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春期孩子叛逆的问题

2020-08-01 09:42:09

内容来源:家庭文化微信群

内容整理:裘俭(群主)

一、话题讨论

再谈孩子逆反

Jenny:看到彭宪老师 提出了一个带有普遍存在意义的问题,浅谈一下心得......彭老师提出的 ...【 孩子出现的一些情况,应该说是课题,比如孩子13岁以后有一个“逆反”心理的演变,但是也正是孩子独立意识的开始。对孩子这种不听话,怎么看?当孩子想法与自己的开始相悖时,怎么办?】

我认为 :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 似乎存在于每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相反如果一个人的成长经历中没有这一段逆反期或被强制性的压抑了这一段 “逆反”心理的自然演变过程,将会给一个人将来的人生阶段会以一种不堪的心理畸形行为方式曝露出来,  或会因此给孩子造成一种心理压抑缺陷。至于“孩子不听话,怎么看?与父母的想法相悖时,怎么办??我想这是给做父母的引导问题的一门功课!而不是追究孩子的责任,所以不存在“怎么看?” 的问题、只有“怎么办?”的问题, 能否智慧的“怎样办 ”的去引导。

我们知道最典型的逆反孩子应该是美国微软的盖茨和小扎,当年他俩都是最【“逆反”】的孩子了!他俩都是哈佛大学的辍学生!他们身上具有最强烈的独立意识和最冲动的逆反心理,同时也拥有个人兴趣爱好的执著和强大毅力,其实我认为、这种逆反心理很强的孩子身上最令人敬佩的是独立和自律的超强能力!所以不管他们决定逆反做什么 ,成功的机遇总会比其他人高!

对于我们一般人来说,如果一个13/4岁的少年男孩儿和一个15/6岁的萌发情窦初开的女孩儿,有强烈的与主环境逆反的心理状态,必定是与他/她所成长的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这是一个自然 ,所以我们要在这种逆反心理很强的孩子身上发现孩子最大的爱好兴趣是什么?并且要有引导能力!理解这个年龄段里孩子的心理活跃变化,让父母的引导力得以尽放,能给孩子寻找到他们可以接受的榜样!让父母的正能量价值观在孩子的心目中性格 爱好兴趣中找到共鸣之处,帮助逆反的孩子寻找到一个可以寄放自己追求的目标,感觉自己的努力都会成为现实存在的东西。引导孩子人各有志,但是最后的人生路都需要自己独立面对/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心态和状态完全取决于自己能否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父母和别人没有权利去干涉,去跟随24小时,去监督所有行动。.

有时人很容易也很愿意放纵欲望、逃避现实,其实最后人得到的并不是真的自由放纵能给自己带来好处,因为没有自律或没有自我毅力的人很容易成了自己欲望和冲动的奴隶。你不是在为自己的最好最美的将来去做选择,而是在纵容自己的无知无畏,唯有自律的独立,自律的奋斗才使一个人能与众不同,能知道自律和思想独立的人活得更高级。对于想追求成功的人来说,自律和独立会融入血液和骨骼,成为一个人身体和灵魂的一部分。他们在自律和独立中超越自我,慢慢地成就自己的梦。谢谢彭老师的话题分享!因为有大家的参与而会受益非浅...

彭宪:谢谢大家对我的话题能够引起如此浓厚的兴趣,  我再继续“感慨”下去。

1,作为家长作为老师也许会比较多地使用“教育”和“引导”这二个词,其实对孩子更多的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力,而这种影响力对塑造孩子的正确价值观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在西方,学校里很少用“教育”和“引导”这二个词。

2,家长不一定始终代表着正确,孩子也不一定始终是“不懂事”,回想一下我们自己的成长,究竟有多少是“听话”后懂事的,至于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所以,家长不是正确的化身,孩子有许多表现是超过家长的。

3,还有大家讨论比较多的是老师的形象、素质和言行,然而我认为家长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所以把对孩子的教育一股脑地“交给”老师这是错误的。

孟春芝: 0-6岁,父母做主,6-12岁,共同做主,12岁以上,孩子做主,真正做到,何来叛逆?在我心中没有逆反的孩子,只有不对的父母,体会很深,全国各地我有好多所谓逆反的孩子,是我好朋友。

倪绍旺:关于青春期孩子叛逆的问题,我有以下几个看法。第一,孩子听话和不听话要辩证的看。孩子听什么话怎样听话?已经进入了青春期的孩子,自己的成人意识和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每件事情都要有自己的看法,这些看法也不一定是正确,但是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他自主精神独立精神的体现,有很多事情,他需要自己来做主,无论他做主的事情是对的还是错的,都反映了他独立的倾向,成人意识的增强!遗憾的是我们很多家长不晓得这个变化。第二,听话和不听话的问题,关键是孩子听的是什么话,孩子愿意听什么话,孩子听的话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我们很多的时候家长和老师所讲的话和做的事情,在孩子的眼中已经是错误了,所以孩子听话和不听话,我们看他听的是正确的还是错误的。在成人的世界很多不诚信的话,不诚信的事,在孩子看来是非常大的问题,所以他不听话,也反映了他在价值观形成方面有了一个正确的反应,是在成熟过程中正常心理反应。比如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做的事情没有做,有的家长嘴上说一套,做的又是一套,在孩子看来都不可原谅,相反我们还要孩子做我们希望做的事,在孩子看来这也是不可以的,所以就会出现了我们说的不听话。这错误的言行造成该听和不该听的,就都不听!第三。在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以后,他的成人意志独立意识增强,所以他就会有独立的人格,而我们很多的家长往往把孩子看成自己的私有财产,认为自己的孩子就必须听自己的,否则就挑战了自己的权威,否则就认为自己没有用处,连自己的孩子都不听自己。在我们成年人的心里都有自己的理想,有很多的时候,这些理想并没有实现,我们把这些理想都无意识的放在孩子身上,增加了孩子的压力,可是我们自己浑然不知,想要孩子达到的那个条件达到那个效果,那都是我们自己想要的那个生活,比如我们自己都没有上学时候考第一名,偏偏要孩子考第一名。我们自己上学的时候都没有考本科,偏偏让孩子考本科。我们自己都没有上名校,偏偏让孩子上名校,把自己原来的压力原来的理想转化为孩子的理想,但是孩子是这样想的吗?或者我们原来如何也要求孩子如何。这就造成与孩子之间有张力和冲突!

