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中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2021-11-08 06:59:21

       现代的中医,我认为中医界包括(民族医)不光要思考,思考只是开始,要真正的回归复兴传统绝学中医,还得先回到中医的本位上来,回到历代圣医那种深深嵌入他们生命和血液的医术和品格,捍卫历代圣医师徒之间照熏染习言传身教的绝学传承,毋庸置疑,只有这样中医中药才能勃勃生机,源远流长,回归历史。

★当前社会上的中医都变了味。

        我们的祖先在五千多年前用生命累积了绝学实践和绝学经验,为炎黄子孙后代阐述生命终极智慧,通过口耳相传代代相传,即至今的《黄帝内经》这本医之始祖,健康祛病之道的宝藏蕴藏在黄帝与岐伯,伯高,雷公等大臣们的对话中,主张:天人合一,平衡为养,养生,摄生,益寿,延年。提倡: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而今天,我们现代生活背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历代圣医对生命的理解和希冀投射入患者的身体与心灵的精神到现代已经迷失了方向,患者诊病调病过程中的那种听从采纳,信任的皈依信仰已经日益减少,医患之间的信仰被冷冷的裸露着,让人感到一种惧怕的战栗。“信”是建立良好医患的基础,一个人身体不适在接受调治过程不是一个客观化对象,而毋宁是其间的主体,体系里包括医生本身不衔接之处,在真理意义上讲,信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它是一种为之生,为之死的东西;它是一种生命意义的信;是一种生命相托的信;一种建立特定关系赖以为凭的信。这种信难以用文字或语言表述的默会性质,这种信本身也是无法用理性知识加以分析的。我从医十几年的经验告诉我,这种信的产生所依凭的是一种缘分和责任,这种信亦即每个人心理都明白但却无法阐明的缘分。值得思考的是,这些信,为何却在我们这一代不能传承和发展?甚至变成了危机和惰落?

        中国传统绝学的中医,在历史上,不是也不可能按照我们在当下所熟知的传授知识的方式加以传承的,而是以一种师徒之间以心传心,口耳相传的方式存续下来。因此,这种绝学乃是照熏染习的方式刻入传人的生命中,这就是一种信。中国传统绝学中医的传承和发展无论在医患还是师徒都是以生命给出的信为基本前提的,这种信就是因医生本身产生的,所以也得从他们的医术与品格来践行和维护。

       但是当我们根据上述认识来直面当下的境况时,我们不难发现,作为中国传统绝学的中医已然陷入了一种深深的困境之中。具体言之,在普遍性知识思维方式在民族国家的正式认可下成了各级学校训练的人们认识世界、自然、人类自身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的不二法门情形下,在主客体二元论认识观否弃主体间性的调理方式而成为唯一正当的认识论的情形下,在追逐利润成为主意识形态而正当诚信基本缺失的情形下,作为中国传统中医不得不以某种自觉方式在辩证、中药材、药丸、药片济化和传承学堂化这三方面与“西医”接轨。甚至我们中医存续和发展懒以为凭的那种通常以生命相托的信,仍然有人敢利用它去发财,并且在利用的过程中还逐渐摧毁了种种产生信的条件。正是在这样的一个时代,也正是立基于这种困境的认识,我愈发感到信与中国传统绝学中医之间的关系所具有的重要性,亦愈发体悟到我们的祖先惜信用信的重要性,并致使我萌生在北京成立民族医学研究的念头,这种文化精神和绝学医学的传承发展刻不容缓,危在旦夕,祖先们留下用生命相托的信弥足珍贵,这也是我们即将在全国展开《黄帝内经》公益行所亟需建构的基础。

       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我认为有三个方面:

         第一方面是历代圣医传下来的古籍,医书进行讲述和传承:包括《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伤寒杂病论》,《温病条辨》等经典以及历代的中医著作,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生命智慧的奥义;

        第二方面,现代的名老中医,他们的活经验。这个国家在7月份已经立法,师带徒,要挖掘,整理,抢救,传承。如果不抢救,国医大师一个一个的都离世,就失去了传承的宝贵机会;

