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志礼医话验案精选(二)

2022-05-17 11:47:56

1 陈某,女,33岁,19991130日初诊。

病史:患者既往湿疹病史。此次发病10天前无明显诱因躯干、四肢起小疱流水,前来求治。现患者口干喜饮,心烦失眠,小便黄,大便干。

诊查:腰背部、双上臂、双大腿皮肤潮红散在红色丘疹、小疱,部分小疱融合成片,表面溃破糜烂。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西医诊断:急性湿疹。中医诊断:浸淫疮。

辨证:湿热浸淫,热重于湿。治法: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处方:龙胆草10g,黄芩10g,栀子10g,干生地15g,白鲜皮30g,苦参15g,牡丹皮15g,马齿苋30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泽泻15g,羚羊角粉0.6g(分冲)

局部外用马齿苋30g,煎水1000ml后冷湿敷。

二诊:服药5剂,皮肤红肿减,渗出明显减少。前方去羚羊角粉,加地肤子15g,局部加用甘草油调祛湿散、化毒散。

三诊:再服药5剂,皮损干燥脱屑,无自觉不适,外用黄连膏治愈。

例2 李某某,男,40 岁。二天前不明原因出现上肢及面部灼热瘙痒,迅即潮红肿胀,并出现密集米粒大红色丘疹及小水疱。发病前未接触过和食用过特殊物品和食物,但有日晒史。患者家居潮湿,过去有类似病史。自觉口渴思饮,心烦,大便二日未行,小便黄赤而少,脉洪大而数,舌红苔黄腻。

辨证: 素有蕴湿,复感热邪,湿热互结,发于肌肤,热重于湿

诊断: 急性湿疹

治疗: 清热除湿、利水消肿止痒。

药用: 生石膏30g,黄芩10g,龙胆草10g,山栀10g,生地3 0g,丹皮10g,马齿苋30g,车前草30g,冬瓜皮15g,木通6g,白鲜皮30g,六一散30g(包)。

局部用马齿苋、黄柏各30g,煎水冷敷。

二诊:上药服3剂,肿大消,渗出亦止,部分区域仍有糜烂,部分区域已干燥脱屑。再以前方去冬瓜皮、木通、车前草改车前子,加地肤子、泽泻,局部改用祛湿散、甘草油调敷,干燥皮损用黄连膏外擦。

3 刘某,女,32岁,2000113日初诊。

病史:患者2周前无明显诱因身起皮疹,瘙痒重,搔抓后流水,曾于外院予氯苯那敏(扑尔敏)等药物治疗,未见明显疗效。现患者瘙痒重,心烦失眠,小便黄,大便干。

诊查:面额部、躯干、四肢散在红斑、小疱,对称分布,境界不清。皮损周围散在抓痕结痂。舌红苔黄,脉弦滑。

西医诊断:急性湿疹。

辨证:湿热并重。治法:清热除湿凉血。

处方:龙胆草10g,黄芩10g,生地黄15g,栀子10g,白鲜皮30g,苦参15g,车前子15g(),泽泻15g,六一散30g(),瓜蒌15g,熟大黄10g,蒺藜30g。局部外用马齿苋冷湿敷。

二诊:服上方5剂后,大便通畅,瘙痒减轻,渗出减少。上方加白术、枳壳各10g

三诊:服上方5剂后,皮损干燥脱屑,基本不痒。外用黄连膏,续服药5剂后痊愈。

按语:以上三例患者均为急性湿疹,皮损为红斑、丘疹、小疱,伴心烦失眠,小便黄,大便干。中医辨证均为湿热内蕴。但例1、例2患者皮损红肿焮热,渗出明显,起病急。证属热重于湿;例3患者皮损肿胀不明显,渗出较轻,证属湿热并重。故在治疗上,二者有所不同。故在例1、例2中以龙胆清泻肝胆实火、下焦湿热,黄芩泻上焦热,栀子清三焦热,白鲜皮、苦参、车前子、泽泻、冬瓜皮等清利湿热,生地黄、牡丹皮、羚羊角粉、生石膏清热凉血解毒,羚羊角粉兼可镇肝安神。马齿苋清热解毒,现代药理学证实有抗组胺作用。诸药配合,共奏清热除湿、凉血解毒之功,使患者很快痊愈。例3患者湿热并重,与例1、例2相比,加用瓜蒌、熟大黄通腑泻热,六一散清热利湿,因热象不著,未加用羚羊角粉、生石膏。

在外治方面,对于渗出性皮损,张主任多以马齿苋煎汤冷湿敷,再以甘草油调祛湿散、化毒散外敷,对于治疗渗出性皮损有很好疗效。

例4 梅某,24岁,1999122日初诊。

病史:患者两个月前食用鱼虾后身起皮疹,瘙痒剧烈,渗出明显,曾于外院诊为“湿疹”,予静脉滴注地塞米松治疗,皮损缓解,但停药后皮损又起。现患者身起皮损,瘙痒夜间较重,渗出不重。口干口苦,纳差,大便黏滞。

诊查:躯干、四肢散在暗红色斑片,部分红斑表面可见水疱、糜烂面,部分红斑粗糙肥厚。舌质淡红,苔白,脉濡。

西医诊断:亚急性湿疹。

辨证:湿热内蕴,湿重于热。治法:清脾除湿。

处方:白术10g,枳壳10g,薏苡仁30g,白鲜皮30g,苦参10g,车前子15g(),泽泻10g,生地黄15g,牡丹皮15g,黄柏10g,黄芩10g。外用马齿苋煎水做冷湿敷。

