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是中医的灵魂 经络是人体的医魂

2021-12-04 10:38:30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

经络是人体运行全身气血、联络脏腑、沟通上下内外的通道。

  人体运行的通道,包括两部分,其中直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灵枢·经脉》:“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其常见者,足太阴过于外踝之上,无所隐故也。诸脉之浮而常见者,皆络脉也。”
  经络是气在人体内的运行通道。生命存在,经络就存在,生命终结,人无气息了,经络也就消失了。
  经络是中医的灵魂,它内连脏腑,外连四肢。有了经络,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没有经络,人就是一堆零部件的简单组合。《内经》上说:“夫十二经脉者,人之所以主,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学之所始,工之所止也。”


一、人体经络是阴阳五行五色五味的缩影


  人体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手三阴手三阳,足三阴足三阳)1、手太阴肺经2、手阳明大肠经3、足阳明胃经4、足太阴脾经5、手少阴心经6、手太阳小肠经7、足太阳膀胱经8、足少阴肾经9、手厥阴心包经10、手少阳三焦经11、足少阳胆经12、足厥阴肝经
  人体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1.督脉2.任脉3.冲脉4.带脉5.阳跷脉6.阴跷脉7.阳维脉8.阴维脉


  你清楚自己的身体吗,我们全身的经络就好像山川大河一样,川流不息奔腾无阻。五脏六腑,层次分明,如同博物馆陈列的珍贵器物一样,各得其所且各司其职。你知道阴阳五行、五色、五味这些东西都跟我们的经络有关系吗?
  1、经络与阴阳
  中医将经络中内属脏的跟脏直接相连、关系最密切的称为阴经。它与脏对应的腑又有紧密的联系,中医称这种关系为络;将内属腑的跟脏直接相连、关系最密切的经称为阳经。同样,它络于腑相对应的脏,阳经在四肢的外面,阴经在四肢的内面。
  2、经络与五行
  中医的五行学说,是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资的特性来归类自然界的各种事物和现象,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内经》将五行学说用于医学,形成了中医学的五行学说。于是五行与人体脏腑对应起来,其中经络对应关系为:木、火、土、金、水分别对应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
  肝经太旺的人平时都容易生气,因肝经主怒。若是女士的话就易得乳腺增生,因肝经要经过;肝经有异常的话同时影响到脾经,又因木克土,所以她同时也会有消化系统方面的问题,比如腹泻、腹胀或胃疼等病。
  3、经络与五色
  青、红、黄、白、黑五色分别对应的经络是肝经、心经、脾经、肺经、肾经,根据经络与五色的对应关系,建议心经虚的人,即心慌心悸的人多穿红色衣服;肺经虚的人,即平时常感冒的人多穿白色衣服;肝经虚的人,即平时胆小的人容易被惊吓的人多穿青色衣服;肾经虚的人,即平时怕冷的人多穿黑衣服。
  心经、夏天、红色在五行里都是属火,所以中医提出红色衣服为夏天着装的首选,不少人认为夏天穿白色衣服最好,其实穿红色的最好,因为红色的可见光波最长,可以大量吸收紫外线,保护皮肤并防止皮肤老化,这个结论又印证了中医理论的博大精深。
  4、经络与五味
  在中医理论中,经络与五味对应为:酸入肝经,甘入脾经,苦入心经,辛入肺经,咸入肾经;而五味的功能为酸收、甘缓、苦泻、辛走、咸润,并通过经络传导间接地作用于脏腑。如某人喜吃酸东西,如果他的胃不好,那就得少吃,因酸是属木,旺肝经,木克土,而胃是属土。
  当人的某个经络功能下降时,对某些滋味就感觉不到;当某个经络亢奋时,即使没吃东西口中也会感到有某种很重的口味,比如心火重时口发苦。
  我们的祖先有“早吃咸晚喝甜”的习惯,这是很有道理的。早餐一定要吃好以应付一上午繁忙的工作,咸入肾经,肾经气旺,自然精力充沛。早餐的稀粥、咸菜,再吃几个包子或吃一碗面是中国传统饮食中最好的、最符合经络养生的选择。晚上吃完饭后,喝点蜂蜜,甘入胃经和脾经,胃和而安,自然会睡得好。


二、心脏不好,用热水泡泡脚


  据日本有关媒体报道,日本研究人员曾针对心脏病患者研究发现,用热水泡脚有助于改善心脏血管机能。
  日本国立循环器官疾病研究中心的驹村和雄等人以4名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为对象,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试验。研究者让患者每天用热水泡脚15分钟,然后保温30分钟。结果显示,这些患者的心脏血管机能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改善。 

  研究者认为,用热水泡脚可以使体温升高,促进末梢血管的血流更加顺畅,并减轻心脏的负担。
  其实,泡脚的好处还不止这一点。从中医角度看,脚上有反射区和众多穴位,当人们用热水泡脚时,就会刺激穴位和反射区,促进脚部乃至全身的血液循环,从而加快身体的新陈代谢,起到调解全身的作用。例如:我们熟悉的涌泉穴和太冲穴受到温热的刺激后,就能起到养肾护肝的作用。如果刺激脚底的大肠反射区,还能起到通便的效果。此外,泡脚使血液循环加快,让人出汗,不仅能解除疲劳,还能使某些毒素随着汗液排出。
  泡脚也是有讲究的,首先,保持泡脚水的温度略高于人体体温即可,不要超过38~40摄氏度左右。其次,泡脚时间要视年龄而定。对老年人而言,一般泡20~30分钟为宜,但低血压的老人、身体比较虚弱的老人,每天泡20分钟就足够了,以防泡脚时间过长引起血管扩张,导致血压降低。对孩子来说,因为他们的皮肤比较细嫩,所以泡脚最好不要超过10分钟。而年轻人每天泡15~20分钟就可以了。另外,泡脚水不能太浅,至少要没过脚面,当然,连小腿一起泡,效果会更好。

三、人中穴在急救中能帮大忙

  人中穴,民间称其为救命穴,是一个重要的急救穴位。当人中风、中暑、中毒、跌仆、过敏以及手术麻醉过程中出现昏迷、呼吸停止、血压下降、休克时,医者用食、中两指端置于拇指面,以增强拇指的指力,用拇指端按于唇沟的中上处顶推,行强刺激。以20~40次/每分钟为宜,可使患者很快苏醒。人中穴为督脉穴位,督脉通于脑,故可用于昏迷、休克等危急重症。


  现代医学研究对人中穴的急救作用做出了科学解释:一是刺激人中穴可以升高血压。在危急情况下,升高血压可以保证机体各个重要脏器的血液供应,维持生命活力,而节律性、连续弱性或强性刺激人中穴,都能使动脉血压升高。二是刺激人中穴位,可影响人的呼吸活动,如连续弱性刺激人中穴,可以使呼吸持续性兴奋;连续强刺激人中穴,可以引起呼吸持续性抑制;适当地给予节律性刺激,则有利于节律性呼吸活动的运行。
  运用人中穴救治昏厥急症,是简单易掌握的应急性急救措施,在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实为救命之法宝。

