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与发烧的辨证思路及中西药结合应用

2020-11-08 10:36:23

中兽医在临床辨证的过程中主要还是以阴阳为大纲来论证叙述,大自然的阴阳转换,影响小环境及机体内环境的影响。疾病的过程是正气与邪气之争,正气包括阴精和阳气两个部分,邪气也有阴邪和阳邪的区分。物质为阴,功能为阳,指的就是机体通过丰富营养物质的储藏与合理的运动锻炼就是一种提高正气的方法。阴邪和阳邪大致指的是天地阴阳在相互转换的过程中,一些能量上的影响导致机体发病而成邪气侵犯。这个能量在阴阳的表述里引申着寒冷和温热的意思,那么寒者温之、热者凉之就是非常简单的中医阴阳学对立用药的临床理论。

发热是中兽医判断临床症候的一种表现之一,同时还可根据脉数、口色、神态、舌苔等综合判定热象。根据病因和症状的表现不同,又可以把发热分为“外感”和“内伤”两大类。外感多呈现为:病程短、体温高、发病急、热势盛、发病率高,且多属实证为疾病特点。内伤多呈现为:病程长、体温以低烧为主、起病缓、发病常以个例为主,但临床常见亚健康猪群在内伤的条件下又因外感导致发病率增加,发病严重,死亡率较高,所以往往这类情况的症候需要一个正确辨证的标本兼治思路才能有效的解决疾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最基本的特点之一,由于临床所见症状各有不同,体质不一,引发疾病的外在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关系,那么在临床诊病的过程中,基于理论的支撑来对疾病有一个系统性的分析再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及方剂用药。这对于医者而言,体现的是对病患动物的一种责任感,同样对于养殖户而言,在学习了中兽医学的这个诊病思路以后就能更客观的认识疾病的起因、病机、性质、部位等关系。通过系统的学习临床证候的分析与诊断技术也可帮助养殖户及生产工作者在生产实践当中,具有更容易掌握用药的方法及规范化使用药物的意义。

中兽医的诊法经验掌握是通过望、闻、问、切等方式对动物在疾病的过程中所体现出来的症状与体征来为辨证论治提供依据,中医讲的“司外揣内”就指的是通过观察事物外在表象,以揣测分析其内在状况和变化的一种思维方法。这也是古人在通过人和动物在自然界当中生存的过程中发现其规律来奠定的中医学基础,同样也是由于时代的因素给予了人们安逸的生活环境及城镇化发展导致现代的人们对自然的接触渐少,也就很难体会气候季节的变化是如何影响机体变化的。故此在发生疾病以后,按照西医学的诊病模式,以通过体征观察测量、解剖、实验室检测等措施来对疾病进行分析。但往往局限性的深入机体内部发展,提倡杀灭或者净化等措施来处理问题,也就同中医讲的整体观念有本质上的差异。下面我们就通过临床发热与发烧在诊病术语之间的区别来理解中西医的不同及相互结合应用。

中医讲的发热是他觉或自觉体温升高的一种症状,对于动物而言在临床诊法的过程中中兽医就需要通过触诊来感知病患畜体,这就是他觉的一种措施。由于动物无法表达言语,自觉只能通过行为观察、精神状态来综合判定。比如精神异常兴奋、狂躁不安、贪饮玩水等情况,这一般就是自觉身热的表现。但从病机而言发热是机体正气与邪气相争,阴阳失调的一种病理反应,邪正消长是指在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变化过程中,致病邪气与机体抗病能力之间的相互斗争所产生的盛衰变化。一般来说,有“阳盛则热”和“阴虚发热”两种基本病机,发热的病因也有外感和内伤的区别。比如机体身强体壮在受到外邪侵扰时,可因正气强盛,抗邪有力,免于发病。这就好比猪群内体况较好的猪在出现传染病感染的过程中有的就未表现发病症状,但正气虽强,在遇到邪气更强的情况下,也免不了发病,这类情况在一般猪场经历传染病的过程中有的猪群会呈良性耐过,以发病过程短为特点。在传染病(中医讲“时疫”)的情况下,首先发病的就是机体体质虚弱,正气衰弱,抗病无力的猪只,在传染病学的理论上讲这类猪属于易感猪群,同样从源头上讲正气衰弱的猪群也会发展成为传染源,就是说猪不但养不好,可能还会滋生其它病源导致传播发病,这类易感猪群的体征状况也就会出现前面所讲的以“内伤”为前提条件的发热病理表现。

