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者仁心--火星中心特聘中医专家杨斌教授病案分享(儿科篇)

2021-08-13 08:41:39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看中医就到

火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特聘名老中医杨斌教授

           周一至周五全天坐诊啦!!!

地址:紫薇路月桂社区5片21栋火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楼中医专家诊室

咨询热线:0731-84427678

        杨斌(原名:杨树斌),男,69岁,湖南益阳南县人,名老中医、教授,长沙市第一批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指导老师。

        14岁问道岐黄,随外祖父曹逢春老先生学习中医(系益阳名老中医)。

        从金·《李东恒、药性赋》、清·陈修园《医学三字经》、清·汪昂《汤头歌诀》、明·李时珍《濒湖脉学》到《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条辩》、《内经》、《灵枢经》、《幼幼集成》、《妇科要旨》《、医宗金鑑》等,过目能诵。

        为了更好的挖掘祖国医药学,1976年就读于湖南中医药大学(原湖南中医学院),从中医学基础、内、外、儿、妇、五等科进行了系统的学习,跟师益阳名老中医石清泉、何庆华老先生实践,临床水平有一定的提高。

        1988年到北京中医药大学进修学习,师从国家级名老中医——我国著名内科专家李乾构、吕仁和教授,著名妇产科专家柴松岩教授、著名儿科专家温振英教授,受名师言传身教,受益匪浅,临床水平长足进展。

        在益阳南县人民医院工作50余年,坚持中医经典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善于辩证施治,精于理法方药,擅长治疗冠心病、高血压、中风,支气管炎、哮喘、肺心病、胃炎、胃溃疡、肠炎、肝炎、肝硬化、胆囊炎、胆石症、肾病、肾结石、前列腺炎、糖尿病、风湿病、肿瘤、月经不调等疑难重症。尤其对小儿咳嗽、哮喘、肺炎、脓胸、上呼吸道感染。小儿消化不良、腹泻、厌食、疳积等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治疗方法,做到细观察、勤分析、慎用药、常总结。在国家级、省级刊物发表论文数十余篇,在湘北享有盛名。

       一手传承民族医药之精髓,一手托起医德医风之典范,不论高低贵贱、只知救死扶伤、治病救人。

       退休后,受长沙市芙蓉区火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特聘,继续发挥余热,服务社区居民,因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而声名远播,深受社区居民敬重,很多病人慕名而来,大家一致评价杨斌教授开的中药处方“既便宜,效果又好”,正如大家赠送锦旗上所书“药到病除,医德高尚”。

杨斌教授荣获

《长沙市中医药专家经验传承指导老师》证书

杨斌教授儿科病案分享

杨教授接诊儿童患者

例一:

喘证        

        前段时间,因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又大,很多居民都受风寒感冒了。家住火星街道陶家山社区的江江玩耍过度,一不小心也未能幸免,江江父母赶紧带他来到火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专家诊室,找老熟人——杨斌教授。早在2015年9月,江江就因幼小喘咳,且每年反复发作慕名来杨斌教授处就诊,这次,江江喘息又发作,表现发热,恶寒,无汗,呛咳不爽,痰涎稀薄,呼吸急促,甚或齁喘,面色青白,舌苔薄白,脉浮紧。

        《灵枢、五阅五使篇》说:“肺病者,喘息鼻张”。由于肺合皮毛,主气,司呼吸,风寒之邪袭于表分,肺气不得正常宣降,津液留聚,故呛咳不爽,痰涎稀薄,呼吸急促,甚或齁喘。寒性收引,兼见发热、恶寒、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风寒外束之象。

西医诊断:喘息性支气管炎

中医诊断:喘证

证型:风寒束肺

治则:辛温解表,宣肺平喘

方药:麻黄汤加味

蜜麻黄3g     杏仁6g       紫苏子7g     桂枝5g

橘红6g     白芥子4g    姜半夏5g    前胡7g   

浙贝母6g    款冬花6g     甘草3g

         服药3剂后,面部未见青色,已无发热、恶寒、齁喘。咳嗽气喘减轻,舌苔薄白,脉紧。原方减桂枝,加枇杷叶7g,再服3剂,咳嗽、气喘基本控制,未见痰涎,舌脉正常。

        本案患儿素有喘疾,近复感风寒,风寒闭肺,气逆作喘,痼疾新发,采用麻黄汤辛温解表,宣肺平喘,麻黄汤以麻黄为主,意在发汗解表,宣肺平喘,杏仁利肺下气,助麻黄平喘,桂枝辛温解表,宣利肺气,甘草调和诸药,紫苏子,白芥子,橘红,姜半夏,前胡,浙贝母,款冬花,乃理气化痰之品,对咳嗽上气,痰阻气滞,肺气失宣者更有良效。二诊,因表证已解,故去桂枝,加枇杷叶,清肺降气而咳止。

