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阳显义录(1)

2022-07-01 07:08:17


扶   阳   显   义   录 (1)

( 洄溪堂主火神门 )



古人云:“生死事大”!于医者,于患者,此言毕矣!进而问曰:既然,谁主“生死”沉浮?此又一千古之疑!


细细考之,唯有“元气”可为正解,真阳即是。《诗经》有云:“相其阴阳,观其流泉”。自中华上古“阴阳”之理初显,河图、洛书即出,易经、太极袭成,乃至《本经》厘定药物,岐黄遂以《内经》汇宗,总赅万法,发衍圣义,老庄辉耀,抱阳守阴,冶于一炉,再至仲景条立伤寒,妙解六经,开一派之先河,然“扶阳”消息,却如神龙首尾,若隐若现,俯仰之间,其义幽隐。


《易经》首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内经》继之以“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老子复云“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仲景语“天布五行”,更于伤寒经方中践行扶阳药物之用,犹抱“扶阳”之义,上示以规矩,惜人之不识。


后世医家,修短随化,相与天时地气,应运国势民情,于是各朝流派,名家蜂起,如葛洪,如孙真人,如河间,如丹溪,如景岳等,俱独领风骚于一时,虽趣舍有殊,静躁不同,而莫衷一是。从术而论,但必“明扶阳而兼益阴,显益阴又暗扶阳”,然以究竟而言,莫不心系黎苦,治病立法,无非固护元气,此非“扶阳”而何!


如景岳“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真阳”之断语,颇得“扶阳”圣义。


清之一代,川西有刘沅止唐夫子出,博学鸿儒,兼弘佛道之学,著作等身,名震当世。止唐夫子于医道造诣,虽曰“票友”,然上承岐黄之旨,中临伤寒之义,下启扶阳之门,隐然已有风雷之象!如其《医理大概约说》:


“补血必补气,气行则血行,无补血法也。”“火乃人身生化之源,无火,则不能运化。”“人身以元气为主,气足则邪火自息。故古人谓火气元气,不两立也。”“阳气即元气,阴阳二气,统于元阳。元气暗滋于肾家,一病则无不病也,故医家斤斤辨三阴三阳,云某药入某脏,尚为太拘。”


郑钦安亲炙止唐公,从师越三十五载,虽称“伤寒大家”而坚云,“有阳则生,无阳则死...故曰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并以此理法,贯穿前后三书,已尽呈扶阳要义!


卢铸之再依止钦安,接扶阳衣钵,孜孜以求,嗣后尊师遗嘱,散尽家财,行脚乱世,历时八载,以资求证止唐、钦安理体,终于有得,“人身立命在于以火立极,治病立法在于以火消阴”!一门三杰,以火立极,前后两朝,历近百年,“扶阳”心灯始明!果叶扶疏,演出一华数枝,扶阳要义遂广播天下。


轩之尝闻:须具通方手段,始定界外乾坤。此所以古时“先生”之尊称,唯医者与师者克当。今之岐黄行者王献民先生,即此“医、师”典范。


王献民先生,中医世家出身,幼承庭训,早于伤寒温病,已有悟入,及亲炙扶阳名师,纵横捭阖于扶阳与温病,奇峰突起。


创洄溪堂医馆,悬壶济世,悲天悯人,以病为师,于扶阳一路,如履薄冰,切磋琢磨,不忘初心,终成大统!王师百尺竿头,更雄于临床,每于重病危症,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屡起沉疴,妙手回春,四方谒病者,常辐辏其门。


王师于医学一道,虚怀若谷,海纳百川,自然渊渟岳峙,是不分轩轾,而高下已判,确为我辈楷模。


笔耕书上除太和无他,舟行学海有扶阳领航!


轩之景愿,在以扶阳理法为眼目,临证医案为手足,体用双全,经纬显义,发明往圣之绝学,俾来者能于“扶阳”之岐黄妙义,有所趣入:使未发明者,自启扶阳之门;已发明者,同入扶阳精进之路;已精进者,直登扶阳修证之堂,广济天下苍生,以此!


此显义录,分明杏林鸿宝!俱是扶阳行者越百余年之济世丹愚,医海勾陈。赤子之心,天地可鉴。真功实料,童叟无欺;唯静驻一隅,且待有缘。


于我言华枝春满,

予君为天心月圆!


是为序。




引言


我于1999年始,身染重疾,经中西医治疗,其中不乏大院名医,然未愈而日见恶化,惶惶困顿之际,于2001年,蒙文道长垂怜,始入扶阳道门,治病学医,恩同再造。及后亲炙扶阳名师彭重善先生,忝列门墙,并得彭师施以回春妙手,诸症终愈,然其时艰难困苦,历经九死一生,实非常人堪忍!所谓“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尤病时所见所闻,满目疮痍,百姓病苦,感同身受,直如仲景所言“赍百年之寿命,持至贵之重器,委付凡医,恣其所措”!乃愤而决然弃商从医,凭坚忍不拔,期间又得诸多奇缘,所幸功不唐捐,感得天道酬勤,凡春秋十余载,业、医渐进。


后幸遇中原扶阳名医王献民先生,偕行越三载,亦师亦友,余经王师耳提面命,倾囊相授,于医之一途,终感拨云见日,得意忘形。杖之临床驭病,真如吹糠见米,确是屡起沉疴。今得王师重宝,始敢问鼎扶阳,良可慨也!


铸之太老师尝道“医必先明理法而后可言方药”,“益知医学为当今之急需,决不可自秘其术,坐视伤亡而不救”,秉此,献民先生嘱余将医案成帙,取法乎上,用资医者参证,以冀病者得救。


诗云:乃积乃仓,乃裹糇粮,于橐于囊。思戢用光,弓矢斯张,干戈戚扬,爰方启行......


此为王师肝胆披沥,亦是轩之昆仑行愿!




