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茶脉∣为什么要喝茶?这也许会是个问题!

2022-04-27 07:01:04

《古今茶脉》-古往今来把茶读给你听

茶,说到实质其实就是一片叶子,但又不仅仅是一片叶子。就像甲骨文不仅仅是一堆龟甲骨料;万里长城不仅仅是一堆砖头一样。当然,茶和甲骨文、长城也还有着完全不一样的内在区别。甲骨文和长城是一种历史遗迹,所有想要表达的东西都以悠悠岁月做注,让后世人们随意猜测。茶偶尔也透着丝丝缕缕的老态,但那毕竟不是其生命的全部。

那么茶是什么?回答这个问题非常冒险,因为至今我们还没有听到一个十分圆满的回答。古今茶脉,试图尝试用另一种方式进入到茶的世界,在里面找到还算圆满的回答。

茶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在五千年华夏文明中有很多深远的细节值得我们去认真打磨。但放眼更辽阔的时空维度。茶,作为一种植物,被人类利用,相伴相随几千年,同属于地球物种的茶和人似乎在长久的进行着某种神秘的生命对话。要把握这场对话间的筋骨神脉,需要我们站在茶文化的历史丰碑上大胆做取舍,重塑茶脉的等级高度。

这种高度无需太多普通砖石的堆砌,它如同两个大陆板块的碰撞,慢慢隆起的山脉不那么险峻,却自成巍峨的海拔!古往今来,它并不曾拒绝所有人的点评,并且有时候声势浩大。但这种声势并没有触碰到茶的筋骨神脉!

古今茶脉,是物质的,也是非物质的;是显性的,也是非显性的;是主流的,也是非主流的。它有千状万绪却又无处捕捉,熟悉而又陌生。认识它的入口有很多,但我们大多数人还是会从文字这个角度去切入。

翻开所有介绍茶文化的书籍,开篇最为热衷的内容便是讲“茶”字的演变。余秋雨说中国人千百年来一直处于文化匮乏状态,见字而敬,见文而信,见书而畏,不存在敢于大胆取舍的心理高度。茶在我们心里很高贵,可离开了文字的入口好像就会跌入混沌的时空。于是还是又回到文献一旁,翻阅那些泛黄的纸页,在里面抖擞一下文化的精神,从前人所言里得到一种慰安和自信。

对于这部分“信众”而言,可能最为遗憾的是在我们的甲骨文中暂时还没有发现与茶有关的痕迹。于是大家依然只能延续着陆羽《茶经》中提及的“一曰茶,二曰槚,三曰蔎,四曰茗,五曰荈”开始做各种考证。古往今来,关于茶的名字还真有不少,除了陆羽《茶经》中提及的这几种,还有:诧、皋芦、葭萌等。既然通常的茶文化书籍是从一个“茶”字的演变开始的,那么也就很自觉的给茶文化的方法论定了基调,认识“茶”字是为了走进历史文献!

很显然,仅仅专注于文献,我们有可能错失了茶与人真正第一次接触的场景。当然,文献中也有茶与人第一次接触的记录,只是当那些文献仅仅依靠于民间文学为底色,情节有了构思的痕迹,距离那种真实的触动也就远了。文学式的审美毕竟不能替代我们走向茶脉的整体面貌。虚构场景不足以还原茶和人第一次触碰时的源动力,这种源动力有助于我们回答为什么要喝茶的问题。

为什么要喝茶?

翻遍陆羽《茶经》我们发现了1000年前的回答,因为茶可以解决热渴、凝闷、脑疼、目涩、四肢烦、百节不舒等症状,这是茶的药用价值。在其后面的篇章中也提及茶叶有“荡昏寐”的功能,这是茶作为功能饮料的价值。陆羽《茶经》总共十章内容,讲了茶的起源,茶的采制工具,茶的制造,煮茶的器皿,茶的烤煮,茶的饮用,茶的史料,茶的产地,茶具和茶器的省略,《茶经》的挂图。围绕茶事的收罗和注解可谓是详尽之至,但作为实用主义的人读来可能心里会盘算,费这么大周折搞出一碗茶汤,就解决几项不痛不痒的症状与功能效用?在医疗不够发达的古代社会,这也许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就茶的药用价值和功能饮料价值在当代替代物就太多了。走进超市,祛除睡意的功能饮料有好几个货架;走进药店,清热解毒的中成药也有好几个货架。很显然,茶的功效不足以说服我们在那么广袤的土地上去栽种茶树,调用那么庞大的人力资源来做茶园管理、茶叶采制和茶叶流通。古往今来从宫廷到民间,烹茶器物极致讲究,烹茶技能多样演变,用功效来支撑这些现象显然是搪塞不过去的。

也许我们就更加好奇了,陆羽《茶经》的时代究竟是构筑了一种什么样的社会心理基础?对于茶掀起了这么浓重的一场生命仪式,对于目的却不需要多费口舌。

换一种场景,就像在当代,你问“我们为什么要使用互联网啊?”可能回答这个问题我也只能就互联网带给我们生活和工作的便捷性罗列一些条目,到文献中心或者是图书馆查阅,怎么使用互联网的文献书籍绝对远远高于我们为什么要使用互联网。为什么?这是一个无需多费口舌,大家便能身临其境、心领神会的问题。茶在陆羽时代有这种社会氛围。在当代,这种社会氛围不复存在的时候,也许我们就会越来越多的遇到“为什么要喝茶”的问题了!这也许是值得我们所有做茶人需要警惕的。

文献中的茶文化往往会表现出一种夸张的浓稠度,所以当我们沉浸在文献中时很难有危机感,也就谈不上未雨绸缪了!也许有人会反驳,在当代茶文化正处于一个复兴时期,你何以会有如此深重的忧虑呢?

在当代中国,环顾四周,哪一处又不是处于百废俱兴的氛围之中呢?财富日益增长的国民正在用知识和文化包装自己。茶文化也是众多文化样式中的一种“包装材料”,围绕饮茶可以打造一个看上去很有古典韵味的空间,茶艺的冲泡流程可以让人的行为与整体过程流露出与众不同美感,有传统气质的亲和力,但也在当代人的主流气质上显露了一种不合时宜的高冷。

那些绘声绘色的文化残屑拼凑了一个个史书中勾勒的“历史物种”,最令人担忧的还不在于这种“历史物种”的横空出世,关键是社会把灼热的目光投向这个并不能代表中国茶文化的“历史物种”,一股让人尴尬的力量把中国茶文化史的天平压垮了。也许,在这种氛围之下,距离我们为什么要喝茶的答案就远了,距离茶的筋骨神脉也就远了。

所以走进古今茶脉,首先是要突破文献的束缚,穿透文字的指引触碰更为悠远的时代,抵达到更加辽阔的空间。

《古今茶脉》下期预告:

茶的文本历史从“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荼而解”开始,但这并不是人类第一次与茶的碰面,丛林里的直立人第一次吃到茶的时间要远远早于此,人类与茶的第一次接触,在文献文本之外。直立人第一次接触茶,会是一种什么场景?在当时的脑容量里,他们做了何种取舍?人类先祖对茶的感觉萌芽也许对我们当下依然会存在某种意义上的指引,因为从公元前9500年到公元前3500年,人类祖先驯化的小麦、稻米、玉米、马铃薯、小米、大麦等植物今天也依然还在被我们所利用···

下期内容我们将在3月31日更新···


作者:洪漠如  朗诵:郭书凝

封面绘图:罗昕-《古今茶脉(初稿)》

本文版权属古往今来国茶生活平台

转载及合作事宜请在后台留言

版权所有,侵权必纠!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