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堂精选 丨 湿热致病繁多,辨证活用清热祛湿剂

2021-09-24 14:28:46

↑ 点击上方“万木草堂堂主”关注我们


一流的师资,名老中医团队

为“确有专长”考核保驾护航。



湿热致病繁多,辨证活用清热祛湿剂

湿之性,重浊而黏滞,善于居下,若再与热结、便缠绵难愈,比如泪、涕、尿、涎、白带、脓等人体分泌物增多,且浑浊、黏腻、浓稠、有异味、此为湿邪为患,若再加热邪耗气伤津,两邪交结为患,便如油入面、难分难解。


湿热致病繁多



湿热交结、可以导致很多疾病。


湿温病

由外感的湿邪、湿热所致,主要表现为舌苔黏腻,身热不扬、以手扪肤,初觉不热,稍久则觉热由内透出,且多在下午3时至5时加重,又称日晡潮热。日晡时,为阳明所主,日晡潮热,通常为阳明有湿热。此时人的脾胃主时,清空受湿邪蒙蔽失养,易出现精神不济,昏沉欲眠,乏力难受,这也可作为临床判断脾虚的一种方式。


霍乱

《伤寒论》言“呕吐而利,此名霍乱”,呕吐与腹泻并作,病势急骤,顷刻间有挥霍撩乱之势的,因而名为霍乱。


如尿频、尿痛、尿急等症状。


痿痹

《黄帝内经》云“湿热不攘,大筋緛短,小筋弛长,緛短为拘,弛长为痿”。湿热未去,筋脉弛长则为痿,亦属此类。


黄疸

病机为湿热相加,郁蒸肝胆,胆气溢于皮肤。治法为通腑逐瘀,利湿泻热,清利为主。主要见证为身目俱黄,色如鲜橘,皮肤瘙痒,小便短赤、频、涩,量少,烦热,无汗或但头汗出。


茵陈蒿汤便是治疗热重于湿之阳黄的圣方,出自《伤寒论》,为清热祛湿剂的祖方,主治湿邪与热邪交结,热偏重于湿之证。由于其既可清热又可祛湿,故无论是外感湿热还是内生湿热者,此方均有疗效。


曾治一胰腺癌晚期患者,属于阻塞性黄疸,头汗频出,有闭黄趋势。西医认为,头像蒸笼一样不停地出汗,尿胆红素水平会升高,而人体胆红素水平浓缩,所以出现黄疸。中医则认为,患者是因湿热瘀滞,气机不调,升降失司,导致肌肤发黄,腹满、腹胀、腹痛,恶心呕吐,大便黏滞不爽,且里急后重,时时欲便,肛门重坠,这便是热重于湿的见症。因湿热内蕴还可导致津液不得布化,故患者口渴而不欲多饮。


笔者运用茵陈蒿汤时,一般是茵陈30g,栀子10~15g,大黄10g,先煮茵陈,后加栀子,起锅5分钟前下大黄,以增强大黄的泻下作用。若大便黏滞不畅,就要加重大黄用量。张仲景在此方后云“小便当利,尿如皂荚汁状,色正赤,一宿腹减,黄从小便去也”。小便量增多,色深黄赤褐色,且泡沫多,说明治疗有效,邪有出路。


另外,判断患者的预后还要观察大便情况。这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的补充发展,大便色黄鲜明,说明邪有出路,如果色白如陶土,说明湿热无出路,预后不良,往往是肝癌、胰腺癌、胆囊恶性肿瘤等的征象。



其他类似方剂比较



栀子柏皮汤

用于治疗热重于湿、主证为身热发黄,心中懊恼或嘈杂、心烦难受。与茵陈蒿汤相比,两者都有栀子,但栀子在栀子柏皮汤里是君药,且黄柏的清利湿热和苦寒泻下的功效远不如大黄,故茵陈蒿汤的效果明显比栀子柏皮汤要强一些。


茵陈四逆汤

与茵陈蒿汤治疗的阳黄不同,阴黄的特点是黄如烟熏,黄色晦暗,神倦食少,肢体逆冷。此时可用《伤寒微旨论》中的茵陈四逆汤(茵陈、附子、干姜、甘草)来温里助阳,利湿退黄。


三仁汤

出自昊鞠通的《温病条辨》。本方治湿温初起或暑温夹湿,湿重于热证,症见头痛恶寒、身体疼痛、四肢倦怠、面色淡黄、胸闷不饥、午后潮热、苔白腻不渴等。药物组成有杏仁、薏仁、白蔻仁、竹叶、甘草、厚朴、木通、滑石、半夏。方中杏仁宣上,白蔻仁畅中,薏仁导下,集宣上、畅中、导下三位为一体,宣畅气机,清利湿热,把湿热从上中下三焦分消。气行则湿化、热清,水道通利,则湿温可除。若患者舌苔白腻偏黄,可加清热药,如黄连、蒲公英;若有痰,可师二陈汤之法加陈皮治疗。