第一篇    麻杏竹甘综合法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的慢性病之一,据相关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目前我国哮喘患者已逾3000万人。咳嗽也一样,每天因此发烧而打吊瓶的病人数不胜数,势成蔓延。特别是很多感冒后的咳嗽,久治不愈,这种病症,西医诊断为变异性哮喘。


今年5月3日,是世界哮喘日,已是第十八个年头了,恰恰又是在我写作此篇之时,脑海里瞬间满是那些千千万万躺在医院里挂着吊瓶的孩子,心情沉重。因为咳嗽,因为哮喘,孩子们孤苦无依于病榻之上,辗转呻吟,难以承重,家人们同样遭受着撕心裂肺般的痛苦折磨,心如刀割,欲哭无泪。


父母的天伦之乐,莫过于每天看到孩子开心的笑容,能够健康的成长。然而,每当孩子感冒发烧时,由于认识上的误区,仓促间病急乱投医,多数父母无奈下只有选择“华山一条路”,去医院输液注射抗生素,“打点滴”似乎成了灵丹妙药,殊不知如此这般的折腾,反使病情迁延难愈,孩子的健康也随此“点点滴滴”而涣然流逝!我想,如果懂得一点基本的中医扶阳常识,以正确的方法治疗,咳嗽和哮喘的病症大都能够痊愈,甚至是可以从根本上避免的。


因此,本书的第一篇,我就以“扶阳”这一岐黄要义为根本,从麻杏竹甘综合法精准处置咳嗽和哮喘这种看似简单的病症入手,从而开显扶阳医学正确踏实的健康理念和行之有效的诊疗手段,期望为医者和患者提供些许力所能及的帮助。


《麻杏竹甘综合法》


【基本法结构】

炙麻黄,杏仁,鲜竹沥,甘草。


【主要适应症】

化顽痰、清陈邪、镇咳喘、抗感染;适用于感冒咳嗽、支气管哮喘、咳喘久治不愈、肺炎及支气管肺炎;更能于诸多大病危症之关键时刻,起死回生、力挽狂澜。


引子


2015年5月,广州南沙扶阳医学传承基地开班授课期间,有位学员由于偶感伤寒,突发严重咳喘,痛苦不堪。据她自己说,咳嗽长期和她纠缠不休,一直断断续续,用了很多办法仍然止不住。无奈下,我们便向同在基地进行内证群修的王献民老师讨教,而王老师当时给出的,正是麻杏竹甘综合法的处方!


这是我第一次见到临床中使用鲜竹沥,也是第一次接触麻杏竹甘综合法。由于自己弃商从医,半路出家,自2007年开始才入扶阳医学之门,在之后不多的临床实践中,只会运用扶阳医学的理法方药处理疾病,学识浅薄,掌握的药物有限,对鲜竹沥根本就一无所知。


所以,王老师此方一出,我心中便疑云顿起:整个处方理法混乱、阴阳不辨、寒热不分,这么乱七八糟的怎么能治病呢?即使止住了咳嗽,恐怕也是误打误中,说不定还会损伤阳气,对病人的预后非常不利。


果然,病人服用一剂之后咳嗽加剧,再服一剂症状更加严重,信心大受打击,遂停止服药,不敢再继续治疗了。这个结果正好印证了我的怀疑:根本就是个立法混乱的死方嘛,怎么能够治好病呢?


然而短暂的得意之后,静下来仔细想想,开始感觉不踏实起来,更多的疑问随之而来:王献民老师业医四十余年,医治了四十余万人次的病人,在处理大病难病和急症危症方面,向来得心应手,往往是重剂出手,力挽狂澜,怎么会连一个咳嗽都治不好,这靠谱吗?如此严谨有声望的名医,众目睽睽之下为病人处方,怎么可能会有丝毫的大意呢?这个处方的立法奥妙究竟在哪里,我漏掉了什么?病人服药后为什么会咳嗽加剧?

... ...


问题到底出在哪里呢?


因为修学“善人道”的关系,我养成了善于思考的性格特点,凡事首先想想自己的不是和不足,多从内心去找原因,这么做常令我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决定花时间去研究并实践这个处方。


首先想到的是回归经典,在经典中寻找答案。从《伤寒论》中,捡出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以及其它几个治咳喘的条文,然后又翻出文道长带我学习伤寒的笔记,集中在一起反复思索,重新深入学习。


麻杏石甘汤伤寒条文:“发汗若下后。汗出而喘。无大热者。不可更行桂枝汤。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经方组成:麻黄4两,杏仁50个,炙甘草2两,石膏半斤。


这么一看,问题出来了:


第一,麻杏石甘汤中,麻黄用到了四两,比麻黄汤的三两还多一两,但说的是“汗出而喘”,既然已经“汗出”了,仲师为什么还要用麻黄去开汗孔呢?


第二,麻杏石甘汤里用了如此大量的石膏,按理推论,病人身体内应该“有大热”才对,而仲师为什么偏偏说是“无大热者”呢?既然“无大热”,为什么还要用石膏呢?


我想,不仅自己对此含糊不清,可能很多人也都没有弄明白这两个问题,包括一些著名的伤寒大家。比如柯韵伯,他在《伤寒来苏集》中就说:这个条文是仲景大意了,一定有问题,要改成“有大热、不汗出”!因为“有大热”方可上石膏,“不汗出”才能用麻黄。这个判断,显然没有体会到仲师之意,而误把麻杏石甘汤当成大青龙汤证了,这当然不是仲景疏忽,而是柯琴老人家大意了。


所以,针对遇到的任何问题,要善于思考,反复琢磨,把理法弄通了,很多疑难才可以迎刃而解。


比如上面这两个问题,为什么要用麻黄呢?用麻黄是为了开汗孔发汗吗?当然不是!因为病人已经“汗出”了,不需要再发汗。那么,既然已经汗出了为什么还要用麻黄呢?


正确的答案是,麻黄可以走肺,能将肺中的邪气发出来,也就是说用麻黄的目的是用来开宣肺气、发散伏邪,这才是仲师的本意!


