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星陨落,杏林又失一国手】沈绍功治学之路,激励吾辈前行!

2022-08-14 09:31:22

2017年1月26日19点,沈老因突发心力衰竭抢救无效逝世。当天上午沈老还在出门诊,抢救过程中嘴里还念叨着处方药味和用量,心里始终想着病人。


沈老的离去,是中医界的一大损失,也是患者的巨大损失。


现分享沈老的治学之路,中医后辈读完,定能获益良多。




一、沈老简介:


沈绍功(1939年5月—2017年1月),男,汉族,上海人。


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历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肿瘤病房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副所长、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科技学术委员。


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胸痹(冠心病)协作组组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心病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急诊分会副主任委员、内科分会常委,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评价中心专家,国家基本药物评审专家,《中国中医急症》杂志副主编,科技部973中医基础理论第二届专家组成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价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鉴定专家。


二、学术传承:


1939年5月,沈绍功教授出生在上海大场枸橘篱沈氏女科这个传统的中医世家里。沈氏女科始于明初,传承至今,历经二十代,绵延六百至沈绍功教授已传至第十九。2012年11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沈氏女科”等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国中医药人教函<2012>228号文),使沈氏女科学术流派传承600余年后,首次得到国家政府的认可。2014 年崇厚堂沈氏女科疗法被列入第四批北京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沈绍功教授经常说:“一枝独秀不是春,万紫千红才是春”。作为沈氏女科第十九代传人,他抛弃门户偏见,打破“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家规,通过家族传承、硕博培养和师带徒相结合等形式大力培养传承人才,打造沈氏女科流派人才群体,形成了“老中青”三代“传、帮、带”的合理人才梯队

2002年,沈绍功教授被国家人事部、、中医药管理局指定为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儿子沈宁医师和弟子韩学杰博士成为了学术继承人。绵延十九代的沈氏医术,在口传心授了600年之后,终于由政府认可传到了第二十代。2015年5月11日,沈氏女科正式招收了第二十一代传承弟子。



三、治学之路


   (一)家传师授  执着中医事业

沈绍功教授出生于中医世家,自幼异常聪颖,他一有时间就翻看家藏的医书,以各种草药为自己的玩具。年仅10岁已能背诵《药性赋》及《汤头歌诀》。

1952年小学毕业后便一边升读中学,一边侍奉祖父、父亲临证抄方,并开始系统地研读中医典籍。仅仅四五年间便熟读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医宗金鉴》等数部医著,并写下10万余字的读书心得,深得父辈们的赞赏和鼓励。

沈绍功教授1957年高中毕业后,参加国家统一高考,在数千名考生中脱颖而出,以优异成绩考入上海中医学院六年制医疗系(现更名为上海中医药大学),成为首批高中毕业高考进入中医学院的统考生。

开学的头一天,父亲为他写下“学有所成,务必勤奋刻苦;悬壶行医,首当注重医德”的家训。几十年来,这20个字的家训,沈绍功教授一直谨记在心,并成为他毕生行医、做人的准则。

在长达六年的大学生涯中,沈绍功教授在120名同学中担任学习科研委员。由于学校图书馆的座位少,看书的人多,他经常利用午休时间,带着干粮让管理员把自己反锁在阅览室里埋头苦读。正是因为这份勤奋与坚韧,为他日后的科研与临床打下了较为扎实的理论基础。

每逢考试前,他所在的四班同学把他关在宿舍整整3天,先熟读老师给出复习提纲,然后在教室一角集中同学们按提纲提问,由他熟练回答,同学们读几遍不如听一遍印象深刻,全都记在脑海中。因此,考试答题时,四班总是名列前茅。以后由他记题,集体听读竟成为当时提高学习成绩的一种好方式,在全年级得到推广。

不仅如此,沈绍功教授每年寒暑假也从未休息过。借助父辈们的医友关系,他每年都会到医院跟随程门雪、黄文东、秦伯未、金寿山、陈耀堂、陆瘦燕、陈大年、朱小南等名老中医临证,就像海绵一样汲取前辈们的丰富经验和奇方妙药。这又为他打下了较为扎实的临床功底。

