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我学中医 | 带下病的辨证分型有哪些?(下)

2021-01-15 06:28:26

本公众号由云南省中医药管理局主办,如果您还未关注,请点击上方蓝色“云南中医”进行关注。


本文为《跟我学中医》专栏第625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每天学一点,健康生活常相伴!

小编导读

西医上说的是白带异常,在我国传统医学上叫做带下病。上一期,我们系统学习了带下病的治疗原则,脾阳虚型、肾阳虚型带下病的具体辩证分型,今天我们接着学习带下病阴虚挟湿型、湿热下注型、湿毒蕴结型的具体治疗。



一、阴虚挟湿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不甚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或有臭气,阴部干涩不适,或有灼热感,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颧赤唇红,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


证候分析:肾阴不足,相火偏旺,损伤血络,复感湿邪,伤及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稠,有臭气,阴部有灼热感;阴精亏虚,阴部失荣,故干涩不适;肾阴亏损,体海不足,则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阴虚内热,热扰心神,则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红,苔少或黄腻,脉细数,为阴虚挟湿之征。


治疗法则:滋阴益肾,清热祛湿。


方药举例:知柏地黄丸加芡实、金樱子。



二、湿热下注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色黄,粘稠,有臭气,或伴阴部瘙痒,胸闷心烦,口苦咽干,纳食较差,小腹或少腹作痛,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证候分析:湿热蕴积于下,损伤任带二脉,故带下量多,色黄,粘稠,臭秽;湿热熏蒸,则胸闷心烦,口苦咽干;湿热内阻,则纳食较差;湿热蕴结,瘀阻胞脉,则小腹或少腹作痛;湿热伤津,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利湿止带。


方药举例:止带方(《世补斋不谢方》)。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茵陈、赤芍、丹皮、黄柏、栀子、牛膝。


方中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利水除湿;茵陈、黄柏、栀子清热泻火解毒;赤芍、丹皮凉血化瘀,合牛膝活血,并能引药下行,直达病所以除下焦湿热。


若肝经湿热下注者,症见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绿如脓,质粘稠或呈泡沫状,有臭气,伴阴部痒痛,头晕目眩,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便结尿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而数。治宜泻肝清热除湿,方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加苦参、黄连。


龙胆草、柴胡、栀子、黄芩、车前子、木通、泽泻、生地、当归、甘草。


若湿浊偏甚者,症见带下量多,色白,如豆渣状或凝乳状,阴部瘙痒,脘闷纳差,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利湿,疏风化浊,方用萆藓渗湿汤(《疡科心得集》)加苍术、藿香。


革藓、薏苡仁、黄柏、赤茯苓、丹皮、泽泻、滑石、通草。方中萆藓、薏苡仁、赤茯苓、泽泻、滑石、通草清热利湿以化浊;黄柏、丹皮清热凉血;苍术、藿香疏风化浊以止痒。



三、湿毒蕴结型


主要证候:带下量多,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臭秽难闻,小腹疼痛,腰骶酸痛,口苦咽干,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证候分析:湿毒内侵,损伤任带二脉,秽浊下流,故带下量多;热毒蕴蒸,损伤脉络,则色黄绿如脓,或赤白相兼,甚或五色杂下,状如米泔,秽臭难闻;湿毒蕴结,瘀阻胞脉,故小腹疼痛,腰骶酸痛;湿浊毒热上蒸,故口苦咽干;湿热伤津,则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湿毒蕴结之征。


治疗法则:清热解毒除湿。


方药举例五味消毒饮(《医宗金鉴》)加土茯苓、薏苡仁。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天葵子。方中蒲公英、金银花、野菊花、紫花地丁清热解毒;天葵子、土茯苓、薏苡仁清热解毒,利水除湿。全方共奏清热解毒除湿之功。


若腰骶酸痛,带下恶臭难闻者,酌加半枝莲、穿心莲、鱼腥草、樗根皮清热解毒除秽;若小便淋痛,兼有白浊者,酌加土牛膝、虎杖、甘草梢。


相关阅读:

妇科疾病常用的外治法有哪些?

你了解女性外生殖器的组成吗?


医生推荐

刘书琼,中医副主任医师,就职于大理州宾川县中医医院。擅长妇科乳腺疾病、月经病、带下病诊治。


组稿/杨小燕 编 校/陈思思 排 版/韦娇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岐黄学院”邀您开启远程中医学习之旅!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