所以我建议:第一,进入青春期的孩子,我们要学会和他沟通,很多的时候让他来做主,然后让他对某件事情进行策划做出方案,让家庭里边的成员一起来对这个方案进行正向的评价。第二,答应孩子的事情必须做到,要求孩子的事情家长也要做到。我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无穷。如果我们的家长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自己没有做到,孩子就会认为,这是不公平的事情。比如玩游戏。第三,孩子叛逆更多的是来自于学习的压力,所以我们要和老师非常融洽的沟通,及时掌握孩子的心理和学习情况,有效化解消极情绪培养乐观心态就多带孩子到户外进行运动,多带孩子去旅游,多和孩子谈心,主动让孩子了解家庭情况,了解我们自己的工作情况,主动让孩子去了解那些成功人士的学习人生。第四,在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学会放手,也要学会承认孩子的学习现状,不要过于让孩子压力过大,因为现在的孩子普遍比较脆弱。多培养好习惯。第五,不要让孩子长期和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生活在一起,因为这些孩子如果长期不和父母在一起,亲子关系就会显得比较疏远,孩子就会觉得他是多余的。最后有一件事情是必须明白有点叛逆的孩子不一定是坏孩子。有点叛逆的孩子才有独立的人格,才会有独立的思考,可能,才有独立的人生,我们应该高兴才是,祝福才是。

二、专家论坛

(一)学会如何与老师正确沟通

倪绍旺(江苏家庭教育专家):有人说,缺乏沟通,会产生是非、争执与误会。我说,不恰当的沟通产生的是非、争执与误会更大。昨天深夜,家庭教育文化微信群一位群友谈到自己和孩子对老师看法,其实问题在于沟通!经常看到一些家长苦恼于如何与老师沟通,其实,老师也同样苦恼如何与部分难缠的家长沟通。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我想大致有四种情形。一是都缺少人际沟通经验,见面不知道该说些什么;二是家长经常会接到老师的投诉电话,或是因为孩子没有认真完成作业,或是因为孩子课上不认真听讲;三是有些家长对老师有一种胆怯和恐惧心理,一提到老师就感觉自己缺乏勇气去面对老师;四是有些家长不把老师当回事,感觉孩子交到学校了,就应该由老师负责,自己用不着为孩子在学校的事操心。也有老师对家长态度不好,对自己处理教育教学过程中孩子的问题方式失当!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学校,面对老师?怎样把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1:正确地认识、评价孩子的老师

很多家长之所以一提及老师就眉头一皱,实际上大都被一些社会风气所影响,特别是一些学校负面现象。事实上,这些现象的存在,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教育的公平。当这些因素被无限夸大后,以点代面的现象就会如瘟疫一样传染开来。而绝大部分敬业爱岗的老师则被那些肮脏的现象掩盖了。尽管老师们想证明自己是好老师,但在众口铄金之下,又怎能说得清。

在看到一些负面现象的同时,我需要提醒家长:不能靠猜测来评价老师,如果你带着一种缺乏公允的目光去看待你孩子的老师,你可能会误解老师。如果你真想客观评价你孩子的老师,必须要主动和老师接近,还可以通过经常和孩子交流,侧面了解老师。在了解老师的人品,性格,脾气,能力之后,再有针对性和老师谈孩子的教育问题,我想可能会更理性一些。当然,更多的靠自己接触老师。

2:以平等的心态面对老师

一个孩子的成长,都要经历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种教育模式或三种模式的结合。家长是家庭教育的代表,老师是学校教育的代表,两者从地位来说是平等的,教育的目标也是一致的,都是希望孩子能学到知识,提高孩子的能力和道德素养。为什么有些家长面对老师时总会感觉自己矮半截呢?大家想一下,如果你对自己所担负的工作缺乏专业知识时,你怎能从容去应对?同样的,如果对家庭教育没有深刻的认识,在和你处于平等教育地位的老师相处时,自然就会感到压力。当你能够和老师去针对孩子的表现,以专业的口吻,以坦率的话语去交流时,老师肯定会对你敬佩有加,因为你从能力上超出普通家长很多。老师也喜欢和懂教育、懂孩子心理的家长交流,这样会更好地针对孩子的个性特点去共同教育孩子。但是特别需要提醒的是,教育孩子最专业的还是老师,多听老师的建议,没错!

3:和老师交心做朋友

老师也是一个个普普通通的人,教师只是他们的职业,就像我们的职业一样。如果没有特殊情况,一位老师要和一个班的孩子相伴一年最多三几年。在这几年里,老师不仅会教给孩子知识,还会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孩子的情绪变化,教导孩子们遵规守纪,懂文明讲礼貌。可以说老师会在一个孩子身上付出很多努力。一般来说,老师的价值观人生观极大的影响孩子。如果可以和老师做朋友,即便是普通朋友,关心老师的身体,和老师聊聊天,体谅一下老师,在节日里通过短信、电话,给老师送个祝福。当我们把老师当做朋友来面对时,老师自然会更了解你的孩子在家庭里的成长情况,家长也可以从老师那里了解更多孩子在校的情况。

我们很多家长,在人际关系处理上能力并不弱,既然有这个能力,还愁不能和老师成为好朋友吗?

相同的,我们很多老师也有孩子,同样是家长,能否站在家长都角度,换位思考!

教育孩子,是家长和老师共同的事业!共同的事业,就有共同的目标,瞄准目标,合力教育,才能托起共同的希望!

沟通,相互谦卑的学习!

(二)主动走进长大的孩子们的精神世界

老李(深圳家庭教育专家):《长大成人》:一代人的青春记忆,找寻已逝去的时代精神

《长大成人》是路学长执导的剧情片,影片讲述了男主角从少年到青年时期的故事。光从片名和情趣十足的海报上,很容易让人将《长大成人》与意大利导演托纳多雷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联系起来,这一点就非常吸引人,怀旧与重返青春,给了自己的某个隔壁阿姨,或者是指划自己走向成熟的大哥哥,他们的功用在一个人的记忆中有时比父母更深刻。

可是事实上,导演路学长是打了这么一杆擦边球,尤其是与懵懂爱情,但随后立马又将舵盘转向更广阔的、更令人严肃的时代命题中。

故事横跨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有时代印记著名小说《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主人公从一个叛逆者,到遇上火车工人朱赫来,后者给了他更多的帮助,与主人公只会用鞋抽的暴脾气父亲比起来,他们更像一对有着革命友谊的忘年之交,尽管友谊的建立最初是为了了结私仇,后来朱赫来逐渐成为男主角周青的精神标杆,周青开始成长,慢慢成长为一个坚守原则有血性的大男人。

不得不说,路学长所流露出是的对那个时代的景仰和痴迷,大多数人都是在道义精神的驱使下生活,然而后半段的镜头则是铺天盖地的颓废与被糜烂的道德感,在从柏林回来后的周青,依然坚信《钢铁》准则的他,已明显感觉到了自己与时代的格格不入,他与旧友矛盾不断,他日益剧增的孤独感却始终无法在灯红酒绿的世道中被满足,这让他至始至终情绪都处在一种绝望与颓靡的临界线,渴求逃离却阻碍重重。

他没有梦想却有未尽的欲念,寻找朱赫来。于是这条线,寻找朱赫来,便成为了整部剧隐藏着导演表达诉求最重要的意象,寻找朱赫来,寻找《钢铁》,寻找已逝去的时代精神。

以上是《长大成人》影评,这部影片虽是1997年的旧作,但昨晚在看这部电影时,正好有群友讨论“孩子成长”的话题,在看完这部电影后,对此我深有感触:儿女的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在其少年青春阶段,或许是其同学圈、朋友圈对他们的影响最大、最关键,而父母的影响退居次位、甚至末位!

而作为父母,要勇敢面对这个现实,要与时俱进,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摆正好自己的位置。儿女自有儿女长大成人的历程与世界,特别是有他们的精神成长的历程与世界,父母要想不被儿女“遗弃”,就要主动地走进他们的精神世界中,去理解他们,去联结他们!

