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氏针灸三通法的临床应用 一针一得

2021-10-02 16:09:56

贺氏针灸三通法的临床应用

第一节 贺氏针灸三通法

微通法——毫针治疗的方法;

温通法——火针,艾灸治疗的方法;

强通法——刺络放血的治疗方法。

在贺氏针灸三通法中运用最多的就是微通法,在临床中使用最多和最普遍也是微通法;它是其他治法的基础,也是我们每个针灸医生必须掌握的针法。

一些特殊的疾病或一些顽疾必须用火诊治疗,对于寒湿痹症,痈疮肿痛;或者需要软坚散结的疾病,如肌瘤囊肿,乳腺增生,面部痤疮等,火针治疗都有很好的疗效。

“灸法”也是温通法中,很重要的内容。“针”和“灸”是两条腿,不能只针而不灸,那么,许多灸法的神奇疗效就被忽略。

在临床实践中,贺氏针灸三通法应因人制宜,因地制宜,因时制宜,互相结合着使用。

1、微通法之应用

在微通法的使用中,必须注重手法,在正确辩证的基础上,进针要轻、快、准,这是针灸医生的医功,需要长期临床实践中摸索总结,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完成。

所谓针灸手法无非就是三种:“补”,“泻”,“平补平泻”。

一般的医者必须用手完成,高明的医者可以用心完成各种手法,这听起来有些神乎其神,针灸高手可以用意念来完成各种手法。

补泻手法包括:九六补泻,提插补泻,迎随补泻,烧山火,透天凉等等。

2、温通法之应用

温通法中的火针运用,在临床中,首先要注意安全。这是因为,它的适应症很多,治疗范围很广。首先讲痹症,在火针治疗后,再施以毫针和艾灸,治疗效果会事半功倍。在针灸治疗过程中,选穴必须准确,深浅适中,避开大动脉和骨骼,要求快进快出。针具烧的越红越热,病人的痛苦越小。说的是烧的越红越不疼。火针治疗突出的就是“快”和“准”,每次在0.1—0.2秒的时间内完成。有的会出现“出血”,我们医者不要慌张,可以告诉病人“出点血有好处”。

对于一些外科疾病,如湿疹,神经性皮炎,牛皮癣痤疮火针也有独特的疗效。

在温通法中“灸法”也是至关重要的方法,先人创建的用“艾绒”做灸法的主要材料,那也是经过几千年的临床实践考验而论证了,这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于一些疾病有着特殊的疗效,如尿毒症,妇科月经痛,腰痛,痹症等等,治疗效果都很好。例如,妇科孕期胎位不正,艾灸隐白穴,就有神奇的疗效。这一点连西医也很佩服。

3、强通法之应用

贺氏针灸三通法之中还有一很特殊而又很有效的方法,就是刺络放血,即强通法。形象的比喻,就像下水道堵塞以后,把造成堵塞的东西掏出来,当然就通畅了。

这就是贺氏针灸三通法的“病多气滞,法用三通”。所谓“强通”故名思议,就是强迫其“通”。


第二节 高血压,中风

高血压和中风病有密不可分的关系。耳病的病因病机也差不多。中风是高血压的“果”,高血压是中风的“因”,二者是因果关系。

病因:多是肝阳上亢,气血亏虚,肾精不足,痰湿中阻,遗传因素,情志所伤。

血压居高不下,可用三棱针点刺放血,或耳尖放血。

中风发作时,抢救时亦用此法,加用四神聪穴,配合服用安宫牛黄丸。

高血压治疗的穴位,凤池,四神聪,攒竹,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照海,太冲,低压偏高可加左内关。