四、按摩手掌可以治病

  按照中医经络学说,人体最主要的12条正经中,与手相关的有6条,手部经穴有23个。此外,手上还分布有经外奇穴34个,全息穴(区)42个。也就是说,仅仅在一只手上就有99个穴位(区)。按摩或按压这些穴位,对治疗全身疾病有重要作用,并有防病健身的作用。


  现简单介绍几个具有保健作用的手部穴位。
  1、劳宫穴
  劳宫穴位于手掌心横纹中,握拳时中指尖所指处。劳宫穴属手厥阴心包经,具有清心火、泄烦热、安神定志作用,按摩劳宫穴可治中风昏迷、中暑、鹅掌风、心痛、癫痫、呕吐、呃逆、口舌生疮等。寻找劳宫穴
  2、鱼际穴
  鱼际穴位于第一掌骨中点。按摩此穴可理气、清肺利咽喉,主治肺热所致支气管哮喘、急性扁桃体炎、小儿疳积及咳嗽、咳血、头痛、胸痛等,还可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
  3、少府穴
  少府穴,握拳时小指尖下即是。少府有发散心火的作用,可以用来治疗心区疼痛、心烦、心悸、遗尿、阴部痒痛、小便不利等。
  按摩手掌时应注意,掌部穴位是一个区域而不是一个点;穴位如出现压痛、酸、麻、胀等现象,具有病理诊断价值;在穴位可用拇指或食指以轻、柔、缓、慢的指力进行按揉;初次按揉后,局部若出现酸、微痛、胀等感觉,这是指力大的缘故,以后应减轻力度;按摩可随时进行,按摩整个手部,重点可放在全息穴,即中指根部以下部位。
  除了按压手掌外,还可以采用梳子梳手心的方法。先在手心涂一层护肤油,选圆头梳子以免划伤手心。先从上往下梳几次,再从右往左横梳几次,继而顺时针方向梳一圈,再逆时针方向几圈。

 五、上臂发青可能是肺寒的缘故

  肺经是手太阴肺经的简称,它从上臂内侧开始一直到大拇指指尖。大拇指、鱼际都属于肺,所以这一部分发青可能就是肺寒的缘故。


  肺经共有11个穴位。其中9个穴位分布在上肢掌面桡侧,即上肢大拇指一侧;2个穴位在前胸上部,首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末穴少商。本经腧穴可主治呼吸系统和本经脉所经过部位的病症。例如咳嗽、喘息、咳血、胸闷胸痛、咽喉肿痛、外感风寒及上肢内侧前缘疼痛等。上可舒解肝经之郁结,中可运化脘腹之湿浊,下可补肾中之亏虚。
  肺经的鱼际穴定喘的效果很好,只需按揉即可。
  有人总觉得气不够使,有吸不上气的感觉,这时可以点揉太渊穴,此穴为肺经原穴,补气效果极佳。
  尺泽穴是最好的补肾穴,通过降肺气而补肾,最适合上实下虚的人,高血压患者多是这种体质。
  对经渠穴的治疗是针对各种咳嗽的;孔最穴对风寒感冒引起的咳嗽和扁桃体炎效果不错,还能治痔疮;少商是专治咽喉肿痛、扁桃体炎、腮腺炎、感冒发烧等的,三棱针点刺出血马上见效。

六、牙痛与大肠经有关 



  大肠经是手阳明大肠经的简称,它起于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出合谷两骨之间,上入两筋之中,循臂上廉,入肘外廉,上臑外前廉,上肩,出髃骨之前廉,上出于柱骨之会上,下入缺盆、络肺、下膈,属大肠。
  大肠经是和肺经关系非常密切的经脉。呼吸系统有疾病时,以大肠经上的曲池穴位为治疗点,是经常使用的疗法。现代医学中,大肠是承接小肠以下的直肠、结肠、盲肠,并以下连接肛门为终点的消化器官之一。
  然而,以中医学而言,大肠是指从肚脐上约1?5寸的穴位开始,经直肠直通肛门的整个系统。大肠经发生异常时,会有牙痛、鼻塞、口干渴、喉咙肿等症状出现。若压迫肩膀至手臂之部位时,亦会有疼痛感。因为肺机能不好,所以皮肤会出现苍白干燥、失去光泽的现象;又因养分无法顺利运送,精神有不安定、容易焦躁的倾向。压迫腹部的肚脐两侧及腰部时,会产生疼痛感。身体出现以上所述的症状时,使用大肠经的穴位加以治疗,症状能减轻,身体也会感到轻快。治疗大肠经的穴位有20个,脸部有迎香、禾髎;脖子部有扶突、天鼎;肩、肘部有巨骨、肩髃、臂臑、手五里、肘髎、曲池、手三里、上廉、下廉、温溜、偏历、阳溪;手掌有合谷、三间、二间、商阳等。

七、足少阴肾经病不可怕  


  足少阴肾经病的发病源头是肾。该病主要表现为:脊股内侧后缘疼痛、足心热痛、舌干、咽痛、心烦疼痛、咳唾有血、气喘、面色黧黑、惊恐不安、遗尿、遗精、月经不调、水肿、腰痛、痿软无力。
  中医认为,治疗此病重在饮食调理,日常饮食中注意补肾。

八、胃中寒胀满找胃经


  胃经也叫足阳明胃经,共四十五穴。阳明象征阳气极盛的经络。
  胃经起于迎香,往上一直走到山根,然后分为二支,一支走脸,另一支沿着头角至额颅。胃经朝下沿着颈部,经过乳中,也即正中线,直下到大肠。所以,疾病,如乳腺炎、乳腺结核都可以从胃着手治疗。
  常见的患足阳明胃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头、面、鼻、齿、喉以及脑病、肠胃病、发热病,有下列症候:胃痛、偏瘫、时常打哈欠、听大声易惊吓、心跳动快速、发狂、腹胀鸣叫、温邪犯肺、感冒、发热寒、流清鼻涕、流鼻血、口歪、唇生疮、颈肿喉痛、易饿、胃中寒胀满等。
  胃经到大肠后一直向下沿着腿的前侧走。在这里有一个重要的穴位叫足三里,经常按摩足三里是养护胃气的一个不错的方法,即“要想身体安,三里常不干”。

