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发三千丈修辞手法!高考诗歌鉴赏修辞手法解析

2021-05-30 13:06:25

一、定义、分类及作用

用一种事物或情景来比作另一种事物或情景。

比喻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

比喻有突出事物(意象)的情态特征,把抽象的事物形象化的作用。

二、比喻手法的妙处

1、使抽象的情感具象化

在诗文创作中,情感是看不见,也是摸不着的,要予以表现,必须借助于外在事物,从而使抽象的情感具体化。因此,作者要予以表现,就不会过于违背文学具有形象化的特征这样的要求,就会借助多种比喻使这种抽象的情绪变得具体可感。就李白来说,“愁”可以通过长度来表现的。比如,在《秋浦歌》中写道:“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在《横江词》中写道:“一水牵愁万里长。” 在李煜的词中,“愁”像春天的江水那样滚滚东去。比如,李煜在《》中写道:“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时,在他的笔下,“愁”又像是春天的青草到处蔓延。比如,在《清平乐》中写道:“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而宋代词家李清照,也是一个善于抒发情愁的。在她笔下,“愁”是可以到处移动。比如,在《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其中,“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可以从以上诗人创作看,他们都是将其抽象之情形象化,都是借助了比喻修辞手法来实现的。

   2、使具体的形象优美化

   比喻手法使语言更富有美,更有助于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刘义庆在《世说新语·言语》中记载这么一个故事:“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似’;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其中,得到谢安称赞的“兄女”即是著名的才女谢道蕴,她的“柳絮因风起”这个比喻,与谢朗的“盐撒空中”这个比喻相比,确实高明得多。“柳絮因风”不但柳絮迎风起舞似雪飘飞,而且营造了美妙的审美境界。又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     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犹著。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 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其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用春天梨花怒放,到处一片白色来比喻“胡天八月即飞雪”,诗人不但把“雪景”描写得如此奇观、美好,而且也通过比喻营造的审美境界,给人一种在极为艰苦的环境中所表现出来积极乐观人生的态度。

 3、使诗文的哲理深沉化

比喻手法往往成为诗歌形象化不可缺少的主要形式之一。除了抒情诗歌以外,那种通过比喻来阐释哲理或诗中蕴含理趣的诗歌也比比皆是。正如刘勰在《文心雕龙时序》中说:“文变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这说明了诗歌与社会、,诗歌的理趣也就产生了。特别是到了宋代,由于社会环境不安定,内忧外患,没有唐代时候的激情,因而引发文人的思考,哲理诗使宋代“得天独厚”了。比喻手法使诗文的哲理深沉化,不但是寓理于事(包括形象)中,而且使其中的“理趣”更含蓄,更深沉,更厚重。如苏轼的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

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

苏轼在阐释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明喻,用儿童看实物的方式和思维,来比喻现在一些人欣赏画只是注重“形似”,而忽视神似。在中国文学艺术中,诗歌和绘画往往具有一体性,特别是都要讲究“神似”,也就是讲究本质的真实而不是外表的相似。正如宋代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关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这首题画诗《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其一》,就运用明喻手法,让读者形象地看到艺术欣赏中形似论者的浮浅,而且也对“神似”的内涵作了进一步的阐释。又如,苏轼的《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这也是一首很有特色的哲理诗作。这是诗人游览庐山后所写的具有理趣的诗歌之一。诗人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诗说理,在言简意赅中,引人思索,耐人寻味。可以说,苏轼的《题西林壁》就是借助了比喻手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比喻来形象地阐明人在观察事物时,观察的角度不同,就会得出的结论迥异的哲理思想。

总之,诗歌最主要的特征是抒情言理,无论是情趣,或者是理趣,都是诗歌不可或缺内在因素。而这些情趣和理趣,在诗歌中往往不会直接说出,而是借助比喻手法来加以表现。这样,不但使诗歌更具形象性,而且提高了诗歌含蓄蕴藉的审美效果。

三、举例

例1:“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析】诗歌巧妙地以“螺”作比,将皓月银辉下的山比做银盘里的青螺,色调淡雅,山水浑然一体。

例2:“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

【析】“如眉”,以眉喻月,绘出了三月时月亮的形状并体现出了它的清秀。“镜”,以镜喻兰溪之水,写出了兰溪水之清澈明静,亦反衬出月光的明洁。

例3:“船上看山走如马,倏乎过去数百群。前山槎牙忽变态,后岭杂沓如惊奔。仰看微径斜缭绕,上有行人高缥缈。舟中举手欲与言,孤帆南去如飞鸟。”(苏轼《江上看山》)

【析】此诗将江两岸的群山喻为马群,且以行船为参照物,把群山那一静态的景物给形化动化,写得形象生动。“飞鸟”喻“孤帆”,写出了舟行之快。

例4:“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王维《使至塞上》)

【析】 开元二十五年(737)河西节度副大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宣慰,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诗人以”蓬“、”雁”自比,说自己象随风而去的蓬草一样出临“汉塞”,象振翮北飞的“归雁”一样进入“胡天”。古诗中多用飞蓬比喻漂流在外的游子,这里却是比喻一个负有朝廷使命的大臣,正是暗写诗人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呼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胜场的方面——写景。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

例5: “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注]①泛菊:饮菊花酒。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刘过《柳梢青·送卢梅坡》)

【析】这首诗作者在表达感情时主要运用了比喻手法。上片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的比喻来表现离别之苦,下片用“尘随马去,月遂舟行”的比喻来表现思念之切。

四、沙场演练

1、阅读下面的一支小令,回答后面的问题。

[清江引]( 相思)     

徐再思

相思有如少债的,每日相催逼。

常挑着一担愁,准不了三分利,

这本钱见他时才算得。

元代高利贷盛行,利本相等。

这支小令的 ”少债”一词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起到了什么样的表达效果?(4分)                            

【答案】比喻,①把相思之苦写得具体化。②显示出了相思之苦的沉重。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沧浪亭怀贯之

苏舜钦

沧浪独步亦无悰,聊上危台四望中。

秋色入林红黯淡,日光穿竹翠玲珑。

酒徒飘落风前燕,诗社凋零霜后桐。

君又暂来还径往,醉吟谁复伴衰翁。

本诗颈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分析其作用。

【答案】 颈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酒友离散,如同秋风中的燕子;诗社亦已凋零,正像霜后梧桐。颈联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眼前景象的萧条之意,更加重了对昔日朋友的怀念之情。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登金陵凤凰台

       李 白

  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

  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

  三山半落青天外,一水中分白鹭洲。

  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总为浮云能蔽日”一句用了何种修辞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解析:由下句的“长安不见使人愁”可知前句的“浮云能蔽日”是一种比喻的说法,而非实指。诗人希望到长安,受到君王的重用,但终因小人蒙蔽君王视听,使他难以如愿,徒愁绪盈怀。指出手法后,还要注意分析其表达效果。

答案:比喻手法。用“浮云”喻“奸邪”,用“日”喻君王。用“浮云能蔽日”喻君王为奸邪之人蒙蔽,生动形象地揭示了小人当道的社会现实,表达了自己难以受到君王重用的愁绪。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