在治疗中风后遗症时,亦用此方,舌强者加用廉泉,承浆穴。

中风,中医称为痹症,又分中经络,中脏腑,这是病情的轻重之分。本病包括脑血栓形成,脑出血,脑栓塞等脑血管意外疾病。

一般针灸治疗中风后遗症只针患侧,贺氏针灸三通法的治法是健侧患侧同时治疗,以“开四关”为主。(开四关,即刺左右合谷,太冲)。开四关对于醒脑,平肝,潜阳都俱很好的疗效;再加四神聪,曲池,风池,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照海等穴位。一般患者都有上肢或下肢不平衡,或者上肢较重,或下肢较重,上肢较重加肩髃、臂臑,并施以火针;下肢较重,需起针后针刺环跳,强刺激,不留针。手脚肿胀者,施火针点刺肿胀处。

针刺治疗中风后遗症,越早越好。一般在西医抢救后出院立即施以针灸治疗,坚持长期治疗。

中风后遗症的症状因人而异,比较复杂。舌强语塞者,出诊治疗时需要舌下金津,玉液放血,然后针刺廉泉,流口水者加地仓,面瘫者需刺颧髎,下关,颊车,人中,迎香;血压偏高者,需加关元,以引火归源;足外翻者加丘墟,解溪。

另外,高血压出了应用上述腧穴之外,还有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就是背俞穴放血如大椎,肝俞穴,点刺拔罐放血。


第三节 胃脘痛疼

胃痛,又称胃脘痛。它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痛者,腹缜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归于心而痛者,谓之胃心痛也”。这里指的“心痛”都是胃脘痛。为此,古代文献多把胃脘痛的心痛和属于心经本部的病变混为一谈。后世医家根据临床实践经验,把胃痛和心痛,有了明确的区分。

胃脘痛疼的病因病机:

寒邪客胃:外感寒邪,内容于胃;

饮食伤胃:饮食不节,过过饥过饱,使胃失和降;

肝气犯胃:肝木失于疏,横逆犯胃,致气机阻滞而发病;

脾胃虚弱:由各种原因引起脾阳不足,中进虚寒,失其濡养而发生胃脘痛。

为了有效治疗胃脘痛,首先要清楚胃与五脏六腑的关系。胃为五脏六复制大源,主受纳腐熟水谷。上述各种原因,皆能引起胃功能失常,胃失和降。肝与脾胃是木土乘克的关系。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气横逆势必克脾犯胃。脾与胃相表里,共主升降,

故胃病多涉于脾,脾之病亦可涉于胃。在治疗中因势利导,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胃脘痛,有着其他学科不具备的优势。第一,疗效快,立竿见影;第二,作用直接,胃脘痛的病者对药物的消化吸收是不全面的,但对针灸治疗,则会全面接受。

贺氏针灸三通法在治疗胃脘痛方面辨证施治,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病制宜。不同症状,体质,地域采用不同的方法。

1、突发的胃痉挛:

此病来势突然,疼痛难当,捂肚弯腰,面色唇色恍白,还有出冷汗者,只用二个穴位即可止痛。左手内关和右腿足三里,平补平泻手法,坐姿或卧姿行针,强烈刺激后,待完全缓解后,即可起针,时间相对长一些。

内关、足三里。

2、寒邪客胃:

寒主收引,寒邪内客于胃,则阳气被寒邪所逼不得舒展。

主要的症状是恶寒喜暖,得温则缓,遇寒则痛剧,喜热饮。

选用的穴位:中脘,天枢,关元,

针法:温通法火针点刺,然后艾灸,配以内关,足三里。

火针的作用是温经散寒,助阳。灸法主要是驱寒,补气,补血,温经的作用。此病针,灸并用,且施以火针,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肝气犯胃:

主要症状是涨闷痛,痛在两肋,怒后加剧

此病是肝气横逆使脾胃失和。此病治疗主要是疏肝和胃为主。

首先,肝俞、脾俞;然后,针刺中脘,天枢,关元,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太冲。

4、脾胃虚弱

此症胃热,胃阴亏虚。治法与上述治法大同小异,对症施治。其中,除胃热病之外,均针,灸并用,即加灸法。

5、饮食不节

由于过食肥甘厚味,容易生湿生痰,治疗时除用以上治疗方法外,同时加用丰隆穴,以清痰湿。


第四节 带状疱疹

1、病机:

