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良铎教授从“状态”论治,验案两则

2020-10-11 11:47:54

作者/刘承等

编校/芸菱

状态是系统科学常用概念之一,指系统的那些可以观察和识别的状况、态势、特征等。状态医学是指从人体这一复杂的物质系统乃至精神系统随时间变化所处状况的角度,来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疾病的一门科学;从身心的相互关系,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从机能代谢的变化,从脏腑经络、气血阴阳与天地日月的关系来探讨人体生命过程和疾病过程,从而决定保健方案和治疗方案。


机体某一时段的心身机能及与社会、自然之间的关系状况,即是人体的“状态”。人体正常状态,是全身各器官组织功能(包括心身两方面)之间及与外环境之间和谐、平衡的综合表现;人体状态是包括生理、心理、社会适应性三位一体的综合状态,并与自然、社会大环境密切相关。


状态医学理论是导师姜良铎教授提出的中医临床新理论,它是对中医辨证论治的继承和发展,它与中医常规辨证论治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下面是笔者随师临证中记录的两则医案,从中可窥见从状态论治学术思想之一斑。



01


血证


  刘某,男,31岁。2005年4月22日初诊。鼻衄10年,皮下紫痛反复出现5年。曾服用多种中西药物治疗乏效,经熟人介绍前来诊治。5天前发热,体温37.6摄氏度,查血常规:PLT 24 x109/L,红细胞,白细胞在正常范围。刻下:前臂内侧可见钱币大小不规则瘀斑,双下肢有散在点状出血点,色红,体温正常,眠差多梦,疲乏,劳累后微喘,小便黄,大便可,舌淡红苔根黄腻,脉滑。

药用: 水牛角片(先下)30g   炒白术15g  茜草炭l0g  仙鹤草30g

        功劳叶15g                炙黄芪15g   生地15g       赤芍l0g

        丹皮12g                艾叶炭10g    阿胶珠15g    炮姜炭9g

        炒山桅10g               熟地20g        泽泻15g       猪苓15g

        茯苓15g          三七粉(冲)3g       土茯苓30g

 7剂,日1剂,水煎服。


2005年4月29日二诊:无明显不适,皮下紫痛已消失,纳眠可,二便调。舌尖红苔薄白,脉弦偏数。今日血常规:PLT 259x 109/L, HGB 158g/L, RBC 4. 82x 109/L。继服前方20剂。1月后随访,紫痛未再出现,患者感觉良好。


按:血证的病机一般认为是:火热薰灼,迫血妄行及气虚不摄,血溢脉外两类,张景岳提纲掣领地概括为“火盛”与“气伤”两个方面,如《景岳全书·血证》说:“血本阴精,不宜动也,而动则为病。血主营气,不宜损也,而损则为病。盖动者多由于火,火盛则迫血妄行;损者多由于气,气伤则血无以存。”所以一般人治疗血证,要么益气摄血,要么凉血止血。患者曾多方诊治,用过归脾汤,小蓟饮子等,均无显效。


从状态论治,在短时间内即取得很好的疗效,那么如何分析患者的状态呢?首先,患者长期反复失血,气血两虚,但并非归脾汤证,因患者尚有舌根黄腻,脉滑,下焦有湿热,当前的状态主要是血热出血;所以用犀角地黄汤、茜草炭凉血止血,但如纯用凉血药则易凉遏气机,所以加用炮姜炭、艾叶炭温经止血,使凉血不留瘀,温血行血而不动血;患者疲乏,劳累后微喘,说明气血虚已不容忽视,如果不用补气血药,不但气血两虚的状态不能纠正,还可能进一步出现气不摄血和血虚血瘀的病机从而加重出血,故用黄芪、白术补气,阿胶、熟地养血止血,但若过用益气药,气有余便是火,则反致出血加重,所以方中选用补气而兼能清火之仙鹤草、功劳叶,且仙鹤草本身就有止血作用;三七化瘀止血,使补血凉血而不留瘀,炒山栀既可凉血止血,又可清热利湿,泽泻、猪茯苓、土茯苓止血无关,纯为下焦湿热而设,且可佐制血药滋腻之性。