(三)爱心红豆饼

齐悦(群主):发光闪亮的不全是黄金,慷慨高贵的常不是富豪。

邹树,家住台湾南投县,靠卖红豆饼、牛奶饼、芋头饼赚钱,养育四个子女长大。有一天,他看到报纸上说,国姓乡港源小学有一对罗姓姐妹,爸爸中风、妈妈得了癌症,生活十分贫困。他就开着红豆饼摊车跑到学校,想送一笔慰问金给这对姐妹,帮帮她们。

他把车子开到那里,发现山区的小学地方偏远,没什么商店,摊贩也没见到。小朋友连零食都买不到、吃不着。于是他把摊车上所有材料全拿来烘焙,做成一个个香甜的红豆饼,免费请孩子们吃。看到他们吃得欢天喜地,他也非常快乐,便和小朋友约定,下次一定会带更多红豆饼请大家吃。

从此,他就固定在几个小学巡回,请小朋友吃红豆饼。后来他把红豆饼加上奖励功能,小朋友要考试得一百分,才有红豆饼吃,一科一百分得一个,两科一百分就可以吃两个。既能布施爱心,又能激励学生功课进步。

1999年9月21日,南投发生大地震,他的房屋也被震垮毁坏。他用十五万台币(约三万元人民币)买了两个货柜当家,继续生活,继续在小学巡回请小朋友吃红豆饼。

2003年6月初,不知道哪个不长眼的小偷把他的摊车偷走。这下他失去生财工具,但更惦念想吃红豆饼的孩子们。幸好有汽车商家从报道中知道此事,起了善心,决定捐赠一辆与先前遭窃同款的全新货车给他。这一举动引起连锁反应,一位住在台中的张碧娥女士也捐出全套的红豆饼烘焙工具。

2003年6月9日,捐赠仪式在南投信义小学校举行,“红豆伯”又可以为孩子烤红豆饼,请他们享用。多年来,邹树的足迹遍及台湾中南部的山区、滨海各个偏远小学,他的红豆饼在三百多所小学飘香。

邹树平常卖一天红豆饼赚不到几十块钱,跑一趟小学,光油钱就要花掉一百块,所以要做两天生意,才能圆一趟孩子们的红豆饼梦,这还没算材料钱。

“爱心红豆饼很不一样,吃起来有种幸福满满的甜蜜感”、“红豆伯的爱心红豆饼比外面卖的好吃多了!”对邹树来说,看到小朋友咬下皮脆香甜的红豆饼,露出笑容,就是他最大的满足。

三、群友诗、文欣赏

1、颜木细:清晨,我只望住远方的清新和召唤

 

一个起点。性情的琉璃碎片沉睡,然后像我一样醒来。

会有一些新的,会有一些旧的。在相互交错的时候,日子生成。

白昼的白,黑夜的黑,无关紧要。清晨,我只望住远方的清新和召唤。

 

望向那未完成的事件。

问候那阳光的轨迹。

追寻那接下来的时间。

安排那心的需要。

 

每一天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舞蹈和行吟。

而你——清晨,你许我甚多。

许我清醒有神。许风将我牵挂,许这牵挂在林木间涂满诗情。

许了一块石头湿透,许了一处地方和露珠一道歇脚。

 

2、大漠孤烟:《麦子熟了》

 

五月,麦穗离开土地太久

一粒麦子,朝着太阳

奔跑了两百多个日夜

黑夜过后的白天

父亲把头低垂

尖瘦的脊骨戳向天空

镰刀过后

大地一片充实

一片云连着一片云

一阵风跟着一阵风

 

五月,父亲拿起镰刀

走向麦田

在收割完最后一垄麦后

蹲下来,缓慢地卷着土烟

粗糙地卷起悠长的一生

无数逝去的时光

伴着呼吸,忽明忽暗

大地吞咽着所有的悲伤

在夜里流过的泪终将被白日晒干

无论生长多久的树终将倒向大地

 

青烟散尽

父亲在麦田里睡着了

金黄的天空中,所有的麦子挤在一起

手拉手跳舞,歌唱

父亲攥紧一把麦子,

攥紧砸向黄土的汗滴

那在融化在春天

冬天的雪水

攥紧夏天烈日

过后的暴雨 

 

3、汪明华:《曹娜:用水墨雕塑女性人物之美》

曹娜是画女性画的女画家。每次品读曹娜笔下的女性,总会被其鲜明的当代性和活力感所感动。画中独特艺术面貌洋溢着画家曹娜对现代女性主题的解读,对美好生命的礼赞,对青春活力的展现,揭示了女性的委婉与内在的尊严。

一直以来,曹娜的画游走在具象与抽象之间,营造一种朦胧的情调,文人雅韵、贵族风范、女性尊严、花样年华的气息扑面而来。她的画纯洁干净、明快朗润、端庄流丽、含蓄蕴藉,笔墨立意吐芳华,灵动怡然现诗韵。她非常强调绘画性和文学性,吸收多元文化的视觉符号,把自己对生活中的情感、对文化精神的体悟、对生命和灵魂的思考,把自己的审美修养以及哲学思辨作出非常灵性的刻画,以体现女性的内心世界,并且通过恣情和气质传达出东方现代女性的温柔娴雅。

曹娜画作的形式、气韵、结构、造型、色彩和笔墨,都带有她个人独特的魅力。她将观念、情感、审美和追求自我价值的状态,放逐到作品中去,从而形成生命的奏响。曹娜画人物,追求把握人物的神韵, 彰显人物的精神世界。婀娜多姿,自在大气、宁静平和、安宁淡泊,她以独特的视觉,体察和感悟女性的体态、神韵、姿质以及她们的心理状态,真切而又委婉地把握那些充满活力的女性所散发的时代气息,精致而又简洁。她画的女性人物没有激动的表情、没有夸张的动作、没有恢弘的场景、没有复杂的布局,她画的是一种感觉,是一种节奏,是一种期许,是一种憧憬。她用水墨雕塑出她心中女性人物的永恒,让观者在浮世喧嚣中感受到一片心灵的栖息地,清风徐徐,敛气静念,茄慢书吟,顿生醒醚。

正因如此,我们看到曹娜的作品,每每表现的都是生活诗情的美感、女性的窈窕与生命的欢快;在流畅的笔墨运用中,节奏、韵律尽显其生命意蕴和活力生机。在曹娜的笔下,每一位女性都有自己的个性和美丽。写意的淋漓酣畅与写实的笔墨表现相结合,造成一种激情洋溢和欢乐愉悦的气息,以表现现实生活的诗意美感和蓬勃生机。内心有一种深深的感动,被她画面中那种崇尚质感的生命所打动。

曹娜将“以情入墨”提纯到一个很高的“语境”中,真实而唯美地表现了女性的智慧之美,是清纯、时尚、娴静、矜持、开朗、洒脱等多重女性个性的写真。同时她融合中西,把西方的空间、肌理和光影与中国传统的笔墨相结合,有一定的艺术真实感,强化了一图一境的表现。而当这一切都转换为笔墨形式与笔墨结构时,人物、情境、主题、情节等都被艺术化了。曹娜以雕塑般的笔法去勾勒人物,并以意象化的方式,去塑造一种美学理念和气氛,主体突出、立意深刻、形象鲜明、气象蓬勃,似乎既有意象又有抽象还有具象,展示了生命的丰富多采和人性的内蕴无限。