1963年的中秋,沈绍功教授告别了家人,带着先辈的嘱托,怀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仁心,风尘仆仆地来到北京。由国家统一分配到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科学院)参加工作。

整整12年间,他先后在中国中医科学院针灸研究所和广安门医院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并在此期间拜四川名医叶心清老中医为师。叶老擅长针药并施,思路独特,处方新奇,,深得赞誉。沈绍功教授刚出学堂大门即得名师指点,为日后的行医生涯又打下了坚实的临床基础。

1964-1965年,也就是毕业后的第二、三年,沈绍功教授由组织委派到北京郊区顺义县及山东沂蒙老区巡回医疗,培养农村卫生员。在农村缺医少药的广阔天地里,广泛收治各科疾患,用书本上学到的知识为患者服务。由于白天到各村巡诊,晚间编写培训教材直到深夜,连续数月十分疲劳,以致多次白天在骑车时竟能在车上睡着,好几次掉到浅沟里才醒来。沈绍功教授当时在村里已经小有名气,村民除了患病找他诊治,甚至连猪、鸡腹泻也都到他门前,请求给予诊治办法。几个月来,沈绍功教授同贫下中农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这两年的艰苦磨练让他终生难忘:一是精神的收获,强化了奋发图强,拼搏上进的毅力及同患者的深情厚谊,是一次医德医风的再教育;二是医疗技能的明显提升,是一次从“书呆子”到“实践者”的有效转化。

   (二)不囿陈规   创新诊治思路

20世纪70年代初,沈绍功教授负责广安门医院的糖尿病门诊。中医历来对糖尿病的认识均以“阴虚燥热”为病机,治疗上大都从“养阴清热”入手。

这种观点自宋代以后的各医家基本上已成定论。沈绍功教授并未拘泥于前人说法,在长期治疗糖尿病的基础上,经临床仔细观察发现Ⅱ型糖尿病“三多”症状并不明显,而以气短乏力,心悸消瘦为主症,且苔多薄白,质淡,脉象沉细而弱。中医证候分类属“气阴两虚”。于是他提出治疗Ⅱ型糖尿病的新思路:应从传统的“养阴清热”法则转换到“补气养阴”上来,创制了补气为主,养阴为辅,气阴双补的立方原则,在治疗上收到很好的效果。

这使一位西医治疗糖尿病最高权威者折服的故事: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的一个周四下午,有位老人突然闯进沈绍功教授的糖尿病专科诊室请求合作。原来这位老人是北京某大医院的糖尿病最高权威,他每周四下午都会带一批患者到专科门诊来,在本医院检查指标,观察中医的疗效已达半年之久。

他发现中医治疗糖尿病的新思路可以确定有3个疗效:一是改善症状,二是降低血糖,三是治疗某些糖尿病的合并症,故而向沈绍功教授提出合作。

之后每周四这位老人都会送病人到广安门医院专科门诊,周五请沈绍功教授到医院共同查房,指导中医治疗。合作数年,最后共同出版了专著《糖尿病知识问答》,请沈绍功教授编写中医部分,使这个治疗糖尿病的新思路获得了推广!

另外,沈绍功教授经临床观察Ⅱ型糖尿病近千例,创建了补气为主,重用生芪,养阴为辅,配用生地,气阴双补的“降糖甲片”方剂,广泛用于糖尿病专病门诊。在586例Ⅱ型糖尿病患者使用过程中,总有效率达89.8%。

1976年,敬爱的总理患癌症病逝。医务界怀着悲恸的情感,掀起攻克癌症的科研热潮。同年5月,沈绍功教授被指派到广安门医院肿瘤科筹建肺部肿瘤病房并被任命为“猪苓多糖治疗原发性肺癌”科研课题组组长。

在此后的5年期间,沈绍功教授根据传统中医药理论提出了治疗恶性肿瘤的新思路。肿瘤病中医常以“清热解毒、以毒攻毒、软坚散结”为治疗原则,虽有一定疗效,但同时也大大地损伤了患者的自身正气,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

