和公务员或者企业里的职位相比,我更偏爱大学老师的工作,可以有大量自我支配的时间,做自己的事情,多看点喜欢的书。”


只是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郑鸿升就成了学校里特立独行的人物。有些事情,往往是“正而不常,常而不正”。也许在他的影响和带动之下,学校里这样“不常”的景象会越发常见起来,以书香弥漫校园。




何磊-哲学解决了我人生的问题


“我的问题在哪,阅读就在哪”




有人说,中国至今还未有人能获得诺贝尔科学奖,是因为中国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哲学家。这句话本身虽然存在问题,科学和哲学的主流和传统都各有不同,但如果将科学和哲学相提并论,两者之间的关系应当是千丝万缕。

大多数人可能对科学哲学这门专业不甚了解,但对于大学还未毕业的何磊而言,原计划就是报考该专业的研究生。可是在琢磨相关书籍不下数遍,却依旧对其毫无概念之后,他决定改变方向,来到了科学史与科学文化研究院,并在去年总共借阅361本书。

    

何磊和一般的交大学生没有什么太大的差别,衣着深色衣裤,梳不平的头发,略显清瘦。若要找出些不同,可能是他多了一份读书人的文气。他说话不仅轻声轻语,而且节奏不急不缓,初次见面又有些隐晦的羞涩。


说到自己的书单时,他明显语速加快,声调也高昂了不少。“我看书时涉猎比较广,”他说,“专业类和非专业类都会经常借书来看。”在读书方面,何磊是个不折不扣的“杂食动物”。因为专业原因,平时经常会借些与数学史、天文学史等科学学史有关的书来看。对此,他还特意解释,科学史往往介绍的都是过去的科学是怎么触发,并发展到如今的地步。这和大众理解中,只研究介绍科学家及其发明创造的思维定式,有着不小的出入的。前段时间,何磊在看《继承与叛逆-现代科学为何出现于西方》时,就在思考着中西方科学发展的分野。


此外,他对社会学和人文学科也很感兴趣。很多书,年轻时的心境往往无法体会,时间跨度拉大到现在这个年纪,不仅读时会触发以往鲜活的记忆,还能从中生发出新的思考,解决自己现实生活中的困惑。王小波一直是何磊比较钟爱的作家,最近重读《沉默的大多数》,不禁感慨岁月在自己身上的积淀又在旧书中获得了新生。


不同于一般读者,何磊读书一般都是怀着解决现实问题的心态。一度对快消费的盛行趋势感到不解,于是选择了《后物欲时代的来临》,试图理解消费主义和当今的消费社会。某天忽然对市场营销规律产生疑问,因而选择了莎莉霍格斯黑德的《迷恋》,从营销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学会操纵迷恋的触发器。如果对某些问题产生疑问,我一般都会看书来寻求解脱。读书是一项相对独立封闭的活动,何磊坦言,自己很享受问题被解决之后的超脱。


闲暇时间,他会在包图泡一天。幸好有着广泛的爱好,对一切事物都葆有新鲜而不因袭的好奇之心,像《古董局中局》一类的悬疑小说,各种图书都会对他产生吸引。“读书之前我都会在豆瓣上先做好功课,了解大致的内容,然后再决定借不借。有些书借到手之后,如果和想象中有出入不是很感兴趣的话,基本上出于尊重这本书也会翻阅完再归还。”


再小一滴水,也能传递来自远方大海的温度;一本书,不论优劣与否,总归会零星闪烁着迸发思想的内容。碎片化阅读的时代,何磊坚持记录不同的灵感,渴望感知远方的温度。每阅读完一点内容,不论是书,还是短篇文章,他都会把自己的思考写在笔记本上。至今,这样的本子他已有了完整的三本,遗憾的是这次未能得以瞻仰。“我还是喜欢有质感的东西,”他说,“把东西用笔记下来,可以随时翻阅,时而也会产生新的感悟。”因此,他并不喜欢电子书的阅读方式,“伤眼且不能在书上做笔记”,会更偏爱纸质书。


和一般大学生一样,何磊平时也会逛逛知乎。看到求书单或者评论书籍的问题,不论是否有人问津都会跃跃欲试,答上一番。不过能够引起共鸣的是,知乎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基本都是大牛们,因此经常会看他们写的答案,往往也能发现很多好书。


