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付小儿感冒,最好用的方法竟是这样的……

2021-05-17 15:59:34


小编导读

孩子任何的一个小小举动,都能牵动父母的心。当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时,你陪他笑,陪他成长;当孩子生病无精打采时,你比谁都心焦,比谁都着急。你总希望他一直健康地成长着,但那稚嫩的身体,总会遇到风风雨雨,小儿疾病时不时就会来打搅一阵,尤其是小儿感冒,更是一年四季皆有。小儿感冒可有妙招?儿科专家解忧愁!


小儿感冒是感受外邪引起的肺系疾病,以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咳嗽为特征。发病率高,四时皆有,而以冬春两季为多,发病年龄以婴幼儿最高。本病有轻重不同,轻者称为伤风;重者称为重伤风或时行感冒,有流行趋势。感冒症状较轻,预后良好,病程中可出现夹惊、夹滞、夹痰的兼症。其禀赋不足、体质娇弱的小儿,容易反复感冒,甚至引起心悸、怔忡等病证。

感冒病因,系由感受外邪,侵袭于肌表所致。在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坐卧当风,沐浴受凉,调摄不当时容易诱发本病。

外邪之中,冬春以风寒、风热为主,夏季多为暑湿。邪从口鼻肌表入侵,病位在肺。肺主皮毛,司腠理开合,开窍于鼻,咽喉为肺胃之门户,肌表受邪,腠理开合失司,而致畏寒发热。鼻咽受病,气道不畅,故鼻塞流涕,咽红咳嗽。暑邪感冒,多有高热无汗,胸闷泛恶。暑为阳邪,必兼夹湿,暑在肌表,其证高热为主,夹湿内阻脾胃,见胸闷泛恶。时行感冒,邪毒较重,侵入肌表,兼犯经络,其证发热,恶寒,头身皆痛,甚则化热入里,产生变证。

小儿稚阴稚阳,脏腑娇嫩,筋脉未盛,肝常有余,若高热炽盛,热灼筋脉,兼有惊叫、惊惕、抽风惊厥的夹惊证候;脾主运化,小儿脾常不足,乳食停积,留滞中焦,兼有腹胀,吐泻等夹滞证候;若外邪未彻,肺络失宣,易使津液停留,酿液为痰,痰阻肺络,兼有咳嗽,痰多等夹痰证候。

此外,禀赋不足、体质娇弱的小儿,感冒会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寒热往来,鼻流清涕,自汗盗汗,此乃肺脾俱虚,卫外不固,因虚受邪,邪少虚多,称为虚证感冒。

治疗原则:感冒治疗总的原则是疏风解表。如出现兼证,则应随证论治,不可拘泥一法。



一、外感风热,余邪逗留,滋阴、清解、退蒸并用


病例

孔某,女,2岁。主因低热伴盗汗半个月,于1992522日初诊。患儿半个月前曾因感冒、高热、流涕、咽痛、纳呆,肌注青霉素,口服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速效感冒冲剂,高热已退,但低热不去,体温始终37.4℃37.8℃,伴失眠盗汗,纳呆食少,咽痛,微咳,继服螺旋霉素一周仍若罔效,而来我院求中医治疗。

现主症:低热、盗汗、纳呆、食少、咽痛、微咳,舌红苔白,脉滑数略浮。

查体:咽部潮红、喉核肿大,心肺听诊未见明显异常,腹部柔软,肝脾不大,四肢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6.7×109L,中性粒细胞0.64,淋巴细胞0.34,单核细胞0.02。胸透未见异常。

诊断:西医: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感冒(外感风热,余热不清)。

故治以清解余热,滋阴退蒸。

处方:忍冬藤10g,连翘9g,青蒿6g,功劳叶6g,元参8g,桔梗6g,炙杷叶9g,黄芩6g,山豆根6g,佩兰6g,杏仁6g,秦艽5g,甘草3g。水煎留液150ml,分早晚温服,日1剂。3剂。

二诊:服上方后体温降至36.8℃37.2℃,盗汗已减,咽痛微咳已去。舌偏红苔白,脉浮,继用清热解毒药加滋阴退蒸药,守前方去炙杷叶、杏仁、桔梗,加胡黄连、银柴胡、丹皮,继进3剂痊愈。


