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 疮疡

2020-11-24 12:07:52

外疡讲稿

第一节  概论

  疮疡是各种致病因素侵袭人体后引起的体表化脓性疾病,包括急性和慢性两大类。

  内治法:消、托、补。外治法:应根据疮疡初、中、后期分别辨证用药。

初期宜箍围消肿,阳证者可选用金黄散、玉露散、太乙膏、千捶膏,可加掺红灵丹、阳毒内消散,或用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新鲜草药捣烂外敷;阴证可选用回阳玉龙散、回阳玉龙膏、阳和解凝膏,加掺黑退消、桂麝散、丁桂散;半阴半阳证选用冲和散、冲和膏。

中期脓熟时宜切开排脓,尤其应注意切开时机、切口位置、切口方向的选择。

后期宜提脓去腐,生肌收口,阳证用八二丹、九一丹提脓去腐,阴证用七三丹、五五丹提脓去腐;疮口脓水太多时,不论阳证、阴证均可用中药溶液湿敷;疮口太小或成痿时,宜用白降丹、千金药线腐蚀;疮口胬肉高突时用平胬丹;脓腐干净用生肌散、八宝丹,并根据具体情况配合使用垫棉法或扩创法。

 

 

第二节   痈疽疔疖

一、分类释义

 

病名及分类

西医病名

定义

临床特点

一般痈

皮肤浅表脓肿

发于体表皮肉之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疼痛,结块6—9cm左右;发病迅速,易肿,易脓,易溃,易敛;伴恶寒、发热等全身症状;一般不损筋伤骨,也不会内陷。

颈痈、腋痈、肘痈、胯腹痈、委中毒

急性化脓性淋巴结炎

 

脐痈

脐炎

锁喉痈、臀痈、手发背、足发背

疖痈并发的蜂窝组织炎

病变范围较痈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初起无头,红肿蔓延成片,,四周较淡,边界不清,灼热疼痛;,周围湿烂,全身症状明显。

有头疽

脑疽、百会疽、额疽、发背疽、搭手、膻中疽、少腹疽等

发生于肌肤肉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锨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四周扩散,脓头相继增多,溃后如莲、蓬蜂窝状,范围常超过9-12cm,好发于项后、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多见于老年人及消渴病患者,容易发生内陷。

无头疽

附骨疽

急、慢性化脓性骨髓炎

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①漫肿,皮色不变,疼痛彻骨。

②难消、难溃、难敛,容易损骨、致畸。

环跳疽

化脓性髋关节炎


颜面部疔疮

疖、痈

一种发病迅速,易于变化而危险性较大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①疮形虽小,根脚坚硬

②病情变化迅速,容易毒邪走散

手足部疔疮

手足部急性感染

红丝疔

急性淋巴管炎

烂疔

气性坏疽

疫疔

皮肤炭疽


暑疖

毛囊炎、疖

一种发生于肌肤浅表部位、范围较小的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①肿势局限(3cm左右),突起根浅,色红、灼热、疼痛

②易脓、易溃、易敛

多发性疖病

疖病

蝼蛄疖

头皮穿凿性脓肿

 

二、病因病机

病名及分类

西医病因

病因

病机

一般痈

金葡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六淫邪毒、外伤染毒;膏粱厚味致湿热火毒。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化火成毒而成痈。

颈痈


风温、风热;破损染毒;气郁化火;辛辣厚味、痰热内生。

外邪内热夹痰蕴结少阳阳明,气血凝滞。

腋痈


风热;破损染毒;气郁化火;房事过度,虚火内灼。

经气不利,郁于腋下

肘痈




胯腹痈




委中毒


外感寒湿,蕴而化热;湿热下注;破损染毒。

湿热结于委中

脐痈


饮食不节;五志化火;破损染毒。

火毒结于脐中

锁喉痈


风温夹痰;麻疹痧痘余毒夹痰;口咽疾病染毒继发。

积热上壅而发病。

臀痈


湿热火毒(急性);注射染毒(急性);湿痰凝结(慢性)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热盛肉腐。