体温测量是基于西医基础诊断疾病使用的常规方法,动物临床常应用肛门测温和电子测温两种方式,也有采用母畜测温的方式。从动物临床给药操作上来讲不管是注射给药方式,还是灌服汤药的方式都应当参考其发病期间的体温数值,这样也有助于用药的准确性。通过从西医学讲的病理而言,发烧时体温升高,有些病源微生物活性和繁殖就会变得不那么活跃。而机体的免疫系统反应性则显著增强,包括白细胞计数增加,吞噬细胞和嗜中性粒细胞的杀菌活性增强等,所以发烧是机体进化获得的一种对抗病原微生物感染入侵的有益的保护性机制。从这里可以看出针对一般的发热或者体征发烧的情况,中西医学所表达研究的疾病机理大致相同,即常规的机体发热是一种保护机制的体现,在临床上应当正确的认识引起发热或者发烧所造成的因素,再跟着一步步分析辨证用药比较恰当。

以临床猪只发烧病例做分析,从西医学的理论来讲,发烧通过机体的免疫反应增强以增加粒细胞杀菌活性,但长期使用退烧药物会导致粒细胞减少,并且引起胃炎、皮疹、增加肝毒性等副作用。但是从临床实际而言,没有及时使用退烧药物或者采用一些中药注射液(靶向性差、脱离中医理论指导、工艺不够成熟等)反而导致病情延误继发感染其他疾病的案例比比皆是,所以在理论和实际上的结合就不是那么契合。在无典型症状而出现体温升高,食欲不振等,又无条件抽血化验检测的情况下,就只能臆断用药或经验式给药来对疾病进行治疗,从科学的角度而言,却又不是那么科学了。也正因为科学的严谨性,所以在临床针剂用药组方上的理论指导也较为少见,但可以以通过成熟的中药方剂组方上的概念分析来结合西医理论指导下西药的临床应用结合来达到实践治疗效果的增长,并且也能有效方便中医药临床弊端上的操作。

先通过中兽医临床整治以发热为典型病例的群发里热证为例,在“四诊合一”的辨证施治过程中,首先是通过“以常衡变”的观察方法来总结异常情况的特点。证实为热性疾病感染后中兽医一般首选清热方类进行治疗,在热证的基础上出现的实证还需要结合温热病邪的卫气营血辨证来细化用药。比如说热在卫分,常见于发病初期出现发热咳嗽、恶寒轻微、咽喉肿痛、口干微红,治疗宜辛凉解表,首选方剂银翘散。热在气分,温热在肺,表现高热咳嗽、腹式呼吸、舌苔黄燥,治疗宜清热宣肺、止咳平喘,可选用方剂麻杏石甘散。热在阳明,表现身热、大汗、口渴欲饮,呼吸急促等,可选用清热生津的方剂白虎汤治疗,西瓜被称为“天热的白虎汤”其实就是因为西瓜的属性寒凉,在炎热的夏季食用可以帮助机体清热生津。那么炎热夏季遇见总是发热不退的病例,可用汤药灌服治疗,也可经常投食西瓜解暑清热。热入营分,是温热病邪入血的轻浅阶段,临床常见于附红细胞体病表现的皮肤出现出血点就是比较典型的营分病证。中兽医临床表述为高热、舌质红绛、斑疹隐隐,治疗思路就是清营解毒、透热养阴为主,如果出现神昏或躁动不安、四肢抽搐等,就需要以清心开窍的用药思路开方诊治。热入血分最明显的临床症状就是皮肤出现败血、也有便血、尿血的情况出现,而经过高热以后出现血分之症的情况一般属于病程末期,血分证可由营分传来,也可不经营分直接由气分传入血分。在蓝耳病的临床诊治分析中,就是属于比较典型的温热病通过卫气营血辨证法的治疗,都可以取得比较良好的治疗效果。唯一不适应规模化猪场的情况可能就是临床汤剂应用的不方便,同时临床辨证的技术不够成熟,那么养殖户更趋向于西药针剂注射液的临床应用,但同时在用药技术和临床辨证的思路上的缺失,也就导致了疾病复杂难治的结局。

西药的临床思维往往导致养殖户在疾病诊断的过程中,局限性的依靠体征数值的体温、症状等判定,而在用药上又是以抗菌药、化药的使用过程中奢求快速治疗成功的心理,以“急者治其标”的用药原则来讲,效果是明显的。但疾病的本质需要更多的思考才能给予更完善的治疗,如果只是缓解了一时的症状,也只能暂时欺骗机体导致自身抵抗机制没有及时的对病源进行处理,那么这个概念就可以被称之为“掩盖医学”了,对于养殖户临床操作而言,这点上是不容忽视的,故此也出现了较多针剂用药以后机体发热不退、寒热往来、出现低温、久治不愈等情况,那么如何通过西医药理学的理论来结合中兽医临床辨证的用药思路来处理疾病的指导就极具意义。

