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之友教授解读神农本草经----细辛

2022-02-17 10:24:12

细 辛 Xixin

处方用名细辛——马兜铃科Aristolochiaceae

经文
                   

        细辛,味辛温。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久服明目,利九窍,轻身长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曹本):细辛,味辛小温。主治咳逆,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死肌,明目,利九窍,久服轻身延年。一名小辛,生山谷。


本经要义

咳逆:见于《素问》卷二十一·六元正纪大论篇第七十一:“寒来不杀,温病乃起,其病气怫于上,血溢目赤,咳逆头痛,血崩胁满,肤腠中疮……其病热郁于上,咳逆呕吐……”(寒气偶然来临,也不能减低气温。在这种气候条件下,人们易患温病,表现为胸中烦闷、口鼻出血、目赤、咳嗽气逆、头痛、血崩、胁肋胀痛、皮肤生疮……热邪郁于上部的病变,出现咳嗽气逆、呕吐……)

释一,咳逆,哕(yue)之别称,即呃逆。病证名。宋代以前文献称哕。金元明初多称咳逆。明末以后习称呃逆。又谓气逆,俗称打呃。指胃气冲逆,呃呃有声,故称呃逆,其声短促,与嗳气不同。因脾胃虚寒所致为多。根据病因之不同,可分为寒呃、气呃、痰呃、瘀呃、虚呃六种。《丹溪心法·咳逆》云:“咳逆为病,古谓之哕,近谓之呃。”“哕”,病证名。《灵枢》卷五·杂病第二十六:“哕,以草刺鼻,嚏,嚏而已。”

释二,指咳嗽气逆之症。《金匮要略》卷中·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咳逆倚息,气短不得卧,其形如肿,谓之支饮。”气逆,指气上逆而不顺的病理。气顺则平,气逆则病。肺胃之气,以降为顺,肺气逆则见喘促、咳嗽;胃气逆则见呕吐、呃逆;肝气虽主升发,但郁怒伤肝,升发太过,也可见气火上逆,出现头痛眩晕、晕厥、吐血等证。

头痛:病证名。见于《素问》卷五·平人气象论篇第十八:“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要从寸口脉的太过与不及等变化中,来诊断疾病;寸口脉应指而短,是人体上部阳气不足的反映,会出现头痛的症状。)

头痛,亦称“头疼”。凡整个头痛以及头部前、后、偏侧部的疼痛,总称为头痛。头为诸阳之会,精明之府,五脏六腑之气皆上会于此。凡六淫外感、脏腑内伤,导致阳气阻塞、浊邪上踞、肝阳上亢、精髓气血亏损、经络运行失常等,均能导致头痛。从病因来分,有外感头痛(感冒头痛、厥逆头痛、风寒头痛、风热头痛、风湿头痛等)和内伤头痛(气虚头痛、血虚头痛、阳虚头痛、阴虚头痛、肝阳头痛、伤食头痛、伤酒头痛等)。从经络分头痛有三阳头痛(太阳头痛、阳明头痛、少阳头痛)和三阴头痛(太阴头痛、少阴头痛、厥阴头痛)。从病情轻重、病程长短、发作规律及疼痛部位来分有真头痛、头风、偏头痛、雷头风、脑风、颠顶痛等。

头痛脑动:指各种病因所致之头痛剧烈难受,扰动,以减轻疼痛,可与辛夷“本经要义”之头脑痛互参。

百节拘挛:“百节”,泛指人之全身关节。“拘挛”,指全身四肢百节难以屈伸的症状,多由风寒湿邪所致,亦即现代医学神经系统疾病常见症状之一。细辛有很强的止痛作用,故能治“头痛脑动,百节拘挛,风湿痹痛”。

风湿:一指风邪和湿邪两种病邪结合所致病证,亦称风湿症。《金匮要略》卷上·痓[1]湿暍[2]病脉证第二:“风湿相搏,骨节疼痛,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二指风邪与湿邪的合称。

痹痛:“痹”,病理名。痹者,闭也,气血闭阻不通之意。泛指邪气闭阻肢体、经络、脏腑所致多种疾病。《素问》卷十二·痹论篇第四十三:“风寒湿三气杂志,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行痹”,指因感受风邪而出现之肢体关节疼痛,痛处游走不定的痹症。“痛痹”,指因感受寒邪而出现之肢体关节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得热痛减的痹证。“着痹”,指因感受湿邪而出现之肢体关节沉重酸痛,或有肿胀,痛有定处,活动不便,肌肤麻木不仁的痹症。