手发背


饮食不节,内郁湿热火毒;外伤染毒。

经络阻塞,气血凝滞,热盛肉腐。

足发背


外伤染毒;湿热下注。

气血瘀滞,热盛肉腐。

有头疽

脑疽、百会疽、额疽、发背疽、搭手、膻中疽、少腹疽等

金黄色葡萄球菌

风温、湿热;气郁化火;饮食不节,湿热内生;阴虚火旺。

气血运行失常,毒邪凝聚肌肉之内。

无头疽

附骨疽


疔疮、疖肿、麻疹、猩红热、伤寒等病后。

肝肾气血亏虚,湿热余毒深窜。

环跳疽


外伤染毒或附骨疽蔓延。

毒邪结聚于关节而发病。


颜面部疔疮


脾胃蕴热;外感火毒;虫毒。

火毒凝结;如内燔营血,则成走黄。

手足部疔疮


刺伤、修甲损伤、昆虫咬伤等外伤史,而感染毒气。

湿火蕴结,血凝毒滞。

红丝疔


疔、足癣、皮肤破损,感染毒邪。

火毒凝聚,毒邪流窜。

烂疔

革兰染色阳性杆菌

皮肉破损,接触脏物,感染特殊之毒,及火毒内蕴。

毒聚肌肤,气血凝滞,热盛肉腐。

疫疔

炭疽杆菌

牛、马、猪、羊之毒。

疫毒阻于肌肤之间,气血凝滞,邪毒蕴结。


暑疖

金葡菌,白葡菌

暑湿毒邪。

湿热蕴结。

多发性疖病


脏腑蕴热,内蕴湿火;外感风邪。

风火湿热之毒蕴结皮肤。

蝼蛄疖


暑疖处理不当,袋脓;或搔抓染毒,脓毒旁窜。

腐蚀肌肉,窜空头皮。

 

三、诊断治疗

病名及分类

内治

外治

一般痈

(1)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解毒,行瘀活血。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2)热盛肉腐证。治法:合营清热,透脓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托毒生肌。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初起:金黄膏或玉露膏;

成脓期:切开,或自行破溃;

溃后:八二丹或九一丹,外用太乙膏或生肌玉红膏。

颈痈

风热痰毒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消肿。方药:牛蒡解肌汤或银翘散加减。肿块坚硬,加玄参、赤芍、花粉清热消肿。

腋痈

肝郁痰火证:治法:清肝解郁,消肿化毒。方药:柴胡清肝汤加减。


肘痈



胯腹痈



委中毒

(1)气滞血瘀证。治法:合营活血,消肿散结。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2)湿热蕴阻证:治法:清利湿热,和营活血。方药:活血散瘀汤合五神汤加减。

(3)气血两亏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初起:金黄膏或玉露膏;

成脓期:切开;

溃后:七三丹纱条,外盖金黄散;脓尽用生肌散。

脐痈

(1)湿热火毒证:治法:清火利湿解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四苓散加减。

(2)脾气虚弱证:治法:健脾益气托毒。方药:四君子汤加减。

锁喉痈

(1)痰热蕴结证:治法:散风清热,化痰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2)热盛肉腐证:治法:清热化痰,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3)热伤胃阴证:治法:清养胃阴。方药:益胃汤加减。

初起:箍围药玉露散,菊花露调用;

成脓期:切开;

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线,外盖金黄散或太乙膏;脓尽用生肌散,红油膏盖贴。

臀痈

(1)湿火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痰凝滞证:治法:和营活血,利湿化痰。方药:桃红四物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3)气血两虚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八珍汤加减。

初起:金黄散或玉露散用菊花水调敷;

成脓期:切开;

溃后:八二丹药线,外盖金黄膏;脓尽用生肌散。

手发背

(1)热毒壅阻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化湿。方药:五味消毒饮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气血不足证:治法:调补气血。方药:托里消毒散加减。

初起:金黄膏或玉露膏;

成脓期:切开;

溃后:八二丹药线,外盖红油膏;脓尽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盖贴。

足发背

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利湿。方药:五神汤加减。

有头疽

脑疽、百会疽、额疽、发背疽、搭手、膻中疽、少腹疽等

(1)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泄火,和营托毒。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2)湿热壅滞证:治法:清热化湿,和营托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加减。

(3)阴虚火炽证:治法:滋阴生津,清热托毒。方药:竹叶黄芪汤加减。

(4)气虚毒滞证:治法:扶正托毒。方药: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初起:阳证金黄膏或玉露膏;阴证冲和膏;

成脓期:切开;八二丹药线,外盖金黄膏、玉露膏或冲和膏;

溃后:脓尽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盖贴。胬肉高突,用平胬丹、白玉膏外敷。

无头疽

附骨疽

(1)湿热瘀阻:清热化湿.行瘀通络─仙方活命饮合五神汤
 (2)热毒炽盛:清热化湿.和营托毒─黄连解毒汤合仙方活命饮

(3)脓毒蚀骨:调补气血.清化余毒─八珍汤.

