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启蒙班 | 治则治法

2021-06-25 07:02:38


陈贵喜老师:

男,硕士在读,师从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所长郭立中教授,并先后跟随江苏省名中医黄煌教授、孟景春教授学习2年,于南京,江阴,溧阳,镇江等处义诊3年,期间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并于江南书院、浙江青田传统文化促进会讲解中医启蒙与中医养生相关知识。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一)防止原则
1
未病先防

定义:指在未病之前,采取各种措施,以防止疾病的发生。

方法:

(一)增强人体正气

1、调摄精神:情志刺激可导致正气内虚,易招致外邪而致病。加强文化思想修养,学习传统文化。

2、加强锻炼:(1.)运动量适度,因人而异(2.)循序渐进,运动量由小到大(3.)持之以恒

3、顺应自然,起居有常

4、食饮有节

5、房事有节不有意放纵——以防耗竭肾精

6、运动保健

7、针灸药物调治

8、按摩固肾

(二)防治病邪侵害

避其邪气,虚邪贼风,避之有时


2
既病防变

(一)早期诊治

要掌握好不同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过程及其传变的规律,病初即能及时做出正确的诊断,从而进行及时有效和彻底的治疗。

(二)阻止传变

在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传变途径的基础上,进行前瞻性治疗,先安未受邪之地。



(二)治则治法

定义:治则是治疗疾病时指导治法的总原则。

          、治疗方法及治疗措施,针对性较强,较为具体             而灵活。


1
基本治则

(一)治病求本

正治:适用于疾病的本质和现象相一致的病证。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虚则补之、实则泻之

反治:适用于疾病本质和现象不完全一致的病证。

热因热用、寒因寒用

通因通用、塞因塞用

治标治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标本兼治

(二)三因制宜

因时制宜:用寒远寒,用凉远凉,用温远温,用热远热。

因地制宜:西北地区—病多风寒,治宜辛温

                 东南地区—病多湿热,治宜苦寒 

因人制宜:年龄——老人多虚,宜补;实邪,攻补兼施。

                        ——小儿多伤食或寒温不调,慎用补法,勿投峻剂,药量宜轻,疗程宜短。

                 性别——妇女宜注意经孕产乳等特殊时期

                 体质——阳盛阴虚之体—慎用温热药                      

                        ——阳虚阴寒之体—慎用寒凉药

(三)调整阴阳

①损其有余

②补其不足

阴病治阳(益火之源,以消阴翳):阳虚不能制阴,导致阴盛而出现的虚寒证,采用补阳的方法治疗。

阳病治阴(壮水之主,以制阳光):阴虚不能制阳,导致阳亢而出现的虚热证,采用滋阴的方法治疗。

阴中求阳:治疗阳偏衰时,在扶阳中佐以滋阴,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

阳中求阴: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中佐以助阳,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③阴阳双补

(四)调理气血

①调气

气虚则补—调补脏腑功能(尤重脾胃)

调理气机:

气滞——理气

气陷——升举清气

气逆——降气

气脱——益气固脱

气闭——开窍

②调血

血虚则补

调理血液的运行:

血瘀—活血化瘀

血寒—温经散寒 

血热—清热凉血

出血—止血

③调理气血的关系

气滞血瘀 — 行气为主,佐以活血

气虚血虚 — 补气为主,佐以补血

气不摄血 — 补气为主,佐以止血

气随血脱 — 益气固脱止血

气血两虚 — 益气养血

④调津液

滋养津液 —适用于津液不足证

祛除痰饮水湿 —适用于痰饮水湿证

(五)调整脏腑

①脏腑虚实补泻

虚则补脏

脏虚补脏:如食少腹胀,治宜补脾;

腑虚补脏:如膀胱气化无权而便频,宜补肾。(腑病多实,腑虚者可补其脏)

实则泻腑

腑实泻腑:如阳明热结,治宜泻胃肠实热;

脏实泻腑:如:黄疸,治宜清泄肠道、渗利小便。(脏病多虚,脏实者可泻其腑)

②从五脏论治形体官窍

眼病—治肝

鼻塞—治肺

耳鸣耳聋—治肾

四肢乏力—治脾 




2
治法

(一)汗法:

定义:也叫解表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来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法则。它适用于一切外感疾病初起,病邪在表,症见恶寒发热、头身疼痛、苔薄、脉浮等。