杨斌教授于1994年发表论文

例二:

咳嗽

        赵某某,女,5个月。2016年3月3日初诊:患儿因受凉3日来高烧不退,壮热无汗,喘促鼻煽,阵咳不止,痰壅夜卧不宁,时有惊惕,小便短少,舌苔薄白,指纹赤紫。

        明代万全氏在《幼科发挥》一书中说:“马脾风者,肺胀也,上气喘急,两胁肩动,鼻张闷乱,喘咳声嗄,痰涎壅塞,其证危恶。”

        患儿风寒束表,热郁于内,肺气既不得宣散,又不能清肃下行,故高热不退,壮热无汗,喘促鼻煽,阵咳不止。痰热扰心,则夜卧不宁,时有惊惕。高热灼津,故小便短少。舌苔薄白,指纹赤紫为外寒里热闭阻之象。

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

中医诊断:咳嗽

证型:外寒里热

治则:解表清里,化痰止咳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蜜麻黄3g    杏仁5g      生石膏15g (先煎) 甘草5g    桑白皮7g   金银花7g   牛蒡子5g   川贝母5g  藿香5g    枇杷叶7g   连翘6g     

苏叶5g

       服药2剂,烧已退,夜寐安宁,呼吸平喘,咳轻痰少,舌苔薄黄,指纹微紫。表证已罢,里热未净,原方去苏叶,继服3剂,诸证悉除。

        本案,患儿因受凉后高热不退,壮热无汗,喘促鼻煽,阵咳不止,痰壅夜卧不宁,时有惊惕,小便短少为表邪不解,热灼肺络,使用麻杏石甘汤加味,方中麻黄开通肺窍,杏仁宣肺止咳,生石膏入肺清气分之邪热。甘草和中,同时加用桑白皮,金银花,牛蒡子,川贝,枇杷叶,连翘,利肺止咳。藿香,苏叶以解表驱寒,适合表邪未解,热蒸肺络,迫肺作咳之治法。

《增補幼幼集成》

例三:

手足口病

        王某某,男,2岁1个月。2015年4月22日初诊,发热3天,皮疹1天。烦躁,哭闹,流涕,口痛,纳差,小便黄,手足掌心有红色米粒大小皮疹,个别有小水疱,分布稠密,疹色紫黯,周围有红晕,疱壁较薄,口腔黏膜可见溃疡及疱疹,舌红苔黄腻,脉象细数,指纹青紫达气关。

西医诊断:手足口病

中医诊断:湿温(湿热蒸盛,毒炽气营)

治则:清气凉营,解毒化湿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

生石膏(先煎)10g   知母7g   金银花7g   生地5g

紫草5g     大青叶5g      板蓝根5g    黄芩6g

黄连1g   栀子4g   连翘6g   竹叶5g   甘草4g

        服药3剂,烧已退,皮疹逐渐消退,已无烦躁哭闹流涕,原方去生石膏,加太子参7g,再服3剂,皮疹消退,小便正常,纳可,病愈。

        本证处于疾病发疹重症阶段,是病情演变关键时刻,为手足口病之重证,多见于年幼及感邪较重者,为湿热疫毒充斥内外,干扰气营,导致气营两燔,若失调治,可出现邪毒内陷,或邪毒犯心肝等变证,方用清瘟败毒饮加减清热凉营,解毒祛湿。

        清瘟败毒饮由犀角地黄汤,白虎汤,黄连解毒汤三方加减化裁而来。生石膏,知母,黄连,黄芩,栀子清热泻火;生地,紫草,清热凉血;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解毒透斑;竹叶通利化湿;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

        小儿脏腑娇嫩,发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为“稚阴稚阳”之体,因而清利不宜太过,更须扶正益气。此所谓“扶正即祛邪”,本案二诊去生石膏,加太子参,益气养阴,以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提高抗病能力。