九、鼻炎受膀胱经的影响


  膀胱经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简称。循行部位起于睛明穴,上达额部,左右交会于头顶部(百会穴)。本经脉分支从头顶部分出,到耳上角部。直行本脉从头顶部分别向后行至枕骨处,进入颅腔、络脑,回出分别下行到项部(天柱穴),下行交会于大椎穴,再分左右沿肩胛内侧,脊柱两旁(一寸五分),到达腰部(肾俞穴),进入脊柱两旁的肌肉,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本经脉一分支从腰部分出,沿脊柱两旁下行,穿过臀部,从大腿后侧外缘下行至委中穴。另一分支从项分出下行,经肩钾内侧,从附分穴挟脊(三寸)下行至股部外侧的最上方,经大腿后侧至委中穴与前一支脉会合,然后下行穿过腓肠肌,出走于足外踝后,沿足背外侧缘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交于足少阳肾经。 
  膀胱经可主治泌尿生殖系统、精神神经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的病症及本经所过部位的病症。例如:癫痫、头痛、目疾、鼻病、遗尿、小便不利及下肢后侧部位的疼痛等症。所以,有人患有久治不愈的鼻炎,不妨试试从膀胱经着手。

十、有将军肚可拍打足少阳胆经

  足少阳胆经是循行在我们人体侧面的一条大经脉,它是我们身体经气活动的枢纽。平时,我们会有这种感觉:时不时地拍拍胆经,每天就按照胆的循行位置,多拍打拍打腿的两侧、身体的侧面,会觉得全身轻松。其实,拍打少阳还有另一个好处,那就是可以提升营养的吸收能力,对脂肪肝一类的病,如将军肚非常有效。


  时下,有些男士因有了“将军肚”(亦称“啤酒肚”)而得意洋洋,甚至加以炫耀。而中医却认为,即便是处于青春发育期的青少年,其腹部脂肪堆积的程度,也与他们的收缩期血压成正比。尤其成年之后,脂肪会使糖代谢活性减低,使血中胰岛素水平降低,从而引起高脂血症抑或糖尿病。
  美国有位学者对将军肚一事曾进行过长达五年的实验研究,发现腹腔脂肪细胞一旦形成,便会产生与其他部位细胞所不同的行为,似乎显得比其他部位的“伙伴”更加活跃。由此可见,啤酒肚势必得及早消去。不然的话,则会越来越突出,从而成为诸多“现代文明病”的不祥前兆。
  如果你采取经常拍打足少阳的简便方法来加以消除,特别是睡前拍打,不仅可减肥有益健美,而且能帮助消化食物,消除便秘,使腹部感到舒适。

十一、奇经八脉是养生的关键

在中医临床实践中,有些疑难杂病运用奇经八脉理论可有显著效果,尤其是推拿与按摩都直接作用于奇经八脉。如有关外感热病、神经系统疾患、胸腹腰背部之疾患以及一些脏腑疾患等,既要依八脉而辨证,又要选入归奇经之药配方治疗。气功中练功之“大小周天”皆以奇经八脉为核心,推拿按摩同样不离任督二脉及阴阳脉。最突出的是针灸临床,既可以在八脉上进行切诊,又是选取治疗穴位的方法。尤其任督二脉所辖的独立腧穴,多为临床常用重点穴位。除此之外,奇经八脉交会于十二经脉,在四肢末端有八穴,命名为“交经八穴”,今通称为“八脉交会穴”。
  奇经八脉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于以下两个方面。
  一,奇经八脉沟通了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将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督脉与六阳经有联系,称为“阳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阳经经气的作用;任脉与六阴经有联系,称为“阴脉之海”,具有调节全身诸阴经经气的作用;冲脉与任、督脉,足阳明、足少阴等经有联系,故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具有涵蓄十二经气血的作用;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阴、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别主管一身之表里;阴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司下肢运动与人的睡眠。
  二,奇经八脉对十二经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加以蓄积,当人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冲、带、跷、维六脉腧穴,都寄附于十二经与任、督脉之中,唯任、督二脉各有其所属腧穴,故与十二经相提并论,合称为“十四经”。十四经具有一定的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
  开通奇经,人就会感到周身经络气血通畅,精力充沛。开通奇经八脉法,是传统养生功法之要程,历代祖师奉为绝秘,在各丹经、道书中均无泄露。李时珍《奇经八脉考》中曰“凡人有此八脉,俱属阴神闭而不开,唯神仙以阳气冲开,故能得道,八脉者先天之根,一气之祖”。龙门派第十一代传人,千峰老人赵避尘在《性命法诀明指》一书中首次将此功法披露于世,并对此功法做了较为详细的介绍。千峰弟子牛金宝在《养生延寿法》一书中对奇经八脉做了比较细致的论述。虽然如此,要真正地全部了解并掌握运用此功法并非易事。 

十二、阴脉之海:任脉 



  任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任”字,有担任、任养之意。任脉总任一身阴经,与全身所有阴经相连,凡精血、津液均为任脉所司,故称为阴脉之海。任脉能妊养胎儿,与女子经、带、胎、产的关系密切。比如现在,有许多女子不能怀孕,有的怀孕之后又自然流产了,这可能与任脉有关。
  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经阴阜,沿腹部和胸部正中线上行,经过咽喉,到达下唇内,环绕口唇,上至龈交穴,与督脉相会,并向上分行至两目下。分支由胞中贯脊,向上循行于背部。任脉之穴包括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脘、建里、中脘、上脘、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玑、天突、廉泉、承浆共24个穴。
  一般来说,与女子怀孕、月经关系密切的妇科方面的疾病,主要都应从调理任脉着手。

十三、阳脉之海:督脉


  督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督脉总督一身之阳经,六条阳经都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督脉有调节阳经气血的作用,故称为“阳脉之海”。督脉主生殖机能,特别是男性的生殖机能。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后行于腰背正中,循脊柱上行,经项部至风府穴,进入脑内,再回出上至头项,沿头部正中线,经头顶、额部、鼻部、上唇,到唇系带处。督脉之穴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共28个穴。
  另外,女子的月经除了与任脉有关外,还与督脉、冲脉有关。任脉是阴脉,督脉是阳脉,只有阴阳相合才会来月经。通常,初潮后的一年半载,少女的月经才会逐渐规律,这其实是任脉和督脉调理过程的磨合,慢慢地月经周期会变得有规律。

十四、十二经脉之海:冲脉

  冲脉是奇经八脉之一,它起于小腹内(胞中),沿着脊椎骨内部上行。同时由阴部的两侧(气冲穴部位)开始,夹脐两旁向上,到胸部而止。
  冲脉与其他各经有着广泛的联系。具体说来,冲脉与任、督二脉同出于胞中。其脉气所发腧穴在脐之上、下两旁,左右共“穴”,系足少阴肾经穴位;其循行不仅并于少阴,亦隶于阳明,又通于厥阴,及于太阳,阳维、阴维、阳跷、阴跷共同保护它。其脉气流经,渗灌阳明,又与其他脏腑经络相互连属。
  冲脉除了具有冲要之义外,更包含着冲(搏)动、输布的动力概念。正因为冲脉独具这种使气血周布的动力,才使其脉气遍及上下左右、前后内外,无所不至,才使其成为“诸脉之冲要”,才使其有“十二经脉之海”之称。

