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丁启后临床经验:临证特色--妇科血证的止血经验

2022-01-09 11:28:38


     

     妇科疾病原因而致的生殖器官不正常的出血称为妇科血证。如月经的正常来潮,产时分娩适量的流血,产后恶露如期干净均属正常的妇科出血,此外受孕初期仍按月有少量月经而无损于胎儿者称之“激经”,亦不作病论。除此而外生殖器官的出血都属不正常的出血,即为妇科血证的范畴。临床以阴道流血症状为主,而阴道流血的原因绝大部分是子宫出血而致,故子宫出血是本文讨论的重点。
       子宫异常出血常见的原因有内分泌方面的因素,如功能性子宫出血、经间期出血、绝经后子宫出血;有与妊娠有关疾病的出血,如流产、胎盘前置等;还有与炎症有关的因素,如急慢性宫颈炎、宫颈息肉引起的局部出血,急慢性子宫内膜炎、急慢性盆腔炎引起的月经失调。此外还有肿瘤因素,如子宫肌瘤;还有手术、外伤、全身性疾病均可致子宫的异常出血。
       在中医妇科范围内,按经、带、胎、产、杂病分类,每类疾病均有子宫的异常出血证。如在月经病里有月经过多、崩漏、经期延长;妊娠病常见的出血证有胎漏、胎动不安;产后病常见的出血证有产后恶露不绝;带下病的出血证有赤带下或赤白带下;杂病里的出血证主要有症瘕,如子宫肌瘤致月经过多。
       对于以上所举妇科常见血证,其病因病机丁氏认为有相似之处,也有不同之处。其相似之处,从病因来说,均可因寒、热、湿邪与血相搏、生活所伤、内伤七情及体质因素等而致病。从病机来说,均可因肝脾肾三脏功能失调、血气失调、损伤冲任而发病。出血一症多因气虚不摄、肾气不固、热迫冲任或瘀阻胞脉而致。不同之处是具体到每类出血证其病因又有所偏颇。
       如月经病的出血证,多以气虚不摄,冲任不固、热迫冲任而致,其次是瘀阻胞脉,血不循经。
       《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缘其治病之由,有因冲任不能摄血者,有因肝不藏血者,有因脾不统血者,有因热在下焦,迫血妄行者,有因元气大虚,不能收敛止血者,又有瘀血内阻,新血不能归经而下者,医者依次类推,仿叶氏用笔灵活,于崩漏治法,无余蕴矣。”《女科正宗》曰:“其血之不入隧道者,由于瘀血所阻,犹如河之有游沙所阻,而有决堤之害也。”又在《太平圣惠方》记载:“夫妇人崩中之病者,是伤损冲任之脉,冲任之脉皆起于胞中,为经脉之海,劳伤过度,冲任气虚,不能统治经血,故忽然崩下,谓之崩中。崩而内有瘀血,故时淋漓不断,名曰崩中漏下也。”可见月经病血证以崩漏者居多。
       妊娠血证,多因血气虚弱,胎失所养或肾气不足,系胎无力或热伏冲任,胎元受损而致胎漏下血证。如《圣济总录》云:“经血时下,谓之胎漏,由冲、任虚弱,不能固养胞胎,故令经血时下,如曰之漏也。久漏不已,则胎气无所果养,必致萎燥矣。”《傅青主女科》:“……不知气乃之卫,血赖气以固,气虚则血无凭依,无凭依必燥急,燥急必生邪热;血寒则静,血热则动,动则外出而莫能遏,安得不止流乎!”产后血证,多因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而致。如《胎产心法》曰:“产后恶露不绝,……由于产时伤其经血,虚损不足,不能收摄,或恶露不净,则好血难安,相并而下,日久不止。”又曰:“火热病热,下血日久不止。此产后间有实证。”这里指出了气虚不摄,瘀血阻胞,热迫冲任所致产后恶露不绝。
       带血证,多因阴血不足,热从内生,或湿热下注,热扰冲任,冲脉不固,带脉失约,热伤血络而致。带血证前人记载有之,如《万病回春·卷之六·妇人科》曰:“妇人赤白带下者……腰酸、头昏、眼花、小腹胀痛、四肢无力、困倦而虚……肥人多痰有带症,瘦人多火亦有之。”《景岳全书·妇人规》云:“湿热下流而为带浊,脉必滑数,色见红赤,证有烦渴而多热。”《妇科玉尺》曰:“内热脉数,赤白带下不止,由于热也,宜杞子、生地。内火盛,阴虚烦热而赤白带。”至于症瘕血证,临床以子宫肌瘤致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为多,已归在月经病血证里论述,现将丁氏妇科血证的止血经验分述于下。