【按】

此患儿半月前因感冒后低热不退,其原因仍为外感之邪不去,入里是也,里热熏蒸,邪无出路,逼津外泄,故见盗汗;里热不解,熏蒸肺胃,肺失宣发,胃失和降,故见咽痛、微咳、纳呆、食少、舌红苔白脉浮数,为表邪未解,里热渐起,故应清气泄热为主。方中忍冬藤、连翘、黄芩、清气分之实热,胡黄连、银柴胡、青蒿、秦艽、功劳叶、元参生津退热以救阴泄弊,桔梗、山豆根、杏仁、炙杷叶以清解利咽止咳,又能协主药清泄实热,丹皮以清热凉血,甘草调和诸药,全方共有清热泻火,养阴生津退蒸之效。


二、外感伤食要内外兼治


诸多小儿在感冒前均有暴饮暴食或过于劳累后外感风邪史,单一治疗感冒疗效欠佳而加以宣导化滞药后疗效明显增强,故在治疗感冒时,除了疏表之外还要应用宣导化滞药,也起到一种内清外解作用。

《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曰:乳贵有时,食贵有节然小儿又有哑科之称,小者不知饥饱,稍大者诉而不清,再大者虽言语流利,又有饥饱之觉,但偏食、暴食者又屡见不鲜,故责其家人喂养不当,护理不同而损其胃,伤其脾者何止几个,如苦寒重坠之中药,消炎抗风湿之西药对胃的刺激和对胃黏膜的损伤,造成胃的功能下降而食积不化者无计其数,所以怪孩儿无知者有之,责其父母者有之。

小儿饮食不当,食积内停,郁久化热,热熏肺胃引起肺气失宣,胃失和降,即可引起咳嗽、纳呆、呕吐等症。此时里热不清,积滞不消,忽感外邪,内外之邪互结,而表证不易升散,里证不易清解,故病势迁延,治之棘手。


病例1

孔某,女,两岁半。主因低热5天于1992211日初诊。患儿一个月前曾因高热,住省某医院,以上感诊治,静注抗生素,热势下降,余症已消而出院,出院三日后不明原因引起低热,体温37.5℃38℃,午后为甚,伴纳呆,咳嗽偶作且声哑。现主症:低热,午后为甚,纳呆、咳嗽、音哑,舌偏红,苔白根厚,指纹紫在风关。查体:咽部轻度充血,扁桃体度肿大,后壁滤泡增生,心肺听诊未见异常,腹(-),四肢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4.7×109/L,中性粒细胞0.82,淋巴细胞0.16,嗜酸性粒细胞0.02。尿、便常规未见异常。胸透心肺未见异常。

诊断:西医:上呼吸道感染;中医:感冒(食积内热,复感新邪)。

故治以表里双解。

处方:忍冬藤10g,连翘9g,青蒿6g,功劳叶6g,元参8g,桔梗6g,炙杷叶9g,黄芩6g,山豆根6g,佩兰6g,焦三仙各6g,鸡内金10g,杏仁6g,秦艽5g,甘草3g。水煎留液150ml,分3次温服,日1剂。3剂。

二诊:服上药后,发热已退,咳嗽已止,饮食二便正常。血常规复查:白细胞7.4×109/L,中性粒细胞0.62,淋巴细胞0.38。继服清热解毒口服液”2天病痊愈。


【按】

此证以外感引起高热,经用抗生素及退热剂,高热虽退,但余热不清,正如《证治准绳·幼科》云:余热者,谓寒邪未尽传经之遗热也可见外感余热,就是发热经治疗后,余邪留恋不清,或其热既退而复热者,其病理变化为表里俱虚,阳浮于外,阴伏于内,故余热不退。《仁斋直指方》云:伤寒汗下后,而热又来,乃表里俱虚,气不归元,阳浮于外故治疗本病应以轻清里热,不可过用苦寒重剂,以致表里俱虚,所以选忍冬藤、连翘、桔梗、黄芩、山豆根以清解余热,配青蒿、佩兰、秦艽、功劳叶以退虚热,焦三仙、鸡内金消食化积,杏仁、炙杷叶、甘草以润肺化痰止咳,元参以补气养阴,如《中药志》:养肺阴、清肺热、祛痰止咳,治虚劳发热,阴伤燥咳,口渴咽干,使气得补,阴得生,喉得利,热得解,疾病乃愈


