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地黄:治世之良相,药食同源佳品

2021-03-13 09:19:05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


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糇粮。


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


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


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


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


这首诗叙述了一个农民采取地黄,向富家换取马料以饱饥肠的故事,反应了在灾荒年头难民连牛马食都吃不上的悲惨遭遇,淋漓尽致地展现了旧社会的残酷性。


“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此句中地黄是一种草药,有凉血滋补作用。本期我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熟地黄。



熟地黄

何谓四维,一曰礼,二曰义,三曰廉,四曰耻。国有四维,一维绝则倾,二维绝则危,三维绝则覆,四维绝则灭。倾可正也,危可安也,覆可起也,灭不可复错也。四维不张,国乃灭亡。

 

不知大家知不知道药之四维,人参、熟地、附子、大黄是也。病而至于可畏,势非庸庸所济者非此四物不可。设若逡巡,必误乃事。人参、熟地者,治世之良相也;附子、大黄者,乱世之良将也。兵不可久用,故良将用于暂。乱不可忘治,故良相不可缺。《内经》曰:门户不要,是仓廪不藏也。得守者生,失守者死。今之人履芒硝、大黄若坦途,视参、附、熟地为蛇蝎,愚也。


地黄名芑,又名地髓。以沉下者为珍,故字从下入。天玄而地黄,天上而地下,地黄之义与情性为用之方足见矣。其汁深染手不落;其味甘美,着舌不散。吮拔地髓,性颇贪野狼,故种植之地,土便憔苦,十年后方得转甜,功德力量可望而知矣。

 

地黄二月生苗,初生塌地,高者不及尺许,叶如山白菜而毛涩,又似小芥叶而颇浓,中心皱纹如撮,茎上有细毛,梢头开花,如小筒子而色红紫。亦有黄色白色者,结实作房如连翘,中子甚细而色沙褐。根如人指,长短粗细不尝,甚有一枝重数两者。汁液最多,虽暴焙极燥顷则转润。二月八月采者,未穷物性,八月残叶犹在茎中,精气未尽归根。二月新苗已生,根中精气已滋于叶。不如正月九月采者气全也。复种地黄则味苦形瘦,不堪入药也。古人云入水浮者天黄,沉者地黄,半浮沉者人黄。

 

地黄法为去皮,入柳木甑内,置瓷锅上蒸之;蒸透取出,摊令气歇,拌酒再蒸又出令干,勿犯铜铁器恐令人肾消发白,男损营女损卫也。 

 
 

地黄作为传统中药之一,最早出典于《神农本草经》,为上品,是药食同源之佳品,熟地黄营养丰富美味可口。依照不同的炮制方法可分生地黄汁、鲜生地、大生地、干地黄、熟地黄的区别,现今医界删繁就简,只存下生地黄、熟地黄两种了。

 

鲜地黄和干地黄为清热凉血药,生掘鲜者捣汁饮之,生则寒,干则凉,热则温。生地加酒蒸晒炮制后为熟地黄,用酒制则不伤胃。《本经逢原》载:“熟地黄,假火力蒸晒,转苦为甘,为阴中之阳,故能补肾中元气。”药性寒转温味苦转甜,功能由清热变为补血滋阴、益精填髓。《本经》有“填骨髓,长肌肉,久服轻身不老”之记载。《本草经疏》誉其“补肾家之要药,益阴之上品”。故“凡脏腑之不足,无不可得其滋养”。常用于肝肾精血亏虚所致的腰膝酸软,眩晕耳呜,须发早白以及盗汗、遗精、消渴等症。熟地黄亦为补血要药,多用于血虚的多种病症,如面色萎黄,心悸失眠,月经失调等症。


不及则功效难求,太过则性味反失。中药材炮制就在浸、泡、锻、煨、炒、炙、蒸、煮之中,非其义一芥不取,合乎理九百何辞,熟地黄“九蒸九晒”炮制工艺极为特殊,此法要求地黄必精选上品怀地黄,经精制、浸泡后,用铜锅、铜笼蒸九遍再晒九遍,总共经过80道工序需一个月才能完成。

 