都说中国的人物绘画非常讲究“传神写照”,非常讲究眼睛的表现力。而曹娜的绘画有一部分是没有直接画眼睛的,但曹娜绝对没有忽视人物的脸部刻画,而是留下了非常有情趣有魅力的想象空间。她一直认为,用笔墨表现人物形象,脸部是需要下功夫研究的地方。丰富的表情不宜简单地用几笔处理,也可以留下充分的想象空间。为了突出作品中女性的鲜明特点,曹娜特意简化了人物面部的细节刻画,轮廓追求简洁,造型严谨、控制笔墨、光感恰当、神情怡然,再用柔美身姿的变化呈现出特有的形式美感,深情又感性,传递出真切的人物情感。面部以淡淡的色彩微微晕染,营造出一种唯美而生动的气氛,表现了同样身为女性的画家曹娜内心微妙又细腻的情感。

可以说,曹娜以一种现代水墨语言的“修辞”方式,拉近自己与所画人物的距离。她在与所画人物对话时,找寻的是最能表现人物精神面貌的技法。她只是一个动作、一个神态、一个场景,没有刻意的繁杂,把女性人物放在那种悠然的状态下,使观者通过这种人物的渲染场面来体会人物的内在个性。这是曹娜绘画的一个显著特点。正是因为有了这一点也使她的绘画具有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写意性,曹娜也用水墨雕塑出了自己的品位,有现代感,有民族味,有中国画笔墨的时代特色。

水墨重彩, 曹娜用水墨雕塑出女性的恬淡、幽远、宁静与守望着的心境。让人观之则心清意远,是对于人性至纯至真的希冀与回归。曹娜将对生活的期冀寄托给灵性的水墨女性,和谐地体味着大自然的生动和美好,是对大自然、对生命的另一种诠释,散发出纯净清雅的情感。她的水墨女性浓缩的是女性之美,曹娜力图把她们塑造成为真善美的象征性符号,聪慧、自由,同时无比美丽。在美丽的形象之外,细腻曹娜还刻画了她们内心的情感世界,展示出她们作为智慧女性的美好品格。女性的古典美、现代美都洋溢着一种心灵的渴望,都象征着一种美好,而画家的审美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担当正是通过这些水墨女性形象的塑造得到了表现。

品读曹娜作品会有一种思考:她的作品使我们感到女性世界的内在美,她在绘画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息,让人有了一种自然产生的对领悟显现的一种感动。这种感动不是来源于笔墨或者造型,而是一种真诚而灵动的状态。用真诚与灵动的执着去面对艺术,其感染力就会跃然纸上。真诚与灵动是曹娜绘画中的一个重要的品质。这种品质不是追来的,更不是找来的,而是一种自然领悟能力的天然流露,是最为可贵的一种艺术基质。

曹娜赋予了水墨人物作品更多的时代与现实的意义,也倾注了的更多感悟和情结。深刻表达当代水墨人物画的审美取向和传承创新,是曹娜一直孜孜以求并为之奋斗的,相信她会有更大的突破。

4、蒋孝良:大声朗读的十大好处

【写在前面】语言学科的根本特点和实际价值最终在于会听会说会读会写,而读作为接受信息的重要渠道也是很有讲究的。从出不出声可以分为默读和朗读,从阅读速度可以分为浏览和细读,从阅读方式精读和泛读,如此等等。但在这里,我要特别提出的是,只要有机会,就应该大声朗读,因为只有这种方式才能够更充分地释放阅读者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能量,让阅读者自身获取真正美的享受。同时,还有利于身体健康。让我们寻找各种机会大声朗读吧。

大声朗读、培养语感、加深印象、提高理解、产生自信、体验成功!

一是有利于开发右脑。

因为大声读实质是朗读者在自我欣赏自己的声音,久而久之,有利于学生形象思维能力的自我培养。

二是能改变学生的性格。

性格内向者往往发出的声音也很小,如果全体学生都能坚持大声读课文及其它文章、书籍,很容易使学生爱讲话,性格也就随之而变。

三是有利于学生体会到辩论、争论的价值,这是更好的、高质量地参与未来的事务的一种素质。

四是有利于改变自卑。

大多数的差生的突出表现就是不会大声读课文,大声读不好课文,从大声朗读开始训练,许多差生能在读的过程中,形成一定的思考力。

五是大声读,使脑神经处于极度兴奋状态,这本身就能刺激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书籍。

六是大声读需要集中精力,大脑处于“排空”状态,有利于记忆材料。

七是大声朗读文章是语感形成的必走之路,可以这么说,没有真正的大声读文章,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语感。

八是大声读文章有利于“诗性美”的再现。

每篇文章、书籍都有着“诗”的美,都有着作者美的灵感,而大声读,可以将这种美还原。

九是大声读有利于其它学科的学习,需要广泛深入思考、记忆的学科如果运用了大声读,学习效率一定会很高。

十是有利于提高写作能力。

大声读他人作品是学习的过程,大声读自己的作品实质是修改完善的过程。疯狂朗读好处多,疯狂诵读和背诵可以把情绪最广泛地调动起来,名篇佳作的音韵美、节奏美、气势美,只有在诵读中才能真正感受到;文章的起、承、转、合,只有在诵读中才能深刻地体会到。

长期坚持诵读,就会从感性上、从直觉上、从整体上去认识、去体验、去占有名篇佳作 的精髓,主动地消化和吸收;长期坚持诵读,就能养成眼到、口到、耳 到、心到的良好的诵 读习惯。

语文教育的老前辈、学识渊博的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吟咏的时候,对于探究所得的不仅理智地理解,而且亲切地体会,不知不觉之间,内容与理法化而为读者自己的东西了,这是最可贵的一种境界。”

疯狂诵读可形成良好的语感,背诵又是内化语文材料最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把诵读形成的语感积淀下来。

疯狂诵读的结果就会使同学们“出口成章”,它所积累的大量词汇、丰富多彩的语言表达形式,对于我们的写作具有直接的模仿和借鉴作用。

朗读的好处--有益身心健康

健康学家们认为:朗诵有如歌唱,有增强肺功能之效;朗诵注重集体配合,因而活跃了社交生活,对心理健康自然有益处;朗诵可帮助朗诵者,特别是老年人回忆美艾好时光,带来的精神愉悦,不言而喻;朗诵还是一种“思维体操”,有助于帮助老人减缓记忆衰退,甚至预防老年痴呆症的发生。最新医学证明,人在大声朗读时,副交感神经会加强工作,大脑得到放松,心情也就爽快了。

朗读可以降低血压。据专家测定,朗读20分钟可以使全身增加10%的热量消耗,持之以恒可得到减肥功效。高血压病人在朗读时血压还会降低。朗读有益健康还在于腹式呼吸使身体发生一系列有益变化。朗读会引起胸腹之间的横膈肌上下大幅运动,从而促使肺吐纳更多的空气,这就是腹式呼吸。而平时人们多采用胸式呼吸,这是一种浅表的呼吸方式,横膈肌运动幅度很小,难免有空气残留肺中不能充分排出。

朗读时,尤其是遇到长句子,肺会彻底排空,转入下一次吸气动作时就可以吸入更多的新鲜空气。横膈肌动作加大还会向大脑传递放松的信号。接收到这一信号以后,大脑会向肌肉、血管发出缓解紧张的指令,导致血压下降。朗读可改善腰酸背痛。同时,胃肠的血液循环也会更加流畅,排解掉腹腔的寒气。