  1、冲脉调节十二经气血
  冲脉为“十二经脉之海”,说明冲脉具备调和诸经的生理作用,并由此而产生了统帅和调节十二经气血的功能。当经络脏腑气血有余时,则冲脉能加以涵蓄和贮存;而经络脏腑气血不足时,冲脉又能给予灌注和补充,以维持人体各组织、器官正常生理活动的需要。古代医家以“海”字比喻冲脉,在体现统帅和调和功能方面来说,无疑是生动而有一定意义的。
  2、冲脉主血海
  冲脉起于胞中,它具有主宰“血海”的功能。“血海”指什么?对女子来说,它应该指的是内生殖器。血海接受冲脉的调摄,表现在:冲脉隆盛则血海充盈,月经应时而下;冲脉受损则血海败乱,出现月经失调等病症。
  男子亦有血海,在男子方面为化精之所,这个“化精之所”在男子方面当指、前列腺等生殖器官。冲脉盛则“精气溢泻”而有子,冲脉受恶伤则精衰无子,也就是说,当男人患有少精、死精等病时,一般被认为是冲脉有病。
  3、冲脉主管生殖
  冲脉具有促进生殖的功能。一般不能生育的人,都是冲脉不能正常进行。
  此外,冲脉所主宰的生殖功能还包括了部分内分泌功能。 

  4、冲脉病的表现
  冲脉为病在妇科疾患中比较多见。具体表现为:月经失调、崩漏、倒经,经闭、带下、不孕、漏胎、产后恶露不绝、乳汁减少等。
  在男子方面主要表现为性功能不强。
  以上所列举的冲脉病的临床表现,不能机械地理解为冲脉病的特有病症。冲脉病所表现的往往是包括其他脏腑经络病变在内的综合性病候。

十五、敲带脉有利于减肥

  带脉是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带脉能约束纵行之脉,足之三阴、三阳以及阴阳二跷脉皆受带脉之约束,以加强经脉之间的联系。带脉还有固护胎儿和主司妇女带下的作用。带脉循行起于季胁,斜向下行到带脉穴,环腰一周。并于带脉穴处再向前下方沿髋骨上缘斜行到小腹。
  带脉是奇特的一条脉:所有的经脉都是竖行的,只有它是环腰一周,约束十二经脉的。所以哪条经脉在腰腹处出现问题,如郁结气滞、瘀血堵塞,都可通过针灸带脉来进行调节和疏通,而且带脉上的三个穴位“带脉”、五枢、维道,又全都压在胆经上,所以敲击此处有同于敲打胆经之妙。
  有人担心,这样一敲会不会敲坏肾,其实从解剖位置来看,敲击的位置离肾还很遥远,那个位置应该是结肠的部位,右侧为升结肠,左侧为降结肠,震动结肠,应该是有利于通便的。对于稍微胖些的人,敲带脉还有减肥、通便的功效。

十六、阳维脉、阴维脉、阳跷脉、阴跷脉  

  阳维脉起于足跟外侧,向上经过外踝,沿足少阳经上行到髋关节部,经胁肋后侧,从腋后上肩,至前额,再到项合于督脉。它们分别联系、调节六阳经与六阴经,对气血盛衰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阴维脉起于小腿内侧,沿大腿内侧上行到腹部,与足太阴经相合,过胸部,与任脉会于颈部。联系心包和腹,所以,如果感到心痛或者忧郁,应当从调节阴维脉着手。

  

  阳跷脉起于足跟外侧,经外踝上行腓骨后缘,沿股部外侧和肋后上肩,过颈部上挟口角,进入目内眦,与阴跷脉会合,再沿足太阳经上额,与足少阳经合于风池,联系眼脑、咽喉与眼。所以,如果感到眼睛痛或者入眠困难,患者可以轻揉阳跷脉,加以调适。


  阴跷脉起于足舟骨后方,上行的内踝上,直上沿大腿内侧,经阴部,上行沿胸部内侧,进入锁骨上窝,进颧部到目内眦,与足太阴经和阳跷脉相会合。阴跷脉联系咽喉、眼目、脑。如果出现好睡、多眠、易困,则可以轻揉阴跷脉。



十七、心情郁闷,按摩心包经穴位 

 心包经是手厥阴心包经的简称,它是十二经脉之一。


  该经起于胸中,出来归属于心包,贯穿横膈,联络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胸中出肋部,在腋下三寸的部位向上至腋窝下。沿上臂内侧,走手太阴肺经和手少阴心经之间,进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之间,进入掌中,沿中指出其末端(中冲);另一支脉从掌中分出,出无名指尺侧端。该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手心热、肘臂痉挛、心痛、心烦、面赤、目黄、喜怒无常等。
  在心包经的穴位进行按摩,可治心情郁闷,胸中有闷气无法发泄,这种方法有宁心神、开胸除闷、降气平胃等作用,此外,对呼吸系统及神经衰弱具特殊效果。实施此法时,可用大拇指指腹以上下方向稍用力揉压,每次约五秒,休息三秒,共约五回,可自己体会斟酌加减时间或次数。

十八、耳聋可能是三焦经有病变 

  三焦经就是手少阳三焦经的简称,它是十二经脉之一,它起自无名指尺侧端,上出于四、五两指之间,沿手背至腕部,向上经尺、桡两骨之间通过肘尖部,沿上臂后到肩部,在大椎穴处与督脉相会;又从足少阳胆经后,前行进入锁骨上窝,分布在,脉气散布联络心包,向下贯穿膈肌,统属于上、中、下三焦。其分支从处分出,向上浅出于锁骨上窝,经颈至耳后,上行出耳上角,然后屈曲向下至面颊及眼眶下部。另一支脉从耳后进入耳中,出行至耳前,在面颊部与前条支脉相交,到达外眼角。脉气由此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三焦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耳聋、耳鸣、咽喉肿痛,外眼角痛,汗出,腮肿,耳后、肩、肘、臂部本经脉过处疼痛等。所以,如果有人莫名感到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等病,很有可能是三焦经出现了病变,不妨从按摩三焦经着手。

