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友人都中暑了!没空调的古人靠什么消暑?答案全在这些诗句中

2023-06-05 13:39:33

感谢您关注孔子学院总部官方微信!如果您尚未关注,欢迎点击标题下方的“孔子学院”关注我们。

 

左图:非洲友人晒黑了!     右图:非洲友人中暑了!

7月13日下午,一张非洲友人头顶毛巾,靠坐在遮阳伞栏杆边的中暑照片热传,随即上了热搜,可见三伏天的温度是多么恐怖!

这件事告诉我们:夏天清热防暑很重要!

可是,在没有空调的古代,人们是怎么防暑降温的呢?其实,早在汉代,人们就有了吃各种消暑清凉食物的习俗。但汉代的饮食避暑只是“烹羊炮羔,斗酒自劳”,即一种劳动之余的“斗酒会”,主要目的是消除疲劳。

到了宋代,伏日清热防暑的食物就更多了。比如瓜、李、荷叶、绿豆汤、鳝羹、银苗菜、新莲、避暑汤等。这说明至少在北宋时期,人们就注意到盛夏如何利用清凉饮食来防暑了。

然而,除了吃,古人还有哪些防暑降温的方法?我们一同去古人留下的诗词歌赋中寻找答案。

1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挥扇取凉

唐代杜枚的《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开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牛郎织女星。”生动地描绘出少女们持扇追萤的活泼姿态和欢乐情绪,呈现出一幅清新的夏夜纳凉场景。明代瞿佑有咏扇诗云:“开合清风纸半张,随之舒卷岂寻常。花前月下团圆坐,一道清风共自凉。”可见,持扇纳凉,清风徐徐,甚为惬意。


2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


枕瓷取凉

宋代开始流行一种瓷枕,定窑出的最有名了。瓷枕的枕面上釉,脑袋枕着睡觉当然凉快极了。瓷枕两侧所刻诗句:“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风。”“久夏天难暮,纱厨正午时。忘机堪昼寝,一枕最幽宜。”说明了瓷枕是夏季纳凉的主要寝具。


3

“荷风人暮犹愁热,低面藏入碧伞中。”


赏景祛暑

南宋另一诗人杨万里在《暮热游荷花池上》一诗中写道:“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挡得一西风。荷风人暮犹愁热,低面藏入碧伞中。”诗人邀友执伞遮阳,漫步荷花池边,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惬意写得栩栩如生。


4

“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


冷饮遣暑

冷饮在古代已经出现。屈原《楚辞》中就有“挫糟冻饮耐清凉兮”的诗句。杜甫《携妓纳凉晚际遇雨》中的“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惟妙惟肖地描绘了达人显贵之家吃冷饮的情景。宋人杨万里对“冰酪”情有独钟:“似腻还成爽,如凝又似飘。玉来盘底碎,雪向日冰消。”诗人吃“冰酪”那种清凉感,尽在诗中。


5

“识得此中滋味,觅来无限清凉。”


品茗消暑

《本草纲目》称:“茶,苦、甘、微寒、无毒”,主治“痔瘘、利小便,去痰热、心渴……下气消食。”现代科学证实,茶,特别是绿茶,含有氨基酸、胡萝卜素及维生素C、E、P,叶酸,钾、钠、磷、氟、锌等营养素和茶碱、茶多酚、咖啡因、挥发油等活性成分,除了能供给人体丰富的营养外,还有提神醒脑、除烦解渴、去腻消食和清热解毒等功能。“识得此中滋味,觅来无限清凉。”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饮茶尤当其时。


6

“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


建筑消暑

古代没有电风扇、空调之类的降温消暑设备,但一些能工巧匠制作的取凉设施却令现代人称奇。刘禹锡《刘驸马水亭避暑》一诗也描述了水亭特色:“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雨,水晶帘莹更通风。”这种水亭,利用机械将冷水输送到亭顶的水罐中贮存,然后让水从房檐四周流下,形成雨帘,从而起到避暑降温的效果。


7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宁心化暑

古人非常看重通过心理减负来达到消暑纳凉之目的。无论天气多么炎热,只要静下心来,在空气清新的院中、书房或卧室,安上一张竹床,或摆一木凳,或置一躺椅,或坐,或倚,或卧,意及碧空、疏星、朗月或极地冰川、雪域草原,自会从胸中溢出清气,心底漾出凉意,惬意至极。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消暑》一诗中吟道:“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本文为孔子学院总部原创稿件,转载请注明“来自微信订阅号:孔子学院(ID: guojiahanban)",欢迎分享与转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