初起:金黄膏、玉露散。
 成脓:切开引流。
 溃后: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冲和膏。

环跳疽




颜面部疔疮

(1)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火毒炽盛证:治法:泻火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初起:箍围药金黄散、玉露散调用,千锤膏贴疮头;

成脓期:八二丹、九一丹,外盖金黄膏或玉露膏;不畅药线引流;适当时切开引流;

溃后:脓尽用生肌散,红油膏或太乙膏盖贴。

手足部疔疮

(1)火毒凝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2)热盛肉腐证:治法:清热透脓托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加减。

(3)湿热下注证:治法:清热解毒利湿。方药:五神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初起:玉露膏、金黄膏、八将丹;黄柏溶液;

成脓:切开;红油膏纱布包扎;

溃后:生肌散、白玉膏;损骨者黄柏溶液。

红丝疔

(1)火毒入络证 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加减。

(2)火毒入营证 治法:凉血清营,解毒散结。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五味消毒饮加减。

细者:砭镰法,挑断处盖太乙膏掺红灵丹;

成脓:切开,八二丹或九一丹药线引流,外敷红油膏。脓尽用生肌散,生肌白玉膏盖帖。

烂疔

(1)湿火炽盛证:治法:清热泻火,解毒利湿。方药:黄连解毒汤合萆薢化毒汤加减。

(2)毒入营血证:治法: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黄连解毒汤加减。

初起:玉露膏;

皮肤紫黑: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手术,双氧水冲洗伤口,高锰酸钾溶液纱布松填;

腐肉与正常皮肉分界明显: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肉尽,掺生肌散,红油膏盖贴。

疫疔

疫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和营消肿。方药:仙方活命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初中期:玉露膏掺蟾酥合剂或升丹外敷;

后期:腐肉未脱,蟾酥合剂或五五丹;腐脱新生生肌散,红油膏盖贴。


暑疖

(1)热毒蕴结证。治法: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2)暑热浸淫证。治法:清暑化湿解毒。方药:清暑汤加减。

(3)体虚毒恋,阴虚内热证。治法:养阴清热解毒。方药:仙方活命饮合增液汤加减

(4)体虚毒恋,脾胃虚弱证。治法:健脾和胃,清化湿热。方药:五神汤合参苓白术散。

初起:千锤膏、金黄散、玉露散、三黄洗剂、紫金锭、草药;

脓成:切开,太乙膏掺九一丹;

溃后:脓尽生肌白玉膏掺生肌散。

多发性疖病

蝼蛄疖

 

第七节   丹毒

病名及分类

抱头火丹

内发丹毒

流火

赤游丹

定义

皮肤突然发红成片,色如涂丹,迅速蔓延的急性感染性疾病。

临床特点

病起突然,恶寒发热;局部皮肤突然变赤,色如丹涂脂染,锨热肿胀,边界清除,迅速扩大,数日内可渐愈,但易复发。

西医病名及病因

丹毒。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①血热;②外感火毒;③皮肤破损。病机:火毒郁于肌肤。

内治

①风热毒蕴证: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方药:普济消毒饮加减。

②肝脾湿火证:治法:清肝泻火利湿。方药:柴胡清肝汤、龙胆泻肝汤或化斑解毒汤加减。

③湿热毒蕴证: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方药:五神汤合萆藓渗湿汤加减。

④胎火蕴毒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

外治

①外敷法:金黄散、玉露散调敷;新鲜草药外敷。

②砭镰法:适用于急性发作的丹毒。头面部、新生儿丹毒禁用。

③切开引流法:适用于下肢丹毒结毒化脓。掺九一丹,红油膏盖贴。

④大脚风:煎汤熏洗,加用缠缚疗法。

 

 

 

第九节   流注

病名及分类

流注

定义

发于肌肉深部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临床特点

好发于四肢躯干肌肉丰厚的深部;发病急骤;局部漫肿疼痛,皮色正常;容易走窜,此处未愈,他处又起。

西医病名及病因

多发性、转移性肌肉深部脓肿、脓血症、髂窝部脓肿。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①暑湿;②余毒;③瘀血;④髂窝。病机:正虚邪窜,壅滞肌腠。

内治

①暑毒蕴结证:治法:解毒清暑化湿。方药:清暑汤加减。

②余毒结聚:治法:清热解毒,凉血通络。方药:黄连解毒汤和犀角地黄汤加减。

③瘀血凝滞证:治法:和营祛瘀,清热化湿。方药:活血散瘀汤加减。

外治

①初起:肿而无块者,玉露膏、金黄膏。肿而有块者,太乙膏掺红灵丹。

②成脓:切开。

③溃后:八二丹、九一丹药线引流,金黄膏、玉露膏盖贴。脓尽太乙膏或红油膏掺生肌散。袋脓垫棉加压包扎。肉芽不鲜撒布七星丹、生肌散、九华散等。

 