         第三个方面,  “民间中医、江湖郎中”,流传在民间(民族医学)有一技之长的、有独特的一些技能的这些中医要保护和弘扬,规范化,整理化,普及理论化,通过技术交流会给予大力支持弘扬,才能把这个宝库当中的民族医学保存下来。民间(民族医)还存在奉行血缘传承:“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三人不讲,六耳不传的传统思想应给予沟通和开导,相互传宝,相互传承,不然一样会湮没。所以中医的振兴,古代的医书有人在整理,有人在用现代化研究。而现代的民族医学的传承却流传在民间,他们真正的做到言传身教,口耳相传,照熏染习,用生命来辩证诊病,传承,保护,发展。


        现在中医的位置不停的在被冲击、被摇摆,被中国自己的人否定自己祖先,被别人否定,被认为不科学。中医目前在我国不是主流,主流是现代医学(西医)。目前面临着一种中医西医化问题。很多青年中医,不是在读《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而是在把时间用在现代医学上学习西医,因为他们不学西医就不能生存。现在的中医院也不是纯粹的中医院了,是一个综合性的中医院,相当于综合医院里面一个中医科,所以在这样情况下,中青年医生,他要管病房,要应付急诊,不能不学一点现代医学的东西。但是他们把重要的力量放到西医方面去,就是本末倒置,中医的绝学经验慢慢的淡化了,所以现在,能够使用纯粹的中医中药来治病的中医不是太多,大概是中老年以上医生比较多一点,还有很多的民间中医(民族医),反而真正用中草药看病,辩证论治,采药都还用传统型,他们才是真正的中医,纯正的中医,没有变味的中医,所以要传承。

    


       当前社会上的中医都变了味了,要用中医的思维方法来使用中医中药,这样子才能发挥中医中药的特色优势。如果用西医的那种辨病的方法来用中药,一发热,就是清热解毒,就要用抗生素,这个观念不要完全正确的。发热有很多种发热,是一种身体本能反应,要因势利导,而不是一盆水泼上去。寒而发热从外去掉,内而清热要从大小便排掉,这样比直接用抗生素要好一些而且没有副作用。中医不是不能看急症,几千年来,中国人完全是靠中医。外国人瘟疫大流行,一死几百万,上千万。那么我们中国人没有这么大流行过,为什么?靠的是中医中药。问题是我们现在老百姓,一遇到发热就是到西医院,挂水,输液,这是一种误区。我们应该要充分发挥中医辨证论治,因势利导,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当然现在这个情况,要花很大的力气来扭转。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在这方面也要做大力的工作。例如,确定全国名老中医,就是想把老中医的经验传授给青年一代。还采取了一些相应的政策鼓励中医中药,支持有能力的机构开展中医的一些活动,把许多民间的、有一技之长的纯正的中医的保护和支持。因此我们研究院也愿意出一份力在保护和传承中医方面多尽一份责任,为个挽救中医、振兴中医的尽一份责任。


       中医传承现在掉链子掉在什么地方?现在中医传承的方式方法和过去的家传师传都不一样,我们民族研究院呼吁社会关注这个问题。过去中医学校是以中医为主的,基本上80%到90%都是中医中药的内容,稍微讲一点现代医学的一些生理解剖的东西,作为图像印证参考,所以学的基本上都是中医中药的东西。读古书,四大经典以及唐宋元明清好的著作,要浏览,有些要精读。所以解放之前培养出来的中医,对古代的东西继承的比较多,运用的比较好。解放以后,从1956年开始,中医学校中医学院还是不错,基本上就是80%是讲中医中药,20%讲了一点现代医学常识,生理解剖,病理学也讲了一些。但是后来,就不对了。原来是二八开,后来是三七开,四六开,现在是对开,一般50%学中医,50%的课程是西医的课程。结果这么一来,青年人接受现代医学的知识很容易,而接受古代的传统的东西,因为语文基础比较差,文言文学起来确实有些困难,不容易理解。那么这样呢,他就把重点放在西医那边去。所以现在培养出来的青年中医,一开口讲的都是现代医学的那一套,从根本上说,中医的辩证思维是整体观,天人合一。那现代医学呢?他是局部的微观的,不是整体。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在脑子里就会混乱打架,有时候当然他为了适应病人的一种要求,就经常使用西药。确实,有一些西药有针对性的效果,确实是立竿见影,但是,他不知道,很多的西药都有副作用。例如现在美国,使用抗生素,掌握得很严格的,一般不大用,现在使用抗生素最多的是中国。所以在中国应该发挥中医中药的作用来代替这一部分,就可以减少很多医源性的这一种疾病。