病例2

张某,女(双生),5岁。1989218日主因发热,咳嗽,腹痛就诊。2天前因访友食其客饭,称小女儿嗜食肉食,又服其饮料数杯,而称大女儿却羞于众人而进食较少,回家时途中冒雨,翌日小女儿发热,咽痛,流涕,咳嗽,腹痛,呕吐,大便不爽,舌苔厚腻,脉滑有力,而大女儿只轻度流清涕,别无他症,其父给小女儿服用清热解毒口服液”“小儿速效感冒冲剂等药三天罔效。

处以保和丸加减。

处方:

焦三仙12g,半夏6g,陈皮6g,炒莱菔子6g,鸡内金10g,佩兰8g,滑石12g,忍冬藤12g,连翘12g,薄荷8g2剂。大便两次,腹痛止,发热渐降,余症大减,继用两剂而愈。


【按】

从以上病例可以看出,食积后外感时邪引起感冒者,不仅多见,且临床表现重,单用治感冒药疗效差,而加上宣导化滞药后疗效明显提高,所以宣导化滞法在感冒中的应用是非常必要的,只要见到胃肠道症状即可加用,如胃肠道症状反应不明显而舌苔厚、脉滑者亦可加用消导药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因为绝大部分患儿感冒前大多有舌苔厚腻,可以看出小儿外感前多有伤食病史。


三、积久化热,心火内生,解毒化积治其本


病例

宋某,女,5岁。主因间断发热3个月,于1992111日初诊。患儿于3个月前不明原因引起发热,每于夜间发热为甚,体温达39℃40℃,无汗,且伴上腹部疼痛、纳呆、食少、便干溺黄,曾先后反复治疗,予美欧卡”“奈普生口服,静脉点滴抗生素,热势一度下降,但当体温下降时,自觉四肢发凉。近6天来,因气候变化,体温复升,持续在37.8℃39℃,且伴纳呆、上腹痛、便干溺黄。既往体健。舌质红苔白、根微腻,脉滑数。

查体:咽部充血,扁桃体度肿大,左侧颌下淋巴结肿大,舌尖部溃疡,心肺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14.0×109/L,中性粒细胞0.76,淋巴细胞0.24,血色素137g/L。尿、便常规未见异常。

诊断:西医:上呼吸道感染伴舌尖溃疡;中医:感冒(食积化热,心火内生)。

治则:化积清热,解毒泻心火。

处方:银花12g,连翘10g,黄芩6g,薄荷6g(后下)、焦三仙12g,川朴8g,佩兰8g,砂仁4g,山豆根8g,滑石8g(包),焦槟榔6g,栀子8g,甘草2g。水煎服,日1剂,分23次温服。3剂。

二诊:115日,热势大减,腹痛止,饮食稍增,大便日行12次,质略稀,此为热邪下降之象,继用上方减槟榔至4g,加鸡内金10g,以消导化滞。

三诊:119日,患儿体温,饮食二便正常,舌苔白薄,脉平和,继服2剂以巩固疗效。


【按】

《医宗金鉴》:小儿平日饮食不节,内伤停滞,外复风寒所袭,故成是证也此患儿本外感风热之邪所袭,但由于其素体气虚,正气不能抗邪,致使外邪在表不解,内侵肺胃,肺胃郁热,和胃失调,故反复发热,纳呆不食,胃脘胀满;肺热下移大肠,大肠传导功能失职,故便秘,溲赤;心与小肠相表里,热邪循经上行,故舌尖红赤,溃疡;热阻少阳经络,故见瘰疬;胃失和降,胃纳失司,故纳呆、食少,苔厚,脉滑数。方中取银花、连翘、黄芩、薄荷、山豆根以疏风解表,清热解毒利咽;焦三仙、川朴、佩兰、砂仁、滑石、焦槟榔、栀子、甘草以消导和胃,利湿清热,引热下行,起内清外解之功,使其病愈。


新媒体编辑:王丹


版权声明

~ ~ ~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第2版)•儿科专家:马新云》(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焦平主编)一书,最终解释权归原作者所有。由悦读中医(微信号ydzhongyi)推荐发表,封面图片来源于网络,转载请注明出处!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