痹症(证)根据病邪偏胜和病变部位,症候特点,有风痹(行痹)、寒痹(痛痹)、湿痹(着痹,即着痹,着通着)、热痹、历节、痛风、周痹、血痹、气虚痹、血虚痹、心痹、肝痹、脾痹、肺痹、肾痹、肠痹、胞痹等。

死肌:病邪侵袭肌肤所伤,日久不愈,麻木不仁,古人视为死肌,详见乌梅本经要义“死肌”条。《本经》言死肌药物有:厚朴、白及、乌梅等,可互参。

明目,利九窍:细辛,味辛,具有开窍之功,可用于因外寒客窍之暴聋、暴盲等,故能明目,利九窍,详考历代药物病案。

轻身延年:《本经》将细辛列为上品。故云:久服能使人“轻身延年”。因细辛在临床中,辛温开发,利人九窍,使肝木条达,以生气血,使人强壮,故使人轻身长年。



[1]痓(chi),中医病名。《集韵·至韵》:“痓,风病。”《素问》卷十·气厥论篇第三十七:“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痓。”王冰注:“痓,谓骨痓而不随,气骨该热,髓不内充,故骨痓强而不举,筋柔缓而无力也。”《金匮要略》卷上·痓湿暍病脉证第二:“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痓。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痓。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痓,为难治。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痉。夫风病下则痓,复发汗必拘急。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本草纲目·百病主治上·痓风》:“痓风,即痓病,属太阳督脉二经,其症发热,口噤如痫,身体强直,角弓反张,甚则抽搦。”

[2]暍(ye):即伤暑。《说文·日部》:“暍,伤暑也”。《伤寒论·中暑有三证》:“太阳中热者,暍是也,其人汗出,恶寒身热而渴也。”(《汉语大辞典》缩印本)。


药物解读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mandshuricum(Maxim.)Kitag. 、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var. 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两种习称“辽细辛”。

性味归经性温,味辛。归心、肺、肾经。

功能主治祛风散寒,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咳喘等。


拓展阅读----鉴别要点

1.药材鉴别

北细辛:药材常卷缩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形,具短分枝,长1~10cm,直径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0.2~0.3cm,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cm,直径0.1cm;表面灰黄色,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及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至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汉城细辛:根茎直径0.1~0.5cm,节间长0.1~1cm。其余与北细辛同。

华细辛:根茎长5~20cm,直径0.1~0.2cm,节间长0.2~1cm。基生叶1~2,气味较北细辛弱。

2.饮片鉴别 

饮片为横切,呈不规则的段,根茎呈不规则的圆段外表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根细,表面灰黄色,平滑,具纵皱纹。切片面黄白色至白色。气辛香,味辛辣,有麻舌感。

临床医师、临床药师注意点—细辛用药部分及毒性解读

细辛,只能根入药,地上部分不能入药,地上部分入药,即引起中毒。

★细辛中毒与救治

1.中毒原因与临床表现

使用全草(地上部分),剂量过大,煎煮时间过短易引起中毒。中毒表现:头痛,视物模糊,呕吐,出汗,烦躁,面红赤,呼吸急促,脉数,颈强,瞳孔散大,血压升高,甚者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意识不清,四肢抽搐,最后呼吸麻痹,继之死亡。

2.救治

(1)对症处理,催吐,洗胃。

(2)静滴10%GS与GNS,并加氢化可的松。

(3)中医中药:可用清热解毒剂,如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甘草绿豆汤作饮料频服。

(4)控制抽搐,意识不清,昏迷时,宜芳香开窍、清营凉血、安神镇惊,如安宫牛黄丸一粒,加水50ml,烊化,鼻饲等。


临床医师、临床药师注意点—关于细辛的用量问题

现代药理学研究认为,细辛具有较强的毒性,其毒性成分为黄樟醚,且易挥发,尤其在高温下,所以久煎(《伤寒论》言:去渣再煎)本品可降低其毒性。

历代本草均言细辛有毒,量不可重用。到南宋,陈承认识到:“细辛单用末,不可过一钱,多则气闭不通而死。”虽然未述细辛有毒,但已认识到细辛之不良反应。此后“细辛不过钱”流传至今。实则误矣。古代之“钱匕”,非常人所说的钱(一钱约为现在的3g)。古代钱匕,是指钱币,大指与食指拿古钱币边缘,盛之药末为一钱匕,以药末不掉下为要。非现时常人用衡量器具“秤”所表述的重量。古人所谓“细辛不过钱”是口服散剂,并非指汤剂用量,更不是指《伤寒论》中的散剂(汤剂所用散剂)。细辛大剂量使用时,宜先煎30分钟。