同样的,仲师为什么又要重用石膏呢?因为石膏在这里有两个作用:一是可以清肺中闷热;二是可以包住麻黄的药性,使麻黄的辛散作用不至于发散到皮肤,保证麻黄的力量专注于肺和膈间而开宣肺气,此正是仲景神而明之的手段。


回头再看王老师的思路,其立法之意,渐渐浮出水面。


将麻杏石甘汤中的麻黄换作炙麻黄,炙过之后的麻黄,其“发汗解表”的药性降低,而“润肺、平喘、止咳”之功效相应增强;此意即在强化开宣肺气的同时,还能够削弱开汗孔的副作用。


飞流直下的鲜竹沥。


很多医者用过鲜竹沥这味药,可能会不屑一顾,认为不过尔尔。平心而言,当初我亦轻慢疏忽,疑之无径可循,殆难取则。然而当我窥其堂奥,并以之行而有效地救治了一个又一个危重病人后,不禁肃然起敬,于其弥足之珍贵,方才恍然!


历代医家对鲜竹沥之用多有阐发,《本草纲目》言“竹沥性寒而滑,大抵因风火燥热,而有痰者宜之”,又如《景岳全书》说其“味甘,性微凉,阴也,降也。治暴中风痰,失音不语,胸中烦热,止烦闷消渴”。丹溪曰:“凡风痰虚痰在胸膈,使人癫狂,及痰在经络四肢、皮里膜外者,非此不达不行”。


麻杏石甘汤里的石膏是用来清除“肺中闷热”,不是针对“阳明热”的,仲景说的“无大热”,所指的是没有阳明气分的热;鲜竹沥既能清肺中闷热,又可化痰为水,同时能消炎抗癌。


天人眼目!


这样一来,麻杏石甘汤摇身一变,就成了麻杏“竹”甘汤。其基本法的组成也从“麻黄、杏仁、石膏、甘草”变为:炙麻黄、杏仁、鲜竹沥、甘草。一字之差,临床上却有天壤之别,献民老师把石膏换成鲜竹沥更能体现仲师立方之法义,从心所欲而不逾矩,错落有致,法度严谨!仅此一变,就是神迹,立将麻杏石甘汤上升到立法的大美层面,又与扶阳医学的立法体系相结合并形成系列,前无古人,正是“青出于蓝”而不同于蓝。


为什么那位学员服用一剂药后咳嗽会加剧呢?奥秘就在于炙麻黄发散邪气的药性作用。因为病邪隐藏在患者肺里,首先要借助炙麻黄的药性将肺中邪气驱赶出去,所以病重之人会有3~5天的咳嗽,病邪发散干净之后,咳嗽自然也就停止了,这样的治疗方法才能彻底地治愈咳嗽。如果到医院打吊针输液,用抗生素强制止咳,表面上看好像平静了,但病邪被压入肺中,留下了更为严重的祸根,如同特洛伊木马一样,一旦天气变化或受其它因素的影响,外邪内毒里应外合,无休止地反复咳嗽,甚至发展为哮喘。这种情况,我想医生们会经常在临床中碰到!


至此豁然开朗。


之后,我便开始了一系列的临床实践,由于自己不是专业医生,所以不开门诊,找我看病的基本上是我的朋友及其家人,有些是经多方医治无效或急难危症的重病患者。从2015年的下半年至今,我用麻杏竹甘综合法治愈了五、六十例顽固性咳喘的病人。虽然不算多,但对于一个中医“票友”来说已经是很光荣的事情了。


在治疗中,由于殷鉴不远,处方时我都会提醒患者可能有一个3~4天排邪气咳嗽加剧、5天治愈、7天断根的过程。通过一系列的临床实践活动,麻杏竹甘综合法的疗效可谓百发百中,捷报频传。我经常感慨地和同事们说,麻杏竹甘综合法是王献民老师为扶阳医学做出的伟大贡献之一,这个立法不仅仅可以解决咳嗽、哮喘等等问题,还能于许多大病危症治疗的关键时刻,起死回生,力挽狂澜。更为难能可贵的是,这个立法架起了扶阳、伤寒以及温病之间的桥梁,注定会流芳百世!


为了让读者能更好的理解,我就结合亲身经历,讲述几个临床运用麻杏竹甘综合法的故事。


【化顽痰,航天专家起死回生】


钟老,男,84岁,是我国已经解密的载人航天领域的七个核科学家之一。2016年5月,钟老因白血病急性发作住进北京大学某中心医院接受西医治疗,但很快地,医院就下了病危通知:病人大概还有七天的生命窗口,让家属做好思想准备。


血液病区住着很多像钟老这样游离于生死之间的病人,医生们都很有“经验”,病情发展到了“该死”的阶段,病人就必死无疑,是不可能有任何奇迹发生的,事实也一次又一次地验证了这种“经验”,,一纸病危通知就像死刑判决书,不可逆转。


当我和李医生赶到医院时,看到的是一位风烛残年的老人家,奄奄一息。家属们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中医上了,我理解他们!人世间,没有什么比站在那里眼睁睁看着父母亲的生命在挣扎流逝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更加悲哀,深入骨髓!一位为我国航天事业做出过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一代中华脊梁,现在需要扶阳医学的帮助,霎时,我感到责任重大。当时,威胁钟老生命的三大杀手是:


一、顽痰

医院动用了很多手段,包括化痰药和吸痰器都无济于事,还是化不了钟老的顽痰,因为痰太粘、太稠、太硬,犹如橡皮筋一样。很多这样的病人都是因为顽痰咳不出而去世的。


二、高热

最先进的新药特药全都用上了,高热还是退不下来。对于白血病等癌性发热,西医自己承认历来就没什么好办法,有的病人长期发热,最后因阳气耗尽而死亡。


三、造血功能衰竭

医院靠输血来提升钟老的血系指标,但输血效果非常有限,几天之后全血指标又退回从前,被打露原形。而且,输血后又发生了溶血反应,出现了更加严重的高热和抽搐。


病人的实际情况都摆在这里。


马上先切脉,刻见:双手整体脉都是洪大带劲,肾脉沉取至骨无根;舌质绛红,舌苔白厚腻罩黄;体温39.6;心率116;血压115~180;血糖24;血小板7000;时昏时醒。


对于治疗大病难病的重大决策,我都会认真地向王老师请益,通过仔细辨证,王老师认为钟老此时已病入三阴和血分,高热实为三阴温病所发,结合脉象综合考虑后,治疗思路为:


● :附片80,炙甘草6,生姜80,用四逆纳下归根,固护心肾;


● 病家顽痰不化威胁生命,可立麻杏竹甘综合法为常法:炙麻黄20,炒苏子25,鲜竹沥250,炙甘草6,法半夏45,用此法将顽痰化为水,可多用几付;


● 病人高热不退,用扶阳医学四逆败毒综合法的透营转气类型,大便通,烧即退;


● 病人血小板只有7千,严重威胁生命,用升血小板粉剂,可使血小板每三天升高一倍,翻一番;再过三天,再升高一倍... ...