十九、神奇的穴位 

  穴位可分为十四经穴、奇穴、阿是穴三类。


  1、十四经穴
  十四经穴为位于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的腧穴,简称“经穴”。经穴因其分布在十四经脉的循行线上,所以与经脉关系密切,它不仅可以反映本经经脉及其所属脏腑的病症,也可以反映本经脉所联系的其他经脉、脏腑之病症,同时又是针灸施治的部位。因此,腧穴不仅有治疗本经脏腑病症的作用,也可以治疗与本经相关经络脏腑之病症。
  2、奇穴
  奇穴是指未能归属于十四经脉的腧穴,它既有固定的穴名,又有明确的位置,又称“经外奇穴”。这些腧穴对某些病症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奇穴因其所居人体部位的不同,其分布也不尽相同。有些位于经脉线外,如中泉、中魁;有些在经脉线内,如印堂、肘尖;有些有穴位组合之奇穴,如四神聪、四花等穴。
  3、阿是穴
  阿是穴又称压痛点、天应穴、不定穴等。这一类腧穴既无具体名称,又无固定位置,而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作为针灸部位。
  穴位中比较重要的要算“五输穴”,属于十四经穴大范围,它们是肘膝关节以下的五种重要腧穴,分别为井、荥、输、经、合,并称为“五输”。五输穴是一组具有重大意义、作用大、疗效高、主治规律性强及运用范围广泛特点的腧穴,故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五输穴按井、荥、输、经、合的顺序,以四肢末端向肘膝方向依次排列,是有具体含义的,经气是发于五输,并如水流自源而出,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状况。也就是说,“井”穴多位于手足上端,喻作水的源头,是经气所出的部位;“荥”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前,喻作水流尚微,尚未成大流,是终气所出的部位;“输”穴多位于掌指或跖趾关节之后,喻作水流由小到大,由浅注深,是经气渐盛的部位;“经”穴多位于腕踝关节以上,喻作水流宽大,畅通无阻,是经气正盛的部位;“合”穴位于肘膝关节附近,喻作江河水流入湖海,是经气由此深入,进而汇合于脏腑的部位。五输穴这种经气浅深出入的特点,尚有用自然界万物的生长规律来进行比喻的。如将“井”穴喻为春天,东方是经气初出和萌发的部位。
  有关重要的穴位,有一个地方歌诀是不错的总结,在这里我们加以引用,以供广大读者朋友参考:

肚腹三里求,腰背委中揉,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歌诀的意思是:肠胃不好,可按摩足三里穴;腰酸背痛可按摩委中穴;头痛、项强可按摩列缺穴;面部、口齿有病,可按摩合谷穴。


1
五行相配的穴位才是人体的妙药

  五输穴以"井、荥、俞、经、合"来说明经气由四肢末端向心脏方向流注于肘膝关节,经气由微至盛,由浅入深,汇入脏腑的过程。五脏(心、肝、脾、肺、肾)所主的经络叫"阴经",六腑(小肠、大肠、膀胱、胆、胃、三焦)所主的经络叫"阳经"。

  井主"心下满",是指胃脘部痞满,郁闷之症。五脏六腑皆有可能成为"心下满"的原因,如果因脾胃不和引起,可刺激脾的井穴"隐白",胃的井穴"厉兑"。若因肝气郁结引起,可刺激肝经的井穴"大敦"。若因大便不通引起,可刺激大肠经的井穴"商阳"。

  荥主"身热",身热可理解为"上火了",如发烧,咽喉肿痛,可选肺经荥穴"鱼际"。口疮,小便短赤,可选小肠经荥穴"前谷"。口臭,大便燥结,可选胃经荥穴"内庭"。心烦不眠,五心烦热可选心经荥穴"少海"。牙龈肿痛,眼红赤,可选三焦经的荥穴"液门"。各经络的荥穴可以配合使用,祛热功能效果更佳。

  俞主"体重节痛","体重节痛"是指浑身酸懒,身体倦怠,关节疼痛。如膝关节肿痛,行走困难的,可选肝经俞穴"太冲",胆经俞穴"足临泣",上肢关节痛,可选肺经俞穴"太渊",心包经俞穴"大陵"。白天倦怠嗜卧,无精打采,可选脾经俞穴"太白",肾经俞穴"太溪"。若是感冒引起的肢体酸痛,可选膀胱经的俞穴"束骨",胃经的俞穴"陷谷"。俞穴具有健脾祛湿,舒筋活络,祛风止痛的功效。

  经主"咳喘寒热","咳喘寒热"是说经穴善治咳喘之症,且无论是寒性、热性还是阴虚、发热的咳喘,都可选择经穴治疗。如外感咳嗽,可选肺经的经穴"经渠"和膀胱经的经穴"昆仑";肾虚的咳喘,可选肾经的经穴"复溜";肝火旺引起的咳嗽可选三焦经的经穴"支沟";肺气不足的咳喘,可选脾经的经穴"商丘"。经穴有清肺化痰、理气镇咳之效,平日可作为保养肺脏和预防咳喘的要穴。

  合主"逆气而泄",若胃气上逆则呕吐,可选胃经合穴"足三里";胆汁上逆则嘴苦,可选胆经合穴"阳陵泉";肺气上逆则咳喘,可选肺经合穴"尺泽";脾虚便溏腹泄,可选脾经合穴"阴陵泉";肾虚遗尿,遗精,可选肾经合穴"阴谷"。

2
福由心经生——清心除烦之要经

  中医讲"心主神明,魂魄意志,皆为其统"。当我们运用古人"心主神明"的思想,在自己的"手少阴心经"上尝试按摩一番之后,便会真切地体会到,这条经对调节我们的情志有巨大的作用。而按摩心经,就是最好的药,就是最纯的酒。沿着心经的走向,可以找到以下要穴:极泉穴在腋窝中,点按可使心率正常,又治劳损性肩周炎;少海穴在肘纹内,拨动可治耳鸣手颤及精神障碍;神门穴在掌纹边,点掐可促进消化,帮助睡眠,预防老年痴呆;少府穴在感情线,可泻热止痒,清心除烦,通利小便。此外还有4种常用调心的中成药,参选而用:心慌气短食不下,可服柏子养心丸。口燥盗汗大便干,快用天王补心丹。夜晚难眠心烦热,牛黄清心神自安。常服人参生脉饮,气阴同补功效全。

3
危难时刻显身手——化生气血的小肠经

  小肠经是“主液所生病者”。“液”包括月经、乳汁、白带、以及现代医学所称的腺液,如胃液、胰腺、前列腺和滑膜分泌的滑液等,所以凡与“液”有关的疾病,都可以先从小肠经来寻找解决办法。小肠经从小指旁的少泽穴起始,沿着胳膊外侧循肩膀一直向上到头部,直到耳朵旁的听宫穴,左右各19个穴位。其中有7个穴在肩膀上,自己按不到,暂时可忽略不计,您只要记住它们的循经路线就可以了,以后为亲人、朋友刮痧按摩的时候会有用。先说“后溪穴”。它的功能很强大,按摩又极为方便,位置在手掌感情线小指侧尽头处,可握拳取穴。后溪穴为小肠经的“俞木穴”,俞主“体重节痛”,因此此穴可治腰膝痛、肩膀痛、落枕。又因后溪是八脉交汇穴,通督脉,督脉入脑,所以又治后头痛、颈椎病和神志病。此穴还有个特殊的功效,就是可以治疗麦粒肿,但最好用艾灸的方法,可做成麦粒大的艾柱,用凡士林粘在后溪穴点燃,通常连灸三柱就会有效,病在左取右后溪,病在右取左后溪。灸后一天,麦粒肿通常可自行消退。“养老穴”,听这个穴名,就可以猜到它的用途。此穴对许多老年病有很好的疗效,可治疗眼花目暗,眼睑下垂,听力减退,肩酸背痛,起坐艰难,脚步沉重,此外还有降血压的功效。此穴在手腕上(小指一侧)。取穴有一个窍门,先掌心向下,用另一手食指按住腕上尺骨小头最高点,然后再将掌心面向自己胸口,另一手食指本来按在骨头上,这一转掌,发现食指已经按在了骨缝中了,这个穴正在骨缝中。

