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杂谈】—【微课堂】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十七) 第三十三期讲座

2022-07-22 12:18:32


本文为《微课堂》专栏第116期内容,感谢您的支持与分享!中医杂谈,等你一起来谈中医,谈学习,谈养生,谈经验,谈行医故事!

小编导读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中医经验的丰富会让我们医术突飞猛进,今天带大家继续来学习武威汉代医简方药注解及临床运用,让大家了解特色中药药剂及其合理的使用 。

 方二十六 

【医简释文】

出不出更饮调中药=用亭磨二分甘逐二分大黄一分冶合和以米汁饮一刀圭日三四饮徵出乃止即鼻不利[70]药用利庐一本亭磨二分付子一分早荚一分皆并父且合和以醇渍卒时去宰以汁灌其鼻中[71]

【句读补正】

不出,更饮调中药①,药用亭磨②二分,甘逐③二分,大黄一分,冶合,和,以米汁饮一刀圭,日三四饮,徵出乃止。即鼻不利,【70】药用利庐④一本,亭磨二分,付子一分,早荚⑤一分,皆并父且,合和,以醇渍卒时,去宰,以汁灌其鼻中。【71】

【注解】

①调中药:调理中气之药。

②亭磨:即葶苈。磨,为磨的误写。《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

③甘逐:当为“甘遂”。逐为“遂”字的误写。《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

④利庐:即藜庐。利,“藜”的通假字。《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寒,“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澼,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

⑤早荚:即皂荚。早,“皂”字的误写。味辛,温,微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

【方名】调中药方

【组成】葶苈二分,甘遂二分,大黄一分。

【用法】以上三药经加工炮制制成散剂,调和均匀,用米汁饮药,每次服一刀圭,每日服三至四次,直至病情痊愈。

【功效】清热泻火,活血祛瘀,消肿散结,疗疮散痈。

【主治】鼻息肉经上述塞鼻方治疗疗效不明显者。

【方解】葶苈,《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寒,“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甘遂,《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苦,寒,“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坚积聚,利水谷道”。现代功效:泻水逐饮,消肿散结。可用于疮痈肿毒,外用有消肿散结之功。大黄味苦,寒。主下瘀血,血闭寒热,破癥瘕积聚,留饮宿食,荡涤肠胃,推陈致新,通利水谷,调中化食,安和五藏。现代功效:泻下攻积,清热泻火,止血 ,解毒,活血祛瘀。外用能清热毒,消肿块,治热毒痈肿疔疖。三药配伍破癥消和,散结消肿加强。

【药物品种考证】

亭磨(葶苈)(70、71),即葶苈子,古今用药一致。本品收载于《神农本草经》,将该药列为下品,谓其“主癥瘕积聚结气,饮食寒热,破坚逐邪,通利水道,”指出了本品药性峻猛。到魏晋时《名医别录》谓其能“下膀胱水气,伏留热气,反间邪水上出,面目浮肿 ,身暴中风热痱痒,利小腹。”其后到隋唐《药性论》谓其“利小便,抽肺气上喘息急,止嗽 。”明确该药止嗽止喘的功效,为后人在应用于临床咳喘提供了依据。北宋时《开宝本草》谓其“疗肺壅上气咳嗽,定喘促,除胸中痰改。”转前论述更为明确,到明代《本草纲目》谓其“通月经。”以上都为现代研究奠定了基础。现代对其功效研究更深入,应用亦更加广泛。

甘遂(70),来源于大戟科植物甘遂EuphorbiakansuiLiou的干燥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名医别录》生中山川谷,二月采根,阴干。《本草经集注》中山在代郡(即今山西省东北部)……赤皮者胜,白皮者都下亦有,名草甘遂,殊恶,盖谓赝伪草耳。《新修本草》所谓甘遂者,乃蚤休也,疗体全别。真甘遂,苗似泽漆。《本草图经》今陕西,江东亦有之,或云京西(包括今河南,安徽、陕西、湖北四省部分地区)出者最佳……苗似泽漆,茎短小而叶有汁,根皮赤,肉白,作连珠。以上记载说明,古代甘遂即有伪品存在,但真甘遂从所描述的植物形态、产地、药材性状等特征考证应为本种。即甘遂。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又名主田。《吴普本草》载其别名较多,称重泽、苦泽 、甘泽、陵藁、鬼丑等。《神农本草经》将其列入下品,谓其“主大腹疝瘕,腹满,面目浮肿,留饮宿食,破癥坚积聚,利水谷道。”《本草衍义》又其:“专于行水,攻决为用   。”《本草经疏》云“甘遂,其味苦,其气寒而有毒,善逐水。”味苦,性寒,有毒。归肺、肾、大肠经。功效泻水逐饮。临床用名有甘遂、醋甘遂。


