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暑| 浮瓜沉李,枕书消夏

2021-02-25 12:10:21

 
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经书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兰若静复静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许那更惜分阴
 ||︽大暑︾曾几


 


浮瓜沉李,枕书消夏

 大暑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
—— 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窗外,骄阳似火,蝉声四起。
这是一年中最热的节气——大暑。古书中说,大者,乃炎热之极也。
庄子的《逍遥游》里,有不怕热的姑射仙子,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被誉为掌雪之神。她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游乎四海之外。即使金石都要熔化了,大山和土地都要烧焦了,她也不觉得热。
而对于我们凡常之人,大暑,其实就是一段煎熬。太阳出得早,凌晨四点多便露了面,且一时比一时威猛,热浪灼人,恨不得一步并作三步走,寻一处荫凉,或者找个冷气十足的地方,再加一杯冰水,从身到心都凉透。偶有雨,也是伴着雷和风,倏忽而过,空气里的热散之不尽,倒更添一份潮。
大暑正值“中伏”。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说的是对事物的执著与毅力,也道出了伏天的苦。每一寸阳光,都是炙热的。高温、潮热,吃不香、睡不好。稍微一动,就是大汗淋漓,仿佛蒸桑拿。
这样的感受,宋人曾几也一定是深有体会。你看,他的《大暑》诗,起笔第一句就是:赤日几时过,清风无处寻。
唐诗重意,宋诗重理。以物见理,言尽句中,倾向日常化,散文化,且诗派繁多。理学派,江西派,永嘉派,江湖派⋯⋯
若按诗派划分,曾几是江西派。它的开创者,是黄庭坚。北宋后期,黄庭坚在诗坛上影响很大,追随和效法他的诗人很多。黄庭坚也好为人师,乐于指点后学,风气所及,渐成一派,因黄庭坚籍贯江西,人称“江西派”。
曾几和黄庭坚,两人相差近四十岁,江西诗派蓬勃发展时候,他尚年少青涩。所以,吕本中作《江西诗社宗派图》,叙江西诗派黄庭坚二十五人,没有曾几。但身为江西人,他对黄庭坚亦是推崇。熟读黄庭坚的《山谷集》,有“案上黄诗屡绝编”之句,后人将他补入江西诗派。
据史料记载,曾几著有《经说》20卷、《文集》30卷,做诗近千首。他寓居江西上饶茶山,自号茶山居士,其诗集为《茶山集》,被收入于《四库全书》。
读他的诗,多属抒情遣兴、唱酬题赠之作。五、七言律诗讲究对仗自然,气韵疏畅。他除去了江西诗派的弊病,没有那么多典故来处,也就没有了艰深拗硬的格调,又加入了一份闲适情怀,更显示出自然、流畅、清淡。
这一首《大暑》,即是如此。没有任何难懂的地方,入乎其内,又出乎其外。不惊不乍,调子更是带有静气的。烈日炎炎怕什么,清风无处寻也没关系,不狂不躁,我自有我的消暑方式。
浮甘瓜于清泉,
沉朱李于寒水。
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
李,

这方式不繁琐。自家庭院里,铺开一领竹席,再到屋里抱出一摞书,不看,只当枕头。收拾妥当,再将地里摘的瓜,树上摘的李子,放进竹篮,用绳子吊在井里冰一冰。隔半个时辰提出来,咬一口,又凉又甜。吃完了,再拥着一枕书香入梦,要多惬意,就有多惬意。
瓜李漫浮沉。这一句,能看出江西诗派的影响,是用了典故的。出自魏曹丕《与朝歌令吴质书》:“浮甘瓜于清泉,沉朱李于寒水。”后人常以“浮瓜沉李”,为消夏乐事之称。
李子性寒,可清热,生津,但吃多了,会伤人脾胃。瓜不然,在这个时节,堪称“济世良药”。
在我的老家栾城,有一句俗语:“盛夏常吃瓜 药物不用抓”。至于吃什么瓜,就说法不一了。苦瓜,黄瓜,丝瓜,西瓜,都是应季的食材。苦瓜开胃,增食欲,西瓜利尿,解暑热,黄瓜清热,解干渴,丝瓜凉血,化痰淤,功效不一,各有各的好。
最喜欢吃的,是西瓜。村里人不富裕,舍不得拿钱买,就用麦子换。家家都有地,不缺麦子,一次起码换几十斤。除了换西瓜,还可以换苹果,换油条,换雪糕,以物易物,很原始的交易,但也最容易满足童年单纯的欲望。如今,西瓜四季都有上市,但那种兴奋感再也没有出现过了。
曾经,是不惧怕时光的人。以为手里握着的,是大把大把的光阴,所以,不畏惧,不惦念,不吝惜,只一味挥霍着,交付给虚无飘渺的梦想,交付给柴米油盐的琐碎,交付给无休无止的欲望,几番春来秋往,几番锦瑟无端,再回首,握在手中的,只是一叠年华的影子。
所以,读到最后一句:“那更惜分阴”,心有戚戚。一个惜字,说的是不复来的光阴。再热,再难熬,也不能烦躁,也还是要珍惜。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通常是用来形容感情,想一想,用在岁月光阴上,也真是很合适。
古诗词里,像这样美好的字句,还有很多。寥寥几笔,便能即景生情,即心生凉。漫长的夏日和夏夜,慢慢翻阅,细细品读,读到会心处,也会有一些字句,袭着凉意,落到心里。心静自然凉。这,也算是一个消暑的法子吧。
当物质文明的铁骑碾碎了历史的风尘,当时间慢慢沉淀了一切浮华,我们终究渴望的,不过是回到那个温润的时代,找到生活最本真的质地。万丈红尘里,染一身清风明月,握一把俗世烟火,时光走过,风走过,两两相知。
我们一再丢弃的,往往是古人爱惜的。
卖冰一声隔水来,
行人未吃心眼开。
杨万里
。凉水。
储冰室。