第十节   流痰

病名及分类

龟背痰、肾俞虚痰、胁疽、肋疽、渊疽、附骨痰、鹤膝痰、穿拐痰、蜣螂蛀。

定义


临床特点

①好发于儿童、青少年骨关节部位,起病缓慢。

②皮色不变,漫肿酸痛,化脓迟缓,脓水清稀,夹有败絮状物,不易收口,形成窦道,迁延不愈,易损筋伤骨,轻者致残,重则成虚痨,危及生命。

西医病名及病因

骨与关节结核。

中医病因病机

病因:①肾虚髂空;②筋骨损伤。病机:正虚痰浊凝滞,风寒侵袭。

内治

①阳虚痰凝:治法:益肾温经,散寒化痰。方药:阳和汤。
 ②阴虚内热者:治法:养阴清热托毒。方药: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透脓散。
 ③肝肾亏虚:治法:补益肝肾。方药:左归丸合香贝养营汤。

外治

①初期:阳和解凝膏。
 ②中期:切开引流。
 ③溃后:五五丹。

 

第十一节   瘰疬

病名及分类

疬子颈、老鼠疮

定义

一种发于颈部的慢性化脓性疾病,结块成串,累累如串珠,属阴证疮疡。

临床特点

多见于体弱儿童或青年;好发于颈部两侧,病程进展缓慢。

西医病名及病因

颈部淋巴结结核。

中医病因病机

肝郁伤脾,或肺肾阴亏,痰火结于颈项。

内治

①气滞痰凝证:治法:疏肝理气,化痰散结。方药:开郁散加减。
 ②阴虚火旺证:治法:滋阴降火。方药:六味地黄丸合清骨散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治法:益气养血。方药:香贝养营汤加减。

外治

①初起: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②中期:冲和膏、阳和解凝膏。
 ③后期:七三丹、八二丹、红油膏、白玉膏、生肌散。

第十二节   褥疮

病名及分类

席疮

定义

长期卧床不起,躯体的骨突部位受压与摩擦而引起的皮肤溃烂。

临床特点

①好发于长期卧床的患者容易受压和摩擦的部位。

②皮肤暗红→黑色而腐溃

西医病名及病因

同中医。

中医病因病机

卧床伤气,气血瘀滞,皮肤受压破损而染毒。

内治

①气滞血瘀证:理气活血。血府逐瘀汤加减。
 ②蕴毒腐溃证:益气养阴、理湿托毒。生脉散、透脓散合萆薢渗湿汤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气血双补、托毒生肌。托里消毒散加减。

外治

①初起外擦红灵酒或红花酊,或外撤滑石粉后局部按摩。或用红外线灯、频谱仪照射,每天2次。
 ②溃烂后尽可能剪除坏死组织,腐烂处可用九一丹或红油膏纱布外敷。
 ③疮口脓腐脱净,改用生肌散、生肌玉红膏。

 

 

第十三节   走黄与内陷

病名及分类

疔疮走黄

疽毒内陷

定义

疮疡阳证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或正气不足,导致毒邪走散,内传脏腑而引起的一种危险性证候。

临床特点

走黄:疮顶忽然陷黑无脓,肿势迅速扩散,伴见七恶证。

内陷:疮顶忽然下陷,根盘散漫不收,脓腐不透或脓少而薄,伴邪盛热极,或正虚邪盛,或阴阳两竭的全身证候,

西医病名及病因

全身性急性化脓性疾病。败血症、毒血症、脓血症。

中医病因病机

①走黄病因病机:毒邪炽盛,正气不虚,反客营血,内攻脏腑。

②内陷病因病机:正气内虚,火毒炽盛,加之治疗失时或不当,以致正不胜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犯脏腑。

火陷:由于阴液不足,火毒炽盛,复因挤压疮口,或治疗不当或失时,以致正不胜邪,毒邪客于营血,内犯脏腑而成。

干陷:由于气血亏虚,正不胜邪,不能酿化为脓,载毒外泄,以致正愈虚,毒愈盛,从而形成内闭外脱。

虚陷:毒邪虽已衰退,而气血大伤,脾气不复,肾阳亦衰,导致生化乏源,阴阳两竭,从而余邪走窜入营。

内治

走黄:

毒盛入血证:治法:凉血清热解毒。方药: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犀角地黄汤三方合并加减。

内陷:

①邪盛热极证(多为火陷):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养阴清心开窍。方药:清营汤合黄连解毒汤、安宫牛黄丸或紫雪散,加皂角刺,穿山甲。

②正虚邪盛证(多为干陷):治法:益气补血,托毒透邪,佐以清心安神。方药:托里消毒散、安宫牛黄丸加减。

③脾肾阳衰证(多为虚陷):治法:温补脾肾。方药:附子理中汤加减。

④阴伤胃败证(多为虚陷):治法:养胃生津。方药:益胃汤加减。

外治

参照疔、有头疽。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