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两课】《亚健康调理师》(五十二)——气血证治法

2020-11-07 10:06:31

------- 每周一、五为大家倾情奉献 ------

本文摘自中国中医科院《亚健康调理》



第三节     气血证治


气血证治,就是在分析气血的一系列病理变化的基础上,对其所表现的不同证候进行辨证论治的一种方法。


    (一)气病证治

    气的病证一般分虚、实两大类。“虚”指气之不足,表现为功能低下或衰退,有气虚、气陷之分。“实”指气的有余,表现为功能亢进或太过,有气滞、气逆之别。

    1.气虚证  此处所言气虚,系指全身性气的不足。多由先天不足或后天失养,重病、久病之后元气耗伤,年老体弱而元气自衰所致。症见神疲乏力,面色咣白,头晕目眩,少气懒言,自汗出,稍事活动则气促而喘,舌淡胖嫩有齿痕,脉细弱无力。治宜培元补气。多用补法。宜取气海、关元、膻中、肺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穴。至于各脏腑气虚的证治,参见脏腑证治有关内容。

    2.气陷证  气陷即气虚下陷,总体属于气虚证的范畴,但较一般气虚证为重。致病之因为中气不足。症见久泄、久痢不休,遗尿、崩漏不止,腹部坠胀,内脏下垂,脱肛,子宫脱垂,舌淡,苔白,脉沉弱无力。·应本着“陷下则灸之”的治疗原则,,多用补法,重灸,以补中益气、升阳举陷。宜取百会、神阙、气海、关元、中脘、脾俞、胃俞、肾俞、足三里等。

    由于气不摄血、失血过多,或气不敛汗、大汗不止而引起的阳气暴脱,面色苍白,四肢逆冷,血压下降,脉微欲绝的虚脱危象,属于气陷重证。治宜升阳固脱,回阳救逆。重灸以上腧穴。

    3.气滞证  气滞指机体某一部位的气机阻滞,运行不畅(通常以肝、肺、脾胃的气滞为主),属实证范畴。症见局部胀闷而痛(胀胜于痛),痛无定处,嗳气呕逆,善叹息,女子则胀痛、月经失调,苔薄黄,脉弦或涩。情志不舒则症状加重,嗳气、矢气后则症状减轻。治宜通经活络,行气止痛。用泻法。宜取中脘、膻中、合谷、太冲、期门、支沟、阳陵泉、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等。

    4.气逆证  在正常的生理情况下,肺胃之气以下行为顺,即肺气归元,脾升胃降。如果肺气上逆,肾不纳气,就会出现气逆咳喘。如果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就会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

    肺气上逆,治宜宣肺调气,止咳平喘。平补平泻。宜取中府、列缺,太渊、孔最、膻中、肺俞、足三里等。

    胃气上逆,治宜理气和胃,平降冲逆。用泻法。宜取中脘、梁门、内关、膻中、足三里、胃俞、气冲等。

    肾不纳气,治宜补肾培元,温肾纳气,用补法。宜取气海、关元、太溪、复溜、命门、肾俞、三阴交、足三里等。



    (二)血病证治

    临床上有关血的病证很多,归纳起来有血虚、血瘀和出血三个方面。



    1.血虚证  血虚指全身的血液不足,或由于某种原因导致血对机体某些部位失于濡养而产生的病证。多由生血不足、失血过多,或心、肝、脾三脏对血的调节功能障碍引起。症见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眼结膜、口唇、指甲淡白无血色,头晕目眩,心悸失眠,手足麻木,月经延期不至且量少色淡,舌淡,脉细而无力。治宜补血养血,或益气生血。用补法。宜取血海、气海、膻中、悬钟、三阴交、足三里、心俞、膈俞、脾俞、肝俞、膏盲等。

    2.血瘀证  血瘀指机体某部位因外伤、气滞、寒凝等因素导致血流不畅或局部有瘀血停滞。症见局部肿胀刺痛,痛有定处,拒按,皮下大片青紫或见散在瘀斑,月经前或经期小腹疼痛,经量或多或少,色紫黯夹有血块;全身性血瘀证候一般多在久病或重病时出现,可见面色黧黑,肌肤甲错,皮下有出血点,舌紫黯或见瘀点紫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初期用泻法,或施行刺血拔罐术;后期用平补平泻,促使瘀血消散。宜取血海、膈俞、气海、膻中、合谷、太冲、阿是穴等。

    3.出血证  引起出血的原因很多,除创伤以外,还有气虚(即气不摄血)、血热(即血热妄行)、阴虚火旺者伤及脉络以及瘀血内积而阻碍了血液的正常运行。

    (1)气不摄血:多种出血(如吐血、便血、皮下出血、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色淡红,同时兼有神疲乏力、气短而促、少气懒言、面色苍白、舌淡、脉细弱无力等气虚征象。治宜补气摄血。法用补法,重用灸法。穴取气海、关元、膻中、脾俞、膈俞、足三里、隐白、孔最等。

