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热下寒须引火.

2021-06-07 13:09:43

    在临床上有一类病症统称为上热下寒,顾名思义就是人体的上半部是上火的状态,下半身却是寒冷态,如果一味的清火,则下半身更加寒冷,若是光顾着下半身的寒象用温热药则上半身的上火症状会更加严重,治疗起来,两头都不讨好,到底是该寒还是该热呢。

    而有个最能体现上热下寒病机的就是顽固性口腔溃疡了。顽固性是说明溃疡的不断复发,发作时疼痛很厉害,影响进食,饮水。用西药可以使得溃疡面愈合,但是不久仍然会复发。用清热解毒的中药来治,结果溃疡不见减轻,还会腹痛腹泻。这就是典型的上热下寒的症状。上热指的是溃疡的不断复发,发作时局部有灼热感,口干口苦,面部有烘热感,喜欢用凉水来润湿溃疡面获得冰凉感减轻疼痛。下寒指的是撇去上焦有热的现象,从整体来看却有手足冰冷,大便溏泻,双膝冰冷,神疲体倦的表现。

    那么怎么样去治疗呢,可以用“南水北调”的思路,把上面的火给引下来,上面无火自然上火症状消除,由于火归宅窟,自然下焦的寒冷就能得到温暖。这就是中医俗称的“引火归元”。其实这个火并不是实火,并不是俗称的那种因为吃辣椒,吃火锅导致的上火,而是一种虚火,这种虚火其实是人体肾中命门所藏的真火。肾为先天之本,就是因为里面藏着人体的元阴元阳,平时健康状态下是阴阳平衡的,《内经》上讲“阴平阳秘,精神乃治”,可见阳气在正常状态下是需要秘藏的,就像一个太极图的阴阳鱼一样,相互缠抱。如果体内阴寒太盛,就会逼阳于外,阳气就如同一只船,阴气就恰如水,水涨船高,正是因为阴气太盛,所以阳气才会浮越于外。造成上部上火,下部虚寒的症结。

既然知道了症结,那么很明显的,对于这样一种病机,用清火药是完全错误的,药愈寒,则火愈外浮,上火的症状更加厉害。那就应该用温热药,以热制热。中药里面热性最大的当属硫磺,硫磺有“火中之精”之说,在古代,花匠为了让花在冬日严寒中开放,就在根下埋上硫磺,藉着火力,可以不惧严寒,造成百花齐放。不过由于炮制很难纯净,就会有毒,故临床上口服的基本不用。最常用的就是附子与肉桂了。附子大辛大热有毒,不过高温煮后,只留下纯阳之性转变为无毒。肉桂与厨房中的桂皮是同一种,只不过质量有高下之分,中医处方用肉桂均写作“官桂”,“紫油桂”。用这两位药物,直入下焦,由于同气相求,引动上焦浮越在外的“真火”下行,故曰引火,“阳无阴,则孤阳无以附丽”,同时为了让引下来的阳气有所依附不再虚浮,本着阴阳互根的道理,所以再配上补阴的药物,去“阴中求阳,阳中求阴”。补阴的药物莫过于六味地黄丸了,所以两种配方合在一起,便是桂附地黄丸。桂附地黄丸是临床上用于引火归元的常用中成药,即使不用这个方子,也是用这样的思路,去以火治火,以热制热的去治疗上热下寒。

上热下寒只是一个病机,临床上的疾病并不局限与口腔溃疡一种,比如女性经常见到的即使手脚寒冷,却依然长痘痘,不能吃一点火锅,即使吃个榴莲也不行的这种有寒有热,上热下寒型的痤疮,只要认准这样一个虽然有局部上火,但是总体来看是虚寒的病机,均可以用“异病同治”的理论,用引火归元的思路去解决问题。

那么上热下寒除外明显的上焦有热下焦有寒以外,根据《李可老中医急危重症疑难病经验专辑》中提到的还有一些细微之处可以辨别。

一:双膝很冷,虽然大腿,小腿温度如常,唯独膝盖感觉冷。

二:随时令的变化明显,如日出病变,日中病甚,日落病缓,夜里病愈

三:有烘热感,自觉有股热量从腹部,脚部,下脐上攻头面。

四:嘴不渴,或者虽然渴但是喜欢饮热水且饮的不多,尿多,且不黄。

这些兼证是李可老中医的一家之言,这里转帖出来,供大家参考。

另外,引火归元还有一种法外之法,方外之方,就是吴茱萸或者上肉桂磨成细细的粉末加醋调和成膏,贴在脚底涌泉穴可以对上热下寒引起的一些症状如,口腔溃疡,失眠,命门火衰,夜尿频多等起到一定疗效,另辟蹊径,对于病情发展不严重的甚至可以一贴而愈。




文章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其中方剂剂量请咨询专业医师




END


我们只为传播中医,只为中医复兴而努力。一起学习,共同进步,传承中医经方真谛。分享知识,分享快乐,迈向健康之路。关注我们,关注中医发展。

投稿邮箱:297296482@qq.com     我们期待你的作品和分享。

如所刊文章有任何侵权问题,请立刻和我们联系。公众号留言反馈或直接微信q297296482。

经方大医传承:长按二维码关注。

请点赞、写留言,和全国中医爱好者交流互动。↓↓↓↓↓↓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