二诊:服上方3剂后,渗液明显减少,瘙痒不重。再服药5剂后,无渗出,糜烂面恢复,皮损干燥脱屑,临床治愈。

例5 胡某,女,25岁,19991118日初诊。

病史:患者身起皮疹十余年,反复发作,缠绵不愈。近1个月来背部、双下肢起疹,伴瘙痒,腹胀便溏,眠可。

诊查:四肢躯干散在肥厚浸润性斑块,背部、双下肢伸侧皮损轻度糜烂渗出。舌质淡,舌体胖大,苔白,脉濡缓。

西医诊断:慢性湿疹亚急性发作。

辨证:脾虚湿盛。治法:健脾除湿。

处方:白术10g,茯苓10g,薏苡仁10g,枳壳10g,当归10g,川芎10g,丹参10g,陈皮10g,木香6g,厚朴6g,白扁豆10g

黄连膏外用治疗干燥皮损,氯氧油外用治疗背部、双下肢糜烂、渗出性皮损。

二诊:服上方7剂,无糜烂渗出,前方加红花10g,赤芍10g

三诊:服上方14剂,皮损基本消退,遗留色素沉着,临床治愈。

按语:以上两例患者属亚急性湿疹和慢性湿疹亚急性发作。皮损多为肥厚浸润伴糜烂、渗出。多有腹胀、便溏等临床症状。证属脾虚湿盛,湿重于热,以健脾除湿为主治疗。例3患者为急性湿疹治疗不当迁延而来。热象偏重,在治疗中以清脾为法。方以白术、枳壳、薏苡仁清脾除湿;白鲜皮、苦参、车前子、泽泻清热除湿;黄柏清热燥湿;生地黄、牡丹皮凉血活血。方中白术、枳壳、薏苡仁均以生药,使健脾而不生热,是笔者喜用的清脾之法。例4患者为慢性湿疹亚急性发作,素体脾虚湿盛而热象较例3为轻,故在治疗上不用生药而以炒白术、茯苓、炒薏苡仁、炒枳壳健脾除湿,当归、川芎、丹参养血活血,陈皮、木香、厚朴行气醒脾。两例患者相同中有不同,察病按脉,辨证论治,同中求异,使两例均收到良效。

例6 杜某,男,45岁,19991129日初诊。

病史:患者10余年来反复起疹,自觉瘙痒,曾于多家医院诊为“湿疹”,口服外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皮损迁延不愈,时轻时重,前来求诊。

诊查:双手背、双小腿暗褐色肥厚粗糙斑片,伴抓痕。双手掌角化、皲裂性斑块。舌淡暗苔白,脉沉缓。

辨证:脾虚湿蕴,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治法:养血祛风,除湿止痒。

处方:当归10g,川芎10g,红花10g,丹参15g,首乌藤30g,珍珠母30g,白术10g,茯苓10g,白鲜皮30g,苦参15g,薏苡仁30g,姜黄10g,木瓜10g。水煎服,每日1剂。苍肤洗剂煎水泡手,手掌角化性皮损外用5%水杨酸软膏,四肢皮损外用黄连膏。

二诊:服上方14剂后,瘙痒减轻,皮损变薄。上方加炒枳壳10g

三诊:服上方14剂后,基本不痒,肥厚性皮损明显变薄。双掌角化皲裂性斑块基本消退。继服除湿丸治疗。

例7 荣某,男,65岁,19991125日初诊。

病史:患者双小腿起疹6年,自觉瘙痒,时有糜烂、渗出。自觉双下肢沉重,夜寐欠安。

诊查:双小腿暗红色粗糙肥厚斑片,斑块,伴抓痕、血痂,轻度糜烂渗出。双小腿静脉曲张明显。舌质淡胖,苔白,脉沉缓。

西医诊断:坠积性湿疹。

辨证:气虚血瘀,肌肤失养。治法:健脾除湿,养血润肤。

处方:白术10g,茯苓10g,薏苡仁30g,车前子15g(),泽泻15g,地肤子15g,当归10g,川芎10g,首乌藤30g,鸡血藤30g,木瓜10g

渗出、糜烂皮损外用氯氧油,肥厚皮损外用黄连膏。

二诊:服药7剂后,无渗液,糜烂面愈合。再服药21剂,双小腿皮损变平、变薄,无自觉瘙痒。继服用除湿丸、活血消炎丸巩固治疗。

按语:此两例患者均为慢性湿疹,皮损表现为肥厚粗糙性斑块,伴抓痕、结痂,加重时可有糜烂、渗出。病程缠绵,反复不愈。但例5患者血虚的征象更为明显,皮疹色暗,双掌角化、皲裂,舌质暗淡,均为阴血不足、肌肤失养之象。在治疗上以当归、川芎、红花、丹参、首乌藤养血活血,白术、茯苓、薏苡仁健脾除湿,白鲜皮、苦参祛风除湿,姜黄、木瓜为我喜用的上、下肢引经药。对于掌跖角化的病人,我以苍肤洗剂煎水置温后泡洗手足,疗    效颇佳。例6患者皮疹轻度糜烂、渗出,下肢沉重,舌质淡胖,脾虚湿盛之象较为明显。所以在治疗上选用较多的健脾除湿药,辅以养血活血之品。两者皮损表现,症状有所不同。在治疗上也各有侧重。根据不同的辨证,选用不同的治法,方能收得好的疗效。

(整理:张芃、周垒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