以个例壮年猪出现的案例分析:体征发烧39-40度、不食、无精打采(热在卫分)个例可采用抗生素(青霉素类)配合解热镇痛药类(复方氨基比林、安痛定、对乙酰氨基酚等)抗菌消炎、辅以中药注射液疏肝解郁(柴胡注射液)、清热泻火、疏风利湿(芩连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双黄连注射液、银黄注射液等)、清热解毒(板蓝根注射液、穿心莲注射液等)。这个配方思路就是临床应用的过程中根据并发情况而定,在使用西药抗菌剂及化药的同时,合理的根据体征体温变化来结合中兽医临床理论的针剂使用建议,这样既能降低西药的毒副作用,也能通过中西药理论的配合来达到疾病治愈的目的。体征发烧在40-41度的情况下,伴随着就会有明显的各种临床表现,那么在可根据这个以上用药思路,加倍剂量和更深入的通过中兽医的诊法学习来用药。比如柴胡注射液的使用,可根据柴胡在中医的理论基础上为和解少阳之要药,少阳之症,常表现为寒热往来、精神不振、时有呕吐,舌苔薄白或黄白相杂,两耳冷热交替变化,这个临床表现的寒热往来就有点像西医表述发烧出现的间歇热,疟疾就是比较典型的间歇热,而柴胡在古人的临床应用当中也常用于疟疾的治疗,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柴胡具有对疟原虫具有抑制作用。只不过古人没有局限于微观事物的研究,还是以整体观念为主,从这点而言中医的治疗手段在传承几千年的过程中还依然具有良好的效果其原因也在于此。出现呼吸道的并发症时,也可以根据严重程度配合抗生素(卡那霉素、强力霉素、氟苯尼考等)止咳平喘类药物进行治疗,呼吸道疾病在前期应用西药可利用其具有的靶向性特点起主要快速杀灭及抑制病菌的作用,而中医在治疗并发呼吸道疾病的过程中,则是需要辨证论治以后运用方剂治疗,中药注射液也可运用于个例在久治不愈的情况下或者中期配合中兽医理论指导下使用,只不过效果相比汤药而言就没有那么好了。

当体征体温数值达到42度以上的时候,就属于高热类疾病,一般常见于炎热的夏季高温时节的热应激或者突发的重症疾病感染。处理这类高热性疾病,一般针剂就使用安乃近为首选解热镇痛类药,但肌肉注射不是最快的退烧处理方法,临床上还要配合放血疗法及物理降温等措施,否则“热盛则寒”就会出现高热以后的低温症。中兽医认为发热能耗气伤津,持续不断的高热会导致机体的气血津液损耗,机体发热导致体表毛细孔增大以造成汗液的流失(津液亏损),呼吸频率加速(热性炎上),临床解剖可见肺有充血出血等表现(深入血分之证)。血和津液在性质上属于阴,那么气就属于阳。它们在互根互用的过程中,病理状态下就会以阳气先用,阳气不足以后就会损耗阴液。因此阴的物质也开始不足,那么从病机上讲就会出先阴病的表现。所以中兽医在治疗高热重症比较严重的情况下,就会选择灌服汤药生脉散治疗(补气生津、敛阴止汗),临床上也可用生理盐水加入黄芪多糖注射液吊水治疗补充体液,及辅助维生素C,三磷酸腺苷二钠等药物治疗。低热的过程中也会耗气伤津,因此在临床过程中常见于呼吸无力、便秘等症状,单纯的肌注治疗可以选择复合维生素B促进肠道蠕动解决便秘问题,前面提到的中药注射液治疗呼吸道问题其实通过改善肺气的运行状态来达到治疗目的。

不管是群发还是个例,临床上都可以通过两种医学之所长相互结合运用。群发可辨证得当及时投服汤药,个例严重不吃者可根据体征数据针剂给药改善食欲,那么这就是采用的一种给药技巧上的优点来处理疾病,个例在针剂治疗无效的情况下,也可以辨证施治于汤药的技法。而久病以后出现的“内伤”(脏腑受损)情况,从现阶段规模化饲养而言,单一病例的治疗让其经济价值无法体现,群发性的预后调理则需要根据临床变数而言。外感发热是因为六淫(风、寒、暑、湿、燥、火)邪气趁虚侵入机体导致,火热暑湿都会造成明显的发热表现,而风寒燥会出现一个化热的病理过程,这个过程是正常机体的生理反应,古人把这个称之为正气与邪气抗争的病机表现。东汉著名医学家华佗在《中藏经》从治疗而言:“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寒则温之,热则凉之,不虚不实,以经调之,。这是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具有指导意义的论述,在四季更迭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外邪的侵扰。因此感冒也被称之为“百病之源”。希望临床兽医通过以上发热及发烧上的辨证能够理解这其中的变化规律及用药思路,那么也便懂得如何在疾病的过程中运用中医学的阴阳理论“以变治变”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