在临床上,笔者常用三仁汤来治疗湿温引起的咳嗽、胃溃疡、慢性胃炎、胆结石、肾结石等。在夏天,若患者的舌黄苔厚腻,且高热不退,开始是薄白苔,用了几天抗生素后,变为腻苔,此时可用三仁汤宣上畅中导下。通过白蔻仁的芳化,薏仁、竹叶的淡渗利湿,半夏的苦燥,滑石的因势利导而利小便,疗效较好。笔者曾用三仁汤治过一个不明原因发热47天患者,服药7剂即愈。


此外,医家吴鞠通还提出了治湿温的三忌:

第一,忌汗,湿温初起,不可见头痛、恶寒,身痛,就以为是伤寒而汗之,汗伤心阳,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


第二,忌下,不可见中满不饥,以为停滞而大下之,下伤脾胃,湿邪乘势内渍,则为洞泄。


第三,忌润,不可见患者午后身热,以为阴虚而用柔药润之,否则湿热内结而病深不解。


升降散

所谓“伤寒下不厌迟,温病下不嫌早”,湿温禁下,此为常法。但临床也可用大黄来通泻,如杨栗山《寒温条辨》中记载的升降散(大黄、姜黄、蝉蜕、僵蚕),炼蜜为丸,则名太极丸。用于治疗湿温初起,发热无以名状者。伤寒条文、温病条文都说过,表证初起慎用泻法,以防引邪入三阴,但杨栗山的升降散则彻底颠覆了笔者对此理论的看法。临床用此方治疗高热患者,疗效较佳。笔者一般的用法是姜黄10g,蝉蜕10g,僵蚕10g,大黄5~20g,咽喉痛者,僵蚕可用至15g。


防风通圣丸

笔者有次曾发热至40℃,自服银翘散退热无效,想用升降散但又无人煎药,遂改服防风通圣丸,常规用量为每次服1袋,当时笔者1次用了3袋,服后体温就降至37℃。后思考笔者当时即属三焦火热炽盛,而防风通圣丸中有大黄,且为表里双解之剂,即能解表又能泻热。此外,若荨麻疹患者身上瘙痒,起红疙瘩,遇热加重,大便略干结,喉咙微痛,证属风热者,也可用防风通圣丸治疗。


甘露消毒丹

用于治疗湿热并重之证,药物组成为滑石、黄芩、茵陈、藿香、连翘、石菖蒲、白蔻仁、薄荷,木通、射干、贝母,该方以发热、口渴为主证,兼见胸闷、腹胀、全身倦怠、喉咙痛、身目发黄、小便短赤秽浊或泄泻淋浊、妇人白带黄臭、苔白腻或黄腻而干、脉濡数或滑数。其在湿热病中的应用广泛,不管春夏秋冬季节,如果患者有发热、口渴、苔黄厚腻,见上述兼症者均可使用又或者是治内伤疾病时,尽管患者无发热、口渴、但有胸闷、腹胀、喉咙痛、黄疸、小便黄等湿热并重症状,也可用其治疗。


甘露消毒丹芳化、淡渗、利湿同用,清热、利湿、解毒并行,临床使用时主要把握身热肢酸、口渴便赤、咽喉肿痛、身黄、苔白厚腻或微黄或黄厚腻等证。比如现代西医学所言之伤寒、流行性感冒、大叶性肺炎、小叶性肺炎等病到后期都会出现舌苔黄厚腻,湿热流连而发热等表现,此时可用甘露消毒丹加减治疗。须注意,甘露消毒丹里有木通一药,因其有肾毒性,临床可用车前子、车前草、通草、泽泻替代使用。


综上,对于湿热的辨治要分清湿与热的比重。若明此点、湿热之病虽黏腻难解,但可以找到疾病的根源,临床用药自然得心应手。


编辑:万小草


酸梅汤是传统的消暑饮料。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山楂、桂花、甘草、冰糖这几种材料。《本草纲目》说:“梅实采半黄者,以烟熏之为乌梅。”它能除热送凉,安心止痛,甚至可以治咳嗽、霍乱、痢疾,神话小说《白蛇传》就写了乌梅辟疫的故事。该汤消食合中,行气散淤,生津止渴,收敛肺气,除烦安神,常饮确可祛病除疾,保健强身,是炎热夏季不可多得的保健饮品。


现接受提前预定,点击阅读原文跳转到微店!下月5.20统一发货喔!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