        手足口病是小儿较常见的一种流行性病毒性疾病,临床上主要以发热、口腔炎、手足疱疹为特征。

        中医认为,本病是由于感受风热时毒,侵犯肺脾,与湿热之邪相搏,外发肌肤而致。属中医温热病范畴,临床多表现为热证、实证,一般以疏风清热、清心泻火、解毒利湿、,故其组方用药多偏寒凉,因此运用时应中病即止,以免损伤脾胃,耗伤小儿正气。

《温病学》

例四:

夜啼

        晏某某,女,7个月12天。初诊:2015年5月11日,一周前因风热感冒,病愈后时多烦躁,夜啼,睡眠不实,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舌净无苔,指纹淡紫,至风关。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卷三、大病后不得眠候》说:“大病之后,脏腑尚虚,营卫不和,故生于冷热。阴气虚,卫气独行于阳,不入于阴,故不得眠。若心烦不得眠者,心热也,若但虚烦,而不得眠者,胆冷也。”

        此列为外感病后,余热未净,热扰神明,少寐多啼之夜啼证,采用清心泄热安神之法,屡获良效。

西医诊断:失眠

中医诊断:夜啼

证型:心火炽盛,热扰心神

治则:滋阴降火,清心安神

方药:导赤散合天王补心丹加减

生地7g     木通4g      竹叶5g     莲子心2g

麦冬7g    柏子仁6g    炒枣仁7g    滑石7g

知母5g    甘草3g 

        方中莲子心、木通、竹叶清心泄热,生地、柏子仁、炒枣仁、麦冬、知母清心安神,滑石通利大便,便通则卧安,甘草调和诸药,服药3剂,病愈。

        小儿夜寐不实多啼,乃热扰神明,内热证为多,治以清心泄热安神,热退则神安。但有特殊原因而致烦啼不安者,家长亦多留意观察,如检查小儿衣服有无异物,身体有无内外伤,腹部有无拒按疼痛,咽喉部是否红肿等等,这些都是小儿夜啼应当留意之点。

杨教授收到的锦旗挂满了诊室的墙壁

例五:

多汗

        祝某某,男,8岁。2016年7月11日初诊,半年来多汗,稍微活动,湿透衣服,饮食欠佳,手足发凉,大便尚可,尿少,肌肉不丰,舌无垢苔,脉沉濡。

        《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者卫外而为固也,“久病重病,正气耗伤,化源不充则阳气衰弱,不能敛阴,汗液妄泄,甚者可发生亡阳之变而绝汗出,气虚乃阳虚之渐,故肺气虚,心气虚,心阳虚,脾气虚,脾阳虚,肾阳虚,均因津液失于固护而汗出。”

西医诊断:皮层性多汗症

中医诊断:汗证

证型:肺脾气虚,津液外泄

治则:健脾益气,补肺敛汗

方药:玉屏风散合四君子汤加减

生黄芪10g    炒白术12g    防风5g    苡米10g

党参10g     茯苓10g     山药10g    浮小麦15g

煅龙骨10g(另包先煎)   煅牡蛎10g(另包先煎)

鸡内金10g   炒麦芽10g   地骨皮10g   知母6g

甘草5g 

        方中黄芪生用益气固表止汗,白术、苡米、茯苓、山药健脾化湿,加党参健脾益气,少佐防风走表而助黄芪固表。鸡内金、炒麦芽健脾化食,浮小麦、煅龙骨、煅牡蛎、地骨皮、知母止汗敛阴,甘草调和诸药。

        服药5剂,汗出减少,手足发凉好转,舌浩无苔,脉沉缓,原方减知母,加胡黄连3g,再服7剂而愈。

        本例脾胃虚弱,不能消谷化食,输散水谷之精微,不得内荣五脏,外卫肌表。脾阳不振,则四肢不温,卫气不足,则表虚自汗,故以健脾和中治其本,固表敛汗治其标,标本兼治,则病痊愈。

        再者,白术量超过黄芪量,考白术是脾胃药,而资其健运之品,脾健则运化有权,注重培本,是关键问题,此方重用白术,是其意义所在。

杨斌教授接诊儿童患者

例六:

泄泻

        贺某某,女,5个月。2017年3月1日初诊。高烧1天,热退后出现腹泻,日6-7次,泻多稀水伴有奶块,时有黏液,便时哭闹,夜睡不安,舌质微红,无苔,指纹紫。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湿胜则濡泻”“清气在下,则生飧泄。”本例因胃肠素有积湿,复感表邪化热,邪热移于大肠则作泻。《医宗必读、泄泻》指出:“统而论之,脾土强,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泄,故曰湿多成五泄。若土虚不能制湿,则风寒与热,皆得干之而为病。”