 方二十七

【医简释文】

药用利庐一本亭磨二分付子一分早荚一分皆并父且合和以醇渍卒时去宰以汁灌其鼻中[71]

【方名】灌鼻方

【组成】藜庐一本,葶苈二分,附子一分,皂荚一分。

【用法】均经过加工炮制,混和均匀,以醇酒浸泡一昼夜后,去除药渣,将药汁灌入鼻中。

【功效】宣肺通窍。

【主治】各种原因所致鼻腔通气不利。

【方解】藜庐,《神农本草经》谓其味辛,寒,“主蛊毒咳逆,泄痢肠澼,头疡疥搔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皂荚。味辛,温,微毒,《神农本草经》谓其“主风痹死肌,邪气,风头泪出,利九窍”,善能通窍取嚏。葶苈泻肺平喘,利水消肿。又肺开窍于鼻,肺气得宣,则鼻窍即通。少佐附子,在于温补阳气,使肺气得阳气之温煦方能宣上达下。四药相合,使肺的宣发肃降功能恢复,鼻腔通气自利。利庐(藜芦)(71)应为百合科植物藜芦Vera rumnigruml.古今用药一致。藜芦名出《神农本草经》,李时珍《本草纲目》曰:“黑色如藜,其芦有黑皮裹之,故名。”异名:葱苒(《神农本草经》),葱葵、山葱、丰芦、蕙葵、公苒(《吴普本草》),葱炎(《名医别录》),憨葱(《儒门事亲》),葱白、藜芦、鹿葱(《图经本草》),旱葱(《山东中药》),人头发、毒药草(《四川中药志》  ),七厘丹(《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山棕榈(《农药植物手册》)等。

本品入药历史悠久,首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下品,谓“主盅毒,咳逆,泄痢,肠澼 ,头疡,疥瘙,恶疮,杀诸虫毒,去死肌。”对本品攻邪毒杀虫在外科及内科病方面的论述已比较全面。其后魏晋时期的《名医别录》补充了本品“疗哕逆,喉痹不通,鼻中息肉,马刀,烂疮。”特别是“喉痹不通”,是对本品涌吐风痰的重要补充。宋《图经本草》则更明确地指出本品“大吐上膈风痰,暗风痫病,小儿”是对本品催吐之功的重要补充。明代《本草经疏》对本品的毒性有所较深刻的认识谓“有大毒,服一匕则令人胸中烦闷,吐逆不止。”总之 ,本品自汉代至宋代对其功效涌吐风痰,杀虫毒之功已有较清楚的认识,明清以来对本品毒性则渐有认识,近代对本品之成分、药理、毒理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又有所发展。

 方二十八 

【医简释文】

治邚人膏药方楼三升当归十分白茝四分付子卅枚甘草七分弓大十分菒(gao)草二束凡七物以朌膊高舍之[88甲]治邚人高药方楼三升甘草七分付子卅枚菒草二束弓大十枚白茝四分当归十分凡七物以朌膊高之之之凡六物合后曰[88乙]

【方名】治妇人膏药方

【组成】漏芦三升,当归十分,白芷四分,附子卅枚,甘草七分,弓大十分,藁本二束。上述两方的方名、药味、剂量基本相同,并两方均冠名为“治妇人膏药方”,必为治疗妇科疾病的方药。但对治疗妇科何种疾病,其症状描述、使用方法等内容尚缺。现从方中所载药物作以推断分析,以供参考。