本科专业是化学的他,虽然是理科生,却一直沉浸在独自以书构建起来的世界里,力求找到文理之间的平衡点。早在中学阶段,他就对哲学产生了兴趣。不同于理论哲学,他更偏向于用哲学解决自己实际的问题。就个人而言,他本能性地排斥现代西方的哲学理论。“这些书很不好读,”他感慨道,“往往只是细节之处,都需要我耗费一下午的时间自行内化。”他觉得自己现在的年龄阶段尚不足以驾驭,因此都只是挑选一些哲学的入门书籍。


哲学当中,何磊最喜欢的就是弗洛伊德所提出“本我,自我,超我”的概念。“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自我是哲学当中相当重要的一个命题。他相信每个人都蕴藏着被压抑的部分,需要利用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形成和相互作用。为了更好研究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他还借阅了《不可能存在之真》,体察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拉康是怎样离经叛道,开创了“后弗洛伊德”时代。


当初虽然未能秉持初心,填报科学哲学专业,但在哲学这条路上,何磊是不打算回头了。现在的生活很单纯,上课、看书、睡觉,没有什么太大的压力,除了时不时可能要赶大小论文。“我不是很喜欢带有强烈的目的性去做事情”,可能是哲学对自身产生的影响,很多事情都是凭着兴趣支撑的。空余时间,他也会和同学在西区打打篮球,也会去唱歌,抱怨一句“光标楼的音响不太好”。


最后,本想用一篇何磊的书评结尾,可是他觉得没有什么特别满意的作品,唯有刘瑜的《从经典到经验》可以作为他对读书方法及意义的注解。


“正如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同,因此需要补充的营养元素不同,我的推荐书目的阅读经验未必适合其他人。我想说的只是,在思考自己要读什么书之前,最好问问自己,我关心的到底是什么问题,因为只有真诚的问题意识才能将你引向真诚的阅读——阅读如此美好,任何功利心、虚荣心的杂质都是对它的玷污。




王力为-读书使我安定


“即使被关在果壳之中,我仍是无限宇宙之王”--哈姆雷特




去年,王力为以年借阅量203本位列本科生组第二位。在这些书籍中,借阅的书有文学类、哲学类、历史类的,绝大多数是这些,但也还有一些机动学院专业类书籍。他个人更偏向于阅读历史哲学类的书籍,因为感觉看历史书就让自己没有那么不安定,而看哲学书可以让自己去思考自己的人生有什么意义。

    

对于一本大部头的书,王力为有自己的方法。他一般会先续借一下,然后花个两三个月去把那本厚书看完。然而如果是薄书的话,有时候一天就看完了。平时阅读一般是在睡前,比如说十一点开始,看到十二点睡觉,或者中午睡觉之前看半个小时,一天保证一个半小时的阅读时间。有时做作业的时候人疲倦了,也拿本小说看一下。暑假是他的阅读黄金期,因为时间相对充裕完整,经常会借一大堆书回去,然后在暑假的时间里面看完。


中国小说王力为看得不是很多,因为相较而言,他更痴迷于西方小说里强烈的戏剧性。我国的作品更多讲的是人伦,设定的背景会在农村之类的比较生活化的场景里。不同的性格和追求不一样,我们追求的是一种融合,而西方更追求一种刨根问底式的。“我觉得中国小说看起来有一种抚慰人心的感觉,而外国小说看起来有一种令人非常不安的感觉,在跌宕起伏中寻找刺激感。”


和大多数人一样,他也会有摘抄和做笔记的习惯,但一般都是周期性出现。有时候会想要做一些摘抄或点评,不过只是少数情况,大多数时候因为懒得摘抄,只是不停地往下看。


一直有些论调认为读书应当怀着特定的目的进行,可对于王力为而言,触发看书的原因往往是因为精美的封面或者引人入胜的内容。看完这本书之后,如果对这个领域想要有更深的钻研,他会查一些类似的书,然后再循着这些书去找其他的书。“我不会给自己设立一个目标,只是感兴趣就读。”


对于当下潮流的读书方式,王力为说,他自己其实也有一本电纸书。不过,他看的更多的,还是纸质书,电子书基本没怎么用。“电子书是一个很好的资源,因为我看的很多书都不是从图书馆借的,而是下载电子书进行阅读,有些书图书馆确实找不到,也比较难借。我觉得,如果能利用好的话,电子书可以比纸质书更加方便,但是我觉得,要是真正地去理解一本书的话,还是纸质书使用起来感觉比较亲切一些。


