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闻问切】口舌生疮,反复发作,李灿东老师为您开处方!

2022-03-30 15:49:17


王某,38岁       

初诊:2015年11月29日

主诉:反复口腔溃疡3年余

辰下症:口舌生疮,反复发作,自服药物,疗效欠佳,自觉畏寒,上腹尤甚,覆被仍冷,鲜有汗出,偶有皮肤局部红痒,纳可寐安,大便每日一行,偶夹鲜血,小便色黄,舌质淡红,中有裂纹,苔黄稍厚,脉弦。

既往病史:胆囊息肉0.6cm×0.4cm

处方如下

泻黄散合交泰丸

藿香8克    防风10克   

石膏15克   炒栀子10克   

黄连3克   肉桂2克(冲服)

僵蚕6克  甘草3克

六剂,水煎温服,日二次

体  会


病家唇内、舌缘均有生疮,局部灼痛者。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故口疮生于唇者责之脾;心在窍为舌,舌为心之苗,故口疮生于舌者咎于心。诚如《圣济总录·口齿门》所言:“口疮者,由心脾有热,气冲上焦,重发口舌,故作疮也。”病家偶有皮肤局部红痒,《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痛痒疮,皆属于心。”故此亦为心火炽盛之征。如是,病家之口疮乃心脾积热,上熏口舌所致无疑。然病家觉畏寒,上腹尤甚,覆被仍冷,鲜有汗出,此乃阳气归上,下失温煦,无力化汗,阴寒自生也。病家心脾之火亢于上,阴寒盛于下,此为寒热错杂之证。

审证既明,遂拟清泻心脾邪火,兼引火归原之法,径施泻黄散合交泰丸化裁。

脾属中土,其色为黄,泻黄,即泻脾经之火,故名泻黄散。石膏辛甘大寒,善清胃热;炒栀子苦寒,通泻三焦之火,导热下行,则心脾积热皆可降;藿香芳香醒脾,振复脾胃气机;防风辛散,与藿香为盟,升散脾经伏火,析微阐奥,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甘草生用,既可清热解毒,又能调和诸药,一箭双雕也。诸药脾胃兼顾,清泻与升发并举,共奏清泻脾经伏火之效。

  心脾邪为炎于上,不得下煦,故以黄连之苦寒,降上炎之心火,心火得降,舌疮可敛;以肉桂之辛热,益火消阴。《本草汇》谓:“肉桂,散寒邪而利气,下行而补肾,能导火归原以通其气……”。二者寒热并用,交通上下,使得阴阳和合,犹如日照当空,云开雾散也。

  僵蚕息风止痉,祛风止痛,化痰散结之功人所尽之,却鲜有人知其亦有解毒疗疮之效。《名医别录》称其“封疔肿”,《本草纲目》言其治“丹毒作痒……一切金疮,疔肿风痔”,朱良春谓:“僵蚕其功能散风降火,化痰软坚,解毒疗疮……”故李师每遇口疮之疾,常于辨治方中加用僵蚕,收效不菲。

启  发


1.李师诊病注重“五辨”,“五辨”之中亦重“辨证”。口疮一病,不离“火热”,然“火热”有脏腑之别,虚实之分。临床用药切勿不辨虚实,见“火”即概用寒凉药物,而不敢投以大辛大热之药。

2.泻黄散与清胃散均有清胃之功,然前者脾胃兼顾,清泻与升发并举,擅治脾胃伏火之口臭口疮、脾热弄舌;后者清胃凉血,擅治胃火炽盛之牙痛、牙宣。临床诊病切勿混用。

3.肉桂导火下行用量宜小,不宜过钱。(蔡锦松整理)



李灿东,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健康管理专业委员会会长,国家级规划教材《中医诊断学》主编,入选国家级“百千万人才工程”,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荣誉称号。李老师执著中医,以“状态”立论,独创“五辨”,临证倡导组方精巧,药少量轻,每获奇效。门下学子侍诊之余,撷其精华,作临证心得,以飨读者。


专家坐诊时间:周二下午 14:00-17:00

地址:福建省第三人民医院一楼健康管理中心

联系电话:0591-23532021

文章来源:旗山医话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