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孩发烧能吃清热中成药吗?

2021-03-30 06:30:04



    

        近期流感爆发,好多小孩子中招,多表现为“发热、头痛、咽痛、咳嗽、鼻塞”等症状。发烧了就要看医生啊,许多医院儿科因此人满为患!可能家长们都有一个共同发现:各大儿科医院或诊所的医生,都喜欢开点清热的中成药搭配着美林或泰诺林一起给小孩吃。那么小孩儿发烧能吃这些清热的中成药吗?

       我们来看看中医的"清热"是怎么回事。

       首先,中医的清热主要是针对热证的治法,所谓的热证是人体阴阳平衡失调的结果。感受火热邪气,或人体机能活动亢进,就会出现阳盛的热证证候,如发热、自汗出、口渴喜饮、口舌生疮、舌质红舌苔黄、小便黄赤、大便干、局部的红肿热痛等。五脏六腑都可以有“火”的表现,比如小孩口干便秘、肛裂出血时,认为有(大肠)火;小孩有口干、咽喉肿痛、咳嗽黄痰,认为有(肺)火;小孩有口干口臭、口舌生疮、牙龈肿痛、烧心吐酸苦水,认为有(胃)火;小孩有尿道涩痛、尿急、尿频,认为有(小肠)火......其治疗上针对脏腑火热证,心虚火则用养阴清热的药物,心实火则用清心泻火的药物;肺虚火则用清肺滋阴的药物,肺实火则用清热宣肺的药物等等。另外在治疗热证的历史演变中, 针对不同的火热邪气,中医积累了不同的治法,由外感火邪引起的一般多为实热。风热袭扰肺卫,宜辛凉透表,气分热盛的宜用辛凉清气;热毒炽盛宜用清热解毒;热盛伤津的宜用甘寒清热;热入营血,宜用清营凉血等等。由外感温热邪气深入下焦,肝肾阴液受灼,及内伤产生的内热,多为虚热,治法宜养阴以退热,即唐代王冰所提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另有气虚而致的发热,宜用甘温补气药物治疗,亦可归属于广义清热范畴。故可看出中医热证有五脏六腑热之不同、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以及虚热、实热证等之不同,其治法也多种多样。

       目前各大医院儿科及西医医生使用的清热中成药,多由苦寒清热药组成,他们中的大多数单纯根据中成药的说明书断章取义地使用清热中成药辅助给小孩退烧。这些药物多大苦大寒,极易败伤脾胃,儿童恰恰脾胃不足,所以一般儿童吃了这些中成药后,多有纳差腹泻表现。根据中医的理论及临床,这些小孩也有能退烧的,其机理实际上是,正气暂时被苦寒药物抑制住,邪正斗争停止,小儿暂时退烧,但是正气积郁到一定阶段小孩还会继续发烧。更有甚者,苦寒药物伤了正气,正气内溃,无法与邪气相斗争,所以不再发烧,正气内溃后,邪气甚至长驱直入,传变为其他病,所以临床上才会见到那么多的过敏性鼻炎,哮喘,心肌炎、肾炎等等。

       按照中医的理论,小儿生理特点为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病理特点是发病容易,传变迅速;脏气清灵,易趋康复。小儿疾病发病主要因素多为外感、食伤、先天禀赋。这些理论,大家应该不难理解。小孩子各个器官和系统发育还不成熟,无论形态和功能都在逐渐的完善过程中;所以非常容易受到外邪(风、寒、暑、湿、燥、火)的侵犯,且小儿不仅发病容易,疾病传变还很迅速,年龄越小,越为突出。不过儿童的机体修复功能也较强,只要辩证准确,施药有方,护理得当,小儿对药物反应和疾病恢复也较成人快。所以清热的中成药是万万不能随意吃的。

       那么专业的中医如何选用中药治疗小儿发热呢?兹将中医儿科治疗用药特点罗立于下:

中医儿科治疗用药的特点



1、辩证准确,治疗及时    

2、药物选择谨慎     

3、处方精准,药量适度    

4、重视给药途径和药物剂型的选择

5、汤剂的煎服方法

(新生儿1/6,婴儿1/3,幼儿及儿童1/2-2/3,学龄儿童接近成人用量;

新生儿30-50ml,婴儿60-100ml,幼儿及儿童 150-200ml,学龄儿童200-300ml,分3-5次服,不要强行灌服) 

 6、合理运用药物的内服与外治



       由此可见,辩证准确,药量适度,选药谨慎,用药及时是儿科内服中药的基本要求。这种使用中药跟胡乱使用清热中成药相比有很大的优势。现在诸多有清热功效的中成药,暂且不说选择正确与否,单就药物口感和小孩的接受度来讲,都是很麻烦的事情。大多数小孩喂药都很困难,哭吵呕吐还造成服药量不足,中成药的依从性实际上比较低。

      看了上面的介绍,您还愿意你的孩子随随便便吃清热中成药吗?

(感谢成都中医药大学中医博士金钊对本文的审阅和修改)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