  “支正穴”(有“支持正气”之意),它在养老穴直上4寸处,是专门治疗扁平疣的。 “天窗穴”,这个穴最善开窍醒神。目窍开则眼明,听窍开则耳聪,鼻窍开则神怡,所以此穴是每天伏案工作后必按。天窗穴非常好找,在耳颈外侧部,胸锁乳突肌的后缘,与喉结处相平。点按此穴,通常酸胀感能窜到后背,顿时会觉得肩膀有轻松之感,所以此穴还是预防颈椎病的要穴。

4
“包”治百病——为心脑血管保驾护航的心包经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下膈,历络三焦(三焦是指整个体腔)。”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想再深入地学习经络,就要先学会观察经络的走向。经络的走向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标有穴位的主经,还有一个是在经络图上找不到的“暗行之路”。如果我们仅从图中看,心包经是不经过膈肌、上腹、中腹、下腹部的,所以“下膈,历络三焦”就是心包经的暗行之路。虽然这条“暗道”上没有穴位,但是既然经络循行过此,按“经脉所过,主治所病”的原则,可以看出心包经可以通治上、中、下三焦的病症,真是所谓“包”治百病!心包经在经络图上显示为从胸走手,起于外一寸天池穴,止于中指指甲旁的中冲穴,左右各9个穴位。曲泽穴:在肘横纹上,曲,这里代表肝的意思;泽,是滋润的意思,所以这个穴有滋养肝的功效。此穴是手厥阴心包经的合穴,合属水,水能养木,又可去火,专可用来以水灭火,以水涵木,以缓解木旺强直,肝火过盛之症,所以最善治痉挛性肌肉收缩、手足抽搐以及心胸烦热、头晕脑涨等“肝风内动”之症,即现代医学所称的冠心病、高血压等。郄门穴:在腕横纹上5寸,郄门是心包经的“郄穴”。郄穴在经络中具有特殊功效,专门用于治疗急性病。每条经都有一个郄穴,如胃经的郄穴叫“梁丘”,膀胱经的郄穴叫“金门”。当突发胃痛时可揉梁丘,若急性腰痛就点金门。当心绞痛时点揉郄门穴也可即时缓解症状。不过这些穴位最好平日就多揉。内关穴:在腕横纹上2寸。历来医家都把内关穴当成是个万能穴,为治疗心、胸、肺、胃等疾患的要穴。此穴镇静安神的效果不错,可用于心慌失眠;还有止呕的作用,可用于晕车,对于慢性胃肠炎也有显著疗效,但需与脾经的公孙穴合用,效果才好。内关穴还能治疗膝关节痛,但需与“跪膝法”同时合用,疗效始佳。大陵穴:此穴为心包经的俞土穴,心包属火,自然是“火生土”了。由此可见,大陵为健脾要穴。大陵穴善治口臭,口臭源于心包经积热日久,灼伤血络,或由脾虚湿浊上泛所致。大陵穴最能泻火祛湿。火生土则火自少,脾土多则湿自消。一穴二用,自身能量转化,最是自然之道。“劳宫穴”,这个穴最补心血。有网友说,揉劳宫穴居然治好了他多年的便秘,真是意外的收获。

5
肝经的五输穴是我们消解生活压力的本钱

  大敦(井木穴),在足大趾外侧趾甲角旁一分,古代的医家一致认为此穴为治疗疝气的特效穴。此穴为木经木穴(肝经属木),疏肝理气作用最强,善治因气郁不舒引起的妇科诸症,如闭经、痛经、崩漏,更年期综合征;同时还是治疗男子、尿频、尿失禁的要穴。此穴用艾灸效果最好。此外,用指甲轻掐此穴还有通便之效。行间(荥火穴),在足大趾、次趾的缝纹端。“荥主身热”,行间属火,为肝经的子穴,最善治头面之火,如目赤肿痛,面热鼻血等,掐此穴对眼睛胀痛尤有显效。另外,此穴还治心里烦热,燥咳失眠。因肝经环绕阴器,所以行间还善治生殖器的热症,如阴囊湿疹、小便热痛、阴部瘙痒等。对痛风引起的膝踝肿痛,点掐行间也有很好的止痛效果。太冲(俞木穴),在行间上二寸,第一二跖骨结合部的凹陷中。当我们感到头晕脑涨(如高血压),太冲穴会让我们神清气爽;当我们觉得有气无力时(心脏供血不足),太冲穴会给我们补足气血;当我们心慌意乱时,太冲穴令我们志定神安;当我们怒气冲天时,太冲穴会让我们心平气和。它不怒而威,能量无穷:发烧上火,太冲能去热;身体虚寒,太冲可增温;月经不调,太冲善调理;遗精,太冲能改善。慢性肝病的调理,太冲也是必选之穴。此外还善治咳喘、感冒和各种炎症,真是:诸病寻它皆有效,没事常揉体自安。中封(经金穴):在足内踝前一寸。中指“中焦”(因肝在中焦位置),肝藏血,肾藏精,许多人长年遗精,吃诸多补肾、固涩之药而无效。原因是不知补肾亦当补肝,但自古皆言“肝不受补”,补肝岂不有助火之虞,这种考虑是有道理的,但也不可胶柱鼓瑟,要知其常,也要通其变。“中封”是保养人体精血之要穴,为肝经金穴,金能克木(这里的“克”是约束之意),所以此穴本身就可抑制肝火过旺。金有肃降之性,故此穴可通利小便。“溺窍开则精窍闭”,正是固精之妙法。另外中封还善治脚软无力,步履艰难之症,配合足三里,效果更佳。曲泉(合水穴):屈膝,在膝内侧横纹上方凹陷中。肝属木,肾属水,水能生木,肾为肝之母,根据“虚则补其母”的原则,肝之虚症,可用曲泉补之。肝虚则易倦乏力,肝虚则早泄,肝虚则心恐善惊,肝虚则血亏不孕,肝虚则头涨眩晕,肝虚则眼花目涩。另外肝主筋,膝为筋之府,曲泉正位于膝关节部位,最善治膝关节疼痛。膝痛曲泉穴必痛,所以此穴为护膝要穴,平日可多加按摩。另外曲泉穴也是降血压的要穴,还能治疗各种湿症,不论湿寒、湿热、风湿、湿毒均可选用此穴。

