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期中西医肿瘤临床会诊纪实

2021-01-30 14:48:39

 

2016年7月13日,周三下午,在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1号楼4楼的“中西医结合肿瘤会诊中心”,在蔡小平主任的主持下,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王留兴教授,河南省人民医院王振豫教授,河南省肿瘤医院高宗人教授,谢翠峰教授,军区医院乔思杰教授等多位专家汇聚一起,会诊专家共会诊10名来自全省各地市的疑难病例,患者反响强烈。

 

 

第一位患者由肿瘤科乔翠霞主治医师汇报:患者靳x,男,38岁,2016.3因头痛加重,当地医院行对症治疗后缓解,2016.4.14在镇平县人民医院MRI示左侧眼球球后脂肪处异常信号,考虑占位病变,2016.4.15在南阳市中心医院MRI示C4-7椎间盘膨出,颈椎退行性病变。2016.5.24在郑大一附院神经内科以头痛为主诉入院,入院后进一步行MRI示:左侧框内眼球后方肌椎间隙占位病变,考虑血管瘤?左侧颈部软组织占位病变,考虑神经源性肿瘤,骨源性肿瘤?脑实质平扫未见异常。胸部平扫提示左下肺慢性炎症,腹部CT平扫示肝右叶占位,颈部平扫:左侧颈部实性占位,左侧腮腺区异常信号,双侧颈部多发淋巴结影。头颅CT示左侧颅底占位考虑骨来源恶性肿瘤,彩超示肝右叶实性占位,肝弥漫性回声改变,门静脉增宽,门静脉异常回声,考虑栓子形成,胆囊壁毛糙,遂行肝右叶穿刺活检术,术后病理肝细胞癌,免疫组化:CD34(血管丰富),HCC(+),AFP(+),GPC-3(+),CK8/18(+),KI67(+25%)。2016.7.4行颈部肿块射频消融术,此次服用索拉菲尼1月后复查肝脏CT提示:巨块型肝癌,AFP大于121000ng/ml。ALT:86u/L,AST:72u/L,指导下一步治疗会诊。会诊意见:1.患者肿瘤晚期病人,肝癌伴门静脉癌栓,建议继续口服索拉菲尼。监测血压,必要时配合ACEI或钙离子拮抗剂,二氢吡啶类降压药。2.患者乙肝病史,继续抗病毒治疗。3.局部颈部病灶行穿刺活检,进一步明确病理诊断。4.肝脏行局部微创治疗。5.中医药治疗,提高免疫力,改善生存质量。 

蔡小平主任四诊合参之后指出:肝癌分别属于“脾积”、“黄疸”、“臌胀”等范畴。《内经》指出:“邪在肝,行而胁下痛,怒气逆行伤肝,其病在于胁也”。指出肝经位于肋下。《难经》记载:“脾之积,名曰痞气,在胃脘,复大如盘,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发黄疸,饮食不为肌肤。”说明脾积所致肿块、黄疸、乏力、消瘦、食欲减退等,与肝癌临床有相似之处。宋《圣济总录》记载:“积气在腹中,久不瘥,牢固推之不移者,症也,此由寒温失宜,饮食不节,致脏腑气虚弱,饮食不消,按之其状如杯盘牢结,久不已,令人身疲而腹大,至死不消。”蔡小平主任认为此患者辨证为气滞血瘀,阻滞肝络。方以桃仁四物汤加减。方中桃仁、红花、川芎、三棱、莪术活血化瘀,郁金、白芍、当归、元胡疏肝理气。


第二例患者,李xx,女,62岁,由罗银星主治医师汇报病情,患者2008年2月18日因“胸痛伴胸闷”在郑大二附院住院治疗,2008年2月29行全麻下右肺下叶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右下肺管状腺癌,支气管切端慢性炎症,周围肺未见癌残留。肺门淋巴结未见癌转移(0/13)。术后给与三周期“吉西他滨+卡铂”化疗。患者恢复良好,未行进一步用药治疗。

2013年9月因右上肢无力伴头晕、恶心站立不稳,行颅脑MRI示:右额异常信号,考虑脑转移瘤出血。于9月20日在郑大一附院行全麻下右额叶占位切除术,术后病理提示:(右额叶)脑组织内见腺癌浸润或转移,结合形态学、免疫组化及临床病史,符合肺腺癌脑转移。免疫组化;CK(+),EMA(+),CK7(+),CK20(-),Villin部分(+),NapsinA(+)TTF-1(+),Ki-67(+约30%),术后在郑大五附院给与脑部放疗(具体不详)。治疗后患者肢体功能基本恢复正常。2015年6月因肢体活动不利,复查脑MRI发现“右顶叶脑转移瘤”,于郑大五附院行r-刀治疗,至今患者肢体功能恢复差,不能自主行走,生活不能自理。请会诊制定下一步治疗方案。1.建议行EGFR、ALK基因检测。2.脑部转移灶局部治疗。3.排除禁忌症后,行替莫唑胺口服。4.待基因检测结果汇报后,考虑应用靶向药物治疗。5.中药治疗改善全身状况,增强免疫,抗肿瘤。

