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雍干盛世展出一件亚洲犀牛角圆雕婴戏图爵杯

2021-07-03 15:57:43

断代/款识 清代早期 规格 重量:480.9g

犀角即为犀牛之角,是世界上非常名贵的牙角料之一。犀角比象牙更为稀有,在古代它与夜光璧、明月珠相提并论。《战国策·楚策》曾载,楚王“遣使车百乘,献鸡骇之犀,夜光璧于秦王”;《汉书》“南越王赵陀献文帝犀角十”;道教文化中的八宝之一就有犀角,然而宋元以前的犀角雕刻极为罕见。

犀角之所以如此珍贵有名,其一古人有把犀牛形象作为崇拜物的习俗,如青铜铸造、瓷器刻画等的图案,认为犀牛可以辟邪、镇凶、保平安。此外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犀角本身就是一种名贵的药材。它不象牛角等长在头顶,而是长在鼻子上,是由角质层纤维化而成的,有较粗的直线纹,互不连接,角上有一深沟,犀角底部还有小沙眼,形似蜂窝状。其呈圆锥型,稍有弯曲,长短不等,在十五至三十厘米之间,表面为乌黑色,内中渐浅,为灰褐色,也有浅灰黄色,性寒、味苦酸咸,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镇惊等功效。李时珍《本草·犀》说:“犀角,番名‘低密’,弘景曰‘入药为犀生者为佳’。”根据明代曹明仲《格古要论》论述,犀角有肥瘦之分,有黄、有黑,有淡如碧玉,黑中有黄花、黄中有黑花,“凡器皿要滋润,粟纹绽花者好,其色黑如漆、黄如肃,上下相连,云头雨脚分明者为佳”。

犀角又分为亚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亚洲犀角的长度一般在一尺左右,犀角的纤维粗,表皮和内肉呈现出像甘蔗纤维的粗丝状纤维。底部断口的切面也类似甘蔗的断面,有比较密集的细小粒点,被称为“鱼子纹”或“粟纹”。亚洲犀角的角质比较柔韧,棕褐色像深色蜂蜜,且不透明,角的正前方上部有一凹槽,在杯底的边缘上经常可看到凹进一段,角的正后方下部又有一条凸起,使杯的口部不是规整的正椭圆形,这种现象俗称“天沟地岗”。非洲犀角比较长且大,一前一后两个角,前长后短,最长的可达到二尺六七寸长。非洲犀角的角质看上去胶质感强,纤维比较细密,内肉呈半透明状,角也不如亚洲犀角柔韧,显得脆硬,受到干湿气候的影响时会裂,药用价值也低很多。非洲犀角大多出现在清晚期,从广州进口,故又被内地人称为“广角”,广角没有天沟地岗的现象。

犀角杯的造型主要分平底与锥底两种,一种适合置于桌面,另一种则更合适手握。犀角杯的雕刻主要分以下几种:

折叠山水形

杯外雕刻山水风景,塑造出重峦叠嶂、溪流瀑布的景色,犹如传统山水画一般。

折叠花形杯

杯雕成花朵和荷叶状,以其枝梗苞叶做把或座,有的用广角制成长过尺余的枝梗,中心穿孔后将其变曲至杯口,多系锥形底,不能立稳,酌酒后非饮毕不能离手。

折叠人物杯

杯外雕刻的图案大多为狩猎图、神仙图与八仙祝寿等纹饰。

折叠吉祥杯

杯壁雕刻各种祥瑞的动物,如虎、龙、蝙蝠等。

折叠仿古杯

杯形取青铜器,椭圆口,窄边做流,宽边做把,口外饰回纹或勾连纹带,身部饰饕餮纹,三足或圈足,装饰复杂的是仿汉螭酒杯,在仿古彝中雕刻蟠屈的螭虎,最多的达12只。

犀角杯的年代划分主要看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器型布局:构思随形、简约疏朗、雕工苍劲有力的一般较早,多是明晚期以前的;构思有创意,雕工细致的是清初的多;布局繁复、匠气很重的是乾隆时期的多;有复杂镂雕的整枝雕杯多是晚清的。雕工风格的不同,也反映年代的差异,早期人们珍惜来之不易的材料,尽量减少雕刻所去掉的部分,中期讲究细致的工艺,但为了不浪费材料,也仅以深浅浮雕为主,晚期因材料进口量大,人们以追求艺术为主,自然以复杂为主。二看杯脚。镂雕足、平足、足浅的多为清初以前的;足深的基本是乾隆及其以后的。三是看色:因为时代审美风格不同,各个时期的色泽也不同,染成蜜色的大多是清初以前的,淡褐或褐色的乾隆的为多,黑褐色或黑色多半是清后期作品。毕竟犀角杯是珍贵稀有的,一般年代越早,出自宫廷的越多,宫外的少。

在犀角杯的几大类中,花卉动物的犀角杯最多,其次是仿古题材的,再次是人物风景的,最后是素身的。一般来说犀角杯的价格取决于三个因素,首先是大小、造型、包浆,长16厘米或以上的就是大型,造型以槎式最贵,花卉题材的须呈现自然美,仿古题材的须规整,包浆以古朴油润为上,枯燥为下。其次是题材、布局、雕工。其中普通花卉的最好有龙,人物风景的最好是有名的人物故事,雕工方面最好富于变化,既有深浮雕也有浅浮雕,龙的雕刻以龙形矫健生动为上。最后看款。犀角杯中带款的并不是很多,但若带有名家款或有史料记载的工匠款,其身价会倍增。明清两代许多无款的器物,造型奇巧美观,雕工精湛细致,其造型之美,构思之巧,雕镂之精,皆称佳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