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脾胃病学》上焦病概述

2023-06-05 13:39:33

导读:本文节选自吴雄志先生所作《中医脾胃病学》,此书指出人体气化以中气(脾胃)为根,阴阳(太阴、阳明)为常,三焦为道,升降出入为气化的基本规律。,创造性地融阴阳辨证与三焦辨证于一炉,以阴阳定性,三焦定位,以寒热温凉调阴阳之气,以升降浮沉复三焦气化。对脾胃生理、病理与诊法、治疗进行了全面而深入的论述,并附秘方、验方60余首,以飧读者。


第二章  上焦病


第一节  概述


飞门——贲门(口、咽、食管)属上焦,为太阴肺所主,主受纳饮食,入而不出。《灵枢•营卫生会》篇曰:“上焦如雾。”《灵枢•决气》篇曰:“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温病条辨》云:“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故上焦宜宣,宣则升已而降,降则受纳。


《灵枢•阴阳清浊》篇曰:“受谷者浊,受气者清,清者注阴,浊者注阳,浊而清者,上出于咽,清而浊者,则下行。清浊相干,命曰乱气……气之大别,清者上注于肺,浊者下走于胃”。水谷由咽入胃,胃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自贲门上出于咽,注于肺脉,散布胸中,分布薰蒸于皮肤腠理,如雾露之溉。若肺气不宣则清阳不升而胸闷气窒,胃气不降则浊阴不降而反酸嗳气,升降失司则清浊相干,乱于水谷之道而咽梗痰凝、胸中灼嘈、饮下作痛。故清浊相干是上焦病的基本病机,宣清降浊是上焦病的基本治法,方用宣清降浊汤(验方)。


宣清降浊汤:枇杷叶9g 射干12g 淡豆豉9g 桔梗6g 威灵仙9g 生姜6片 神曲12g 瓜蒌壳12〜30g 枳壳6〜30g 法夏6〜30g 降香6g 黄连6g 扼子12g 郁金21g 通草6g

大便不利者改瓜萎壳为全瓜蒌,改枳壳为枳实。胃气上逆较甚者加赭石。气、血、痰、火、食、湿、热郁结较甚者合越鞠丸(湿胜加苍术,疼痛明显加川芎,胸闷较甚者加香附),吐红加丹皮、赤芍。药后便下黄涎者甚效,腑气通者(便秘除)皆效。

主治:

1.上焦病:胃食管反流病及其并发症,慢性咽炎、支气管炎,食管憩室。症见:(1)上焦太阴肺经症状:胸闷气窒、呛咳咽痒;(2)上焦少阴心经症状:心烦懊侬、情志不畅、胸骨中线灼热烦痛;(3)阳明胃与大肠经症状:嗳气反酸、心下痞满、大便秘结;(4)舌脉:舌尖红,苔黄腻,脉弦数。

2.中焦病:(1)上脘病(上脘应上焦):贲门炎、胃底炎。(2)阳明胃病伴咽中梗塞或咽痒阵咳或咽中如有痰凝、吞吐不去或咽肿灼痛,或刷牙作呕或胸闷气窒或胸中烦热、反复颠倒,或饮食易呛。望诊可见咽喉红肿充血或伴滤泡增生或扁桃体红肿。

3.外感后表证已罢而胸闷气窒不除,素有脾胃病而出现胸闷气窒者。

方解:

《温病条辨》上焦篇曰:“太阴湿温,气痹而哕者,宣痹汤主之。上焦清阳郁,亦能致哕,治法故以轻宣肺痹为主。”此症患者苔多黄腻,每有情志不畅及嗳气反酸之气滞湿郁征象,故主以宣痹汤开宣肺痹而畅清阳。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宣则湿气化。况此证多因气失其下行之顺而郁结上焦,上焦不行而胃气不降,开宣上焦有提壶揭盖之妙而胃气下行,乃下病上取,轻可去实之法。《温病条辨》又云:“湿热受自口鼻,由募原直走中道,不饥不食,机窍不利,三香汤主之。此邪从上焦来,还使上焦去之法也”。不饥不食乃胃中浊阴不降,机窍不利乃清浊相干,乱于水谷之道。其治外感后胸闷不除,亦因外感湿热,邪走中道,气、血、痰、火、食、湿、热邪闭阻胸阳。又因其胸中灼热闭塞心烦,有似仲景所云:“反复颠倒,心中懊侬”、“烦热,胸中窒”、“心中结痛”,且上焦贯膈,与“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苔者”病位病机皆甚为吻合,故纳栀子豉汤解其郁热。复因其痞满压痛,所谓“正心下,按之痛”,故再合小陷胸加枳实汤降其痰涎。复加威灵仙之辛香走窜,乃治食管病专药。总不离叶天士“气阻凝痰聚膈,当以宣降泄剂”及“热蕴未除,而胃汁与肺气皆索,故不饥不食不便,上脘似格似阻……先拟开提上焦气分”之旨,乃轻可去实之法。