具体办法是,将生地黄洗净,按照一定的比例加入纯正的黄酒,搅拌均匀,封闭容器;使生地黄将黄酒吸尽,然后进行加热、蒸制;用容器收集蒸制而流出来的熟地汁,蒸至熟地黄发虚发黑为度,取出发黑发虚的熟地黄晒一天;拌入容器收集的熟地汁和黄酒,再蒸一天,取出;再晒一天,如此反复,蒸晒九次,直至“黑如漆、亮如油、甜如蜜、香如饴”才可使用。

 

熟地性甘,微温,入肝肾二经,滋阴补血。万物法于阴阳,药亦分阴阳,熟地正阴分之药也。大补肾水之药,肾阴不能骤生。补阴不可求速效,且阴药须大剂重剂投之,而熟地正合也。宋前地黄有五大功能:逐血痺、治嗽、健胃、填精、养阴清热,今则只萎缩为后二者。

 

现代药理研究,熟地黄含有丰富的谷甾醇、甘露醇、梓醇、地黄素、糖类、苷类及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能降血压、降血脂、抑制血栓形成、改善心肌缺血等;还有明显的补血作用。此外,熟地黄还有强心、利尿、保肝、抗炎、抗真菌、降血糖等作用。

 

寒露后秋意便已渐浓,人容易倦怠乏力皆因夏季耗损过多,俗语有言“一夏无病三分虚”。秋季养阴进补十分适合,而熟地黄滋阴补血适宜此季进食。熟地杞菊粥便是一道秋季养生食疗佳品。处方为熟地黄20克,枸杞20克,菊花5克,粳米100克,冰糖适量。

 

女子以血为主,李时珍在《濒湖脉学》中说女子“血旺易胎,气旺难孕。”所以,四物汤成了调节女子疾患的圣药,其方剂组成是:熟地黄12克,白芍药9克,当归9克,川芎6克。具有补血和血的作用。对于营血虚滞,心悸失眠,头晕眼花,面色无华,或冲任虚损,妇女月经不调,月经量少或闭经,脐腹作痛,舌淡,脉细涩;或妊娠将养失宜,胎动不安,腹痛血出及产后恶露不下,小腹疼痛等都有较好的作用。

 

《孙子兵法》云:“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此治变者也。”也就是说善于用兵的人要避开敌人的锐气。《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亦有云:“其盛,可待衰而已。”当邪气在最盛的时候要避其锋芒,不要正面对抗,避免两败俱伤的结果,当邪气渐衰的时候再择机出击,体现了兵家“避其锐气、击其惰归”的作战原则。兵家有“无邀正正之旗,无击堂堂之阵”的策略,医家仿有“无刺隐隐之热,无刺浑浑之脉”之方法。

 

肾健则水足以制火,虚则火无所制而热证生矣,名曰阴虚火动,当从何而治?是补是泻?补可留邪,泻可伤身。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治以六味地黄丸。方中重用熟地黄为君药,填精益髓,滋阴补肾,填骨髓,长肌肉,生精血。臣以山茱萸补养肝肾,并能涩精;山药双补脾肾,既补肾固精,又补脾以助后天生化之源。三药相伍,补肝脾肾,即“三阴并补”。凡补阴精之法,必当泻其“浊”方可存其“清”,使阴精得补,且肾为水火之宅,肾虚则水泛,阴虚而火动,故佐以泽泻利湿泄浊,并防熟地黄之滋腻;牡丹皮清泄相火,并制山茱萸之温涩;茯苓健脾渗湿,配山药补脾而助健运。此三药相合,即所谓“三泻”,泻湿浊而降相火。本方“三补”配伍“三泻”,以补为主;肝、脾、肾三阴并补,以滋补肾之阴精为主。

 

清徐大椿提出临证如临阵用药如用兵之说,杏林大师必用兵家思想,兵家的目标是赢得战争,医家的目标则是战胜病邪。因此,《孙子兵法》与《黄帝内经》当为医家之必读。人病多犯色欲及气郁,犯色者气血大动,水尽耗,久则干涸,火不安于肾宫矣,再久则火亦消亡。水火大亏,何能生生不息于无形哉?然肾中之火须于水中补之,水足而火自生。肾水初亏,肾火须于补水中引之归元,肉桂可矣;肾水大亏致肾火微弱者,必久病之症,须于大补肾水中生火也,参附必当重用,然补水则须臾不离也,补肾水舍熟地又何能乎?