说起读书的动力,王立伟有点惭愧:“上大学前,目标就只有一个——考上好大学。但是上了大学以后,发现类似原来的目标行不通了,所以必须要找一个新的生活目标。小时候读书不是很多,所以在这个时间点就会想要去了解一些东西,看哲学,看历史。看着看着,就爱上了读书这个过程。” 像历史,为人类展示了许多,那么多人活过;像文学,其中有那么多的可能性。

读书前,他一直苦苦寻觅人生意义究竟在何处,但是看多了以后就会发现人生意义这个问题不再困扰着自己,会发现这个世界更加有趣。刚上大学时,他不清楚自己应该做什么,于是接触了周国平很多的作品。虽然现在重读,对那些作品会有新的认识,是他引导王力为喜欢上了哲学,开始对人生产生思考。所以,人生意义这个人生的大课题也就没那么讨厌了。


周围同学对待这样一个“书痴”,往往会觉得他更像是文科生,而不是工科生。王力为说,复旦的同学会打趣说他比较像复旦的文科男,可能是是因为一点傻傻的酸腐气吧。他对于书的热忱,也会感染到周围的人,比如像他的舍友,有时候拿一大堆书回来的时候,他们会过来看有什么好书,感兴趣的也会自己看,有一个舍友也经常和他一起到图书馆搬书。


刚进大学,王力为发现周围同学热衷读书的人数,其实少之又少。正好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的一些同学也有这种想法,所以他们一起创办了火花社。这个社团的创立目的,主要就是为了让上海交大的人文氛围更加浓厚一些。“做到后面我们就发现,其实爱读书的人并不少,只是他们不主动地站出来,所以我们这个社团做得很累。我觉得交大并不是鲜少有人读书,而是读书以后没有去分享,所以造成了这样的假象,让我们觉得大家都不怎样读书。”


王力为和很多同学聊过,虽然他们来自不同的工科专业,但有时候他们的见解非常独到,其中不乏阅读面极广的人。当然,也不排除有同学确实对看书没兴趣,但他分析原因之后,认为从高中进入到大学后,他们追求的人生意义发生了改变。课余时间成倍增多,他们需要找很多方法来填充自己的空虚。这个时候,看书反而显得不是一个容易的方法,因为你的行为会长时间受到限制,所以很多人会去选择游戏或刷剧。另一个方面,进入大学高考的目标消失了,很多人会拿外部较为实际的目标,诸如找好工作之流。因此,他们就更没有时间去看书。


“不过话说回来,我很重视对于思想的探索和分享,认为读书的确需要形成自己的见解,帮助自己去架构或者修整原有的见解。”对于同一个问题,不同背景的人想法会非常不一样有天壤之别。每个人的过去和环境像一个环一样,划下思想的边界,所以这个时候就会看到自己的局限,同时了解到更多人的思想。


读书在让王力为变“酸”的同时,也让他比以前更加安定。在书里看到那么多执着的追问,那么多生离死别,那么多幻灭,对于人生也更有感情。不过有时候他也会用书里面的世界,来理解现实的世界。他平常也会写一些东西,诗或文之类,但是年级升高课业压力加重,很多东西都停滞不前,就不经常执笔了。


对于平时不怎么读书,却突然想读书的同学,王力为的建议是,从一些易于入手的文学类薄书开始读起,然后通过那些书找到一个自己最喜欢的那个领域,再慢慢地往更深层次读。刚开始不要读那么久,坚持睡前翻一翻就好了。找一个下雨的晚上,或者阳光很好的下午,感觉会更加棒。如果对已经入门的同学而言,他认为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比较适合。如果想看更深的话,他非常推荐红楼梦。


读书对人气质的改变,需要在岁月韶华的倾注下才能渐渐流露出来。读书之事,你我共勉。




撰稿|周馨怡 张金锋

排版|曾佩翔

责任编辑|周馨怡




可爱的益友君正在努力评选

全国最受欢迎的百强校媒呢

盆友们

用爱狠戳原文链接为五一还工作的益友君

投(shua)票吧~~

mua

(=゚ω゚)ノ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支持我们一下嘛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