上焦之病,亦有寒中之证。诚如《景岳全书》所云:“或胸喉中若有所梗如梅核气者,此中本无停积,但以阳气未舒,阴翳作滞,胃气太虚,不能运化而然。”证属清阳不舒,浊阴凝滞,法仍当宣清降浊,方用开宣通痹汤(验方)。


开宣通痹汤:瓜萎壳12g 苏叶梗9g 桔梗6g 生姜6片 蕹白15g 桂枝9g 半夏9〜30g 厚朴3g 陈皮6g 神曲15g 枳实6〜30g 香附12g 甘草3g 威灵仙12g 

脾虚加白术,湿胜加苍术,痛加川芎,肝寒加吴萸。

《兰室秘藏•卷中•呕吐门》立吴茱萸丸(一名木香利膈丸)。治“寒在膈上,噎塞咽膈不通”。乃上焦寒中之方,亦效,录备考。


吴茱萸丸:木香、青皮各0.66g,白僵蚕、姜黄、泽泻、柴胡各1.32g,当归身、炙甘草各2g,益智仁、人参、陈皮、升麻,黄芪各2.64g,半夏3.3g,草豆蔻仁、吴茱萸各4g,麦芽4.75g。

上为细末,汤浸蒸饼为丸,如绿豆大,每服二三十丸,温水送下,勿多饮汤,恐速下,细嚼亦得。

本方去升麻、木香加神曲、桃仁、生甘草名为草豆蔻丸。《丹溪心法》谓:“治客寒犯胃痛者,宜此丸,热亦可服,止可一二服“。


上焦法天,用药宜轻扬,为病每及心肺。凡胸膈烦热,溲赤不利者,宜导赤散利小便而泻心火,若小溲自利者,宜栀子豉汤开畅心肺。凡胸闷咳嗽、恶寒发热、心烦失眠、口苦呕吐者宜苏叶黄连汤两畅心肺而消痞止呕。药用川连1〜1.3g、苏叶0.66〜1g(《湿热条辨》)频服。上焦之病,药过重则过病所,少用又有病重药轻之患,故宜轻剂频服,时时清扬之法,此亦上焦如羽,非轻不举之义。


凉膈散:薄荷去梗、黄芩各33g,连翘125g,山栀仁33g,川大黄、朴硝、甘草66g,为粗末,每服6.6g,水一盏,入竹叶七片,蜜少许,煎至七分,去滓,食后温服;小儿可服1.6g,更随岁数加减服之。得利下,止服。

此方治胸膈热聚,身热口渴、面赤唇焦、胸膈烦热、口舌生疮或咽痛吐衄、便秘溲赤或大便不畅,舌红苔黄,脉滑数。上焦贯膈,太阴肺与阳明大肠为表里,故本方釜底抽薪而治上焦热中之病。方以薄荷叶(去梗者专走上焦)、黄芩、连翘、栀子、竹叶两清心肺,以大黄、朴硝、甘草荡涤大肠,更加生蜜缓之,以助药走上焦,并导上焦之热随药下行。主症:(1)上焦心肺热炽症:口舌生疮、咽痛吐脓、面赤唇焦、胸膈灼痛、心烦,(2)下焦大肠膀胱腑气不通症:大便秘结,小便赤涩。此本上焦热中火炽之不易神方,常加黄连泻心火,除烦热,生地养阴液,止燥渴,丹参凉血热,止吐衄,以肺主气属卫,心主血属营,故合清营汤气营两清;更加木通少许,导心火,除溲赤,因凡上焦之病,腑气不通者,通腑为要,予邪出路,二便不利,无问标本,先治其标,故合导赤散二腑同导。方名加味凉膈散(验方)。


加味凉膈散:薄荷叶6g 栀子12g 黄芩9g 黄连6g 生地24g 丹参12g 连翅30g 竹叶9g 木通3g 大黄3g 芒硝10g 甘草3g 蜜1匙

此证间亦有当用升降散(僵蚕、蝉衣、姜黄、大黄)者,或用宣白承气汤(石膏、杏仁、瓜蒌、生大黄)亦效。

太阴主升,太阴脾气不升者太阴肺气升发亦难,症见口舌生疮,疮底下凹,咽部淡红漫肿,膈食不入,呃声低沉,心胸空洞,气短欲坠,方用补中益气汤。升降相因,阳明不降而太阴肺气不宣者可与参赭培气汤(《医学衷中参西录》)、镇逆汤(同上)、黑白金红煎(验方,见本篇第三章 第三节)。





無門醫述宗旨:

光大创新,发扬国粹;

传道解惑,有教无类。

医乃仁术,非真不传;

团结友爱,止于至善。


無門醫述是全球最大的在线微信教育平台,已有五万余人在线学习,欲学习者,可扫描下方招生号二维码:


扫一扫下方二维码可关注微信公众号:





版权声明:

尊重知识尊重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所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协商。

=========联系我们=========

欢迎给我们留言或者发邮件至:

wumenyishu@sina.com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