 

三才者天地人,三光者日月星,而对应的人有精气神,药材便有天冬、地黄、人参,天人合一之用。又有三才五行,即药物的选取完全遵从五行理论。从植物、动物、矿物中精选的28味药物正好与28星宿相应。

 

植物药中取“根、茎、叶、花、果”,“根”有人参、地骨皮;“茎”有肉苁蓉;“叶”有淫羊藿;“花”用丁香花蕊;“果”有枸杞子。从颜色上讲,枸杞子是红色;炮制后的熟地黄是黑色;淫羊藿叶是青色的;石燕煅了以后是白色的,五色俱全。这就是“龟龄集”组方独特之处,可以说是让人叹为观止,可更为玄妙之处在于炮制工艺。“龟龄集”的制作工艺有365道,28种药物分别用了28种炮制方法。“五行制法”中,以金、木、水、火、土对应银锅升炼、烧炭法、水浴法、火燔法、土埋法等制作手段让药物作用归于五脏。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中药真正的精华所在,这才是中药。

 

地黄产地很多,豫、江、浙、京许多地方均可栽种,然而最优者唯以焦作怀地黄为上,怀地黄与怀山药、怀菊花、怀牛膝并称“四大怀药”。据现代医学化验,焦作地黄10克的药力等于他地产的100克以上。由于水土和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差异,焦作地黄种子被外地引进种植后,功药性顿减,一般一、二年即退化。

 

地黄以每斤只数大小分等级,售价以14支为标准,上加下退。一等干货位每kg14支以内,外观呈纺锤形或条形圆根,体重质柔润,表面灰白色或灰褐色,断面灰褐色或黄褐色,具有油性。味微甜。无芦头、老母、生心、焦枯、杂质,虫蛀和霉变。二等每kg32支以内,三等每kg60支以内,四等每kg100支以内。五等每kgl00支以上,最小货直径1cm以上。产地加工有晒干和烘干两种,生地黄受高温影响里面发生糖化,颜色变为棕色或黑色,质地粘滞,口尝是甘多苦少。而生地黄如果出土后不加热直接切片烘干颜色是淡黄白色的,没有发生糖化所以质地不粘滞,口尝是苦多甘少。我们药店除了生地炭是个子外其他一般都是切成片了,有三四级和一二级之分,皆以片大者佳。

 

熟地黄为不规则的块状,内外均呈漆黑色,外表皱缩不平。质柔软,断面滋润,中心部往往可看到光亮的油块,粘性大,味甜。以肥大、软润、内外通体乌黑有光泽者为佳。


后记

治疗中风后遗偏瘫、失语的名方是地黄饮子,医书记载为金代刘河间所创,而史实并非如此。地黄饮子的祖方是秦汉前期《素女经》中之四时补益方,《外台》存其梗概。至唐孙思邈《千金》治男子五劳七绝有内补散,方药与地黄饮子基本一致,但孙方补虚,刘方治中风后遗。北宋末年官方编撰《圣济总录》把这张补虚的古方移作中风后肾虚喑痱的专用,称地黄饮,药物组成、功用主治与刘河间地黄饮子分毫不差,只是方名结尾少了一个“子”字,《圣济总录》成书于公元1118年,刘河间此时尚未出生,后世把该方归功在刘身上当时败笔。

 

地黄滋补但医界常说有碍胃之弊,脾胃不好的人不能服用,所以常用砂仁拌熟地以助消化吸收。然古代的认识却与今人大相径庭,如唐《千金》地黄散,认为地黄有“益气调中补绝,令人嗜食除热”的疗效,晋《肘后》更主张凡“腹中虚冷,不能饮食,食辄不消”专用地黄来消食开胃,等同于现在吃多酶片来帮助消化。晋唐之说立足临床言,与古本草《别录》“利大小肠、去胃中宿食”为一处。更有叶天士“上吐下泄”亦敢用地黄为主药来培补中焦。古说健胃,今说碍胃,截然相反,孰是孰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可以这么说,中医家都是实干家。

长按上图3秒钟,识别二维码关注

喜欢的话就点赞吧!↙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