【用法】将上药制成膏剂备用。

【功效】活血调经,消痈通乳。

【主治】经血不调,乳痈肿痛,乳汁不下。

【方解】原简牍记载两方之首位药均似为“楼”字,如按“栝楼”解释,与该方方义不甚符合。如按“漏芦”解释较为切合。漏芦清热解毒,消痈散节,通经下乳。《神农本草经》味甘咸寒。主皮肤热,恶创,疽痔,湿痹,下乳汁。现临床多用于痈肿疮毒,乳痈肿痛,为治疗乳痈之良药。妇人乳络壅滞,乳汁不下,胀痛亦多用之,常与穿山甲、王不留行等药同用;当归,补血和血,调经止痛,润燥滑肠;白芷《神农本草经》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寒热风头,侵目泪出”;附子温经通络;弓大:药名待考。菒草,即藁本。《神农本草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综上,从组方的药味分析,该方可治疗妇人经血不调,乳痈肿痛,乳汁不下等证。

【药物品种考证】

菒草(藁本)(88甲、88乙)来源于伞形科植物藁本LigusticumSinenseOliv和辽藁本L.jeholenseNakaietKitag的干燥根茎及根。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在历代本草中已注意与芎藭相区别。《本草图经》叶似白芷,香又似芎藭,但芎藭似小芹而大,藁木叶细耳。根上苗下似禾藁,故以名之。《证类本草》所附三幅图中,并州藁以宁化军藁本属伞形科植物。《本草纲目》载:“江南深山中皆有之。根似芎藭而轻虚,味麻,不堪作饮也。”附图近于现代所用之藁本。《神农本草经》主妇人疝瘕,阴中寒,肿痛,腹中急,除风头痛,长肌肤,悦颜色。《名医别录》辟雾露,润泽,疗风邪,金疮,可作沐药,面脂。《药性论》能治一百六十种恶风,鬼疰流入腰痛冷,能化小便,通血,去头风黑干皮包。《日华子本草》治痫疾,并皮肤疵皮干,酒齄、粉刺。

 

 方二十九 

【医简释文】

治千金膏药涂之昏衄涂之鼻中生伤涂之亦可吞之皆大如[64]酸枣稍咽之肠中有益为度摩之皆三乾而止此方禁又中邚人乳余[65]□吞之气龙裹药以榖塞之耳日壹易之金创涂之头恿风涂[66]之以三指摩□□□□吞之身生葸气涂之此膏药大良勿得传[67]

【句读补正】治千金膏药方:蜀椒四升,弓穷一升,白芷一升,付子卅果,凡四物【57】皆冶父且,置铜器中,用淳溘三升渍之卒时。取豙猪肪三斤先之。先取鸡子中黄者置④中,挠⑤之三百,取药成⑥。以五分匕一置鸡子中,复 【59】挠之二百。薄以涂其雍⑦者上,空者遗之,。药乾,复涂之,如、【60】前法三涂,去其故药。其毋农⑧者,行;已有农者,溃。毋得力作,禁食诸采。【61】□置□上良甚。创恿皆中之,良。勿传也。【62】逆气,吞之;喉痹,吞之、摩之;心腹恿,吞之;嗌⑨恿,吞之;血府⑩恿,吞之、摩之;咽【63】乾,摩之;齿恿,涂之;昏衄11,涂之;鼻中生12伤,涂之,亦可吞之。皆大如【64】酸枣,稍咽之,肠中有益为度,摩之,皆三乾而止。此方禁。又中邚人乳余 13【65】疾,吞之。气龙14,裹药以15,塞之耳,日壹易之16。金创涂之;头恿风涂【66】之,以三指摩之。□□□吞之;身生�气涂之,此膏药大良,勿得传。【67】

【注解】

①淳溘:即浓醋。溘,即“醯”字的异体字,《说文》:“酸也”。

②豙猪肪:豙,“豶”的通假字,《说文》:“豶豕也。”《经典释文》刘注:“豕去势曰豶。”“贳猪油”即骟猪油。

③前:“煎”的通假字。

④梧:“桮”字的误写。桮,杯也。

⑤挠:即搅。挠之三百,意为搅和三百次。

⑥成:“盛”字的误写。

⑦雍:“臃”的通假字。今通作“痈”。

⑧农:“脓”字的误写。

⑨嗌:《说文》:“咽也。”《素问·至真要大论》:“嗌塞而咳。”注“喉之下接连胸中,肺两叶之间者也”。

⑩血府:此处指小腹部,男子为精室,女子为胞宫(即子宫,或称血室)。

⑪昏衄:指鼻窍出血伴见头晕。

指气血腐败引起的疾病。

⑬中邚人乳余:邚:“妇”字的别体。乳余,即产后杂病。

⑭气龙:即气聋,泛指耳聋病,龙,“聋”字的误写。

⑮縠:《说文》:“细缚也。”《说文通训定声》:“今之绉纱也”

