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典】--《伤寒论》231、232条

2020-11-27 11:41:49

经典原文:

第231条


    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短气,腹都满,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耳前后肿,刺之小差。外不解,病过十日,脉续浮者,与小柴胡汤。


第232条

    脉但浮,无余症者,与麻黄汤。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




名家注释:

成无己:

    浮大为阳,风在表也;弦则为阴,风在里也。短气腹满,胁下及心痛,风热壅于腹中而不通也。若寒客于内而痛者,按之则寒气散而痛止;此以风热内壅,故虽久按而气亦不通。阳明病,鼻干不得卧,自汗出者,邪在表也;此鼻干不得汗而嗜卧者,风热内攻,不干表也。一身面目悉黄,小便难,有潮热,时时哕者,风热攻于胃也。阳明之脉出大迎,循颊车,上耳前过客主人,热胜则肿,此风热在经,故耳前后肿,刺之经气通,肿则小瘥。如此者,外证罢则可攻。


    若外证不解,虽过十日,脉续浮者,邪气犹在半表半里,与小柴胡汤以和解之;若其脉但浮而不弦大,无诸里证者,是邪但在表也,可与麻黄汤以发其汗;若不尿腹满加哕者,关格之疾也,故云不治,《难经》曰∶关格者,不得尽其命而死。



柯琴

    本条不言发热。看中风二字,便藏表热在内。外不解,即指表热而言。即暗伏内已解句。病过十日,是内已解之互文也,当在外不解句上。无余证句,接外不解句来。刺之,是刺足阳明,随其实而泻之。少瘥句,言内证俱减,但外证未解耳,非刺耳前后,其肿少瘥之谓也。脉弦浮者,向之浮大减小而弦尚存。是阳明之脉证已罢,惟少阳之表邪尚存,故可用小柴胡以解外。若脉但浮而不弦大,则非阳明少阳脉。无余证,则上文诸证悉罢,是无阳明少阳证。惟太阳之表邪未散,故可与麻黄汤以解外。

    

    所以然者,以阳明居中,其风非是太阳转属,即是少阳转属,两阳相熏灼,故病过十日而表热不退也。无余证可凭,只表热不解,法当凭脉。故弦浮者,可知少阳转属之遗风;但浮者,是太阳转属之余风也。若不尿腹满加哕,是接耳前后肿来。此是内不解,故小便难者竟至不尿,腹部满者竟不减,时时哕者更加哕矣。非刺后所致,亦非用柴胡麻黄后变证也。太阳主表,故中风多表证;阳明主里,故中风多里证。弦为少阳脉,耳前后胁下为少阳部。阳明中风,而脉证兼少阳者,以胆为风府故也。若不兼太阳少阳脉证,只是阳明病,而不名中风矣。参看口苦咽干,知阳明中风从少阳转属者居多。


    本条多中风而不言恶风,亦不言恶热。要知始虽恶寒,二日自止,风邪未解,故不恶热。是阳明中风与太、少不同,而阳明过经留连不解之风,亦与本经国中迥别也。



刘渡舟

    这一条和上边两条是有联系的,都是有阳明病合并有少阳病。上边这两条都是少阳的热证,这一条是阳明中风,少阳有湿热,这是不同的,所以出现了黄疸。但是,都是阳明和少阳两个为病,前两条是讲少阳有热,这一条讲少阳有湿热,以及湿热发黄的证治。阳明中风,这是说发病的来路,阳明被风邪伤中。


    脉弦,是少阳之脉,把弦脉放在第一位。浮大是阳明的脉,从脉上来看,有少阳之邪,也有阳明的热邪。短气,腹都满……鼻干不得汗这些反映阳明的经邪和它的浮热。什么叫腹都满?古代用这个都字,是全字的意思,认为肚子全满了,不是局限在某一部分,是整个的肚子都满了。满是胀满,肚子胀满是阳明病。


    鼻子干还没有汗,意在言外,这个病有发热,怎么知道?因为上面写着外不解者,病过十日,开头还说阳明中风。阳明中风还有外不解,这样来说这个病有发热,鼻干发热,没有汗,这是阳明经里有邪。腹都满就是腑气不利,这些症状说明阳明的经、腑有邪。尤在泾就说是阳明的郁热,如果完全是阳明的里证,那脉就不应该浮大,应当沉实、沉紧,应当汗多。现在不发汗,发热鼻干,腹都满,说明阳明经腑都受邪,但是没有说到大便燥结、大便难,也没说潮热、腹满疼痛拒按。所以这时候依然是阳明湿热,不是阳明燥结,同时经表之邪还没有能够完全入里。


    为什么短气?因为阳明的表里之气都闭郁了,所以它就短气。胁下及心痛,久按之气不通,鼻干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黄,小便难,这里还有潮热,有潮热是属阳明的。这里也有少阳证,如胁下及心下痛,头一条讲胸胁闷不去者,第二条讲胁下硬闷,那么第三个讲胁下及心下痛,从胁下开始,这是少阳的主证。胁下及心下痛还加上肚子胀满,所以这个人就挺难受的。久按之,按之就是揉按,用手接着来回揉。气不通,还是胀闷、气不通。这个人嗜卧,就是总愿意躺着,不愿意动弹。一身及目悉黄,全身都见了黄色,小便还困难,这是少阳有湿热的一个反映