处方:

附片80(先煎),生白术15,茯神15,制麻黄20,砂仁15,防风15,前胡30,黄芩25,青蒿25,醋鳖甲30,炒苏子25,陈皮15,法半夏45,生黄芪45,生地30,丹皮25,元参30,细辛15,三七25(另炖),人参15(另炖),炙甘草6,生姜80,水牛角片75(先煎),鲜竹沥250mL(兑服)分6~8次服完。


第一付药服后奇迹就出现了,痰咳得非常轻松,很容易滑出来。而在未服中药之前,每次咳出一口痰都要花费九牛二虎之力,女儿帮忙拍打背部,儿子从嗓子里往外抠,抠出的痰又粘又硬,如橡皮筋一般。


一剂之后高热也随之而退,再加上服用升高血小板的粉剂,病情一天天好转,直至将血小板升至正常,转危为安!


、常法和法中法,格局大而复杂,但细看此方,君臣佐使,理法分明,卫气营血,步步歼敌,春冰虎尾,一切伏邪,扫荡净尽。由于本篇主要分析麻杏竹甘综合法,方中其它的立法后面再讲。


之前分析了麻杏竹甘综合法治疗咳喘的道理,但它还有一个很大的功效,就是可以把顽痰化成水,而这一点很少有人知道。本方中,麻杏竹甘综合法有一些变化加减,其结构是:炙麻黄20,炒苏子25,鲜竹沥250,炙甘草6,法半夏45。


在基本法的结构上将杏仁换成炒苏子,再重用法半夏。


定喘用杏仁是伤寒论里仲景的用法。病人此时没有喘症,只是痰咳不出来,不需要杏仁来定喘,故用炒苏子替代杏仁,此为扶阳法要之妙用,炒苏子针对的是肾虚寒而咳嗽的肺,其着力点是将上逆的邪气从少阴往下拉;炙麻黄与炒苏子配合,一升一降,使乾坤运转,更好地开宣肺气。


法半夏45克的用量,意取“半夏独大”,法于小青龙。小青龙汤证是因为病人体内之水代谢不良,积液肺中,“半夏独大”之目的是移肺中之水入膀胱,从而实现尿解!《伤寒论》在小青龙之前条列的所有方剂,包括从桂枝汤到各半汤、再到葛根汤、新加汤乃至大青龙,除麻黄汤之外,都使用了生姜和大枣,但是到了小青龙,仲师就去掉了生姜和大枣,为什么呢?


其实,小青龙之前的所有方剂都是在处理营卫问题,行“表解”,而协调营卫的主力就是生姜和大枣,多一份生姜就多一些能量补充卫分,多一枚大枣就多一份能量进入营分。麻黄汤没用生姜和大枣,是因为麻黄的开表功用非常强大,不需要生姜和大枣帮忙。


但是到了小青龙汤的时候,去掉生姜和大枣,说明小青龙汤根本就不是一个调节营卫的方,目的不在表解。因此,仲师就加大了半夏的剂量,用到半升,也就是现在的100克。治寒饮而咳的小青龙汤,由于妙用“半夏独大”,遂“降肺胃之积滞归于沤中(卢铸之语)”,力使肺中水邪移归于膀胱。所以半夏独大的小青龙,仲景的真实意图是“尿解”而非“汗解”!仅此神来一笔,就够医者一辈子学习的了。


小青龙取“半夏独大”之意是使寒邪“尿解”,有路可去。很多医者在临床中不敢这么做,常常是半夏量少势微而成死局。一旦半夏剂量不足,就会退而与陈皮构成二陈格局,误成汗解。肺里满是积水,不顺“浊降”之意用尿解,而错使表法,当属无理之极!那么病人服后,无不症见大虚!


麻杏竹甘综合法之奇伟处,是其已上升到“法”的层次,所以临床上可以随证加减,运用自如,不管是麻杏甘石汤的肺燥,还是小青龙汤之肺湿,都能够打包解决,一举荡平。比如本案,实质上就是肺很热又兼有积水的肺,用麻杏竹甘法化痰为水,再取小青龙的半夏独大,移肺中之水邪入膀胱而尿解,当然效如桴鼓,真正做到了“一剂知,二剂已,三剂服后瘥”。


对于此案,钟老的主治医生由衷的感慨道,扶阳医学创造了他们建院以来的一个奇迹。眼见为实之后,医院的医生们纷纷请我们扶阳团队为他们自己及其家属看病处方。看来,现在很多人嘲笑中医西化,其实只要中医自己争气,是完全可以做到西医中化的!发奋图强,立足经典,勇于创新,才是中医人应有的态度,这点上,王献民老师就是楷模。世风日下不可怕,急功近利不可怕,可怕的是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思改变自己!


化痰为水的故事告一段落,但并没有结束,比如,三阴温病的高烧是如何退的?补血小板的粉剂又是什么呢?这些内容不是本篇要解决的问题,我会在之后的相关篇章中为读者朋友们详细介绍。

 

【清陈邪,变蒸幼儿保全天真】


这个故事讲的是治疗一个八个月大婴儿的咳嗽。


八个月大的婴儿正好处在小儿蒸变阶段。什么是小儿蒸变呢?蒸变又称为“变蒸”,民间又将之称为“烧长”或“生长热”,是古代医家用来解释婴幼儿生长发育规律的一种学说。此说首见于西晋·王叔和的《脉经·平小儿杂病证第九》,曰:“小儿是其日数应变蒸之时,身热脉乱,汗不出,不欲食,食辄吐见者,脉乱无苦也”。