随着朗读声音的加大,身体的姿势也自然越来越端正,因为既不挺胸,又不收腹,是无法放开音量的。同样道理,平时有肩酸腰痛毛病的人,通过深呼吸带动背部肌肉可以改善不适症状。朗读长句子最有益处。腹式呼吸时应稍稍束紧腰部,松紧程度以能顺畅发声为宜。朗读篇目的选择没有一定规范,但文章中一定要有较多的长句,比如抒情散文、叙事诗等,以利于更多地动员腹式呼吸。平淡无奇的朗读竟然有如此功效,难怪朗读潮流正风靡日本列岛,有关朗读的民间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地增多起来。

在朗读时,70%以上的神经细胞参与大脑活动,超过默读和识字,相当于大脑的“热身体操”。如果长期坚持,反复练习朗读,能强化学生的记忆和提高学生注意力,进入兴奋的学习状态,增强学习效果。健康学家们认为:朗诵犹如“健身体操”,可使大脑皮层的抑制和兴奋过程达到相对平衡,血流量及神经功能的调节处于良好状态;朗诵有如唱歌,能增加肺活量,使全身通畅,有怡情养性的独特作用;朗诵还是一种“思维体操”, 特别有助于减轻老人“黄昏思想”的精神压力,锻炼老人的记忆力和表达力。当然,朗诵还能增进人们之间的友谊。这么多好处,何乐而不为?

5、太阳石:蜀葵

拉丁学名

Althaea rosea (Linn.)Cavan.

别称

一丈红、大蜀季、戎葵、吴葵、卫足葵、胡葵、斗蓬花、秫秸花、二年生直立草本,高达2米,茎枝密被刺毛。花呈总状花序顶生单瓣或重瓣,  有紫、粉、红、白等色;花期6月至8月,蒴果,种子扁圆,肾脏形。喜阳光充足,耐半阴,但忌涝。

原产中国四川,现在中国分布很广,华东、华中、华北均有。由于它原产于中国四川,故名曰“蜀葵”。又因其可达丈许,花多为红色,故名“一丈红”。于6月间麦子成熟时开花,而得名“大麦熟”。

嫩叶及花可食,皮为优质纤维,全株入药,有清热解毒、镇咳利尿之功效。根可作润滑药,用于粘膜炎症,起保护、缓和刺激的作用。从花中提取的花青素,可为食品的着色剂。全草入药,有清热止血、消肿解毒之功,治吐血、血崩等症。茎皮含纤维可代麻用。


四、群外诗、文分享

(一)老李推荐《没有逻辑思维能力,孩子成绩难提高》

在人的思维当中,人大脑用到的思维最重要的就是逻辑思维能力,孩子往往缺乏这种高效的逻辑思维能力,需要家长去善于引导,往正确方向进行指引。

逻辑思维既然这么重要,我们就来深入探讨一下什么是逻辑思维能力,它对于学习和工作有什么具体的作用?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人们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能动地反映客观现实的理性认识过程,又称抽象思维。它是作为对认识者的思维及其结构以及起作用的规律的分析而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只有经过逻辑思维,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才能达到对具体对象本质规定的把握,进而认识客观世界。它是人的认识的高级阶段,即理性认识阶段。

逻辑思维(Logical Thinking),是思维的一种高级形式。是指符合世间事物之间关系(合乎自然规律)的思维方式,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Abstract      thinking)”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一种确定的,而不是模棱两可的;前后一贯的,而不是自相矛盾的;有条理、有根据的思维;在逻辑思维中,要用到概念、判断、推理等思维形式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而掌握和运用这些思维形式和方法的程度,也就是逻辑思维的能力。

逻辑思维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它与形象思维不同,是用科学的抽象概念、范畴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达认识现实的结果。

逻辑思维要遵循逻辑规律,这主要是形式逻辑的同一律、矛盾律、排中律、辩证逻辑的对立统一、质量互变、否定之否定等规律,违背这些规律,思维就会发生偷换概念,偷换论题、自相矛盾、形而上学等逻辑错误,认识就是混乱和错误的

逻辑思维是分析性的,按部就班。做逻辑思维时,每一步必须准确无误,否则无法得出正确的结论。我们所说的逻辑思维主要指遵循传统形式逻辑规则的思维方式。常称它为“抽象思维”或“闭上眼睛的思维”。

逻辑思维是人脑的一种理性活动,思维主体把感性认识阶段获得的对于事物认识的信息材料抽象成概念,运用概念进行判断,并按一定逻辑关系进行推理,   从而产生新的认识。逻辑思维具有规范、严密、确定和可重复的特点。(摘录自《大脑说》)

(二)老李推荐《如何把话讲得更有逻辑?》

1、抽象思维培养

逻辑性要强,抽象思维就要强。宏观地来说,一个人表达的逻辑性和受教育程度有很大关系。受教育程度越高,接触到的知识越趋于抽象,对于逻辑和复杂概念的把握能力越强,说话表达的逻辑性就会越强。

2、阅读,尤其是慢读

在教育程度因素固定的情况下,自己吸收学习相对高等和抽象的知识也是重要的提升办法。

遇到抽象思维较多的书,一定要慢慢读,精读,甚至时不时地回顾已读过的章节,重新整理自己的理解。有逻辑的阅读,是能够一边阅读,一边在大脑中整理出作者表达意思的大框架出来。

如果你读完一章忘记一章,最后对逻辑能力的提升也会有限。反过来如果读完了能够在即使忘记了细节表达的情况下,根据自己在逻辑上的理解把作者的核心意思阐述清楚,你的锻炼就到位了。

3、写作

人的表达能力也是一个需要训练的过程。在自己表达能力有限,思维不够清晰的情况下,可以先从书面表达开始。书面表达可以给予你足够的时间思考,让你仔细琢磨用词和逻辑严密性。你的书面表达可以是有目的性的写作,比如读书笔记类的评论;或者是对问题的分析;也可以是一般性的对自己生活体验和见闻的总结。

光是写作还不够,一个更加锻炼逻辑思维的环节其实是校对修改。每一次修订的过程,除了排除错别字和调整用词,很大一部分时间就花在了观察、分析自己的逻辑上面。

这样一个过程不光可以让你写出来的东西质量大大提升,还能帮助你培养起对自己逻辑思维能力的熟悉程度,发现自己逻辑上常见的问题和错误,进而完善提升。

4、辩论

进阶的提升方式,如果有条件,可以试试看参加辩论比赛。一方面,赛前的准备工作就是一个梳理自己逻辑和组织语言的过程;另一方面,临场的时间压力也可以提升你的反应速度和信心。

如果没有辩论活动机会,也可以尝试在网上利用论坛等互动平台和他人辩论,不过请记得保持礼貌,尊重和理性。

5、少说多听

说话有逻辑的人,不见得一定要时刻话都很多、反应很快。说话有逻辑和反应速度并没有必然联系,如果你自己是一个反应速度不太快的人,也不要因此觉得自己就没法有逻辑地表达。