沈绍功教授根据中医传统医学并结合多年的临床研究,主张遵循肿瘤局部与整体相结合,扶正与祛邪相结合,中医与西医相配合的三大防治原则,提出“扶正培本为主,保护胃气为先”的理论依据。

通过调整肾的阴阳,扶助脾胃正气,采取药物药膳、心理治疗双管齐下的综合疗法,增强患者的免疫功能,提高病人自身抗癌机能,既改善了病人的生存质量,又有效控制和消除癌细胞,争取做到“人瘤同在,人在瘤消”,从而达到扶正以祛邪的治疗目的。

保护胃气首先振奋食欲,分两类:舌苔腻者投芳香护胃,以温胆汤、保和丸为主方;舌苔薄者投养阴护胃,以养胃汤为主方。同时,提出了药疗与食疗、意疗、体疗互相配合的综合方案。

   (三)救人水火  重振中医急诊

1983年2月,广安门医院重新开办急诊科,沈绍功教授被任命为急诊科主任,提出中西医配合,发挥中医药治疗急症的特色和优势,以救死扶伤为最高准则,开展中医诊治急性高热、脑中风、冠心病、急性痛证以及急性中毒等疾病的科研工作。沈绍功教授认为中医急诊是中医的重要内涵,也是制高点的疗效体现。

中医急诊有过辉煌的历史,两次学术的突破都跟急诊密切相关。张仲景创建中医的辨证论治体系,是从《伤寒论》外感病上起步的;明清时代“卫气营血”和“三焦”辨证体系的出现也是“温病”学说的基础。所以中医急诊,无论是理论或临床,疗效或学术都是必须充分重视并努力振兴的学科。

3年半的时间里,沈绍功教授领导的广安门医院急诊科累计抢救63位服毒者竟无1人死亡。由于中医药的参与,竟创造百分之百的抢救成功率。用事实证明:中医药抢救急症,中西医药的互相配合,优势互补,常常可以创造生命的“奇迹”!

另外,沈绍功教授还组织急诊科制订并印制了“广安门医院单病种中医急症诊疗常规”。自制“清解合剂”、“温解合剂”、“清暑合剂”、“复方地丁注射液”、“石韦注射液”等近20种医院内部制剂,使中医急症工作扎扎实实地开展起来。

   四)独辟蹊径  心病从痰论治

1984年4月,,沈绍功教授被任命为胸痹(冠心病)急症协作组组长,确立协作攻关的目标是冠心病的急重危症。

在担任组长期间时,经组织全国19个主要省市的调研及近90种省级以上杂志的检索,总结了七十年代以来中医药诊治冠心病的经验和不足,提出了“辨证序列方药诊治冠心病”和“冠心病宜从痰论治”的新思路。在临床治疗上都收到了显著的疗效。

同时他又创建了“病证相配单元组合式分类辨证诊断法”。即将冠心病的中医证类分成6个单元:“心气虚损”、“心阴不足”、“心阳不振”、“痰浊闭塞”、“心血瘀阻”、“寒凝气滞”。根据临证实际加以单元组合更切合实际,达到“辨证准”的目的,并针对不同的证类进行治疗。

中医病名具有特色,但必须规范化才有利于学术的发展和学科的交流。中医没有冠心病的病名,以往笼统地命名为“厥心痛”、“真心痛”、“心痛”、“胸痹”等等,没有统一的病名。1986年沈绍功教授首次以《金匮要略》为准,把冠心病病名一一与西医病名对应为:胸痹病(冠心病)、胸痹心痛(冠心病心绞痛)、胸痹心悸(冠心病心律失常)、胸痹心衰(冠心病心力衰竭)、胸痹心厥(冠心病心肌梗死)等等。

这套冠心病规范化的中医创新病名,经过临床多年的验证,切实可行,已被中医药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所采纳。2004年10月14日,沈绍功教授获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颁发的“从事标准化工作二十年以上工作者”荣誉称号。



沉痛悼念沈绍功先生!!!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