补血为何不用当归?因当归辛温,补血活血而容易动血;炮姜炭虽亦为温热药,但炮姜炭温中守中而长于止血,又能散湿,且可监制凉血药之滋腻。全方温凉并用,补气而不助火,凉血而不留瘀。本例患者血热、气虚、血虚、湿热病机相互交织,同时存在,治疗必须同时兼顾,否则很难解决。姜师经常告诫笔者,看病决不能预先想好要用什么药,只有余自诊察后,才能根据患者的具体状态,设计针对性的万药。法无定法,才是活法,才是较高的境界


02


咯痰

胡某,男,83岁。2005年4月26日初诊。咯大量白粘痰,夜间不能平卧半月。白痰量多易咯,无咳嗽。纳可,大便干,日1次,前列腺增生,尿频。舌黯红少苔,脉弦滑有力。陈旧性心梗病史。辨证:肝阳上亢,木火刑金,津液气化不利。治法:平肝,宣气,流津,化痰。

药用:  生石决明(先下)30g    苍术10g     白术10g      瓜萎30g            黛蛤散(包)20g      地骨皮15g    制半夏10g    苏子15g           丹参15g                虎杖15g         知母10g       贝母10g           炒杏仁10g   黄芩15g   厚朴10g

10剂,日1付,水煎服。


2005年5月10日二诊。白痰量已减,无咳嗽,大便干,日一行,乏力,右胸壁蚁行感,舌淡红苔白腻,脉弦紧。

药用:生石决明(先下)、瓜萎各30g  黛蛤散(包)20g    地骨皮15g   

        制半夏10g        虎杖15g       知母10g        贝母10g            

       炒杏仁10g         黄芩15g       苍术10g        苏子15g  

       白术10g            厚朴10g        丹参15g        丹皮12g  

       玄参15g            整三七5g      

 7剂,日1剂。


7月初患者之子来看病,谓其父服药后咯痰已愈,身体至今康泰。


按:痰的产生一般责之于脾失健运,火热内郁,肺燥阴虚,肺寒留饮等,治疗则健脾化痰,如李中梓说:“脾为生痰之源,治痰不理脾胃,非其治也。”方如二陈汤之类;肾虚不能制水,水泛为痰者,则补肾化痰,如张景岳说:“五脏之病,虽具能生痰,然无不由乎脾肾”,治疗用左归右归六味八味之类;肺寒则温肺化饮,方用仲景之;苓甘五味姜辛汤之类。按常规辨证,痰白属寒,治当以温化;老年人咯大量白痰,一般会认为气实痰盛,选用三子养亲汤合二陈汤燥湿化

痰。


但姜师不囿于常方定法,而是用状态分析法,条分缕析,把握疾病之本质,从而取得良效。


患者虽咯大量白痰,但舌黯红少苔,如为脾虚生痰,则舌当见淡胖嫩齿痕之象,苔当腻或滑,如为寒饮伏肺,则舌脉亦不相符。老年患者,病发在春季,舌黯红少苔,脉弦滑有力,春为生发之季,肝木易亢,老年人阴精不足,舌黯红少苔为阴虚阳亢之象,又见弦而有力之脉,故可判定肝阳上亢为本病第一病机。肝阳上亢,木火刑金,使肺气失于宣发肃降,肺不能通调水道,输津于皮毛,则津反聚而为痰,痰量多尚未郁肺化热即排出,故可见大量白痰。


肺与大肠相表里,肺失于肃降,则大肠传导之职不行,故大便干;所以肺气失宣为本病继发的第二病机;痰为津液不归所化的产物,故津气不利成痰为本病第三病机。


治疗用生石决明、黛蛤散平肝降逆、清肝泄火,苏子、杏仁宣降肺气,兼以润肠通便;瓜萎宣肺降气,导痰下行,贝母、半夏化痰降逆,苍白术、厚朴燥湿行气利水,地骨皮、麦冬、知母清肺化痰,虎杖活血化痰,除湿通便;丹参入肝经血分,养血凉血,活血通络,兼顾肝血之不足;二诊时出现乏力、右胸壁蚁行感,为正气不足、络脉不通之象,故加整三七、丹皮养血化瘀通络;因大便仍干,加玄参以增液润肠通便。


张景岳说:“善治痰者,惟能使之不生,方是补天之手”,所以治痰必须求生痰之本,此之谓也。


本文选自中华中医药学刊 第25卷第1期 2007年1月,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中医集结号编辑整理,转载请注明出处与原作者。


友情链接

Copyright © 2023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广西板蓝根冲剂联盟