为了避免自己表达有误,在与人交往的时候往往可以先多听对方的观点和表达,培养自己边听边思考的能力,等对方观点表述完整,自己胸有成竹的时候再进行回应。

另外善于聆听,也能够让你有很多机会去观察他人讲话的逻辑,并且去尝试模仿。一边听,一边在心里默默列出对方表达的主要意思,按顺序排列,甚至可以尝试在表述完之后把听到的东西总结陈述出来。

6、拓宽关注的广度

说话缺少逻辑的人,往往注意力非常狭窄。听一段话,读一篇文章,经常只注意到某一句话,某一个词,并且在回应的时候也只是死抠这些细节。说话要有逻辑,你需要学会拓宽自己的注意力广度,在时间和逻辑的维度上都能够广泛专注前后所有的内容,而不只是此时此刻听到的内容。

7、追求多角度思维

对任何一个问题,都不要满足于一个单一的解释。如果你能养成习惯,对于事物的观察分析可以运用至少2个或以上的角度来分析,并且能够区分不同角度之间的优势与劣势,那么你就能够更好地认识事物多面性,世界多样化的本质,也能够避免自己因为单一逻辑带来偏颇和局限。

8、最重要的:练习练习再练习

没有人天生就善于有逻辑地表达。善于不善于,看的主要是经验积累。一个很少说话的人即使很有逻辑,也未必能表达得很清楚。一个经常说话的人,就算没什么逻辑,听上去也相对比较顺畅流利。

所以总体来说,在上面几点都能实现的情况下,你只要多练习,多给自己创造机会表达,适应了表达时候的压力和焦虑情绪,学会了在众人面前放松自信地说话,逻辑思维就能够很好地展现出来。如何把话讲得更有逻辑?(摘自党建网微平台)

(三)那蓝(群委)推荐:《清涧一高考生写的《高考感言》...》

1、

“话从哪里说起呢?”

那就从林徽因的《窗子以外》说起吧。

此刻的我,也坐在窗前。从早出晚归、披星戴月,突然变成了家里最清闲的人,虽然和以前一样,早中晚和上班的爸妈见一面,但这种快慢节奏的转换让我有一种怅然若失之感。

2017,我的高考结束了。题难、题新、题怪,更有幽默的网友吐槽“出题人的头让林徽因的窗子夹了”。但是,这次高考,改变了我曾经对它的看法,让我看到了它的奇妙、看到了出题人的高明。

当所有学校的语文训练都以刷题为主、靠套路答题、数标号给分时,高考抛开了外在的肤浅,让我们从内心深处感悟语文。就比如,只要刷过语文题的学生,都知道“窗子”的作用(散文的结构、内容,小说的四要素方面),但不认真阅读、结合自身感受的细细品味,很难领会它的深深的哲理意义。所有考前作文押题都押到传统文化、创新创业、“”、共享单车等等方面的话题,他们都押中了题,但又相差甚远、甚远,出题人在平凡话题中开自己生面,这便是我对他们的钦佩之处。

再说说让人忧伤的数学,让我答到想哭的数学。不难,常规题,难,算不出,更难,没时间。明明知道就是这样做,马上就要算出来了,但是时间花费太长,在放弃还是坚持、值还是不值之间徘徊。高考结束后,我对朋友说,我要重写一遍高考题,她问我难道要补习吗,我说不是,仅仅是我匆忙的答题,被卡在计算上,还没来得及体会那些思维点,就结束了,也许这是一个小小的遗憾吧。

关于理综和英语相比于第一天的两门,“意料之外,情理之中”,对我来说,把会的都写对,把非智力失误降到最低就行,我已经尽力了。

一家之言,抒于此时的笔尖。

2、

考试前,大家都说不要紧张嘛,就当平时模拟考试,心态放好!

可是,不紧张是假的。

我一向比较淡定的老爸,在高考前中后不停地强调注意事项、提醒我带这带那,居然也会唠唠叨叨、啰啰嗦嗦。因为怕影响我午休,爸爸睡着了,妈妈就会把他戳醒来,怕他打呼噜,妈妈睡着了,爸爸也会把妈妈摇醒。

我一向比较坚强的妈妈,在我离开宾馆去考场关上门的那一刻开始,不停地心跳,在看到新闻上报道有个女孩子,因为数学题太难边答题边落泪的时候,她想到了我,所以也哭得稀里哗啦。

考数学,平时心态超级好的我,握笔超稳的我,到最后15分钟,手发抖了。我暗示自己,不能紧张,紧张了这15分钟就是0分钟,一定要淡定!但是结果已经定了,虽然没有对答案,心里或多或少也有估摸。回去的路上,我没怎么说话,爸爸妈妈安慰我,说没啥,明天好好考,但是我不由自主地想,一想就心跳,就想哭。多么想忘掉,但忘不掉!。但我不能哭,至少在爸妈面前。

回到宾馆,我告诉爸爸妈妈,我想看会书,让他们出去转一会儿。门关上以后,我再也忍不住了,一头蒙进被子里,眼泪止不住的往下掉,从自信满满的前途“无量”,一下子变成了前途“无亮”。眼泪能疗伤,我调整了心态,然后打电话叫爸妈回来,说我饿了,我要吃饭。其实他们并没有走远,就在我身边,守候…...

考英语前15分钟,不允许进入考场,在距离考试20分钟时,我的考场还有一个女孩没有来,三位老师紧张地查询考生信息,出门张望,焦急等待,庆幸,那个女孩按时来了,监考老师的脸上也出现了的笑容。考试是残酷的,竞争是激烈的,规则是冰冷的,但总有温暖人心的人事。

不论结果如何,谢谢我的母校、和我们一起不放假的食堂阿姨和门房大爷;谢谢早起晚睡不顾家的老师、在学校玩耍没人管的可怜的老师的孩子;谢谢监考老师的负责与关心。谢谢陪伴我们或是考完第一时间打电话关心我们的亲人。

言有尽而意无穷……

3、

靡不有初,鲜克有终。还没有高考的弟弟妹妹们,一份耕耘,一份收获,每个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你设定什么样的目标,选择什么样的道路,会决定你成为什么样的人。早早努力,别像许许多多和学姐一样的人,高考剩3天才觉悟,一天当10天地过。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经高考的朋友,让我们一起开始新的人生之旅。高考只是我们通向未来的一张车票,我们的人生,不仅需要上车,还有选择。

在林徽因写了《窗子以外》一月之后,她还写了一首纪念徐志摩的诗,借用两句,字面之意,共勉,希望我们依旧有热情:

别丢掉

这一把过往的热情,

现在流水似的,

轻轻

在幽冷的山泉底,

在黑夜,在松林,

叹息似的渺茫,

你仍要保存着那真!

一样是明月,

一样是隔山灯火,

满天的星, 只有人不见,

梦似的挂起,

你向黑夜要回

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

山谷中留着

有那回音!

如果你也有感触

请放到圈子里让更多的人看到本文

▌本文作者:贺易楠  陕西省清涧县乐堂堡乡上廿里铺村人,2017年陕西省延安市延安中学考生。

(四)李兵推荐:《易中天:两个故事,说清楚传统与现代的链接》

中国传统思想要与现代生活作一次链接。

传统留给我们的遗产并不完全够用,也不完全适用。因为孔子他们的思想再可贵,也是农业社会的。如果要与现代链接,必须经过处理。

怎样处理?