拓展阅读——张仲景应用细辛情况

仲景用细辛汤方共计16方,最大剂量六两(乌梅丸),最小剂量三分(侯氏黑散)。常规剂量为三两。如小青龙汤、当归四逆汤等。

用法:内服,有煎汤或为末作丸,散剂。外用:细研细末,吹鼻或煎水含嗽。

小青龙汤(《伤寒论》方):麻黄三两,芍药三两,细辛三两,干姜三两,炙甘草三两,桂枝(去皮)三两,半夏半升,五味子半升。

麻黄细辛附子汤(《伤寒论》方):麻黄二两,附子一枚,细辛二两。治疗外感风寒证,突发声音嘶哑,甚则失音不语。

乌梅丸(《金匮要略》方):乌梅三百枚,细辛六两,干姜十两,黄连十六两,当归四两,附子六两,蜀椒四两,桂枝(去皮)六两,人参六两,黄柏六两。治疗蛔厥证。常用于治疗胆道蛔虫症,慢性菌痢,结肠炎。为治疗寒热错杂,蛔虫上扰之蛔厥证等。


拓展阅读——医籍论选

细辛气味辛温,一茎直上,其色赤黑,禀少阴泉下之水阴,而上交于太阳之药也。少阴为水脏,太阳为水府。水气相通,行于皮毛,皮毛之气,内合于肺。若循行失职,则病咳逆上气,而细辛能治之。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从巅络脑,若循行失职,则病头痛脑动。而细辛亦能治之。

太阳之气主皮毛,少阴之气主骨髓,少阴之气不合太阳,则百节拘挛。节,骨节也。百节拘挛,致有风湿相侵之痹痛。风湿相侵,伤其肌腠,故曰死肌。而细辛皆能治之。久服则水精之气,濡于空窍,故明目,利九窍。九窍利,则轻身而长年。

——清·张志聪《本草崇原》

肺属金而主皮毛,形寒饮冷则伤肺,肺伤则气不降,而咳逆上气之症生矣,细辛入肺,温能散寒,所以主之。风为阳邪而伤于上,风气入脑则头痛,脑动风性动也。其主之者,风性通肝,入肝辛散也。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骨,百节拘挛,湿伤筋骨也;风湿痹痛,湿伤肉也。死肌,湿伤皮也。细辛辛温,散湿活血,则皮肉筋骨之邪散而愈也。久服辛温畅肝,肝开窍于目,五脏上奉,故目明,辛温开发,故利九窍。肝木条畅,以生气血,所以轻身长年也。

——清·叶天士《本草经解》

细辛气盛而味烈,其疏散之力更大。且风必挟寒以来,而又本热而标寒。细辛性温,又能驱逐寒气,其疏散上下之风邪,能无微不入,无处不到也。

——清·徐大椿《神农本草经百种录》

细辛,味辛,温。入手太阴肺、足少阴肾经。降冲逆而止咳,驱寒湿而荡浊。最清气道,兼通水源。

肺以下行为顺,上行则逆,逆则气道壅阻,而生咳嗽。咳嗽之证,由于肺金不降,收气失政,刑于相火。其间非无上热,而其所以不降者,全因土湿而胃逆。戊土既湿,癸水必寒,水寒土湿,中气不运,此肺金咳逆之原也。当火炎肺热之时,而推其原本,非缘寒气冲逆,则由土湿堙塞,因而水饮停瘀者,十居七八。然则上热者,咳嗽之标,水饮湿寒者,咳嗽之本也。

外感之咳,人知风寒伤其皮毛,而不知水饮湿寒实伤其腑脏。盖浊阴充塞,中气不运,肺金下达之路既梗,而孔窍又阖,里气愈阻,肺无泄窍,是以宗气壅迫,冲逆而为咳。若使里气豁通,则皮肤虽闭,而内降有路,不至于此也。

  细辛温燥开通,利肺胃之壅阻,驱水饮而逐湿寒,润大肠而行小便,善降冲逆,专止咳嗽。其诸主治,收眼泪,利鼻壅,去口臭,除齿痛,通经脉,皆其行郁破结,下冲降逆之力也。

——清·黄元御《长沙药解》

拓展阅读——识药认药


Hello,伙伴们
长按二维码关注我们吧!


整理:黄兴   张德鸿


“本文摘自 祝之友主编《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人民卫生出版社,2017”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