所谓变蒸,变者,变其情智,发其聪明,主要是指精神发育;蒸者,蒸其血脉,长其百骸,主要指形体发育。2 岁以内的小儿,由于生长发育的旺盛,其血脉、筋骨、脏腑、气血、神志等各个方面都在不断地变异,蒸蒸日上,每隔一定的时间就有一定的变化,并且还可表现出一些症状,如发热、烦吵、出汗等等,这是小儿精神、形体阶段性生长发育的一种生理现象。变者生五脏,蒸者养六腑,变者上气,蒸者体热,小儿需得变一变、蒸一蒸,方能长一长。


小儿变蒸期间,主要的病症之一就是咳嗽和发热,卢铸之针对婴儿变蒸期间的治疗有较为深刻的认识和论述:“乳子未满周岁,为先后两天建立之时,营卫生会之机,若母亲乳子不慎,外邪与乳相聚于肺胃之间,重楼必阻。小儿正值蒸变期间,为筋骨发展之时,立法处方只宜扶助水火变换之机,不能抑制生化,必须纯保天真营卫。”这是卢老为我们指明小儿蒸变期间的治疗总则,即“只宜扶助水火变换之机,不能抑制生化,必须纯保天真营卫”。


那么,临床上扶阳医学是如何治疗婴幼儿的咳嗽,并做到“纯保天真营卫”的呢?


今年2月27日,扶阳基地的一个学员缪同学,发微信跟我说,她八个月大的孙女最近鼻涕特别多,晚上咳嗽,睡不好觉。主要原因是宝宝的爸妈在半个月之前感冒,孩子被传染后就开始发作。


针对这种情况,我给她开了一付桂枝法,服药之后宝宝就舒服多了,咳嗽、流涕的症状基本消失,睡眠也随之改善。


接下来本应该吃收功方了,结果因为父母不慎,携子外出时伤风受凉,再次发生严重咳嗽。逼于家庭长辈们的压力,缪同学无奈下,只能将孩子抱到医院接受抗病毒治疗,几天的抗生素打下来,孩子貌似好了,但没想到出院后又开始咳嗽、流涕。缪同学在微信上对我说,“又回到从前”,情急无助之下,征询我对治疗的意见。


此幼儿八个月大,正处于变蒸阶段,第一次感冒咳嗽之时用了桂枝法,收效。但由于受凉复感,又误用西医抗生素治疗,把孩子的阳气折腾得一塌糊涂,所以此时再用桂枝法不妥。当尊卢老“只宜扶助水火,不能抑制生化,必须纯保天真营卫”之旨,,扶正祛邪,再合麻杏竹甘综合法化痰、止咳、抗炎为治则。提醒缪同学,由于宝宝病程较长,又被西医折腾了几天,阳气受损,肺胃之间病邪积聚,可能会加剧咳嗽3~5天,同时要注意,鲜竹沥必须是单方,不能用复方。


处方:

制附片10(先煎),茅术20,炒车前子10,防风10,炙麻黄6,鲜竹沥30mL(兑服),杏仁8,白芷10,黄芩5,毛化红5,山楂肉6,地龙10,姜虫6,炙甘草5,生姜10,冰糖50。 七剂,日一剂,六次服完。


上法中,制附片、炙甘草、生姜,法于扶阳医学四逆法,补强心肾,扶正祛邪;炙麻黄、鲜竹沥、杏仁、炙甘草,麻杏竹甘基本法,辛凉解表,从肺论治;地龙配姜虫,功效补强,扩气道;白芷配黄芩,发表清少阳腑,透鼻窍。


其实,一般的咳嗽,用麻杏竹甘综合法,两付下去就可以完全消除。但如果肺里的积邪太多太久,有可能会加剧咳嗽三五天,只有将病邪完全排出去之后,才能恢复平静。所以我通常提醒病人,服药后或许会有一个“三五七”的过程,即三天加剧,五天治愈,七天断根。当然,久病不愈的患者,运气好的话,一次治愈的机会也很多。


还存在另外一种情况,假如第一天一直忍不住地咳,用了麻杏竹甘综合法以后,第二天觉得好了六七成,间或有一点小痒,忍不住还要咳几声,没有好彻底,这个时候就要加一些补强之品。比如,加地龙和姜虫,一寒一热,肺热加地龙,肺寒加姜虫,也可以两位味药一起加,如此案中的幼儿,病程拖得太久,所以地龙和姜虫一起上,增益补强的力量。


为了让大家更好地了解治疗此病的背景,发几张微信截图共同分享。




【镇咳喘,久病孩童柳暗花明】


我的第三个故事,主角是一个久咳不愈的小孩子。此案有点儿特别,患者两岁八个月大,反复的“各种咳”:遇风咳,遇寒咳,出汗咳,空调冷气环境中也咳,一年多的时间里,一天都没有停过,扶阳派的医生治疗了两个月,但未止住。2017年1月,孩子的妈妈在微信中请求我出手治疗。她很给扶阳派面子,说儿子的咳嗽问题虽未解决,仍依然坚信扶阳的大方向没有错。我与患者家人不熟识,但就凭孩子妈妈对扶阳理念的这份信念和坚守,同气连枝,我决定帮助他们。


看其过去的处方,属于扶阳学派的经典立法,桂枝法、广紫菀法、藿香法等等都上了,基本上做到了“正、纯、精、高”。可是,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为什么就治不好孩子的咳嗽呢?


关于小儿长期咳喘,卢铸之太老师认为:“此病系幼年所得,有两大原因:一因食乳后伤风,互相裹聚于肺胃之间。二因蒸变期间,工者不察,妄用清凉退热之品,寒湿凝聚于重楼,久久未愈。一感天时变换气流,内外相击,正邪相搏,此病必发。”


卢老接着阐述了治法:“治宜正本清源,化太极中之驳杂,使阴阳分合无缪,或清气分中之秽浊,血分中之留污,更使水火既济,火土合德,先后二天均能得养,非化阴为阳,化浊为清,使气畅而血流,卫温而荣和,诚为拨通日月往来之路,尊古保全天真、。”


卢老此论可谓一针见血,第一,要清除气分中之秽浊,血分中之留滞;第二要使气畅而血流,卫温而荣和。王献民老师的麻杏竹甘综合法,正是遵此旨圭而创,立法纯在天真与营卫上打算,不专在咳嗽上周旋,法用任督汤合麻杏竹甘综合法,着力于分清别浊,使升降畅通,打开日月往来之路,以能正本清源。