请先读故事:

1、

故事一

教子的故事

孔子有两个学生,很特别。

这两位特别生,一个叫孔鲤,一个叫陈亢。孔鲤是孔子的独生子,字伯鱼。陈亢却没有被司马迁列入孔门弟子的名单,应该是粉丝。而且,就像所有追星族一样,他对孔子的言行举止十分关心。

有一天,陈亢遇到了孔鲤。

这可是天赐良机,陈亢当然不肯放过,赶紧提出问题。只不过,陈亢小孔子四十岁,比孔鲤也算小了一辈,因此称孔鲤为先生。

陈亢问:伯鱼先生,您在老先生那里,应该也多少听到过一些什么特别的教导吧?

孔鲤说:没有呀!

接下来,孔鲤讲了两件事。

第一件事

某天,孔子一个人站在庭院里,孔鲤恭恭敬敬迈着碎步从他面前走过,结果被孔子叫住。

孔子问他,学诗了吗?

孔鲤回答,还没有。

孔子说,不学诗,就不会说话。

于是孔鲤退了回去,开始学诗。

第二件事

又一天,孔子又是一个人站在庭院里,孔鲤又迈着碎步从他面前走过,结果又被叫住。

孔子问他,学礼了吗?

孔鲤回答,还没有。

孔子说,不学礼,就不会做人。

于是孔鲤退了回去,开始学礼。

孔鲤告诉陈亢:我听到的,就这两条。

陈亢非常兴奋。他说:我只问一个问题,就得到了三个答案:知道要学诗,知道要学礼,还知道作为君子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儿子。

该怎样呢?

原文只有一个字:远。

或者说:君子远其子。

什么叫远?

疏远吗?

冷淡吗?

为什么?

说法五花八门。有人说是因为角色分工:严父慈母嘛!也有人说是为了父道尊严。父子之间过于亲热,就会没大没小,不成体统。

所以,必须保持距离,不能腻。

结果怎么样呢?

那些不会做爹的便整天端着架子板着脸,见了儿子不是训斥便是打骂,毫无父爱可言,就像《红楼梦》里贾宝玉的父亲贾敬。

呵呵,那可是个伪君子。

事实上,这种做派不但虚伪,而且愚蠢。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可是既需要母爱也需要父爱的。缺少任何一方面,都会有问题。何况父子之间原本就关系微妙,男孩进入青春期以后便更是如此,弄不好就会反目为仇。这时,你还来个“君子远其子”什么的,岂非雪上加霜?

那么,正确的处理方式是什么?

亲密有间

也就是说,既充满父爱,又保持距离。因为没有父爱就没有健康,没有距离就没有原则。父母亲毕竟是教育者,溺爱也绝不是好事情。

更重要的是,有间不是疏远也不是冷淡,而是尊重。不要把孩子看作私有财产,更不能看作工具和奴隶。他们首先是人,其次才是你的孩子。

让孩子成为真正的人,才是父母的天职。

那么,真正的人,有标准吗?

有。

是什么?

独立人格,自由意志

为什么是这两个标准呢?

道理很简单:

没有独立人格,就是奴隶;

没有自由意志,就是木偶。

所以,各位家长请注意:这两条要是没了,你的人生将连同他的人生一并失败。

因此,必须学会尊重独立人格和自由意志。

怎样尊重?

人格既然独立,就不能非法侵入。

这就要尊重隐私。

意志既然自由,便不能强行干预。

这就要尊重选择。

当然,对未成年人,父母家长有监护权;对已成年人,有建议权。但,监护不是管制,建议不是命令。对未成年人,应该循循善诱。对已经成年的子女则可以这样说:孩子,你有权作出选择,但你作出的任何选择都将由你自己埋单。

这就是尊重,也是爱。

在尊重的前提下去爱,就叫亲密有间。

父子如此,夫妻和情侣也一样。

2、

故事二

偷羊的故事

有一天,孔子跟好龙的叶公聊天。

叶公说:我们那里有个人,很正直。父亲偷了别人的羊,他就去官府举报。

孔子听了,大摇其头。

他说:我们那里的“直”可不一样。

叶公问:那是怎样呢?

孔子说:儿子犯了罪,父亲替他隐瞒;父亲犯了罪,儿子替他隐瞒,这才叫为人正直。

这就是孔子的重要思想之一:

亲亲相隐

“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

什么?包庇犯罪分子?

差不多是这个意思。

但,只是替他隐瞒,并不伙同作案。

这好像也不对吧?

看起来是。

那么,孔子为什么还这样主张?

因为他要守住底线。

底线是什么呢?

亲亲之爱

什么是亲亲之爱?

就是亲人之间的爱。这种爱,是天然的,发自内心的,不需要培养也不需要教育,不需要讨论也不需要证明。要知道,就连许多动物都会保护它们的孩子和配偶,未必人还不如狗?

亲亲之爱,不能没有。

要守住亲亲之爱,就必须主张亲亲相隐。如果儿子犯了罪,父亲就去揭发;父亲犯了罪,儿子就去举报,请问还有父子之情吗?

没有。

那又怎么样?

社会就会崩溃。

这不是危言耸听。我们知道,维护社会的稳定无非靠三条:法律、道德、情感。法律防恶,道德向善,情感维稳。一个社会,如果人人有爱,那就个个有德,法律不过以防万一。相反,如果都无情无义,势必人人作恶,法律将防不胜防。

情感,是不是很重要?

那么,人情的基础是什么呢?

亲情。因为亲情是天然的,发自内心的,不需要培养、教育、讨论、证明,岂非最为可靠?这个最可靠的基础如果坍塌,那还不地动山摇?

这一点,许多法治国家都意识到了。

因此,他们提出了一个法律概念:

免证特权

具体说就是,一个人如果涉嫌刑事犯罪,他的近亲属可以享受以下特权:

1

知情不报。

不配合执法部门,不提供破案线索。

拒绝出庭作证。

如果愿意出庭,那么,在法庭上有权提供有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没有义务提供不利于犯罪嫌疑人的证据,法庭不得强迫他们说什么。

但,以上特权,仅仅适用于近亲属。

哈,亲亲相隐合法。

传统与现代也对接了。

不过,这里面还是有问题。

比方说,,,难道也要“父为子隐,子为父隐”?

当然不能。

对此,传统文化的主张是:

大义灭亲

这个成语,出自《左传·隐公四年》。

有了这个主张,问题解决了吗?

对不起,还是没有。

没错,为了大义,只能灭亲。小义呢?比如偷了羊或鸡什么的,该灭亲,还是相隐?

大家可能会说:那就替他隐瞒吧!

没问题。

但,中义呢?

还有,如果认为对方应该受到法律制裁呢?

这才是我们可能遇到的问题。

那么请问,有办法解决吗?

有。办法是:

引进现代法律观念,将亲亲相隐定义为权利而不是义务。

权利和义务,有什么区别呢?

义务必须履行,权力可以放弃。

也就是说,你虽然享有免证特权,却未必一定要行使。如果自愿配合执法部门的调查,提供破案线索并出庭作证,不过是放弃免证特权,没有法律问题,也没有道德问题。

对,灭亲还是相隐,自己看着办。

这就真实,也自由。

3

简短的结论

以上两个故事,都记载在《论语》一书,说的也都是父子关系问题。只不过,一个说的是保持距离,另一个说的是互相包庇。看起来刚好相反,实际上相反相成,就像一枚硬币的正反两面。

更重要的是,这两个案例都告诉我们,传统留给我们的遗产并不完全够用,也不完全适用。因为孔子他们的思想再可贵,也是农业社会的。如果要与现代链接,必须经过处理。

怎样处理?