6
群英荟萃——结拜胆经上的五大英雄之穴

  风池穴。风指风邪,池是浅水塘。此穴为风邪窝积之处,但它隐藏不深,容易露出水面,所以只要我们经常刺激此穴,那么风邪也就没有藏身之所了。

  肩井穴。右手随意搭在左肩上,右拇指贴于颈左侧,右中指尖下即为此穴。

  在风市穴下二寸,有个穴叫中渎。中焦只有一个地方常堵塞瘀滞,那就是胆囊及胆管。所以中渎是治疗胆结石、胆囊炎及胆绞痛的要穴。其实敲大腿上的胆经部分,主要就是敲击风市与中渎穴,此处肌肉较厚,穴位较深,建议用四指关节尖来敲打,效果更佳。

  阳陵泉。在膝盖下外侧,腓骨下头前下方凹陷中。此穴为胆经之合穴,善治胆囊之病,对嘴苦之症有特效;该穴还为筋之会穴,凡与人体的筋有关的病症,皆可通过刺激阳陵泉来改善,如小儿抽动症、肋间神经痛、肩肘关节痛、急性腰扭伤等。而且此穴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功能,那就是调和肝脾。对于妇女月经不顺,内分泌失调,甚至更年期综合症,拨动刺激阳陵泉,总能解纷扰于乱世,化干戈为玉帛。此穴最善舒肝解郁,常与著名的"消气穴"太冲合用,功效更为明显。

7
治疗一切慢性病的关键就是健脾

 大都(荥火穴):在足大趾本节后内侧陷中,善治脾虚大便无力,心中有火不欲食,以及缺钙引起的腰痛、腿抽筋等。

  太白穴(俞土穴):此穴为健脾要穴,能治各种原因引起的脾虚如先天脾虚,肝旺脾虚,心脾两虚,脾肺气虚,病后脾虚等等;并有双向调节作用,如揉此穴腹泻可止,便秘可通;另外点揉太白穴还可调控血糖指数,高者可降,低者可升。

  公孙穴(脾经络穴):此穴为八脉交会穴,通于冲脉,冲脉为妇科主脉,所以公孙是治疗妇科诸症的要穴,如痛经,不孕,崩漏。此穴是脾经络穴,脾胃相表里,所以一穴可治脾胃两经之病。所以胃痛、胃胀、胃下垂,都可按公孙取效。就连胃经头痛(眉棱骨痛),揉此穴也有很好的效果。此穴还能治高血压、手麻、腰痛,真是无微不至,若配以心包经内关穴同时使用,效果更佳。

  血海穴:屈膝,在髌骨内上缘2寸。男子以气为根,女子以血为本,血海穴是妇科最常用穴位之一,能通治各种与血有关的疾病,不管是出血,瘀血,还是贫血,血不下行,都可选用此穴。此穴还有一特殊功效,专能止痒,取艾条或香烟灸此穴2分钟,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阴交是生殖病专穴,地机穴是糖尿病必选,阴陵泉专祛湿毒,商丘穴最善消炎。

8
内分泌失调从三焦经寻找出路

  液门(荥水穴):津液之门,在无名指、小指缝间。此穴最善治津液亏少之症,如口干舌燥,眼涩无泪。“荥主身热”,液门还能解头面烘热、头痛目赤、齿龈肿痛、暴怒引发的耳聋诸症,此穴还善治手臂红肿、烦躁不眠、眼皮沉重难睁、大腿酸痛疲劳诸症。

  中渚(俞木穴):在手背侧,四、五掌骨间。此穴最能舒筋止痛,腰膝痛、肩膀痛、臂肘痛、手腕痛、坐骨神经痛,都是中渚穴的适应症。此穴还可治偏头痛、牙痛、耳痛、胃脘痛、急性扁桃体炎。此外,四肢麻木、腿脚抽筋、脸抽眼跳等肝风内动之症,都可掐按中渚来调治。

  外关(络穴):在腕背横纹上2寸。外关即与外界相通的门户。胸中郁结之气可由此排出,外感风寒或风热可由此消散。此穴络心包经,因此外关可以引心包经血液以通经活络,可治落枕、肩周炎、感冒、中耳炎、痄腮、结膜炎。此穴更善调情志病,与胆经阳陵泉同用,有逍遥丸之效。与胆经丘墟穴配伍,有小柴胡汤之功。此穴还能舒肝利胆,散郁解忧,可治月经不调,心烦头痛,厌食口苦,胸胁胀满,五心烦热,失眠急躁之症。若脚踝扭伤,用力点按外关穴,可即时缓解症状。平日多揉外关穴,还可以防治太阳穴附近长黄褐斑和鱼尾纹,以及青少年的假性近视。

  支沟穴,此穴在外关上1寸。所以与外关穴的功用较为类似,也可舒肝解郁,化解风寒,但同时还善治急性头痛、急性腰扭伤、胆囊炎、胆石症、小儿抽动症。古书皆言其善治便秘,但其最为特效是治疗“肋间神经痛”,俗称“岔气”。当岔气时,用拇指重力点按支沟穴,即时见效。

9
肾经是强壮一生的经络

  太溪(俞土穴):在内踝高点与跟腱之间的凹陷中。此穴是俞土穴,阴经以俞代原,所以也是肾经的原穴。太溪穴治疗范围极广,是个大补穴,很多人觉得自己肾虚,如感觉腰酸膝软,头晕眼花,按按太溪,当时就会见效,比吃补肾药快得多。具体地说,太溪穴可以治疗足跟痛、失眠、耳聋、耳鸣、支气管哮喘、小儿抽动症、经期牙疼、肾虚脱发、内耳眩晕症、高血压、遗精、遗尿、假性近视。

  照海穴:在足内侧,内踝尖下方凹陷处。此穴是治疗眼疾的要穴。照海是治疗咽喉痛的要穴,不论是急慢性扁桃体炎,还是咽炎、鼻咽管炎,都有很好的疗效。此穴有很好的安神镇定之功,配合膀胱经的申脉穴,治疗失眠和神经衰弱效果极佳。还可用于治疗中风偏瘫的足内翻。此外,此穴还是利尿消肿的要穴,经常点按,可以增强肾的泌尿功能。

  复溜(经金穴):在太溪穴直上2寸。此穴专能通经活络,利水消肿,去腐生肌。所以可以治疗气血瘀阻的慢性腰痛、膝关节肿痛、水肿少尿、月经不下、泌尿系统感染、溃疡伤口不愈诸症。还可以治疗夜间烦热失眠、咳喘盗汗、口干尿频,与肺经的尺泽穴同用,疗效更佳。