    (2)血热妄行:多因心、肺、肝、胃的实火伤及脉络而引起。常见有鼻衄、咳血、吐血、尿血、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血色鲜红、量多,兼有发热、心烦、口渴、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脉细数等实热征象。治宜清热,凉血,止血。用泻法。鼻衄取迎香、上星、印堂、风池、合谷,咳血取中府、尺泽、鱼际、孔最、膈俞,吐血取中脘、梁门、内关、膈俞、内庭、足三里,尿血取中极、关元、三阴交、下巨虚、肾俞、膀胱俞,便血取长强、中脘、梁门、孔最、承山,月经过多、崩漏取合谷、太冲、大敦、行间、膈俞等。

    (3)阴虚火旺:以肺部的出血(如咳血、咯血、痰中带血)最为多见,出血量一般不多,同时还伴有咽干口燥、五心烦热、午后颧红、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数等阴虚火旺征象。治宜养阴,清热,止血。平补平泻。宜取中府、鱼际、尺泽、太溪、肺俞、膏盲等。

    (4)瘀血内积:多见于月经不调之出血。症见经前或经期小腹刺痛,痛有定处,经色紫黯,夹有血块,舌紫黯或见瘀点、紫斑,脉涩。治宜活血化瘀。用泻法。取穴同“血瘀证”。


    (三)气血同病证治

    气属阳,血属阴。两者之间,相互依存,关系密切。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能摄血,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血为气舍,血为气之母,无形之气必须依附于有形之血存在于体内,并依赖血的滋养。生理上的密切联系,也导致病理上的气血同病。

    1.气血两虚  气虚日久,伤及阴血,或血虚损及阳气。症见气虚、血虚的共同表现。治宜气血双补。常用补法。宜取气海、血海、膻中、脾俞、胃俞、肝俞、膈俞、悬钟、足三里等。

    2.气虚血脱  气虚日久,对血失去了固摄能力,气虚下陷’,血从下溢。证治同出血证之“气不摄血”。

    3.气随血脱  各种大出血后,血脱气无所依。症见大量失血,血压急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大汗淋漓,气息微弱,甚至昏厥,舌淡,脉微欲绝或芤大而散。治宜大补气血,回阳救逆。用补法,重用灸法。宜急灸神阙、气海、关元、百会、足三里,或针素韶、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等。    

    4.气虚血瘀  气虚无力推动血之运行,以致气血瘀滞。症见气虚证和血瘀证的共同表现。治宜补气行气,活血化瘀。平补平泻。宜取气海、膻中、足三里、合谷、脾俞、胃俞、膈俞、阿是穴等。

    5.血瘀血虚  由于瘀血阻滞,致新血不生。症见局部红肿刺痛、拒按,面色苍白,头晕目眩,心悸失眠,舌淡有瘀斑,脉细涩。治宜活血化瘀,祛瘀生新,法用平补平泻。宜取血海、膈俞、合谷、太冲、足三里、脾俞、肝俞、三阴交、阿是穴等。

    6.气滞血瘀  多由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或闪挫扭伤而致气机郁滞、血不流畅。症见气滞证和血瘀证的共同表现。治宜行气活血,理气化瘀。方用拔罐术或刮痧术。宜取膻中、合谷、太冲、委中、期门、膈俞、阿是穴等。 


热烈祝贺君竹丽人品牌2015年11月19日在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成功挂牌!


【杨倩老师上市时接受央视采访】

君竹赋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盖闻业分百类,以医者为仁,人有百流,而德才共钦,舍此孰可论君子乎?

予之谓君子也,仁义之行,山河动容,信德之言,气贯九重;修心如镜,日月齐晖,来自巴国多险岳,汉水贯长虹,中有一杰,人中凤也,乃本君,王氏君竹,十二学医,四十载求学,《黄帝内经》《本草纲目》,成竹于胸;《千金方》《伤寒病论》如数家珍;著《现代经络美容》,挥毫《和谐中国》,《科技复兴》《中国学者》箸学;拜师于红墙,施人于众生,办学于蓉城,举世瞠目;养性如竹,丽人天下,义无愧于名,其仁德久荡与心胸,故以君竹丽人名市者,岂仅上口而已也哉!

方今医界,春秋鼎盛,群雄奋跃;紧鼓密云,名逞雄略。君竹既出,伊易晚悦,赫赫正途,昂昂伟业,展奇材之未晚,凭英胄之一绝,择其善,从其能,得翼翼之股肱;左青龙,右白虎,催堂堂之鼓乐,夫堂者,阵也;灸者,兵也;水火者,谋也;管理者,将军也,突突兮指法行云,芸芸乎久疾皆除。

招招术妙,款款情殷,欢呼之声自巴山而雷动,倾慕之客从华夏而星奔,听慷慨之言,观叱咤之行,信乎大道源于天地,君子出自白丁,时君竹之旌,内则可率士气,外则可壮丹田,上则可泣日月,下则可御鬼神,又岂是一针灸之诚耳,座君竹府,颂君子文;喝君竹酒,践君竹行人生之,此也大快,复何他寻!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