现代阐释

本文就是对传统文化进行现代阐释的试验田。

对不对呢?

欢迎批评!

(五)南桥推荐:《王阳明的生活美学:境界与美》

心学大师王守仁始终强调“圣人”境界是其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总之,王守仁以“至乐”、“圣人”境界出发,提出美(文)是理(礼)的感性显现。

“境界”是什么呢?简单地说,就是一种精神状态,一种高度自由的活泼泼的、不为外物所累的精神状态。“境界”一词,本源于佛学,经改造,唐宋时就广泛应用于艺术、美学、哲学诸方面,到近代,王国维将“境界”作为中心建立了著名的“境界说”,使“境界”成为了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并使这一理论日臻完善。

王阳明的美学是这一传统的代表。王阳明始终强调“圣人”境界是其追求的最高人生境界。他从小就立志为圣。

据《年谱》记载:王阳明11岁时,有一次问塾师:“何为第一等事?”塾师曰:“惟读书登第耳。”他却怀疑说:“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18岁时,他去拜谒年近古稀的理学家娄谅,得到了娄谅的赞赏,“而又期以圣人,以可学而至”。

王阳明把“圣人”境界理解为“良知”,也就是他说的“心之良知之谓圣”。依王阳明,良知、圣人、乐等是同序语。“致良知”也就是他所要追求的圣人境界或“乐”的境界的最简易的表述方法。“乐”一直是中国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早在孔子时代就已与礼、诗并提,是“六艺”之一。“乐”本意为音乐。由音乐的特点引伸出音乐能使人处于一种高度自由和谐达到美与善相统一的一种精神状态。这正是审美境界,同时也是一种人生境界。

王阳明认为在这种境界中,人处于“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目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中。这种境界是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在这种“至乐”境界之中,人与“大化”流行,“逍遥”于“人生山水”之间,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一,达到了一种活泼泼的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王阳明正是从这一境界体验理解美与善、美与丑的。他认为美(文)是理(礼)的感性显现,与善是统一的。他说:“礼字即理字。”这里,他把“礼”与“理”、“良知”、“乐”等同起来,使“礼”趋于本体化。当然,把“礼”与“理”结合起来互释,在先秦哲人荀子那里就已出现。“乐也者,和之不可变者也;礼也者,理之不可易者也。”

《礼记·仲尼燕居篇》说:“礼也者,理也。”宋代理学家张载说:“盖礼者,理也。”)伊川也说:“视听言动,非礼不为,即是礼,礼即理也。”在表述上,王阳明与他们相似,但内涵已有很大不同,这就在于他的“理”是“心”,而“心”不只是块血肉,而是立天、立人之本体,也即是社会的个体化形式。因此,“礼”具有超个体的社会道德规范的涵义,同时也具有个体情感注入其中的行为方式或仪式如礼仪。具体说,在王阳明看来,“礼”实际上就是“良知”的物态化、个体化和生命化,是“文”的内容。

先秦时,孔子首先提出了文质统一说后,“文”在中国美学史上地位就很重要了。《周易》对“文”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周易·系辞下》说:“物相杂故曰文。”这是对“文”的界定,认为“文”不是单一性质的“同”,而是诸多事物的组合的“和”即对立统一。进而又将“文”分为“天文”与“人文”。从某种意义上说,《周易》对“天文”与“人文”的区分,实际上就内含着对社会生活中的美和自然界中的美所作的根本区分。

这一区分是对孔子文质说的超越和发展,为后世中国美学对“文”的美学意义的阐释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到魏晋六朝时,刘勰更在其庞大的美学体系中对“文”进行了更深入的解释。除了继承《周易》对“天文”与“人文”的区分外, 还将“人文”分为广义与狭义。前者指一切文物典章制度;后者指与言、辞相关的“文”。狭义的“人文”又有“形文”、“声文”、“情文”之别。这里,刘勰就完完全全将“文”改造成了一个重要的美学范畴。

王阳明继承了文质统一论传统。认为善(礼)与美(文)是相统一的“体用一源,只是一物”。美(文)是良知(礼)的感性显现,是理性与感性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伦理与心理的统一。在王阳明看来,“礼”在实践理性活动中不是抽象的教条,而是也只能是内化于感性的仪式(文)之中加以显发的。同时,“文”必也是“礼”的外在显现,不是非理性的纯本能的表现形式。而且,“礼”与“文”是内在统一的。其内在理论依据就在于“良知”的性质。无论是“礼”还是“文”都是“良知”的一部分。

因此,他说:“诗也者,志吾心之歌咏性情者也;礼也者,志吾心之条理节文者也;乐也者,志吾心之欣喜和平者也。”这就说明,作为美(文)的集中表现的诗、乐和礼一样都是“吾心”的感性的体现。因此,他的“文”(美)是“礼”的感性显现的命题强调了善要表现在美的形式(文)之中,而美的形式同时也正是善的表现,具有善的意义,不是外在于善的东西,是内容与形式、理性与感性、社会与自然的统一。

这个命题与黑格尔的“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有某种相似之处,即都强调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的统一,但又有很大区别。黑格尔的“理念”是指绝对精神、上帝、独立于人之外的超现实的彼岸范畴;而王阳明的“礼”(良知)是存在于感性现实之中的体现人的主体意识和人格精神的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的范畴。前者是(造物主)的伟大和崇高,抛弃人而达到彼岸世界以走向宗教境界;后者是对人的价值的充分肯定,对人格精神美的高扬,将社会道德规范落实到百姓日常生活之中以走向审美境界。

黑格尔与王阳明的这种区别体现了中西美学产生的文化背景的差异。中国美学的根本特征是要使人的感性欲求和社会伦理道德规范统一起来,如“诗言志”。这是对人作为人所应有意义和价值的充分肯定和赞美,不是像西方美学那样否定人而去追求超现实的彼岸世界而获得永恒(当然,在康德的“美是道德的象征”以及当代西方美学中也有与中国美学相通之所在)。这一点或许也正是中国文化尤其是礼乐文化具有其永恒魅力之处吧!

在讨论美是礼的感性显现之后,王阳明认为善与恶, 美与丑也是统一的。这似乎是个悖论,但王阳明认为作为本然的良知是无善恶之分,无美丑之别的,是“乐”之本然。他说:“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然而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世迁所累,不能使明镜般的良知(“至善”)朗现,就有了“过与不及”之恶的出现,才有美丑之分(在中国古典美学中,美常与善相通,恶常与丑相联)。因此,王阳明就提出“致良知”,要求人们在“过与不及”之间多下功夫,净化自我,以致“中和”。这样美丑、善恶的消融,就有了“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的至乐境界。

总之,王阳明以“至乐”、“圣人”境界出发,提出美(文)是理(礼)的感性显现,强调美与善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 同时也更突出了对“至乐”境界的追求,而这种“至乐”境界的追求是在对人生、社会、历史的生命体验中进行的。

 陈萍怡心理辅导微信公众号:cpy618000

 陈老师家长问答微信号:cpy84618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