西医诊断:消化不良

中医诊断:泄泻

证型:湿热泄泻

治则:清热利湿,健脾和中

方药:五苓散合葛根芩连汤加减

藿香6g     黄芩5g      黄连0.5g    茯苓7g

炒白术6g   炒麦芽7g    神曲5g     炮姜3g

泽泻6g     枳壳5g      广木香3g   甘草3g

麦冬6g    

        方中藿香辛温解表,黄芩、黄连清热燥湿,茯苓、炒白术、泽泻健脾化湿,枳壳、广木香理气除满,炒麦芽、神曲消食和胃,少佐炮姜温中和胃,麦冬清心安神,甘草和中。

        服药3剂,腹泻大减,哭闹已安,但大便仍有黏液,指纹淡,舌无苔,原方减藿香,再服3剂而泻愈。

        中医泄泻,西医诊断为小儿消化不良,消化不良症,泾渭:“湿多成五泻”,盖因胃中水湿不利,并入于大肠,宿乳内蓄,久而伤脾,兼感时气之邪,湿滞内阻,清浊混浠水道不利,而致频不已。本例患儿舌质微红,无苔,夜卧不安,泻下有奶块,诊为胃肠素有积湿,复感表邪化热,热移大肠而作泻。治以清其积热而兼渗湿利水,佐以健脾和中,3剂之后腹泻大减,哭闹已安,继进3剂而痊愈。

《黄帝内经-素问译释》

例七:

疳积

        李某某,男,2岁5个月。2016年4月11日初诊。患儿系早产儿,1年内连犯肺炎3次,肠炎2次。近日来食纳欠佳,夜寐不宁,大便溏薄,完谷不化,小便短黄,身体极度瘦削衰弱,精神萎靡不振,肌肤不丰,毛发干枯稀少憔悴,面色萎黄,胸有串珠,舌质淡无苔,指纹色淡红,脉沉细。

西医诊断:1、营养不良(Ⅱ--Ⅲ度)

                    2、消化不良

中医诊断:疳积

证型:脾胃虚损,积滞内停

治则:健脾平胃,化积消疳

方药:《医宗金鑑》人参启脾丸加减

党参7g     炒白术7g    茯苓7g   炒麦芽10g  

炒鸡内金6g   神曲6g    陈皮6g   槟榔5g

扁豆6g   胡黄连1.5g    赤芍5g   甘草3g

        方中党参、炒白术、茯苓补脾益气;炒麦芽、炒鸡内金、神曲、陈皮、槟榔消食开胃,健脾理气;扁豆、胡黄连、赤芍清热化湿,补脾止泻;甘草补脾益气。

        服药5剂,精神有所好转,饮食增加,舌净无苔,脉象沉细。原方加山药10g,再进5剂,诸症好转,肌肤尚不丰满,仍以人参启脾丸加黄芪12g,当归6g,白芍6g,去胡黄连、赤芍,善后调理。

        按:《保婴撮要》说:“盖疳者干也,因脾胃津液干涸而患。”《小儿药证直诀》谓:“疳皆脾胃病,亡津液之所作也。”清代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对小儿疳证的治法进行了全面总结:“疏补中焦,第一妙法。升降胃气,第二妙法。升陷下之脾阳,第三妙法。甘淡养胃,第四妙法。调和营卫,第五妙法。食后击鼓,以鼓动脾阳,第六妙法。《难经》谓伤其脾胃调其饮食,第七妙法。如果生有疳虫,再少用苦寒酸辛,此第八妙法。考洁古、东垣,每用丸药缓运脾阳,缓运胃气,亦第九妙法也。”

        患儿先天不足,后天失养,脾胃久虚,运化失司,统血机能失调,因之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毛发干枯稀少憔悴,胸有串珠,若纯用补益之剂,反易适得其反,故以消疳理脾、清热养血之剂调治。消其疳积,补其气血,调其脾胃,至病痊愈。

《医宗金鉴》

药方、药效,因人、因病而异,以上病案仅供参考!

        中医治疗简便廉验、安全无副作用,想尝试中医治疗的小伙伴们快来火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吧!!!


扫描二维码

进入公众号

火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址:

月桂社区紫薇路5片21栋

办公室:0731-84427678 

住院部:0731-89926020

慢病科:0731-84428321

妇保:0731-89926020 

计免、儿保:0731-84429320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