处方:

鹿角片10(先煎),辽沙参10,炙麻黄9(先煎),杏仁9,油厚朴9,地龙15,白芷15,广陈皮15,茅术15,干姜20,芦根15,百合20,炙甘草5,木蝴蝶10。鲜竹沥125mL(兑服)。七剂,日一剂,分6~8次服完。


,法象孙思邈的任督汤,鹿角片定位于督脉,辽沙参定位于任脉,用任督带动六经运转,启动人身大气流动。同时,鹿角片还可以填精透邪,由少阴救太阳,献民老师称之为“鹿角片法”。炙麻黄、鲜竹沥、杏仁、炙甘草,为麻杏竹甘基本法,从肺论治。芦根法于千金苇茎,百合有固金肃肺之意,清降之中寓通补。地龙补强,厚朴化燥,白芷升清降浊,木蝴蝶金降生水。


七付药过后病好大半,但没有完全断根,有时还会咳一两声。其实,这个时候再服一两剂“补强心肾、扶正祛邪”的收功方就能解决了,凭脉立法处方,依照次第调理,选择用扶阳医学的桂枝法,或附桂法,或四逆法。


气管里如果有痒,可以加用一味桑白皮,即桑树根剥下来的皮,对治气管发炎或支气管发炎有效。但要注意的是,桑白皮偏寒凉镇定,会影响炙麻黄不能把肺中的邪气发散干净,所以一开始最好不要用,等到炙麻黄把肺中邪气清理之后,再加桑白皮扫尾收功。


桑白皮用过后胸口不痒了,要是还有一点痰,很难咳出来,此时就可以用二陈来表解,陈皮配半夏很容易把痰滑出来。这个次第用法大家要注意,小青龙汤的痰不能用二陈,必须用半夏独大而尿解,麻杏甘石汤证才可以上二陈。此案最后,这个孩子的收功方一直没有吃,留下了一点小尾巴,有些许美中不足。


同样,我发几张微信截图与大家分享一下。



【抗感染,高热病人绝处逢生】


这个故事非常精彩,整个治疗过程是在180多人的微信群里完成的,相当于现场直播,既挽救了病人,又教育了医生。这个群里有中医,也有西医,而且有的还小负盛名,西医认为中医治不好这个病,中医人底气不足,妄自菲薄,大气都不敢出一声。


患者是农民,男性,27岁,车祸致重型颅脑外伤、胸部闭合性损伤一个半月,持续反复高热20多天,合并肺部感染严重。无汗,舌绛,头身热,下肢凉,大便溏,无胸闷,无心悸,偶咳嗽,痰液粘稠,脉浮数。住院费花了30多万,对于一个农民家庭来说,经济财力已经全部被掏空,但高热还是退不下来。


对于这种复杂的病情,我认真向王师请教,他回答也干脆:还是按治疗北大医院钟老的那个思路!也就是说,还是要用麻杏竹甘综合法!


处方一:

金银花150,附片80(先煎),生白术15,茯神15,炙麻黄20,砂仁15,防风15,前胡30,黄芩25,制升麻25,醋鳖甲30,陈皮15,法半夏45,生地30,丹皮25,三七25(另炖),炙甘草6,生姜80,水牛角90(先煎半小时);鲜竹沥250mL(兑服)。七剂,日一剂,分6~8次喝完。


处方二:

制附片75(先煎),茅术15,炙麻黄15,杏仁30,辽沙参30,前胡30,黄芩15,油厚朴15,广陈皮15,白芷50,炙甘草15,地龙30;鲜竹沥250mL(兑服)。七剂,日一剂,分六次服完。


处方一是以退热为主,暂且不讨论,等到治疗退热的时候再细讲。处方二以止咳为主,思路依然是,,麻杏竹甘为常法,对症治疗为法中法。用四逆大温气血,补强心肾;麻杏竹甘豁痰化涎,使清浊分开,气化得宣,肺与膻中之瘀凝可消,推动先后二天能立能壮,生机化机均归自然。


前面讲了麻杏竹甘综合法镇咳喘、清陈邪、还可以化顽痰为水;现在通过这个病案,来看看麻杏竹甘综合法的抗炎作用。


《本草衍义》说:“竹沥行痰,通达上下百骸毛窍诸处,如痰在巅顶可降,痰在皮里膜外可行。又如癫痫狂乱,风热发痉者可定;痰厥失音,人事昏迷者可省,为痰家之圣剂也。”


麻杏竹甘综合法的抗炎作用主要依靠鲜竹沥!


王老师对我说,鲜竹沥不仅针对这种血瘀发热的病人,脓毒败血症、脑膜炎、以及严重的肺痿肺痈并伴有发热者,都可以在扶阳立法的体系内重用鲜竹沥,特别是治疗急性肺炎以及严重肺部感染等危证时,把麻杏竹甘综合法与其他扶阳立法结合起来,确实屡用不爽,药到病除。


体现在本案中,处方一重用竹沥,配合四逆加双花寒热并用,以期达到清热解毒及治疗肺部感染的效果;,合麻杏竹甘综合法加减运用,补强心肾,止咳化痰。


麻杏甘石汤、麻黄汤、小青龙汤、桂枝加厚朴杏仁汤、小青龙石膏汤都有喘证,临床上怎样运用麻杏竹甘综合法进行加减的呢?