⑯日壹易之:每天换药一次。

【方名】治千金膏药方

【组成】蜀椒四升,川芎一升,白芷一升,附子卅果,

【用法】上药经加工炮制后,放置在铜器中,用浓醋三升浸泡一昼夜后。再加入骟猪油三斤煎煮。再取鸡蛋黄放在杯中,搅三百次,取出加工好的药盛放器皿中备用。具体用法:

1、用于治疗疮痈:取上药五分匕放入鸡蛋黄中,再搅二百次,将上述加工好的药膏薄薄涂在痈的上面,,目的是给痈外溃留一出路。药汁透过患部皮肤浸入病灶,发挥解毒消痈的作用。如果药汁干了,药力不能透入皮下,那么就得涂上新的药汁。如此涂三次,就必须清洁患处。因为药层厚了,也影响药汁的浸透。并指出涂药之后痈症的转归:“其毋农者行愈,已有农者溃。”即痈未化脓者,经过外涂药汁的治疗,痈将消退向愈;痈已蕴脓者,涂药后将促使脓液早日溃出而愈。同时劝告患者:“毋得力作,禁食诸采”,注意休息,避免过度劳作,禁食辛辣发物。

2、其他用法:如有胃气上逆等症候可以口服;喉痹即可口服,又可在咽喉部位采用膏摩的治疗方法;心腹痛可口服;嗌噫痛可口服;血府痛即可口服,又可膏摩;咽部干燥可采用外部膏摩的方法;齿痛可采用牙齿周围涂抹药物的方法;鼻窍出血伴见头晕可在鼻腔内涂药;鼻腔中生恶疮即可以在鼻腔内涂药,又可以口服;妇人产后杂病可口服;耳聋病用绉纱(现可用纱布)包裹药膏塞于耳中;每天换药一次;头痛风先药膏涂在一定的穴位上,然后用三指按摩;“□□□□吞之”,病状不详,也可口服;身体表面出现“恶气”之类的病,还可外涂此药膏。不论是口服,还是外涂等,此膏药每次用酸枣仁大小,口服后感到胃肠中舒适为度,而采用膏摩的的方法时,一般涂膏药后摩三次,待药膏变干燥为止。

从现存资料来看,这种既可用作内服,又可供按摩外用的膏药方,武威汉代医简所载者当属最早。且简文的记录内容可知,使用者经临床验证,效果良好,不愿外传。

【功效】温经通络,活血排脓,芳香开窍。

【主治】疮痈、胃气上逆、喉痹、心腹痛、嗌噫痛、血府痛、咽部干燥、齿痛、鼻窍出血、鼻腔中生恶疮、妇人产后杂病、耳聋病、头痛风、身体表面出现“恶气”之类的病等。

【方解】蜀椒,《神农本草经》主邪气咳逆,温中,逐骨节皮肤死肌,寒湿痹痛,下气。《名医别录》除六腑寒冷,大风,汗不出,心腹留饮,宿食肠辟下痢,散风邪瘕结,水肿。《本草纲目》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能三焦,温脾胃,补右肾命门,杀蛔虫,止泄泻。教科书《中药学》(雷载权主编)所载功效为:温中止痛,杀虫,止痒。川芎,活血行气,祛风止痛。用于血瘀气滞的各种痛证,头痛、风湿痹痛亦常用之。白芷,解表散风,通窍,止痛,燥湿止带,消肿排脓,用于治疗痈疽初期,红肿热痛,每与银花、当归、穿山甲等药配用,如仙方活命饮;与瓜蒌、贝母、蒲公英等同用,又治乳痈肿痛(雷载权主编教科书《中药学》)。附子,《神农本草经》主风寒咳,逆邪气,温中,金疮,破癥坚积聚,血瘕,寒湿踒躄,拘挛膝痛,不能行步。《名医别录》脚疼冷弱,腰背风寒,心腹冷痛,霍乱转筋,下痢白赤,坚肌骨,强阴,又堕胎,为百药长。