       (一)月经病血证的止血月经病血证常见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崩漏指非经期而下血。《叶氏竹林女科》曰:
       “崩漏不止,经乱之甚者也。盖非时血下,淋漓不止,谓之漏下,忽然暴下,若山崩然,谓之崩中。”崩漏以月经的期、量改变为特点。月经过多其期(经期、周期)基本正常,以量明显增多为特点。经期延长,其周期基本正常,来潮时间超过7天甚至达半月之久为特点。丁氏认为三者之发病均有其共同的病理基础,以气虚冲任不固或血热迫血下行为主,无论因虚因实,因寒因热其病机均是引起冲任失调,冲任不固而致经乱、经多、经来不止,。丁氏喜用张锡纯的“固冲汤”为基础灵活加减治疗月经病里的血证。
       “固冲汤”组成:白术、生黄芪、茜草、煅龙骨、煅牡蛎、山萸肉、生杭芍、海螵蛸、棕炭、五倍子,张锡纯曰该方“给妇女血崩”。方中白术重用配黄芪大补中气,以益气固摄;山萸肉微温不热,平补阴阳,既补益肝肾,又收敛固涩;煅龙骨、牡蛎入肝肾经,有良好的收敛固涩作用;五倍子微寒,收敛止血;白芍入肝经,以养血敛阴为特长;海螵蛸微温,收敛止血,固经止带;棕炭收敛止血;茜草凉血止血,行血祛瘀。该方10味药,具有收敛止血,固涩敛阴的药就有8味,加之白术重用配黄芪益气统血,故全方具有较好的益气固冲,收敛止血的功效。丁氏认为该方具有补而不腻(白术配黄芪),温而不燥(黄芪的甘温有茜草、白芍之抑制),涩而不滞(大量的收敛止血药里配茜草行血化瘀),肝肾同补(山萸肉补肝肾,白芍养血柔肝),脾肾相益(黄芪、白术配山萸肉)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该方对寒热虚实所致之崩漏、月经过多、经期延长证均适宜,加减用药得当,临床止血效果尚佳。具体运用如下:
       如经多或淋漓不尽,经色淡而质清稀,伴头昏神软,纳呆食少,舌胖淡苔白,脉细乏力。属气虚不摄。用“固冲汤”去五倍子加荆芥炭、赤石脂、党参、升麻、艾叶炭等。
       如经多或淋漓不尽,经色淡黯而质稀薄,夹小血块,伴带多而清冷,腰膝酸软,小腹冷痛,舌淡苔润滑,脉沉迟。属阳气不足,冲任不固,用“固冲汤”选加鹿角霜、炮姜炭、灶心土、紫石英、艾叶炭、补骨脂等温阳暖宫,固涩止血药。
       如经多或暴崩如注或淋漓不尽,经色深红,质稠粘,可有血块,实热者伴口干咽燥,尿黄便结,舌红苔黄,脉滑数;虚热者伴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干不多饮,舌红少苔,脉细数。实热宜用“固冲汤”加山栀、黄柏、地榆、赤芍、玉竹、侧柏炭等清热泻火,凉血止血药;虚热宜在“固冲汤”里选加生地、旱莲草、地骨皮、阿胶、青蒿、丹皮、玉竹等滋阴清热,凉血止血药。在血热经多不止方里,丁氏喜加玉竹,他曰:玉竹滋阴清热效好,配黄芪,一阴一阳,黄芪助气旺而摄血,玉竹滋阴而清热。
       如见经来淋漓不断,色黯有块,经行腹痛,块下痛减,伴胸胁胀刺痛,舌暗红有瘀点,脉沉涩。属瘀阻胞脉,血不归经而致。宜用“固冲汤”去棕炭、五倍子,选加郁金、赤芍、延胡、花蕊石、血余炭、蒲黄炭、贯众炭等活血行气、化瘀止血药。
       案例:唐某某,32岁,已婚,因阴道不规则流血3月,于1992年9月5日初诊。
       述3个月前经来至今未净,量不多,色暗红,偶可干净3~5天,又现流血,无腹痛。1月前在妇产医院诊刮确诊为“功血”,术后流血干净6天又现出血。多次用过“止血”、“消炎”药效不佳。就诊时面色无华,神软乏力,四末不温,口干不多饮,心烦梦多,阴道流血中等量,色淡红有小血块,舌胖淡苔薄黄而干,脉细无力。
       辨属气血不足,冲任不固之崩漏,宜益气固冲止血,“固冲汤”加减。处方:黄芪15克、山萸肉12克、熟地12克、白术15克、乌贼骨12克、茜草12克、龙骨12克、牡蛎12克、白芍12克、鹿角霜12克、阿胶珠12克、贯众炭12克、炒黑木耳30朵。3付服完流血止,再服3付。改为下方调理1月,月经恢复正常。调理方:黄芪15克、当归12克、太子参10克、白术12克、大枣10个、枸杞12克、熟地12克、菟丝子15克、淫羊藿15克、茯苓12克、巴戟12克、佛手12克、炙草6克。