关键在于辨证。


如果是麻杏甘石汤证之喘,看到患者的舌头较红,说明肺又干又热,可以直接把麻杏竹甘基本法炙麻黄、杏仁、鲜竹沥、甘草放进扶阳立法的结构之中去治疗。


而麻黄汤证的喘,是寒邪束表,皮毛不开,所以病人会喘,那么针对性的将麻杏竹甘法中的炙麻黄改为麻黄就可以了。


小青龙汤证的喘,其舌头是比较水滑的,说明患者的肺又湿又冷,在麻杏竹甘法的结构里再加上“半夏独大”,效果就好。


小青龙汤加石膏证的喘,患者肺中积水多又很热,这个时候尤其要注意的是,不能加石膏,而要用白芷配黄芩,这个药对组合就是扶阳医学的白虎汤,为王献民老师所传。本案处方二就用了白芷与黄芩的配合,发表清少阳腑,还可以透鼻窍;再联合前胡和解少阳,退热除湿。


综上条辨,麻杏竹甘综合法祛邪又祛热的特点,不仅体现在伤寒层面,温病领域也同样有用。麻杏竹甘综合法系列就是从兼收并蓄伤寒、温病、扶阳,精炼而来的。比如,辛味药发散邪气,麻杏竹甘综合法就用炙麻黄,类似于“荆芥、薄荷、桑叶和菊花”在温病银翘散中所起到的作用。


“热者寒之”,有热要用凉药,麻杏竹甘综合法用的是鲜竹沥,而温病派可能倾向于滑石或者竹叶,目的都是要清热解毒。甘用甘草,润用杏仁,麻杏竹甘综合法的用药跟温病派的用药,其思路基本上是一致的,差别不大。


所以,麻杏竹甘综合法是扶阳、伤寒、温病三者之间的一个桥梁,比如第一个故事和第四个故事,病人都伴有严重感染,都有高热,,用了大量的附片,又把麻杏竹甘综合法作为常法,运用于扶阳立法之中,都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下面是微信截图分享。



【洄溪堂医案】

 

关于麻杏竹甘综合法的故事我讲完了,虽然说的是“我”,其实,思想和方法都是王老师的口传心授,只是通过我的手记录下来,分享给大家。下面王老师自己的三则医案,原滋原味,希望大家珍而重之,深入研究,进一步理解麻杏竹甘综合法,在理论和临床中更上一层楼。


王献民(1959~)老中医,号“洄溪堂主”,河南西平人,中医世家。王献民老中医自幼受中华传统文化熏陶,精思《伤寒杂病论》及扶阳心法,纵横于扶阳与温病,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省城郑州创办"洄溪堂中医馆",悬壶济世。王老中医在临床上践行仲景遗风,往往是重剂出手、力挽狂澜,使奇迹屡现,令患者枯木逢春,成为当代扶阳高手中之凤毛麟角者。


医案一    谢某某,男,6岁。


初诊:2016年6月10日


食积、咳嗽、过敏性哮喘;脉弦、滑、紧带滞;舌淡红、苔白腻。


处方:

鹿角片(先煎)15克,北沙参15克,炙麻黄(先煎)10克,鲜竹沥90ml(兑服),杏仁15克,茅术15克,前胡15克,黄芩15克,砂仁(后下)10克,生姜25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5克,毛化红10克,防风15克,七剂。


方解:

用鹿角片与北沙参,一补督脉壮阳气,一滋太阴肺脾,阴阳和合为一,既补先天元阳,又助后天之本。但凡患儿有过敏与哮喘者,多为先天不足,后天失调,,固护先后天之根本;再用麻杏竹甘综合法宣肺泻热,通达三焦,使内外之邪无存留之机。用防风、苍术、生姜、炙甘草、陈皮、清半夏、砂仁,开太阳、理太阴、降痰浊,再用前胡与黄芩和解少阳;以期达到开太阳、解少阳、去郁热、化痰湿、扶阳气、建中宫之目的。


二诊:2016年6月20日


近几天又外感,发烧,咳嗽,哮喘较前有减。


处方:

鹿角片(先煎)15克,北沙参15克,炙麻黄(先煎)10克,鲜竹沥90ml(兑服),杏仁15克,茅术15克,黄芩15克,前胡15克,防风15克,淡豆豉15克,新会皮10克,清半夏15克, 冰糖50克,炙甘草5克,地龙15克,五剂。


方解:

用淡豆豉宣中焦之郁滞,清除三焦之余邪,加地龙以疏肺中之脉络,气机进出更加畅通无阻,阴阳和合再无阻隔;冰糖者,冰也,寒凉之性以防余火复燃,更有清甜之味而使患儿乐于服用,一举两用之功。


三诊:2016年6月25日


发热无,双侧扁桃体二度半肿大;咳嗽有痰、无哮喘;脉沉细、缓、滑、紧带滞。舌淡红、苔薄白腻。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二小时)25克,炙麻黄(先煎)10克,鲜竹沥60ml(兑服),北沙参15克,杏仁15克,黄芩15克,前胡15克,清半夏15克,生姜25克,砂仁(后下)10克,毛化红10克,炙甘草5克,地龙15克,冰糖 50克,七剂。


方解:

因患儿久病,阳气大伤,故用附片大起坎阳使肾水沸腾,气化满天则天清地朗,丽日当空而阴云无存留之处,实为固本之意也。


反应:

至此,咳嗽哮喘痊愈,停药。


四诊:2016年9月13日


近几天由于贪食生冷而食积发烧,腹痛,扁桃体二度半肿大;脉沉细、缓、滑、紧、滞而数;舌淡红、苔白厚腻;未见咳嗽与哮喘。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二小时)25克,防风15克,杏仁15克,清半夏15克,黄芩15克,前胡15克,新会皮10克,东山楂肉15克,淡豆豉15克,油厚朴10克,生姜25克,冰糖50克,白蔻(后下) 10克,香白芷30克,七剂。


方解:

东方者,肝木也,生发之气足也,用东山楂柔肝木、助生发、建中宫,与香白芷、清半夏、新会皮联袂而行,引太和之气通达三阳;再合厚朴通达阳明,使浊邪从阳明肠道出焉;白蔻仁再建中宫,出艮土而助肝气之生发,生生不息之气得以正常运行。


按语:

此患者由于长期使用抗生素以及止咳喘西药,导致体质逐渐虚弱,乏力、食积、便秘,各种症状时好时坏,体无宁日,苦恼不堪。经上述治疗后,特别是针对感冒,很快便解除了哮喘的问题,扁桃体逐渐缩小。四诊之后,患者身体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再感冒,不再哮喘,抵抗力明显增强。


医案二    马某某,男,3岁。


初诊:2016年6月24日


该患者长期应用抗生素,此次感冒又输液一周,病情逐渐加重,经人介绍来我处就诊。患者精神不振,咳嗽,喉中有痰鸣声,食欲不振。脉弦、滑、紧而滞;舌淡红暗、苔白腻、水润。


处方:

鹿角片(先煎二小时)10克,北沙参10克,桂枝尖10克,炙麻黄(先煎)6克,鲜竹沥30ml(兑服),毛化红6克,清半夏10克,山楂肉10克,杏仁10克,生姜15克,淡豆豉10克,防风10克,炙甘草5克,前胡10克,黄芩5克,冰糖50克, 七剂。


方解:

鹿角片与北沙参,法于任督汤,用任督二脉启动六经运行,带动大气旋转;用麻杏竹甘综合法宣肺泻热,化痰止咳,使内外之邪无存留之机;再用桂枝法(桂枝、南山楂、生姜、炙甘草、陈皮、清半夏)开太阳、理太阴、建中宫;用防风逐内外之风邪,祛风而正气不伤;淡豆豉、前胡、黄芩,三者联袂而行,通三焦、解少阳,使气机畅通,升降无阻。


二诊:2016年7月14日


服上方症状明显改善;尚有咳嗽,偶有痰鸣;食增、二便可;脉沉细、缓而滑;舌淡红、苔薄白腻。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二小时)20克,炙麻黄(先煎)10克,鲜竹沥45ml(兑服),杏仁10克,茅术10克,广紫菀10克,淡豆豉10克,广木香(后下)5克,毛化红10克,砂仁(后下)6克,白蔻(后下)6克,清半夏10克,炙甘草5克,冰糖50克,七剂。


方解:

再用附子大起坎阳,化冰体为液体,化液体为气流,气化蒸腾而天清地朗,天清则阴霾自无容身之地;用茅术化湿浊,广紫菀舒肺络,使肺气易开易合,宣肃治节得行;砂仁与白蔻仁旋转中宫,纳运升降,合广木香疏肝健脾,木荣,使先天得壮,后天得养。


按语:

服上方后痊愈,半年后其祖母来看病告之,自从在这里治疗后,再没有生过病,并且还长高长胖一些。


医案三    王某某,男,16岁。


初诊:2016年6月10日


右手脉弦、滑、紧带滞、逆; 左手脉沉、细、缓、滑滞;舌淡红、有齿痕、苔白腻;咳喘多年,自小患哮喘病;扁桃体一度肿大、红;经常应用止喘药、抗生素及止喘喷雾剂。


处方:

鹿角片(先煎)30克,北沙参30克,炙麻黄(先煎)15克,鲜竹沥 200ml(兑服),杏仁 25克,炒苏子 25克,白前25克,油厚朴15克,生姜60克,防风25克, 炙甘草15克,砂仁(后下)20克,清半夏25克,山楂肉15克,七剂。


方解:

鹿角片填精透邪,由少阴救太阳;北沙参润后天太阴肺脾,由太阴救太阳;鹿角片与北沙参意为阴阳和合以助正气、阳气也。用麻杏竹甘综合法化痰止咳,再加炒苏子以降肺气,肺气宣降则能导热外出,使内外之邪无存留之机。用清半夏与厚朴,降阳明、通大肠,使邪气从下而解,上下得以分消。


二诊:2016年6月16日


脉沉细、缓、滑而紧滞;舌淡红、苔白腻;哮喘多年,服上方哮喘减;扁桃体一度肿大,稍红;哮喘时作,喷雾剂用过2次。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二小时) 60克,生姜60克,炙麻黄(先煎)20克,鲜竹沥200ml(兑服), 北沙参25克,杏仁30克,炒苏子30克,毛化红15克,防风20克,清半夏45克,油厚朴15克,白前30克,白辛夷20克,炙甘草15克,茅术25克,七剂。


方解:

用四逆立极于坎,意在助先天之气也;白前、白辛夷、毛化红通鼻窍、开肺机、透皮肤、化痰饮,使污浊之气从皮毛而解,借坎水气化蒸腾之机,使尘霾之邪气消失于无形之中。


三诊:2016年7月5日


脉沉细、缓、滑而紧滞,弱;舌淡红,苔薄白腻;服上方后咳喘未作,近几天爬山后外感,有点咳嗽但未喘,已经很多天不再需要用气雾剂止喘。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二小时)75克,生姜60克,炙麻黄(先煎)20克,鲜竹沥200ml(兑服),杏仁30克,砂仁(后下)25克,清半夏45克,炒苏子25克,前胡25克,黄芩15克,茅术25克,山楂肉15克,白辛夷25克,炙甘草15克,七剂。


方解:

用四逆补强心肾,扶正祛邪;用麻杏竹甘综合法化痰止咳,再使半夏独大,移肺中之寒邪于膀胱而从尿解。


四诊:2016年8月23日


脉沉细、弦、滑而紧滞;苔白厚腻;近段时间由于贪食生冷加之外感,有轻度咳喘。


处方:

江油附子(先煎二小时)60克,生姜60克,炙麻黄(先煎)20克,鲜竹沥150ml(兑服),北沙参20克,杏仁20克,油厚朴20克,清半夏30克,白前15克,广紫菀30克,白辛夷15克,茅术25克,地龙20克,炒苏子20克,炙甘草10克,五剂。


方解:

再用地龙与紫菀,通络润肺,气机更易畅行,通气换气得以和合;清者升,浊者降,阴阳之机始终归于一气。一也者,正气也,阳气也,正气足而邪无存留之机,生生不息之机更加旺盛也。


临床反馈


诗经有云:日就月将,学有缉熙于光明。一份耕耘就有一份收获,麻杏竹甘综合法,如春雷地奋,在众多的临床实践中,以风卷残云之势扫荡重病顽疾,效如桴鼓,有口皆碑!下面撷选部分临床疗效的微信截图,以饗大家。



本篇后记


细观王师立法,“嘻笑怒骂皆是文章”,用药大刀阔斧,痛快淋漓!或云:“富贵险中求”,余意非此。王师用法,内黄老而外仁术,气蕴磅礴,法度森严!一如其人,平和冲淡,世事洞明。


我经常和同事们说,王献民老师之于扶阳医学真是居功至伟!王师淡泊名利,仁心独耀,炯脱派争,苦心孤诣,行岐黄宗旨,其创立的诸多立法体系,架起了扶阳、伤寒、温病之间的桥梁,必将成为传世之法而流芳千古!


未完待续~第二篇:四逆败毒综合法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