【药物品种考证】

蜀椒(3、6、11、17、31、57、79、86甲、89甲)见方1弓穷(芎藭)(11、57、89甲)来源于伞形科植物川芎LigusticumchuanxiongHort的干燥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原名芎藭,列入上品。《本草图经》指出:“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其苗四、五月间生,叶似芹,胡荽,蛇床辈,作丛而茎细。”并附有永康军芎藭图,永康军在今四川省灌县境内。《本草纲目》蜀地少寒,人多栽莳,深秋茎叶亦不萎也。清明后,宿根生苗,分其枝横埋之,则节节生根,八月根下始结芎藭。据上所述,现四川省栽培的川芎与本草所述的品种是一致的。《神农本草经》原名芎窮,有云“人头穹窿穷高,天之象也,此药上行,专治头脑诸疾,故有芎窮之名。”川芎,原指出蜀地者(《汤液本草》),今则非指产地,而为本品之通称。异名有:京芎(《图经本草》),西芎(《本草纲目》)。抚芎(《丹溪心法》),台芎(《本草蒙筌》)。川芎入药,历史悠久,《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较正确地记录了本品的主要主治范围。其后,《名医别录》加以补充,言其“除脑中冷动,面上游风去来,目泪出,多涕唾,忽忽如醉,诸寒冷气,心腹坚痛,中恶,卒急肿痛,胁风痛,温中内寒。”又云“齿根出血者,含之多瘥。”唐·《药性论》增入“治腰脚软弱,半身不遂,主胞衣不出。”后《日华子本草》概括本品之功效主治谓“治一切风,一切气,一切劳损,一切血,补五劳,壮筋骨,调众脉,破癥结宿血,养新血,长肉,鼻洪,吐血及尿血,痔痿,脑痈,发背,瘣疬,瘿赘,疮疥及排脓,消瘀血。”金元时张元素《医学启源》谓“补血,治血虚头痛。”明·李时珍谓本品之功效“燥湿,止泻痢,行气开郁。”并引王好古言“搜肝气,补肝血,调肝燥,补风虚。”明·倪朱谟《本草汇言》概括本品之功效主治谓“上行头目,下调经水,中开郁结,血中气药。”“凡散寒温,去风气,明目疾,解头风,除胁痛,养胎前,益产后,又癥瘕结聚,血闭不行,痈痒疮疡,痈阻寒热,脚弱痿痹,肿痛却步,并能治之。”虽入血分,又能去一切风,调一切气。清·汪昂《本草备要》谓“搜风散瘀,止痛调经。”自明清以来本草,逐渐总结了本品活血行气,祛风止痛诸功效。

川芎多系栽培。主产于四川省以及贵州、云南、陕西等地。原植物喜温暖气候、雨量充沛、日照充足的环境,稍能耐旱,怕荫蔽和水涝。以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中性或酸性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辛、性温。归肝、胆、心包经。功效活血行气、祛风止痛。临床用名有川芎、酒川芎。

白芷(57、88甲、88乙、89甲)见方28,附子(6、8、17、42、57、71、81、86甲、88甲、88乙、89甲)见方2,鸡子中黄(59)来源于雉科动物家Gallusdomesticus Brisson的蛋黄。滋阴润燥,养血息风。主治心烦不得眠,热病痉厥,虚劳吐血,呕逆,下痢,烫伤,热疮,肝炎,小儿消化不良。《药性论》和常山末为丸,竹叶煎汤下,治久疟不差。治漆疮,涂之。醋煮,治产后虚及痢,主小儿发热。煎服,主痢,除烦热。炼之,主呕逆。《本草纲目》:鸡子黄,气味俱厚,故能补形,昔人谓其与阿胶同功,正此意也。其治呕逆诸疮,则取其除热引虫而已。《长沙药解》:鸡子黄,补脾精而益胃液,止泄利而断呕吐。《伤寒》黄连阿胶汤,用之治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者,以其补脾而润燥也。《金匮》百合鸡子汤,用之治百合病吐之后者,以其涤胃而降逆也。排脓散,用之以其补中脘而生血肉也。温润淳浓,滋脾胃之,泽中脘之枯槁,降浊阴而止呕吐,升清阳而断泄利,补中之良药也。《药性论》:和常山末为丸,竹叶煎汤下,洽久疟不差。治漆疮,涂之。醋煮,治产后虚及痢,主小儿发热。煎服,主痢,除烦热。炼之,主呕逆。淳(12、58)苦酒《伤寒论》,《名医别录》,淳酢《本草经集注》,米醋《食疗本草》。《新修本草》醋有数种,此言米醋。苦蜜醋、麦醋、曲醋、桃醋、葡萄、大枣、蘡薁等诸杂果醋及糖糟等醋,令意者亦极酸烈,止可啖之,不可入药也。《本草拾遗》然药中用之,当取二三年米酢良。《本草衍义》亦载:“米醋最酽,入药多用。从以上记载可知,古代制醋原料有多种,但以米醋药用最佳。散瘀消积,止血,安蛔,解毒。主治产后血晕、癥瘕积聚,吐血,衄血,便血,虫积腹痛,鱼肉菜毒,痈肿疮毒。《名医别录》消痈肿,散水气,杀邪毒。《千金·食治》治血运。