       (二)妊娠血证止血妊娠血证以胎漏、胎动不安下血为主。相当于现代医学的先兆流产,临床又以早期先兆流产为多。早期先兆流产的临床特征是停经后出现少量的阴道流血,血色鲜红,粉红或深褐色,并伴轻微的腰酸及腰腹下坠感,早孕反应持续存在,妊娠试验阳性。胎儿存活是治疗胎漏下血的前提。
       中医学对胎漏下血的治疗提法亦多。如《叶天士女科》分“胎寒不安”、“胎热不安”、“胎虚不安”而辨证。《胎产心法》治胎漏主张“三月以前,宜养脾胃。四月以后,宜壮腰肾补血气,佐以清热”。丁氏认为胎漏下血以虚证为多。在妊娠生理上他抓住气以载胎,血以养胎,肾以系胎,特别“肾主胞胎”的根本,在病理上围绕气血虚弱,濡养不足;肾气亏损,胎失所系;血热动胎,胎元不固进行辨证。无论母体因素或胎元因素,无论寒热虚实,最终均导致冲任失调,胎元不固而下血。因此固冲任,系胎元是治疗本病的关键。丁氏喜用张锡纯的“寿胎丸”加味治疗胎漏下血证。
       寿胎丸的组成:菟丝子、桑寄生、川断、阿胶。此方原载“治滑胎”。张锡纯解此方:“胎在母腹,若果善吸其母之气化,自无下坠之虞。且男女生育,皆赖肾脏作强。菟丝子大能补肾,肾旺自能荫胎也。寄生能养血,强筋骨,大能使胎气强壮,故《神农本草经》载其能安胎。续断亦补肾之药。阿胶系驴皮所熬,最善伏藏血脉,滋阴补肾,故大气陷者,加黄芪以升补大气。饮食减少者,加白术以健补脾胃。凉者加补骨脂以助肾中之阳。热者加生地黄以滋肾中之阴。临时斟酌适宜,无用无不效者。”又曰:“寿胎丸,重用菟丝子为主药,而以续断、寄生、阿胶诸药以辅之,凡受妊之妇,于两月之后徐服一料,必无流产之弊。此乃于最易流产者屡次用之皆效。”从张锡纯解此方可知,该方重在补益肾气,养血止血,固冲任而安胎。丁氏在治胎漏下血时最推崇此方,只是常将方中阿胶改为阿胶珠,以避早孕反应者难以咽阿胶烊化冲服之腥味。“寿胎丸”治疗胎漏下血的具体运用如下:
       如胎漏下血色淡暗,腰酸或腰腹肿胀不适,伴头昏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弱,属肾气不足,胎元不固,用“寿胎丸”加杜仲、黄芪、白术、益智仁、荆芥炭、艾叶、仙鹤草等补肾益气,止血安胎。
       如胎漏下血色淡红质稀薄,伴小腹肿胀隐痛,气短心悸,面色无华,舌胖淡苔白,脉细滑,属气血虚弱,用“寿胎丸”选加党参、山药、白术、熟地、枸杞、大枣、陈皮、艾叶、荆芥炭、苏梗等益气养血摄血,固肾止血安胎。
       如胎漏下血色鲜红,伴腰腹隐痛作胀,心烦不宁,口干唇燥,舌红少苔或舌红苔黄,脉细滑数或滑数,属血热胎动下血,用“寿胎丸”选加生地、白芍、旱莲草、蓖麻根、地骨皮、山药、仙鹤草(热重加山栀、黄芩)以滋阴清热,凉血止血,固肾安胎或清热泻火,凉血止血,固肾安胎。蓖麻根一药凉血止血又安胎,用于血热胎漏下血效好。
       如因外伤胎漏下血,以补气和血,固肾安胎为主,用“寿胎丸”加党参、白术、白芍、苏梗、侧柏炭、当归。如下血量稍多去当归。
       案例:王某某,28岁,因停经60余天,阴道不规则流血6天,于1993年6月5日初诊。
       述婚后1年多未孕,月经30余天一次,量中等,色淡红,带多无臭。末次月经1993年4月1日,停经40余天在妇产医院确诊为“早孕”。有恶心呕吐,择食厌油。6天前始现阴道少量流血,血色淡红,伴轻度腰腹坠胀,流血第二天到妇产医院诊为“先兆流产”(妊娠试验阳性),嘱其服中药并卧床休息。就诊时阴道流血量少色淡红,腰腹仍有坠胀,神软乏力,恶心呕吐,呕吐达每日1~3次,吐清水,可进食不多。舌淡胖尖红苔薄白,脉细。已停经60余天,又作妊娠试验阳性。(妇查未作)
       辨属脾肾气虚之胎漏下血,拟补肾益气,固冲止血,和胃安胎法治疗。用“寿胎丸”加味。
       处方:党参15克、白术12克、升麻9克、菟丝子12克、苏梗12克、桑寄生12克、川断12克、杜仲12克、竹茹12克、法夏9克、砂仁6克、艾叶炭12克、阿胶珠12克。3付,二日一付,少服频服,服药第四天阴道流血止,1993年6月11日复诊再服上方5付以巩固疗效。
       丁氏指出,妊娠早期胎漏下血并恶阻,宜在方中选加竹茹、砂仁、法夏、陈皮、苏叶、黄连、生姜等和胃止呕之品。他还强调,在胎漏下血的治疗上,应掌握好“治病与安胎并举”的原则,严格把握用药禁忌,所谓“有故无殒,亦无殒也”。用药中病即止,免伤胎气。