鉴,是古人日常使用的冷藏器具。早期是陶质,春秋中期以后流行青铜鉴,又称冰鉴。使用时,将盛满饮料或食物的器皿放进去,四周围满冰块,合上盖子,不多时“冷饮”就可制成。1978年发掘的战国时期曾侯乙墓中,就曾出土了一件精美的原始冰柜蟠虺铜方鉴。
据《周礼》记载,为保证有足够的冰块使用,周王专门成立了相应的机构管理“冰政”,负责人称“凌人”。 80余名“凌人”,从每年冬天的十二月起,采取天然冰块,然后运至名叫“凌阴”的冰窖中储存。
家有储冰室是古人地位和身份的象征。西汉梁孝王刘武,死后葬于今河南永城县境内的芒砀山。其墓相当豪华,除了带“卫生间”外,还有一冰窖。大概刘武怕热,生前享受惯了,死后也要“吃冷饮”。
周王室还会将冰块赏赐给身边人,但也不是什么人都能享受的,据《左传·昭公四年》记载,只有相当于今高级干部的人才能分到,所谓“食肉之禄,冰皆与焉”,没有资格吃肉的官员,也没有资格在夏天使用冰块。
街头卖冰,在唐之后成了夏天最常见的一景。南宋诗人杨万里记述了小贩沿街叫卖冰块的情形: “帝城六月日停午,市人如炊汗如雨。卖冰一声隔水来,行人未吃心眼开。”
宋代人把冷饮叫“凉水”,但这种凉水并不真是水,属于果汁类饮品。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中,曾记述了北宋都城开封州桥夜市的热闹场面,文中便提到了“甘草冰雪凉水”、“荔枝膏”等多种冷饮。每到夏天,夜市冷饮生意很好做,常要营业到半夜三更才结束。
据《事林广记》记载,到南宋时,冷饮的品种更加丰富,市面上出售的多达数十种:沈香水、江茶水、杏酥饮、紫苏饮、香薷饮、皂儿水、沆瀣浆、漉梨浆、卤梅水等等。
我在夜里看,为这些名字惊叹不已。我们有空调,有电脑,有网络,有汽车,有冰箱,有太多可以解暑的工具,却唯独少了一份逍遥无羁的夏日韵致和情趣。
大暑吃仙草,
活如神仙不会老。
广东谚语
。养生。
保平安。

看电视,关于大暑的记录片。浙江椒江区数千名群众在 “五圣庙”参加传统民俗送“大暑船”活动,以此迎接7月23日农历“大暑”节气。船上桌椅俨然,杯盏俱全。再把纸扎的“五圣”请上船。五圣,其实是五位凶神。然后用木筏载着,敲锣打鼓,护送到出海口,一把火烧掉。场面极其壮观。
除此之外,还有很多。鲁南百姓 “喝暑羊”,台州椒江人吃姜汁调蛋,莆田人家吃荔枝、羊肉和米糟,广东则流传一句谚语: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会老。
我所在的北方,通常用绿豆解暑。经常煮的是香米绿豆粥。香米和绿豆淘净,倒入锅中,加入清水,猛火烧滚,再文火慢煮。每一颗绿豆,都有着铮铮硬骨。从坚硬到温柔,从排斥到交融,得气定神闲,急不得。熬到一定火候,揭开锅盖再看,一锅粥,黄中透绿,香气可鉴。绿豆煮开了花,与香米和水,不分彼此,相互渗透,相互成全,仿佛陌上花开,春光无限。
粥煮好了,少不了要佐以小菜。最简单的,莫过于黄瓜凉皮,或者萝卜咸菜丝。喝一勺粥,就一箸小菜。一口香软绵长,一口清脆有声,恰如明代诗人张方贤所说:莫言淡薄少滋味,淡薄之中滋味长。
天南地北,民俗各不相同。或有愚昧,蕴含的,却是世间最朴素的念想:消暑。养身。保平安。这念想,或许飘渺,或许无望,却是能支撑人活下去的东西,即便活得孤独,活得卑微,活得艰难。
此时节,荷开满塘。
坐在塘边褚石上,只觉得花香溢远,清气扑面。
世间每一朵荷,都是娴静雅言的女子。人不解花语,花却知人心意。
你来,我不在的日子,且留一朵花,相伴,渡红尘。

本文选自《岁时记:古诗词里的节气之美》

延伸阅读

《岁时记:古诗词里的节气之美》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购买链接-
者:冯辉丽
出版社: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出版年:2016年6月


微店明日上新:文艺消暑套餐






编辑 | 甜火车
制作 | 茉墨白

✬爱我就请置顶我✬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