       中医中药里面有无限的内涵,有无限的宝藏,值得我们去挖掘。我们现在所掌握的前人留下来的东西渐渐流失,沧海一粟,大量的东西被埋藏。未来我们研究院会带领传承弟子到民间去采药恢复口耳相传,像章太炎先生曾经说过:“下问铃串,不贵儒医”,让中医出现一个空前的欣欣向荣的大好形势。

      现在中医一遍混乱,有什么“孟河派”“火神派”“温病派”“道家派”等等,某某派有它的历史原因,在现代来说,强调哪一个派都是片面的,比如说“火神派”,难道所有的人都应该去“附子、干姜”吗?不是,还是要辨证论治,寒症,虚症你可以用“附子、干姜”;热症、实症你可以用“附子、干姜”吗?我感觉得强调了某一派是不太符合中医的宗旨。中医,什么叫中医?不偏不倚为中,中医治病就是平衡。阳亢了就把阳降下来,把阴升上去:阴虚了就要养阴。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必须要运用八纲,运用六经来辩证,而不是偏离哪一派。某一派有某一派的特长,但是他有适应症,这一派就完全用那个药,那就是错的,因为中医本身都属于一个祖先,都属于生命科学,我们要完全结合。


         我们研究院提倡:知识不带走,经验不保守,以心传心,用生命传承,绝学实践绝学经验传承,病因病机,诊法治则,单方、秘方都要传承下去,把经验技能都贡献出来,公之于众,加惠于民,传之于世。

     研究院坚持辨证论治,指甲,掌纹,舌象,眼诊,症候对应,望闻问切中医的四大手法结合,望诊、切诊现代是大大的削弱,我们研究院要拯救,“望而知之谓之神”,“切而知之谓之巧”,这两条,实则望诊在辩证有极大的作用,要四诊合起来,四诊完全,辨证论治,强调望诊、切诊,问诊、闻诊都得掌握需要发扬。现代医学虽然有CT、B超,但是四诊诊病也不亚于西医,比如:“面王以下者,膀胱子处也”,面王以下就是这个人中,这个地方走膀胱、走直肠。膀胱:是泌尿系统,直肠呢就是指的生殖系统,不管男女,生殖系统的、泌尿系统的病,人中都一看就知道。女性看人中,人中部位很深,说明有痛经,子宫后屈等。


        民族医学研究院以“传播健康,传承绝学,振兴中医”为使命,以传统绝学中医和民族医的全面建设、挖掘,整理,研发,拯救,保护,普及,传承为根本宗旨,以严肃的学术精神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为立院之本,对民族医学和民族文化科学系统传承,培养优秀民族医学技术人才,弘扬民族医学文化,传统书院式师徒授受(道统传承)与现代学院式教育(学统传承)有机地结合,本着为国育才之理念,打破这些不可理喻的门规教条等,广开方便之门,向所有有志于此学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这些学问或绝学,自其诞生之日起,从来就不是某人私有之物,它们是历代医学圣贤之智慧结晶,它们理应属于全人类所有。故而我从未将我之传承和学问,视为我的私有之物。我对它们只有继承权,没有拥有权。任何人都是它们法理上的拥有者,如愿意,皆有权学习和传承它们。



      华夏民族5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更是在与疾病作斗争的过程用生命换来今天的每一个辩证法,每一个养生智慧,每一味药即“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毒”,而今天我们离我们的祖先越来越遥远,甚至已经迷失了方向,忘记了回家的路,与天地背道而行。是该认祖归宗的时候了,这一课迟早都是要补的。我们民族医学研究院《黄帝内经》公益行就是让每个人认祖归宗,找到回家的路,为天地立心,为民生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不管能践行多少,但是时刻心向往之,任重而道远……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