10
胃经——多气多血的勇士
    足三里(合土穴),被奉为长寿第一要穴。足三里,在膝眼下3寸向外旁开1横指。足三里为胃经的合穴属土,为土经土穴,是治疗各种胃病的首选。若能同时配上中脘穴拔罐,再点揉脾经公孙穴,会有即时缓解胃病之效。慢性胃病可在足三里刺血拔罐(找专业针灸医师),效果更加显著。足三里也是个"消气穴",但与太冲消的"肝胆怒气"不同,足三里消的是胃肠的浊气。有许多人整天肚子都是胀胀的,那就常揉揉足三里吧。对糖尿病患者来说,刺激足三里可以降低血糖。对胃下垂的患者,足三里也有升提之效。另外,肌肉萎缩、痛风、高血脂、醉酒等等,都是它的适应症。


  丰隆穴,它叫做"化痰穴",凡是嗓子有痰咳不出的,点按此穴,当时就会喉咙清爽。只是此穴位置不太好找,在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胫骨外侧2横指。点揉时可用按摩棒,或用食指节重按才行。找穴要耐心些,可在经穴四周上下左右点按试探,取最敏感的点就对了。当您有痰吐不出的时候,丰隆穴会变得比平时敏感许多,自己就会浮出水面,不用担心找不到。

  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也是我们获得后天营养的主干道。它上行头面,令我们脸色红润,下行膝足,让我们步履矫健,激活这条能量的供给线,让它时时保持充足旺盛,那样,我们就可以永远昂首挺胸,精力无穷。

11
主治各类咳嗽的肺经

  肺经的穴位不多,左右两侧各11个穴位,经脉从胸走手,起于中府,止于少商。但这些穴位都善治咳嗽,所以咱们就多说几个。

  云门穴,中线任脉旁开6寸,锁骨下缘处。两手叉腰时,此处会有一个三角窝。云门穴止咳平喘效果很好,还善治肩臂痛麻,颈淋巴结炎等。

  中府,在云门下1寸,为治疗支气管炎及哮喘的要穴,又是肺脾两经的会穴,所以同时可以治疗脾虚腹胀、气逆痰多、食欲不振诸症。若与后背肺俞穴同时点按,可有即时止咳之效。

  天府,在腋下3寸,此穴可以用一种特殊的方法来找到。两臂张开,掌心相对平伸,在鼻尖上涂上一点墨水,用鼻尖点臂上,点到处就是此穴。此穴最大的效用,就是善治鼻炎,不论过敏性鼻炎,还是慢性鼻炎,经常按摩此穴,鼻塞流涕、不辨气味的症状都会明显改善。

  尺泽(合水穴),在肘横纹桡侧凹陷中,此穴作用极多,且疗效迅速,诸位一定要多加用心。本穴善清肺热,不但治热性咳嗽,还对咽喉炎和扁桃体炎有特效。此穴不但是治疗气喘要穴,对因饮食不洁引起的吐泻之症也有卓效。另外此穴还有治疗鼻衄、遗尿、腰扭伤、高血压等诸般功用。

  孔最:凡窍之病,皆可用此穴调治,如耳痛、耳鸣、鼻塞、鼻衄。此穴还是治疗痔疮的要穴。另外,孔最还善调毛孔的开合,“为热病汗不出”之第一要穴。孔最为肺经郗穴,郗治急症,所以此穴也可治急性咽炎、咳嗽、扁桃体炎。

  太渊(俞土穴):此穴可治一切肺虚之症,对虚寒咳嗽、脾虚咳嗽,特别是表现为咳声无力、遇寒即咳、口吐清稀白痰者,最为对症。太渊还是脉之总会,可治疗各种心脏虚弱病症及各种与动静脉有关之症。

鱼际穴,在大拇指下肉肚最高点。此穴为肺经荥穴,“荥主身热”,所以本穴清肺热,利咽喉,滋阴凉血,适合热症,对咽喉疼痛、咳嗽痰少者效果最好。鱼际还是治疗哮喘的要穴,经常按压此穴,对哮喘有很好的预防功效。

12
被忽视的大肠经

  三间(俞木穴),位于食指近拇指侧根部,第二掌指关节后。此穴最大的特点就是穴位好找,按摩方便,随时都可以操作。三间穴,最善通经行气,上可通达头面,治疗三叉神经痛、齿痛、目痛、喉肿痛和肩膀痛;下能通腹行气,泻泄可止,便秘可通。另外,有研究指出此穴有消炎、止痛、抗过敏的功效。三间可作为日常的保健穴,常揉多按。

  阳溪穴(经火穴),跷起拇指,拇指根与背腕之间有一凹陷,凹陷处即为此穴。此穴最善缓解头痛及眼痛酸胀,但若用按摩法,一定要闭目,掐按一分钟,才能有效。经常按摩,并配合金鸡独立,可以有效防止脑中风和高烧不退等症。

  手三里,曲肘取穴,在肘横纹头下2寸。此穴也善治胃肠病,与足三里并用,效果更佳。此穴还善治腰膝痛,不论是急性慢性,都可点按此穴,可即时缓解症状。手三里善消肿止痛,对于头面肿、牙龈肿、肩臂肿都有疗效。此外手三里还是治疗鼻炎的要穴。手三里可增强体质,是人体的强壮穴,所以平日也可多揉以健身。

  曲池是治痒奇侠,通治各种皮肤病,还能降血压;偏历善消水肿;肩最散风寒;臂能除眼疾,常点揉此穴可预防白内障,还能治疗麦粒肿。

13
强壮膀胱经——我们的身体可以固若金汤

  膀胱经的委中穴,就在膝后窝正中,最好找,这是治疗腰背痛的要穴。昆仑穴在脚后跟外踝骨后凹陷中,这个穴很深,要把指甲剪平用力掐才行,可以治头痛、腰痛、足跟痛。因为点按昆仑穴有催产之功,所以孕妇禁用。此穴还能降血压,您做"金鸡独立"时,可以在两脚的昆仑穴同时拔上小罐,降压效果最佳。拔罐若总是拔不住,则说明气血下行不足,可用些软膏将昆仑穴附近涂抹后再拔。

关注小针刀医学分会(微信公众号:xzdmed)更多医学文献与您共享

针刀医学培训班理论+临床+解剖,每班计8天)传授针刀医学四大基础理论、六大组成部分、十一种进针刀方法,重点传授各种软组织损伤,如肩周炎、腱鞘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突出、颈椎病、腰腿痛等50余种常见病及多发病的针刀诊疗技术,各种病症的影像诊断、局部解剖、针刀具体操作及术后手法、药物配合治疗等。


备注 凡转载本文章 /转发QQ群、微信群者,请加QQ1065773853或微信18500084363, 关注微信公众号:xzdmed,送针刀<医学视频资料一套>让您轻松学习,让我们共同进步。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