       (三)产后血证止血产后血证见之最多的是产后恶露不绝。恶露乃为产后阴道流出的余血浊液,应在三周内干净,超过三周不净诊为恶露不绝。常见的原因有子宫复旧不良,胎盘胎膜残留,宫内感染等。
       中医认为,产生有亡血伤津,瘀血内阻,多虚多瘀的特点。故恶露不绝的发病以血气不足,瘀血内阻胞宫为多,此外因产后血室开放,湿热毒邪乘虚而入胞宫致恶露不绝。在《诸病源候论》中指出本病可由“虚损”、“内有瘀血”而致,并指出其治疗原则“不可断之,断之终不止”。这说明了对恶露不绝的治疗必须重视瘀血阻胞的因素,不能为止血而止血,因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不归经,恶露不尽。丁氏常用傅青主的“生化汤”加味治疗恶露不绝。
       生化汤的组成:当归、川芎、桃仁、黑姜、炙甘草。方中当归、川芎活血补血,黑姜温经散寒止血,桃仁活血祛瘀,甘草缓急止痛。本方具有祛瘀不伤正,补血不腻滞的特点。正如刘奉五曰:“若欲通之,必先充之。”主张当归重用,使气血充沛,脉道充盈。《产宝新方》曰:“此方行中有补,能生能化”,称为产后圣药。傅青主曰:“虽山楂性缓,亦能害命,不可擅用,惟生化汤系血块圣药也。”生化汤治疗恶露不绝的具体运用如下:
       如产后恶露过期不止,量多,色淡红有小血块,无臭,伴小腹空坠,神软乏力,舌淡暗,脉细,属气虚血瘀之恶露不绝,用“生化汤”加黄芪、党参、白术、益母草、仙鹤草等益气化瘀止血药。
       如恶露过期不止,色红质稠,伴小腹隐胀痛,口干心烦,舌暗红少苔,脉细数,属阴虚内热,胞脉瘀阻之恶露不绝,用“生化汤”加旱莲草、阿胶、茜草、生地、地榆、丹皮等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之品。如恶露过期不止,臭秽,伴小腹胀痛,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细滑数,属湿热毒邪瘀滞胞脉,用“生化汤”加败酱草、土茯苓、红藤、银花、蒲公英、地榆、赤芍等清热解毒,除湿化瘀止痛止血之品。
       如恶露过期不止,量少色紫黯有块,小腹痛而拒按,舌暗有瘀点,脉沉涩,属寒凝或血瘀阻滞胞脉,用“生化汤”加炒蒲黄、延胡、小茴、益母草、山楂、赤芍等温通活血,化瘀止痛止血之品。
       案例:唐某某,26岁,因产后阴道流血2月余,于1994年2月1日初诊。
       述2月前足月平产,阴道流血一直未净。血流不多,色淡红夹小血块,伴小腹坠胀痛,神疲头昏,乳汁不多,曾到贵医就诊,考虑“宫缩不良”用过“宫缩剂”、“止血药”、“抗生素”等,流血未止。舌淡暗,脉细乏力。
       辨属气虚血瘀之恶露不绝,拟“生化汤”加味治疗。处方:黄芪20克、当归12克、川芎9克、桃仁12克、炮姜9克、炒荆芥12克、地榆12克、益母草15克、山楂15克、白术12克、枸杞12克、仙鹤草15克、炙甘草6克。此方服5付血止。