辛温发汗:适用于外感风寒,恶寒甚、发热轻的表寒症。(可用方剂:麻黄汤,可用药物:风寒解表颗粒、新康泰克)

辛凉发汗:适用于外感风热,发热重、恶寒轻的表热症。(可用药物:银翘散、桑菊饮)

注意:

1、如果病人正气素虚,则应根据阴虚、阳虚、气虚、血虚等的具体症状,在解表剂中适当配伍滋阴、助阳、益气、养血等药物。

2、汗法的应用,以汗出邪去为度,发汗太过会耗散津液,损伤正气。对于表邪已解、以及自汗、盗汗、失血、吐泻、津亏者,均不宜用。


(二)吐法:

定义:也叫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它适用于食积停滞胃脘、顽痰留滞胸膈、痰涎阻塞于气道而病邪有上涌之势者,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等病症。吐法多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积滞或毒物的实证。

 

(三)下法:

定义:也叫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通泻大便,攻逐体内实热结滞和积水,。它适用于寒、热、燥、湿等邪内结在肠道。

寒下:适用于里实热证之大便不通、热结旁流以及肠垢结滞之痢疾等病症

温下:适用于寒痰结滞、胃肠冷积、寒实结胸及大便不通之病症

润下:适用于肠道津液不足、阴亏血少的大便不(老年人津亏,大便干燥,常用药:火麻仁,杏仁,郁李仁,核桃仁。油脂丰富,具有通便润便的作用)  

注意:

下法易损伤人体的正气,应用时要注意,要根据病情及病人的体质,适当掌握剂量,以邪去

为度,不可过量或久用,以防止正气受损。

 

(四)和法:

定义:也叫和解法,是用和解或疏泄的方药,来达到驱除病邪,。和

法适用于外感病中的往来寒热之少阳证。

可用药物:小柴胡汤(适应汤症:胸胁苦满,往来寒热,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

 



(五)温法:

定义:也称驱寒法,是运用温热的方药,来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采用回阳救逆,温中散寒的方药,从而达到消除沉寒痼冷,补益其阳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温中散寒:适用于寒邪直中中焦,或阳虚中寒证(可用药物:附子理中丸、干姜)

温经散寒:适用于寒邪凝滞经络,血脉不畅的寒痹证(可用药物:当归四逆汤、当归生姜羊肉汤)

回阳救逆:适用于亡阳虚脱,阴寒内盛的危候(可用药物:四逆汤)

 

(六)清法:

定义:也叫清热法,是运用性质寒凉的方药,通过泻火、解毒、凉血等作用,。

清热泻火:石膏、知母、栀子

清热解毒:双花、连翘、公英、地丁

清热凉血:犀角、生地、丹皮

注意:

清热法所有的方药多具有寒凉之性,常易损伤脾胃阳气,一般不宜久用。

 

(七)补法:

定义:也叫补益法。适用于各种原因造成的脏腑气血、阴阳虚弱,或某一脏腑虚损之证。补

法一般分为补气、补血、补阴、补阳四大类。 

补气法:适用于脾肺气虚,倦怠乏力,少气不足以息,自汗,脉虚大等症。(可用药物:玉屏风散)

补血法:适用于血虚与失血的患者,面色淡白,唇甲无华,疲劳乏力,脉虚细等症。(可用药物:归脾丸)

补阴法:潮热,盗汗,口咽干燥,心烦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可用药物:金匮肾气丸、右归丸)

补阳法:适用于脾肾阳虚,表现为腰膝冷痛、下肢酸软不任步履、不仁、少腹冷痛、小便频数、、早泄等症。(可用药物:左归丸)

 

(八)消法

定义:也叫消导法或消散法。。 

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当,脾胃不适,以致饮食停滞的病证。(可用药物:保和丸)

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证。

消坚化积:适用于体内痰积痰湿,气血相结,形成痞块积聚癥瘕等病证。

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


但愿天下无疾苦,何愁架上药生尘。

编辑:陈昭颖

文案整理:邓婉 高原

摄影:陈昭颖

审核:陈贵喜老师


南书院

幸福人生交流◆弟子规夏令营◆师资培训班

医启蒙◆诚明课堂社团联合会◆义工研习班

群书治要研修◆少儿国学班

电话:0510-86189607

jnshuyuan@163.com(活动报名邮箱)

jnsyzyz@163.com(志愿者邮箱)

官方QQ:305464072

官方QQ群:281984379

官方微信号:JYJNSY2012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