蔡小平主任四诊合参后指出:中医文献中有不少肺癌的病状,病因、治疗、预后方面的论述。这些论述中并没有 “肺癌”这个病名,所论述的也不一定专指现代医学所说的肺癌,但可以看到古代中医对肺癌有所认识,而有些论述相当精辟,这些都是我们中医治疗和认识肺癌的重要依据和要借鉴的论点。《素问》:“肺咳之状,咳而喘息,甚至唾血……,而面浮气逆”。《灵枢经》:“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形,破睏”。《难经》:“肺之积,名曰息贲,在右胁下,复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浙寒热,喘咳,发肺壅”。我们常把“肺积”或“息贲”作为中医诊断肺癌的病名,来源就在这里,明代张景岳在《景岳全书》中说:“劳嗽,声哑,声不能出或喘息气促者,此肺脏败也,必死。”本患者属于痰湿瘀阻型,此型多见于Ⅳ期患者。患者已属晚期,肿块增大,侵袭范围广,又有远处脏器转移,脏器功能衰竭至少受损者多,所以合并症状繁杂。但最终痰湿凝聚,气滞而血瘀为主,当然还是本在虚,治疗上要虚实兼顾,或先祛实邪。全瓜蒌、冬爪子、陈皮、法夏、天南星、苇茎祛湿化痰;桃仁、红花、威灵仙、丹参活血化瘀;山慈姑、僵蚕、杏仁、全蝎、龙葵化痰散结,化瘀消肿抗癌;黄芪、太子参益气而助药力,桔梗引经入肺。

 

 第三例患者,李x,女,47岁,由赵浩杰医生汇报病情,患者5年前发现右乳肿块,于2011.5.6行右乳单切术+前哨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回示:乳腺浸润性导管癌(2级,7分;肿瘤最大直径约1.5CM)手术残腔周围及内下、外上外下象限乳腺组织均未见肿瘤残留或浸润,未见侵犯,切缘未见肿瘤,前哨淋巴结未见转移(0/3),左乳肿块乳腺腺病,导管扩张。ER(80%++),PR(60%++),C-erB-2++,KI-67(80%+),LRP(++),MDR(-),NM23++,术后行环磷酰胺+表柔比星+5-氟尿嘧啶方案化疗6周期,化疗后行他莫昔分20mg口服,2014.6月在昌吉州医院复查发现右腋下实性肿物,2.1*1.2cm,内见丰富血流,提示右腋窝淋巴结肿大,后到新疆肿瘤医院行淋巴结切除病理示淋巴结转移(1/19),术后紫杉醇化疗5周期,2015.8月复查发现骨转移及盆腔转移行子宫及附件切除,术后停用他莫昔分,2015.9.29复查CT考虑双肺及胸膜下多发结节考虑转移,左侧胸腔积液及胸骨、肋骨、骶骨转移,2015.10.8号行GP化疗1周期,10.28号复查左侧锁骨上淋巴结缩小,肝脏转移灶较前增大,2015.11.02开始行AP化疗2周期,多柔比星脂质体40mg,卡铂600mg,FISH检测回示:Ratio=2.45,HER-2基因检测扩增,CT示:右乳癌术后改变,术区未见明确复发灶,考虑肝转移,多发骨转移,两肺及胸膜多发结节较前增大,提示病情进展,更换治疗方案于2015.12.18行曲妥珠单抗480mg+诺维本40mg+卡培他滨早晚各1500mg方案化疗2周期。近1月来出现呼吸困难,间断胸水穿刺抽液约5000ml,培养发现癌细胞,具体用药不详,效差,现病人有胸腔积液、水肿,白蛋白32g/l,呼吸不畅,饮食差,患者及家属希望各位专家指导下一步治疗。会诊意见:1.进一步了解心包积液情况(了解心包填塞症),心包积液及胸水可进行引流,改善患者病情。局部治疗(抽胸水及进行胸腔药物灌注,可考虑使用力尔凡或肿瘤坏死因子),同时积极进行心功能评定。3.根据第二次术后病理结果排除化疗禁忌症后可考虑进行全身治疗(培美曲塞、白蛋白结合紫杉醇)。4.若进行内分泌治疗可考虑来曲唑或依西美坦,5.积极纠正电解质紊乱及低蛋白血症等基础状况,6.若肾功能无明显异常可考虑抗骨转移治疗.7.中医药治疗,改善生存质量。


蔡小平主任四诊合参后指出:乳腺癌的认识早在《灵枢·痈疽篇》中就提及:“......”故命曰疽,疽者,上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符合乳腺癌的橘皮样水肿表现。其后《诸病源候论》、《肘后备急方》、《千金方》、《外台秘要》等书中均有记载;明代《医学正传》曰:“乳癌始有核,肿结如鳖棋子大,不痛不痒,五七日方成疮,初宜多用疏肝理气行血之药,……若成疮之后,则如岩穴之凹,或如人口有唇,赤汁浓水浸淫,胸胁气攻疼痛。”至清代《医宗金鉴》载有:“乳岩初起如枣栗,渐如棋子,无红无热,有时隐痛……若年深日久,始觉大痛,牵引胸胁……腐烂深如岩壑,反花突如泛莲……即成败症”。据以上症候所述可以看出,中医所言“乳岩”、“乳癌”、“乳石痈”等的症状与现代医学所述的乳腺癌的症候极为相似,故乳腺癌在中医当属“乳岩”、“乳石痈”范畴。本例患者属于瘀毒内阻型:治法:活血化瘀,清热解毒。方用桃红四物汤合双花甘草汤加减,常用桃仁、红花、赤芍、当归、银花、野菊花、甘草、蒲公英、草河车、半枝莲、三七粉等。

 

 

会诊中心开通24小时×365天无节假日电话预约服务,预约请拨0371-66331751、或是手机18037128591进行登记,提供详细病例信息即可完成预约。预约成功后,周三下午15:00-18:00 来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医院五楼肿瘤科(郑州市城北路7号)按照安排进行会诊,注意携带门诊病历、出院小结以及相关医学检查结果,如病理报告、各种化验检查报告、X线片、CT片、MRI片等重要资料,预约咨询。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