       (四)带血证止血带血的发生主要是生殖器官炎症所致,如急性阴道炎、宫颈糜烂、宫颈息肉并感染、急慢性子宫内膜炎、子宫粘膜下肌瘤并感染等。其次是非炎症性原因,可见于创伤性与功能性因素,如后现带血,经间期带中夹血。炎症性带血特点是:带下量多臭秽,质稠混血,常呈深酱色或脓血状;非炎症性带血特点是:带不多,带下夹血丝,色鲜红或暗红,无臭气。
       带血证的病因病机,丁氏认为主要有两方面。一是脾虚生湿,湿遏热郁,肝经湿热下注,热伤血络,冲任不固,带脉失约致带血。这类带血是多而臭秽,带血混合,呈脓血状或深酱色,并伴明显腰腹坠胀痛或阴痒灼热痛,神软心烦,胸胁苦满等症状。相当于上面所讲炎症性带下有血。二是阴虚生热,热伏冲任,热伤血络而致带中夹血丝,血色鲜红或暗红,伴经行先期或量少或淋漓不尽,五心烦热,口干咽干不多饮等症。相当上面所讲非炎症性带血症。一般说来,赤带多于白带热重,白带多于赤带热轻,带多湿重,带少湿轻。
       1.湿热带血治疗:此类带血证丁氏常选用傅青主的“易黄汤”加椿根皮、鸡冠花、土茯苓、地榆、北柴胡治疗。“易黄汤”组成:山药、芡实、黄柏、车前子、白果。原方是治“夫黄带乃任脉之湿热也”。方中山药补脾胃之气;芡实健脾祛湿,固涩而止带;白果固涩止带;车前子利水除湿;黄柏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如椿根皮清热燥湿,收敛固涩,止血止带;鸡冠花收敛止血止带;地榆泻火解毒,凉血止血;土茯苓清热解毒除湿;北柴胡解肝脾湿热之郁滞。全方健脾益气疏肝,清热解毒除湿,固涩止血止带。如气虚明显加白术、党参;热重加山栀、龙胆草;阴痒灼痛加苦参、白藓皮、地肤子;腰痛明显加金樱子、菟丝子、桑寄生。
       2.阴虚带血治疗:此类带血证丁氏常选张锡纯的“清带汤”加味治疗。“清带汤”组成:生山药、生龙骨、生牡蛎、海螵蛸、茜草。该方原意“治妇女赤白带下”。方中山药益脾肾固精气;生龙骨平肝益阴,收涩固涩;乌贼骨固精止带,收敛止血;茜草凉血止血,行血化瘀。全方补真阴而固元气,凉血止血,固精止带。
       如虚热较重,带血色深红,口干咽燥明显加生地、白芍、青蒿、地榆、阿胶、旱莲草等养阴清热,凉血止血之药;如气虚较重加党参、白术、莲子、黄芪;腰酸痛加川断、怀牛膝、桑寄生;带血下有臭味加白头翁、地榆、苦参。
       案例:杨某某,38岁,已婚,因上环5年带血2年余,于1993年10年25日初诊。
       述5年前上环,术后月经稍多,准月,5天净,带下正常。2年前开始常现带下夹血丝,血色鲜红,伴腰腹隐胀不适,心烦口干,少睡梦多。到某医院诊为“子宫内膜炎”,用过“庆大”、“灭滴灵”等药效不显。就诊时带下量不多挟暗红血丝,口干不多饮,心烦易怒,乳胀不适,舌暗红苔少,脉细微数。
       辨属阴虚血热之带血证,宜养阴清热,凉血止血止带。用“清带汤”加味。处方:山药10克、生地10克、白芍12克、生龙牡各12克、茜草12克、旱莲草12克、地榆12克、败酱草12克、贯众炭12克、川楝9克、乌贼骨12克。服10付带血止,再服10付以善后。