 方三十

【医简释文】

懑愈出箴●寒气在胃莞腹懑肠□□□□□箴病者呼四五十乃出箴次刾[19]膝下五寸分间荣深三分留箴如炊一升米顷出箴名曰三里次刾项从上下十一椎侠椎两刾荣[20]深四分留箴百廿息乃出箴名曰肺输刾后三日愈病平复

【句读补正】

懑①愈,出箴②●。寒气在胃,莞腹懑肠③□□当刺,欲留箴,病者,呼四五十乃出箴。次刺 19膝下五寸分间,荣深三分,留箴如炊一升米顷,出箴,名曰三里。次刺项从上下十一椎侠椎两,刺荣 20深四分,留箴百廿,乃出箴,名曰肺输。刺后三日病愈平复●。

【注解】

①懑;“满”的通假字。陈国清认为,简19是由两段不同的残简缀合而成的,故前后文义不相连贯。(《文物与考古》1990年第4期)

②箴:“针”的通假字。

③莞腹懑肠:即脘腹满胀。莞,“脘”的通假字,《说文》:“胃府也”。肠,“胀”的误写。

④荣:《灵枢·寿夭刚柔第六》论针刺有三变:“有刺荣者,刺卫者,有刺寒痹之留经者……刺荣者出血,刺卫者出气,刺寒痹者内热。”所谓“荣”、“卫”等有深浅、气血之概念。

⑤三里:即足三里穴。《黄帝内经·素问》云:“在膝下三寸月行外廉两筋间分间”;《针灸甲乙经》亦言:“在膝下三寸,足行外廉足阳明脉气所入也,为合。”,对于足三里取穴定位的不同,可能是医者观点不同所致。

⑥侠椎两:侠,“夹”的假借字。“两”字后疑脱“傍”字。夹椎两旁,即夹脊椎两傍。

⑦息:指一呼一吸。

⑧肺输:“输”当为“腧”的误写。按《针灸甲乙经》肺腧穴在“第三椎下两傍各一寸五分”,脾腧“在第十一椎下两傍”。而简文云“十一椎侠椎两”旁,当为脾腧。脾腧亦恰好主治肠胃疾病。从文意出发及内容分析,“肺输”为“脾腧”之误。

【方名】治寒气在胃脘腹满肠方

【取穴】□□(不详)足三里肺输

【用法】先刺□□(不详)穴,留针,让病人呼四五十息,出针。其次针刺足三里穴,针刺深三分,留针时长约炊做一升米饭的时间。继续再针刺肺输穴,针刺深四分,留针时长约让病人呼一百二十息所用的时间。据有人测算,针刺“肺俞”留针百廿息,约相当于六七分钟,针刺“三里”留针“如饮一升米顷”估计需要十五分钟左右。

【功效】温胃散寒,理气除胀.

【主治】寒气在胃,脘腹胀满,肠鸣腹痛及膈咽不通,食欲不下等证。足三里穴是足阳明胃经之合穴,脾腧为足太阳膀胱经穴,为脾脏之腧。《灵枢·邪气脏腑病形》言:“胃病者,腹䐜胀,胃脘当心下痛,上支两胁,膈咽不通,食欲不下,取之三里也。”《灵枢·五邪》:“邪在脾胃……阳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皆调于三里”。晋代《针灸甲乙经》:“脾胀者,脾俞主之。”

版权明:由中医杂谈编辑部编校,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编审:彭家大小姐

校稿:鲁海花 陈伏风

编辑:茶和咖啡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