2、治疗:

贺氏针灸三通法的治疗是以火针为主,沿着患处神经走向,火针点刺。在病变初期皮肤疱疹还不太明显,或者还不太多,火针点刺范围可超出疱疹边缘少许,同样神经走向点刺。毫针取局部阿是穴,并施以灸法。如病变在肋间,还针刺丘墟、阳陵泉、太冲,已达到根治的目的。此法,可以天天用,也可隔日用;病甚者需要天天治疗。火针可以隔日使用,避免感染。


第五节 荨麻疹


一、定义——荨麻疹又称“风疹块”、“风团疙瘩”。是一种常见的过敏性的皮肤病,以皮肤上出现鲜红色或苍白片状疹块,并伴有瘙痒为特征。现在医学认为是皮肤粘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强而引起的局限性、一过性水肿反应。

二、临床表现

1、表现急性荨麻疹,发病急骤,皮肤突然出现形状不一、大小不等的风团,融合成片或孤立散在,0.2~10cm都有。呈淡红色或白色,边界清楚,周围有红晕,瘙痒不止。数小时内水肿减轻,变为红斑而渐消失,但伴随瘙抓新的风团会陆续发生,此起彼伏,一日之内可发作数次。一般在2周内停止发作。

2、慢性荨麻疹,一般无明显全身症状,风团时多时少,有的可有规律,如晨起或夜间加重,有的则无规律性。病情缠绵,反复发作,常多年不愈。

3、荨麻疹发生部位可局限于身体某部,也可泛发于全身。如果发生于胃肠,可见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喉头粘膜受侵则胸闷、气喘、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引起窒息而危及生命。

三、病因病机

风邪外袭:由于腠理疏松,卫外不固,而感受风邪,遏于冗肤而发病。

胃肠积热:禀天赋耐膏粱味、鱼虾荤腥,胃肠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泄,郁于肌肤而发为风疹。

四、分型

1、风热犯表

风团色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发热,咽喉肿痛,苔薄黄,脉浮数。

2、风寒束表

风团色白,遇风寒加重,得暖则减,恶寒,舌淡,苔薄白,脉浮紧。

3、血虚风燥

风疹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重,心烦少寐,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4、肠胃实热

风团色红,成块成片,脘腹疼痛,恶心呕吐,便秘或泄泻,苔黄腻,脉滑数。

治疗

5、治则

风热犯表疏风清热,只针不灸,泻法;

风寒束表散寒解表,针灸并用,泻法;

血虚风燥养血润燥、祛风止痒,以针刺为主,平补平泻;

胃肠实热清热泻火、通调腑气,只针不灸,泻法,

(1)微通法:

主穴:曲池 合谷 血海 三阴交

风邪外袭:风巿

胃肠积热:内庭

剌法:泻法。曲池血海三阴交直剌1~1.5寸;合谷直剌0.5~1寸,风巿直剌1~2寸;内庭剌入0.5~0.8寸。

方义:曲池合谷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原穴,善于开泄散风清热;脾经之穴血海可清血中郁热,三阴交养血凉血。风邪较重时,取风巿,顾其名,风巿乃风之集巿之意,为疏散风邪之要穴。内庭为胃经荥穴,善于清热通腑,泻之则胃肠积热可消。

(2)温通法:

法则:袪风清热,凉血止痒

取穴: 主穴:曲池 血海

风邪外袭:风巿

胃肠积热:内庭

剌法:以中粗火针,速剌法,点剌不留针。深度1~3分。

方义:曲池血海养血袪风。风巿为疏散风邪之要穴。内庭为足阳明胃经荥穴,善治胃肠积热。

(3)强通法:耳背青筋放血

剌法:以锋针点剌后挤出鲜血3~5滴,再以消毒干棉球按压。

方义:耳背部的青筋点剌放血为治疗各种瘙痒的经验穴。

取穴:重症:太阳、尺泽或足三里

急性  加肺俞

慢性 太阳 尺泽 委中 阴陵泉或血海

肺俞 脾俞 胃俞 肾俞

出血量在50~100ml

加减:风热犯表加大椎、风门疏风清热、调和营卫;风寒束表加风门、肺俞疏风散寒、调和肺卫;血虚风燥加风门、脾虚、足三里益气养血、润燥祛风;胃肠实热,加内关、支沟、足三里清泻胃肠、通调腑气;喉头肿痒、呼吸困难加天突、天容、列缺、照海清利咽喉;女性经期风疹伴月经不调加关元、肝俞、肾俞调理冲任。

剌法:泻法。曲池 血海 三阴交直剌1~1.5寸;合谷直剌0.5~1寸,风巿直剌1~2寸;内庭剌入0.5~0.8寸。

方义:曲池、合谷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之合穴原穴,善于开泄散风清热;脾经之穴血海可清血中郁热,三阴交养血凉血。风邪较重时,取风巿,顾其名,风巿乃风之集巿之意,为疏散风邪之要穴。内庭为胃经荥穴,善于清热通腑,泻之则胃肠积热可消。

第六节 头痛

头痛的病因很多,辩证也很复杂。它既可以是某种疾病的症状,也可以是主要疾病。也就是单纯性头痛。例如神经性头痛,血管性头痛,血管性头痛中各种偏,正头痛。

贺氏针灸三通法对头痛的辨证施治简明扼要。主要根据头痛部位分析。也就是按六经辩证的理论分析。厥阴经痛在癫顶部,少阳经痛在头的两侧,也有可能在一侧,也就是偏头痛。太阳経头痛在脑后,阳明经头痛在额头。

头痛的病因:主要是外感和内伤。

治疗方法:每一种类型头痛都有一个主要的穴位,有时只要一针,即可解决问题。

癫顶部痛疼的主穴是太冲;偏头痛的主穴是率谷;阳明经头痛,也就是额头痛,主穴是中脘;后头痛的主穴是至阴。

根据病情病程辨证施治。癫顶部除了太冲之外,还可以配四神聪,曲池,合谷,阳陵泉,足三里,三阴交。这几个穴位是治疗头痛的常用配穴。偏头痛,额头痛,后头痛等,都可以使用这套穴位。

轻微头痛时,只用主穴,一针解决问题。严重或顽固头痛,几个穴位结合使用,形成合力,达到治疗目的。

第七节 一针一得

(1) 腰痛不能屈伸:养老;

(2) 落枕:听宫;

(3) 膝不能弯:风府;

(4) 口舌生疮:劳宫;

(5) 咽痛:少商放血;

(6) 崩漏:隐白;

(7) 胆囊炎:丘墟透照海;

(8) 偏头痛:丝竹空透率谷;

(9) 后脑痛:至阴;

(10) 喑哑:液门;

(11) 尿崩:复溜;

(12) 胎位不正:灸隐白;

(13) 单臂不举(肩周炎):条口;

(14) 痰哮:丰隆;

(15) 口干:承浆;

(16) 心绞痛:左内关;

(17) 小儿腹泻:曲池;

(18) 火牙痛:太溪;

(19) 肋痛:丘墟;

(20) 肾结石(腹痛):蠡沟;

(21) 鹅掌风:劳宫;

(22) 胃脘痛:内关;

(23) 煤气中毒:素髎;

(24) 小儿斜颈:臂臑;

(25) 痔疮:承山;

(26) 中耳炎:下关;

(27) 腱鞘炎:火针点刺;

(28) 心烦:神门;

(29) 腰胯痛:浮兔;

(30) 丹毒:三棱针放血;

(31) 脱肛:刺或灸百会;

(32) 麦粒肿:火针点刺肿胀处;

(33) 颈痛:绝骨(悬钟);

(34) 小儿斜视:臂臑;

(35) 发烧:大椎放血;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