       以上归纳了妇科常见血证的止血经验。丁氏曰:所谓止血,主要是止业已动跃奔突于经脉之中,而尚未外溢之血。他同意唐容川所曰:“止之使不溢出,则存一分血,便保得一分命”的说法,并提出妇科血证止血临证时应注意三点,一是止血之法,并非见血止血;一味兜涩,应是审病之因而分别予以止血。如气虚则益气摄血止血;血热则养阴清热,凉血止血;血瘀则活血化瘀,固冲止血。乃应治病求本,审因论治。忌用多用重寒凉之品及药炭强止其血,因血不归经,寒凉及药炭太多,使经脉瘀滞。他很欣赏三七、茜草、花蕊石等止血不留瘀滞,化瘀而不伤新血的功用。二是慎用汗药,因“血汗同源”,血证既伤阴血,又伤水津,血气两虚,汗源不足,如再大汗之,必更竭其阴血,伤其正气。三是去血既多,阴无有不虚者,血止后,尤重视补益血气,并注意消瘀消血,调气宁血,以防血复潮动而下血。
       丁氏妇科常用止血药归纳
       1.活血止血药:三七、茜草、蒲黄炭、花蕊石。
       2.凉血止血药:茜草、地榆、藕节、白茅根。
       3.滋阴止血药:旱莲草、阿胶。
       4.温经止血药:鹿角霜、艾叶、炮姜炭。
       5.收敛止血药:乌贼骨、芡实、莲子、龙骨、牡蛎、鸡冠花、椿根皮、赤石脂、山萸肉、仙鹤草。
       6.固涩止血药:陈棕炭、血余炭、侧柏炭、荆芥炭、贯众炭



    •本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所有,本平台选择学术价值较高作品转载,方便学习和传播中医文化,如存在不当使用情况,请联系我们删除。

    •本平台分享健康图文信息,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医疗诊断依据。如有需要,请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推荐阅读:

《中医基础理论》主要知识点汇总


《中药学》知识点归纳及横向总结,临床必备高频考点


名老中医裘沛然临床经验:虚中求实 补泻互寓——治疗慢性肝炎、肝硬化经验


名老中医裘沛然临床经验:补气摄精 祛毒利湿——治疗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经验


名老中医之路:汪逢春


颜德馨经验荟萃:中医辨证思维与临床诊疗决策之优化


经方发挥:真武汤


经方发挥:小柴胡汤


经方发挥:乌梅丸


名医蒲辅周运用中药附子二十三法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皮肤疾病内服药方


赵炳南临床经验集:皮肤疾病熏药独特疗法


名老中医祝谌予经验集:治疗糖尿病的经验


公众平台:医之林

小编微信:WYF365

投稿邮箱:980705233@qq.com

欢迎广大朋友推广

提示:经络循行图在左下角“阅读原文”里

点击下方“阅读原文”查看更多
↓↓↓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