    结合临床来体会这个病,现在不是有急性黄疸性肝炎?因为这里有若不尿,腹满加哕者,不治。过去中医内科有瘟黄、疫黄,黄疸,肚子胀满有水,小便尿不下来,这个病不好治。所以重点在黄疸,因为它描写的症状就是黄疸病,嗜卧,总想躺着,为什么?因为身上没有劲。一身及目悉黄,小便还难,小便难就包括小便少,小便困难,小便色发红、发黄。《医宗金鉴▪杂病心法要诀》根据《内经》上的意思作的歌诀:面目身黄欲安卧,小便浑黄疸病成。这就是黄疸,黄疸是肝胆的病,所以《伤寒论》认为它是有热证、热象,就属于胆了。实在少阳,虚在厥阴。这个病有一个很主要的问题,就是以黄疸为主的。


    小便难就有湿,同时还有热,湿热相蒸,就出现了一身面目俱黄。这个人还有潮热,午后发热。这个情况很清楚,一个方面有阳明经腑的热邪闭郁的证候,另一方面有少阳湿热发黄的证候。由于阳明、少阳都受了邪的侵犯,所以这个病就很重,热也很重。重到什么程度?时时哕,耳前后肿。时时就是很频繁,哕就是呃逆。这个病既属于胃,也属于肝胆,胃气逆,肝胆气逆,这个人就呃逆。耳前后肿,耳前耳后都肿了,阳明之脉、足脉少阳胆经从耳前到耳后,所以这两经有热,热毒顺着经络往外头发展,这耳前后就肿了,很像现在的疫毒。这是两经的共有之证。虽然是这样,因为它在一边、在一侧,在头的两侧,所以还是侧重于少阳。当时的医生用刺法,刺之小差,刺就带有泻的意思,用针刺泻经中之热,使耳前后肿缓解。刺哪个地方也没说,是不是这儿肿就往这儿扎,那倒不见得,它是有经、有穴的,不过没说。根据我的看法,一般扎支沟、曲池。总之,泻阳明、少阳经之热。这个病稍微好一点儿,肿稍微好一点儿,没解决多大的问题,这叫小差。


    这个病已经过了十来天,外不解指什么?这是概括之词,用了外,有发热,还有阳明经证,鼻干,不得汗,发热无汗,这个就是外了,不是里。外邪还不解,病又过了十来天,脉续浮者,续,就是接着阳明中风脉弦浮大而言的,脉还仍然继续出现浮弦而大。续浮,一个浮字来概括脉还浮弦,没发生变化。与小柴胡汤,那怎么治?治阳明?治少阳?是用清法?是用下法?是用和解之法?用什么汤啊?张仲景说给小柴胡汤,因为这个病已经到少阳。少阳与阳明合病也好、并病也好,只要是少阳病,都要以治疗少阳为主。三阳合病治在阳明,是用的清法,离开了清法,其他的方法都不合适,要违反少阳的禁忌,汗、吐、下是少阳的禁忌。这个证恰恰以少阳的症状突出,而且还有黄疸,所以不能用白虎汤的清法。三阳合病白虎加人参汤是治汗出的,烦渴汗出的才能用白虎汤。这个还没出汗,所以给他吃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少阳,助其枢机,能够清表里之热,也能够治疗黄疸。因为小柴胡汤中柴胡、黄芩也有治疗黄疸的作用。《金匮要略》有黄疸篇,诸黄,腹满而呕者,宜柴胡汤。这条有腹都满,但是没有呕,有胁下及心痛,所以也可以用小柴胡汤。阳明虽然经腑都郁,但是还没到大便燥结的程度,还可以用小柴胡汤清透少阳、阳明的邪热,治黄疸。根据我们现在来看,张仲景所说与小柴胡汤,不是宜小柴胡汤,也不是小柴胡汤主之。与就是给,意思是不是说,临床医生应该结合病的情况,对小柴胡汤进行加减。小柴胡汤本身就有加减治法,至于小便难,一身面目悉黄了,胁下及心下痛,久按之气不通,给小柴胡汤还能给用大枣吗?小柴胡汤用十二个大枣,那不更痛了?胁下痞硬大枣除,得把大枣去了,加一点儿牡蛎。小便难,面目都黄,有湿热了,应该加上一点儿茵陈、五苓散,也应该加上点儿茯苓。口渴者加瓜萎根,去半夏。胸中烦者去半夏,加瓜蒌实。可以加上一点儿清利湿热的药,清热解毒的药,耳前后肿加上连翘,加上点儿大贝这都是可以。所以要活用,不要太死。学古人之法,就是要活,灵活起来。


    如果这个病没有少阳的湿热发黄,也没有阳明的里证,脉但浮而不弦大,无余证者,没有其他的证,只是阳明的经证,与麻黄汤。这时候可以使麻黄汤解阳明的经表之邪。因为脉不弦,没有少阳证,也没有阳明的腹都满,所以就可以吃麻黄汤。一个无余证,脉但浮,就把界限勾画出来了。这个病有预后不良的问题。若不尿,腹满,肚子又胀满,不尿肚子就胀满,加哕,原来的时时哕现在又加重了,还有发黄,不治。张仲景说:这个病我治不了了。张仲景没辙了。为什么这样的病就不治了?不尿腹满谓之关,关就是关上门的关,哕逆而甚谓之嗝,就是打嗝的。《难经》上说:关格之证出现,就是阴阳之气不通,升降之机不利,升降之机已绝,所以这个病就难治,甚至是不治。我们结合现在的临床看看这个病好不好治。黄疸病,一身面目俱黄,小便难还有潮热,还有肚子胀满,不尿。黄疸性肝炎,到了尿不下尿来,肚子胀满,腹水也有了,上面打嗝,挺频繁的,叫嗝忒黄、嗝忒瘟。瘟就是传染病,瘟病。不管是急性也好,慢性也好,黄疸不消,肚子胀,下边尿不下尿来,上边不是暖气,而是打嗝忒,现在说就是膈痉挛,打嗝忒不止的,这个病就危险了。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